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徐海东 >

第74章

徐海东-第74章

小说: 徐海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徐海东得知这一情况后,对周东屏和儿子说:“毛主席是保护我们的,总理是保护我们的。你们不要怨下边的人,都是‘他’。”说着,徐海东伸出两个指头,又指指自己的光头,显然指的是“二号人物”林彪。
  然而,林彪一伙对徐海东的迫害一天也没有放松。
  1970年3月25日,徐海东含恨逝世于河南郑州,享年70岁。
  徐海东和周东屏的伴侣情 包坤明埃德加。斯诺在他的《西行漫记》一书中写道:“中国共产党的军事领导人中,恐怕没有人比徐海东更加‘大名鼎鼎’的了,也肯定没有人能比他更加神秘的了。”蒋介石为买他的人头悬赏10万。毛泽东同志称赞他是“最好的共产党员”、“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红军的领袖,群众的领袖”、“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
  徐海东是湖北黄陂县(今大悟县)徐家窑人,祖上六辈都是窑匠,小时只读过三年半书,9岁开始学烧窑。当了9年“窑花子”,还当过放鸭娃子。1925年,他离开老窑,出走到武昌,先是卖水为生,而后当兵。卖水为生时,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0年春,徐海东带领游击队歼灭了许多地主民团,地主豪绅对他恨得咬牙切齿。民团头子蒋少瑷趁徐海东带游击队转战之机,纠集反动武装进攻徐海东的家乡,火烧了徐家窑。徐海东家中成了一片废墟。1932年,红军转移川陕边区后,徐家被国民党反动派杀死66人,其中,近亲27人,远亲39人。
  周东屏出生于安徽省六安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7岁就失去了母亲,被人拐卖作童养媳,受尽期凌。1932年10月,15岁的周东屏参加了红25军,成为红军中的一名小护士。
  长征路上,周东屏和医护人员一起,舍生忘死,勇敢机智,在炮火中把一个个受伤的红军背到隐蔽所,及时救护,使不少伤员免除死亡,重返战场,1935年9月,周东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任红25军团护士长、党支部书记。
  徐海东和周东屏是1935年9月长征快结束时,经人介绍结婚的,从此,他和她结成了终生的革命伴侣。
  徐海东大将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虎将,在戌马倥偬的一生中,他驰驰疆场,身经百战,战功卓著,全身被子弹打伤17处,而每次都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这奇迹中饱含着周东屏对他的情和爱,饱含着周东屏无数个日夜对他的辛勤护理。
  长征途中,徐海东率领红25军,与国民党第60师在陕南激战,他身先士卒,奋勇冲杀,击退了敌军,然而一颗子弹从他左眼下方钻进去,由颈后穿出,由于失血过多,生命垂危。经医生抢救后,虽然止住了血,可是徐海东的喉头还被血和痰堵着,呼吸很困难。医生很着急,但也想不出个办法,站在一旁的女护士周少兰说:“让我来试试。”她伏到徐海东的身边,用人工呼吸,用她自己的嘴去吮吸老军长喉咙里的淤血,一口又一口……徐海东的呼吸逐渐平和匀缓,窒息的危险消失了。在缺医少药的条件下,周少兰四夜衣不解带,眼不阖拢,硬从死神手中把军长的生命夺了回来。恢复健康的徐军长感激她的照顾,建议她将原名“少兰”改为“东屏”,东屏,即是徐海东的屏障之意。这一改,就注定了她和徐海东风风雨雨几十年的精心照顾。他们幸福地结合了。
  抗战初期,部队里从大后方来了许多有文化的女学生。一天,有位同志向徐海东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要‘改组’吗?我帮你介绍一个漂亮的女学生。”徐海东一听就生气了,说:“浑话!东屏是受苦人,我是泥巴人,我们既是夫妻,又是战友,我怎么能干那种事!”说得那们同志怪不好意思,以后见到徐海东就脸红。
  抗战期间,久经战场的徐海东将军,伤痕累累,经常带病上阵指挥作战。周东屏竭尽全力帮助将军恢复健康。徐海东常常感到,在这艰难困苦的日子里,东屏既当战士,又做妈妈,实在难为她。他抱歉地对东屏说:“真有点对不起你,我们结婚太早,使你受累,不能更好地进步。”周东屏毫无半点怨言,决心抱着刚满两个月的女儿,带着儿子,和丈夫到敌后抗日前线去。
  1939年9月,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指挥兼四支队司令员的徐海东,经西安、洛阳,向皖东江北指挥部进发,一路上紧张、劳累,加之天气又冷,徐海东肺病复发,咳嗽不止,大口吐血,接连十几天没有好转。刘少奇将他扶上担架让人抬着走。到指挥部休息一会儿后,徐海东就率领新四军第四支队与日寇激战,指挥部队接连打了三昼夜,取得了皖东反扫荡中的一次重大胜利。徐海东却因连日疲劳,旧病再发,大口吐血,高烧不退,昏迷不醒,病倒在皖东战场上。由于病情严重,毛泽东主席电令徐海东“静心养病,天塌不管”。周东屏为使丈夫早日康复,冒着危险上山采药。她只知道野菊花能明目,首乌藤能养颜,大青叶能消肿,猫公刺能清热……在山中采药时,巧遇了正在躲避战乱的老中医,便把老中医请来为徐海东治病,使将军转危为安。
  周东屏除照顾徐海东身体恢复健康外,还刻苦学习,服从大局,在党内从事思想政治工作。1937年8月她到中央党校学习。1939年9月,任新四军第四支队机关党委总支书记。1940年2月,奉党的指示照顾重病的徐海东同志。
  解放战争期间,徐海东病体更加衰弱,只能躺在担架上指挥战斗。
  1947年冬,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领导人的一再敦促下,徐海东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战场,到大连治病。大连市委为徐海东请为肺科专家和苏联红军名医,经过全面检查和治疗,病体和战伤逐渐康复,在警卫员和伴侣周东屏的照顾下,他能离开病榻下地走几步路了。周东屏这位年轻的女护士,从看护徐海东养伤,到后来结为夫妇,特别是徐海东大病之后,年复一年,日夜陪伴照顾他,把青春年华奉献给了战功卓著、多伤多病的丈夫。这时,她多么希望徐海东能走、能跑、能重返战场指挥作战。徐海东同志在战场上是勇冠三军的猛将,在生活上却是非常依赖周东屏,他曾激动地对周东屏说:“我能够活到今天,有一半应该归功于你,太苦了你了,要不是你日日夜夜地照料,里里外外地操持,我哪能活到今天。”苏联远东军区卫生部长曾夸奖周东屏说:“徐将军活下来是奇迹,夫人的照料太伟大了。”
  1948年2月,周东屏任徐海东同志秘书,驻地支部书记。
  全国解放后,周东屏仍以照顾徐海东同志的生活为主。1951年5月,周恩来同志紧握周东屏的手说:“你把海东同志照顾得非常好,把党交给你的任务完成得非常好,你为党作了很多工作,我代表党中央、毛主席感谢你。”1956年国庆节,在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同志对周东屏照顾徐海东也给予了很高评价。
  1955年,徐海东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周东屏也为党和人民,为军队建设做出了贡献,立下了功勋。1957年6月,她被授予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60年8月,她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校军衔。1978年2月她被选为全国第五届政协委员。
  徐海东与周东屏分别于1970年3月和1997年7月逝世,在他们共同战斗生活的岁月里,无论是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他们同甘共苦,相依为伴,心相印,情相连,意相随,志相投,始终是最忠实的伴侣。
  徐海东和他生死相守的妻子 崔向华埃德加。斯诺在他的《西行漫记》中称赞“红色窑工徐海东”道:“中国共产党的军事领导人中,恐怕没有人比徐海东更加‘大名鼎鼎’的了,也肯定没有人能比他更加神秘的了。”毛泽东称赞他是“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红军的领袖,群众的领袖”、“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民间传颂他是“中国的夏伯阳”。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他九次负伤,全身被子弹打伤17处,而每次都能化险为夷,一次次从死神手中救出徐海东的,是一位名叫“少兰”的女子。
  1934年11月16日,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三千名将士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由河南罗山县出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征。本来这支部队中的七个红军女护士都决定留在鄂豫皖根据地,但她们坚决要求跟部队走,一片哭声终于惊动了军团长徐海东:“为什么哭鼻子?为什么不服从组织决定?”年纪最小的周少兰天不怕地不怕地说:“我们都是逃跑出来参加红军的,我不能再回当童养媳。部队就是我们的家,我不能没有家。再说,行军打仗,难免会有战士受伤,前线需要我们呀!”徐海东被说服了。
  长征途中,周少兰和女伴们舍生忘死,在炮火中把一个个受伤的红军背到荫蔽所,及时救护。在陕南激战中,身先士卒的徐海东不幸负伤。一颗子弹从他左眼下方钻进去,由颈后穿出,由于失血过多,生命危险。经医生抢救后,虽然止住了血,可是徐海东的喉头仍被血和痰堵着,呼吸很困难。医生很着急,但也想不出个办法。紧急关头,站在一旁的女护士周少兰说:“让我来试试。”她毅然伏到徐海东的身边,用人工呼吸,一口又一口地将老军长喉咙里的淤血清吸出去。徐海东得救了!在缺少药的战争环境里,周少兰四天四夜看护着徐海东,眼不阖拢,衣不解带,硬是从死神手中把军长的生命夺了回来。恢复健康的徐海东感激她的照顾,一次交谈中,建议她将名字“少兰”改为“东屏”,即徐海东的保护屏障之意。不想这一改,竟促成他们日后相知相随几十年。
  红二十五军长征途中,徐海东和吴焕先、程子华指挥部队,粉碎二十余倍于我之敌的围追堵截,长驱千里,威逼西安,进军甘肃,然后北上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早在北伐时期,徐海东就是叶挺所在的铁四军的排长,在汀泗桥战斗中一举冲垮敌人四个炮兵连;1927年麻黄起义后任自卫队长,号称“徐老虎”,歼灭了许多地主民团,地主豪绅对他恨得咬牙切齿。民团头子蒋少瑷趁徐海东带游击队转战之机,火烧了徐家窑。徐海东家中成了一片废墟。1932年,红军转移川陕边区后,徐家被国民党反动派杀死66人,其中,近亲27人,远亲39人。
  周东屏出生于安徽省六安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七岁就失去了母亲,被人拐卖作了童养媳,受尽欺凌。1931年3月,13岁的她就参加了革命,任安徽六安三区少先队大队长。1932年10月,她成为红军中的一名小护士。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红十五军团护士长、党支部书记。
  1935年9月,这一对战斗情侣在长征中举行了婚礼。徐海东指挥的直罗镇战役,粉碎了敌人对陕甘边区的“围剿”,被毛泽东称誉为“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一次交谈中,徐海东向毛泽东介绍了周东屏,徐海东说:“她从小受苦,没念过书,也是个粗人。”毛泽东笑了,说:“我们今天的革命,就是‘粗人’的革命,工人、农民的革命。等情况好起来,我们要办些学校,让‘粗人’都变成‘细人’!”徐海东很高兴地笑了。
  抗日战争中,徐海东率部深入华北、华中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由于伤痕累累,经常发病,但经常带病指挥作战。大家劝他不听,徐海东老话一句:“枪声一响,什么病都没有。”打仗能治百病。“周东屏既要做好自己的工作,还要照料孩子,同时还要竭尽全力帮助丈夫恢复健康。徐海东常常感到,在艰难困苦的日子里,妻子既当战士,又做妈妈,实在难为她。对周东屏说:”我们结婚太早,使你受累,不能更好地进步。“周东屏毫无半点怨言,当死神又一次临近徐海东时,她以惊人的镇静和勇敢,挽救了徐海东的生命。
  那是1939年9月,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指挥兼四支队司令员的徐海东,经西安、洛阳,向皖东江北指挥部进发。一路上紧张、劳累,加之天气又冷,徐海东肺病复发,咳嗽不止,大口吐血,接连十几天没有好转。刘少奇将他扶上担架让人抬着走。到指挥部休息一会儿后,徐海东继续率队东进,取得了皖东反扫荡中的重大胜利。1943年冬,徐海东旧病再发,吐血不止,高烧昏迷,病倒在战场上。
  同志们已经在绝望之中为徐海东准备后事了,周东屏没有放弃最后一丝希望。她把孩子托付给警卫员,天刚蒙蒙亮,便踏上了崎岖的山路去采药。又请来老中医,终于又一次使徐海东起死回生。由于病情严重,毛泽东知道后,电令徐海东“静心养病,天塌不管”。
  1940年以后,徐海东积劳成疾,只能在担架上指挥战斗。又几次生命频死垂危,这年冬天,中原地带的雪很大,使通往前线指挥部的电话中断了。徐海东不知前线战事日夜不安,深夜他叫周东屏亲自去指挥部联系。生性要强的周东屏顶风冒雪一步步走到前线司令部,天亮时带回了前沿的消息和文件报纸。徐海东听读了文件和报纸,欣慰地说:“只要不死,一天不能和前线失去联系。”
  徐海东很爱同生共死共患难的妻子。长征中,徐海东头部负重伤,她一直守护;红军东征时,徐海东从马上摔下来,又是由她日夜照看。抗日战争爆发后,从大后方来了许多有文化的女青年学生。一次,有位同志向徐海东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要‘改组’吗?我帮你介绍一个漂亮的大学生。”徐海东一听这话,生气了,说:“混话!东屏是受苦人,我是泥巴人,我们既是夫妻,又是战友,我怎么能干那种事!”
  有时病痛难忍,徐海东就吼叫:“给我枪,给我枪!不能上战场,不如死了好!”他用拳头敲击着担架喊叫:“快抬我走。我要到前线去!”周东屏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