667中文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徐海东 >

第57章

徐海东-第57章

小说: 徐海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2月18日,侦察员带来敌情:驻南京、明光、蚌埠一带的日伪军,共抽出两千多人,进到滁县、沙河集、全椒等地,打算“扫荡”我新四军。
  徐海东立即提出要打个漂亮仗,为指战员们鼓鼓劲儿。一拍即合,几个领导经过精心研究,拟定了作战方案:诱敌深入,把敌伯一路放进周家岗一线,在通往复兴集的要道上,打伏击。确定部署之后,徐海东与往常一样,亲自带领一支部队出发了。警卫员担心:“司令员的病可别再加重呀!”
  第二天夜晚,驻滁县的日伪军四百余人,分两路出发,一路经赤湖铺、关山店、珠龙桥,进攻施家集;另一咱经官庄、占领施家集后,进攻周家岗。驻全椒之敌七百余人,一路经东旺集,向大马厂进攻;另一咱三百多人,经石沛桥、枣岭集,与滁县之敌合击周家岗。一心想和新四军决战的狡猾敌人,却落入了徐海东布下的天罗地网。
  战斗从21日打响,在二十四小时内经过两次激战,打垮了合击周家岗的敌人一个营。这次战斗,我军只伤亡十一人,却毙伤俘敌蚕六十多人。不仅活捉了一个日军分队长,而且当场击毙卫个叫毛高十穗的日本指挥官。
  敌人见势不妙,仓惶逃窜,十分狼狈。徐海东率领新四军乘胜追击,收复了周家岗、复兴集、大马丁、西河等地,粉碎了敌人向皖东的第一次大扫荡,这对进一步开展皖东敌后斗争、创建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人民群众、干部战士眉开眼笑,奔走相告:“新四军四支队打了大胜仗!”
  “胡服同志和徐司令一到,四支队就翻了身!”
  “真是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
  但是,徐海东却很不满足:敌人跑得像兔子一样,太快了,歼敌太少;八十发子弹打死一个敌人,太不合算了!
  由于过度紧张和劳累,徐海东的健康每况愈下。但他以顽强的毅力带病坚持工作。
  1940年1月28日,四支队营以上干部大会就要召开了。晚上,徐海东拖着病体坐在木炭火盆边,和指挥部的同志交换完意见。他坐在那里、望着火红的木炭,陷入了沉思。他不时伸出双手去烤烤。他不用笔、不用纸,全凭个人的记忆,在头脑里写下会上讲话的提纲。
  第二天一早,警卫员送来早饭时,徐海东看着饭菜,一点食欲也没有。他只喝了几口稀粥,就放下了碗筷。警卫员瞅在眼里,疼在心头,他低声说:“首长,你的病又犯了,今天别去开会了!”
  徐海东早就知道自己的病情在加重,不过他相信自己能挺得住,硬撑着对警卫员说:“别瞎说,哪来的那么多病?!走,会议就要开始了!”
  会场设在一所学校的大教室里全体营职以上的干部都到齐了,屋里屋外全是人!大家紧盯着指挥部的首长们,以一种肃穆的气氛,迎接副总指挥兼司令员徐海东作总结报告。徐海东以他一贯洪亮的声音,讲了周家岗战斗的经过,经验及其教训。
  徐海东越讲声音越高,越讲越兴奋。突然,他觉得有一股东西从口里翻滚出来,但他尽力压制着,仍旧亮着嗓门说:“这只是头一次战斗,我们要继续打下去。党中央、毛主席要我们不停顿地向东、向东、我们……”突然一口鲜血从他的嘴里涌了出来,他昏倒在桌子旁边。
  近些天,徐海东的病情严重恶化。经常大口咳血,然后就一连昏睡几天,他从此一直在担架上随部队行动。
  1940年春,在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时,李品仙、韩德勤集中主力攻击新四军第四、五支队和江北指挥部。地方武装,也纷纷出动。刘少奇和江北指挥部的领导同志一起,率主力声东击西,与敌人周旋。为了徐海东的安全,组织上决定派一个连近百人保卫他。他躺在担架上带领这支小连队,在相对安全的津浦铁路以西地区转战。他们夜晚行动,白天休息。徐海东每天咳血不止,没有药物治疗,听说陈咸菜水能止血,就让周东屏找点来喝;又听说卤水能止血,他又让人找点来用,结果都不起作用。徐海东就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顽强地支撑着。
  一天夜晚,侦察员报告说:“敌人正分两路过来,企图夹击我们!”部队顿时有些慌乱。徐海东马上把警卫连长和侦察员来,他边听情况,边看地图,不时用手指着地图说:“从这边山梁下面插过去,向西转移!”
  “那正是敌人兵力最强的地方呀!”警卫连长忙说。
  “哪里最危险,往往哪里最安全!”徐海东果断地说,“我们这支小队伍,是完全可以钻过去的!”
  “万一被敌人发现,我们就惨了!”警卫连长争辩说。
  “为什么你只想万一,不想一万呢?那边一座大山,就是我们的一万人的援军啊!”
  黑夜,借着微弱的星光,徐海东坐在担架上,指挥这个连,从敌人两路合围的缝隙里,悄悄地进了一座大山。这位善于游击战的“山大王”,多次从数倍于我的敌人包围圈里安然无恙地跳进跳出。诡计多端的日伪军明知徐海东就在附近,却对他无可奈何!
  秋去冬来。大雪纷纷扬扬,地上的积雪已过半尺,雪还是不停滞不前地飘落着。
  徐海东被安置在一个远离前方的山区村庄,他的担架上有直通指挥部的电话,文件、电报天天都送给他,他也能经常听到前方指挥员的声音。但他知道的,大都是大喜事,小而槽糕的信息就不传给他了,领导要给他创造一个愉快、安静的养病环境。
  前方已有三天没磅战报来,电话线也断了。电旖同在雪地里跑来奔去,找不到线头。两次派出去的交通员,有去无回。夜里,徐海东把妻子周东屏叫到担架前,对她说:“电话不通,文件也看不到,我都变成聋子、瞎子了!快派人去!”
  “不要急呀!明天雪停了,就派人去!”
  “不行!”
  “看你脾气!明天一定去就是了!”
  “不行!”徐海东大声吵嚷,“今晚上,你给我亲自到前方去!”
  周东屏看着茫茫雪夜,叫她一个女同志怎么走?她犹豫地说:“派出去的人,恐怕快回来了!”
  “你是共产党员吗?”徐海东严厉地责问。
  “是呀!”
  “是共产党员,就应该关心党的事情!”徐海东嚷起来,“今晚,一定要把电话线接通!要和前方联络上!你去传达我的命令,完全不成任务,开除你的党籍!”
  周东屏了解徐海东的性格。他关心党的事业,关心作战部队,关心连队战士,这一切胜过关心他自己妻子、孩子,更胜过关心他自己。徐海东病中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只要有一口气,就得工作!”周东屏不想让自己的丈夫,在承担病魔折磨的同时,再遭受精神和心理上的侵扰。她二话没说,立即穿上大衣,带着两个通讯员,踏着半尺深的积雪,消失在茫茫的雪夜里。
  天亮时,电话通了,文件战报也取来了。徐海东心平气和地微笑着向周东屏道歉:“不要生气啦!谢谢啦,我的好同志!”
  “谁生气啦!也不要你谢我!”周东屏故意说,“人家敢丢了党籍呀!”
  “那是气话嘛!”
  徐海东,这位往日驰骋于疆场的虎将,现在却不能脱离担架,不能带兵打仗,还要别人照顾着、陪着。他心急如焚,烦躁不安,常常敲着担架床的边沿叫喊:“医生,你有本事快把我的病治好,没有本事,给我滚!”
  “周东屏,你也到前方去!”
  “秘书!你不要再天天念文件,上前线去!”
  ……
  炊事员送点好吃的,他嚷嚷是“浪费”;管理员打人从城里买点桔子,他不吃,嫌贵;不好的消息,瞒着他,一旦被他发现,就大发脾气……
  1941年1月中旬的一天,一名干部和徐海东谈心,不时流出眼泪,徐海东说:“大丈夫只许流血,不准流泪,你有什么伤心事?!比我这更伤心的,我都没掉过半个眼泪渣!”在徐海东追问下,那个干部把上级领导严令禁止让徐海东知道的“皖南事变”告诉了他。新四军军部及直属队九千余人,被国民党反动派伏击,军长叶挺被俘,副军长项英同志牺牲。徐海东一听,如雷轰顶,一马鞭子抽断身旁的一颗小树,大叫一声:“抬我回部队,为死难烈士报仇去,死,我也要死在前线……”一句话没说完,大口鲜血喷涌而来,当即昏迷过去。
  徐海东的病情加剧了。
  1941年5月,党中央从延安发来一份毛泽东亲自起草的电报。电报全文二百多字,全篇多是安慰之语。电报的最后八个字是:“安心养病,天塌不管!”
  徐海东手拿电文,热泪盈眶。毛主席日理万机,在百忙之中还关心我这个病号,真愧对党中央,愧对毛主席啊!徐海东把最后那个个字写在日历牌上,放到枕头边。他多么盼望早日恢复健康,好为党工作……
  刘少奇和新四军所有领导都很关心徐海东的病情。他们派最好的医生守在他的身边,并多次嘱咐医护人员,要想尽一切办法,使他恢复健康,他想吃什么,就一定要想办法给他买到,选派得力干部随同他。
  1943年11月,谭震林同志选派一名团级干部程启文,到徐海东身边去工作。临行前,谭震林再三叮嘱说:“要竭尽全力,保护好海东同志!”身患痔疮不能行动的陈毅军长说:“你的任务很重要,很重要啊!海东同志是我党、我军杰出的军事指挥员。党中央、毛主席很关心他,我们大家也盼望他早日康复,抗日战争需要他!你照顾好他,就是为党做了一件大事!他重病在身,为党工作心切,脾气急,一定要多体谅他。告诉他,我不能去看他,要他静下心,好好养病!”
  “我一定完成任务!”程启文心领神会地说。
  程启文要告辞了。陈毅同志又把他叫了回来,最后叮嘱说:“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把海东丢了,只要警卫连有一个人,包括你在内,就必须有海东同志存在!记住!一定记住!有什么困难,随时向我们提出,要兵派兵,要钱送钱,你唯一的任务就是让海东同志休息好,养好病!另外,你自己要加紧学习,还要给海东同志读书,读报……”
  程启文是鄂豫皖的老红军战士。对徐海东很了解,但没想到他病得如此严重:日夜卧床,每天只能有二三个小时可以坐起,连被子也不能贴身盖,用一根铁丝做的支架,把几床棉被严严实实地捂在支架上。徐海东见程启文来了,乐不合嘴。他问了前线的战况,少奇同志的身体,陈毅的病情,部队的状况,等等。他微笑着说:“你来了,我们一块谈谈打仗的事,我心里轻松多了!”
  按照陈毅军长的意见,程启文首先整顿了警卫连;徐海东每天的日程活动都由创新自安排;派人到南京去给徐海东买药;听说徐海东想要看〈红楼梦〉,他也当成大事,认真去办……坚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是战胜困难和疾病的一剂良药。但是,它的作用必意有限。就在程启文到来的第四天,徐海东突然大吐血,病榻前放着一个二号洋瓷盆,一次吐了半盆,连续几天,高烧不减,温一直在四十度以上。他每天都处于昏迷状态,军医和周东屏束手无策,领导同志纷纷前来探望,悄悄地准备着后事。
  深夜,周东屏守在徐海东床边,泣不成声。徐海东从昏迷中醒来,他也知道自己真的不行了。他低声说:“哭什么?你是个新四军战士,又是共产党员,不能哭哭啼啼。人总是要死的,有许多有才能的干部,中午一块吃饭,有说有笑,上了前线,晚上就……你见得多嘛?!死,是不可怕的,只可惜我为党做事太少了……”又昏迷过去了。
  突然,地方党的干部带来个老中医,他叫沈默,鹤发童颜,虽已六十,但脚步轻盈,谈吐不俗。
  “草药是治不了大病的,我们要对党负责,不能让他乱下药!”
  “要吃这个人的药,一定得报告中原局!”
  ……
  几乎是异口同声的意见书,不能让这个“土医生”下药。
  周东屏从小在农村长大,虽对中医医理不懂,但见过土中医治好很多病。她断然决定:立即请沈老先生出药方,马上派人去抓药。
  徐海东昏迷醒了后,表扬了周东屏的果断,他说:“在药不会吃坏人!”
  无名的土医生,并不一定没本事。徐海东三副中药下腹,高烧退了。当沈老中医得知这个病人不是地方党说的“杨副官”,而是大别山大名鼎鼎的徐军长时,心里有些后怕。守着徐海东一天一夜之后,自己背个筐,到山上去采中草药。
  “沈先生,我很感谢你!”徐海东握着老中医的手,激动地说,“没有你,我早已命归西天了!”
  “大别山的老百姓都感激你!”沈老中医诚恳地说,“从前你率领红军帮着穷人闹翻身,如今又领着老百姓打日本鬼子,你真是我们的救星啊!”
  “很惭愧呀!我现在不能带兵,不能打仗,”徐海东难过地说,“成了废人……”
  “你会好的,你会好的!”沈默望着这张和蔼可亲的脸说,“只要静心养着,再吃些草药就会好啦!”
  沈老中医临走时,留下几个药方,并说过几天还会来,调皮的警卫员问:“你怎么把徐副总指挥的病治好的?”沈老中医也诡秘顽皮地说:“我是太上老君专门派来给徐副总指挥送神药的!”
  病情一天天好转,徐海东恢复了以前的生活:每天听文件、报纸,精神好了,再听读几页书。顽强的生命,继续和无情的病魔斗争着……
  凡是熟悉徐海东的人都说:“真可惜,他病倒了,很难熬到抗战胜利呀!”然而,他顽强的生命力,奇迹般地战胜了死神。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在华中战场,徐海东在病床上、担架上抱病度过了八年抗战的后五个春秋。
  这是一座修缮颇讲究的古寺——湖兴寺,山门前是挺拔的松柏,院中奇花异草,品种繁多,错落有致。很有名望的长老,是国民党的国大代表,对抗战也是一片赤诚。
  “徐长官,敝寺室陋曾贫,不请海涵!”长老亲自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