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李时珍评传 >

第31章

李时珍评传-第31章

小说: 李时珍评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思想作了重要发展。
李时珍从元气化生万物的思想出发,肯定阴阳调摄、五行胜复、物性相
别的相互关系,最后达到天人统一、人定胜天的结论,处处表现出对传统哲
学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因此可以说,《本草纲目》不仅在医学上树立了丰
碑,同时对古代自然哲学的发展,也有其独特的历史贡献。
一、万物化生本于元气
李时珍运用古代荀况、王充等唯物主义哲学家所坚持的元气学说,作为
自己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石。用元气学说解释天上风云雨露的变化,地上飞
潜动植的生长发育,以及金石水火的相互关系。在他看来,宇宙万物无非一
气所生;人的生命,存于一气;疾病也是气的反常变化造成的;研究医药,
就是研究利用何种气味的药物,可以扶正气,抑邪气。
(一)元气化主人、物
李时珍认为万物之所以有精有粗,有柔有刚,或动或静,有情变无
情,无形变有形,都是元气凝结、变化的结果,绝无超自然的神灵主宰。
他用气的变化来解释万物的生成变化。指出:
石者,气之核,土之骨也。大则为岩声,细则为沙尘。其精为金为玉,其毒为为砒。
气之凝也,则结而为丹青;气之化也,则液而为矾汞。其变也,自柔而刚,乳卤成石是也;或
自动而静,草木成石是也。飞走含灵之为石,自有情而之无情也;雷震星陨之为石,自无形而
成有形也。
——《金石部前言》校点本第一册,第455 页
这里总论各种金石都是由气生成。沙尘、金玉同是一气;气可凝为固体
的丹青,可成液态的矾汞,柔软的乳卤,又可凝结成刚坚之石。草木和动物
变为坚固的化石,是由有生命的东西变为无机物;各种陨石,无非是由无形
的气变成的有形之物。他始终不渝地坚持气一元论,肯定宇宙万物没有不是
由气构成的。李时珍是一个彻底的气一元论者。李时珍肯定世界的物质统一
性,同时又肯定由于禀气不同,物质的存在形式具有多样性。有矿物,有植
物,有动物。植物之中有草有木;一种草木,有根于枝叶花实之别,其形色、
其气味、其性用都有区别。他在《草部前言》中写道:
天地造化而草木生焉,刚交于柔而成根荄,柔交于刚而成枝干,叶萼属阳,华实属阴,由
是草中有木,木中有草。得气之粹者为良,得气之戾者为毒,故有五行焉(金木水火土),五
气焉(香臭臊腥膻),五色焉(青赤黄白黑),五味焉(酸苦甘辛咸), 五性焉(寒热温凉平),
五用焉(升降浮沉中)。
——校点本第二册,第687 页
从药物学观点来看,一切草木,或良或毒,皆可供药用,良、毒的区分,
是由于“得气之粹”或“得气之戾”,并非上帝有意安排。五行、五色、五
气、五味有别,其性、其用亦异。本草学的研究就是通过不同草木形色气味
的区别,确定其性味与功用,然后才能处方制剂,对证施治。他说:“炎农
尝而辨之,轩歧述而著之,汉魏唐宋明贤良医代有增益苟不察精微,审
其善恶,其何以权七方,衡十剂而寄死生耶?”(同上)
李时珍沿用气的概念来论述宇宙万物的物质统一性,更沿用“化生”的
观点,来论述万物自我衍化,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有情到无情。
各种生物由于自我“化生”,才能不断繁衍后代。他坚持了唯物主义无神论,
对造物主有意创造万物的唯心主义目的论作了彻底否定。他阐述了万物自然
“化生”的观点。指出:”太初之时,天地絪缊,一气生人,乃有男女。男
女媾精,乃自化生。如草木之始生子,一气而后有根及子,为种相继也。人
之变化,有出常理之外者,亦司命之师所当知,博雅之士所当识。”(《人
傀》校点本第四册,第2970 页)他肯定人同万物一样,是自然化生,绝非上
帝创造。更指出,人类的变化,既有“常理”,又有超出“常理”之外的特
殊情况。常理,指客观规律性,这是对荀况“天行有常”思想的直接继承。
超出常理的特异变化。是讲人的生理、病理上的种种变异。“气化”有常,
有变,就形成了千奇百怪的物质世界,人们应当承认这一客观事实,对它们
一一进行仔细研究。
李时珍继承并发展了中国医学中的“形气转化”思想。把自《黄帝内经》
以来,许多医学家、药物学家所坚持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贯彻到底,肯定宇
宙万物统一于“气”,由“气”化生万物,有不同的形与质,因而产生色、
气、性、味、用等各种区别。今天看来,这种观点十分简朴。在古代,这正
是坚持了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把医学、药物学研究引上了正确道路,排
斥了唯心主义思想的毒害。由于有正确的自然观作基础,李时珍在科学研究
中才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二)六淫导致疾病
李时珍用气一元论解释疾病产生的的原因,把先秦时期医和以来倡导的
“淫生六疾”思想贯彻始终。他认为人体内部、人同自然都是相互联系相互
制约的整体。人体内部要保持生理机能的统一与平衡,尤其要同自然环境保
持生态的平衡。自然界寒暑燥湿风热的变化,必然引起人体生理机能的相应
变化。一旦外界变化超过人体所能适应的界限,就会导致“虚邪贼风”侵袭
人体,引起生理机能失调而产生疾病。
李时珍主张“六气胜复、主客”,制约病机。他认为天气、地气的变化,
如果造成“上淫于下”,或“外淫于内”的局面,这时不是人胜天,而是天
胜人,是为“反胜”。反胜必致疾病。他说:“当其时而反得胜己之气者,
谓之反胜。元气之胜。何以证之?燥胜则地干,暑胜则地热,风胜则地动,
湿胜则地泥,寒胜则地裂,火胜则地涸是也。元气胜复、主客,证治病机甚
详。”(《五运六淫用药例》校点本第一册,第76 页)这是对《素问·至真
要大论》观点的阐述。用寒暑燥湿风火对地的影响,证明“六淫”对人体生
理机能影响的客观必然性。六淫是客观存在的,对人体的外感作用是必然的。
人们要正确认识这种必然性,才能预防疾病;或在疾病发生后,采取相应医
疗手段去战胜它。
李时珍举例说,梅雨时节,人们往往易生病,就是因为当时的湿热之气
侵犯人体。
劳动人民从长期生活经验和季节气候的变化中,总结出自然变化的规
律,认为“三月为逢梅雨,五月为送梅雨”。按节气言,“芒种后逢壬为人
梅,小暑后逢壬为出梅”。梅雨季节,人易生病,物易霉烂,都是由“湿热
之气”,郁遏薰蒸造成的。(《梅雨水·发明》)这是家喻户晓的常识。以
此比喻六淫之气,对人体的影响,或重或轻,或显或微,常人不易觉察而已。
李时珍通过这种人人易晓的“气”的变化事例,阐述了更深刻的医理、药理。
李时珍认为,人同自然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物质交换。各种不同的天气、
地气,会影响人们的生理机能,导致各种疾病和生理失常。他引用《淮南子》
的观点来论证这一思想。《新汲水·发明》中写道:“人乃地产,资禀与山
川之气相为流通,而美恶寿夭亦相关涉。金石草木,尚随水土之性,而况万
物之灵者乎?《淮南子》云:土地各以类生人。是故山气多男,泽气多
女,水气多暗,风气多聋,林气多癃,木气多伛,岸下气多癃,石气多力,
险阻气多瘿,暑气多夭,寒气多寿,谷气多痹,宣气多狂。”(校点本第一
册,第399 页)
尽管这些观点未必符合科学,但2000 多年前的《淮南子》具有这类环境
决定论观点,是无可厚非的。其中含有一定合理因素,即初步意识到人与自
然环境的统一关系。人们生活在一定地理环境,其水土条件同人们的日常生
活息息相关,人不能脱离特定地理环境而生活,就难免受地域性疾疫的折磨。
所谓山气、泽气、林气、石气、丘气、谷气,不过是特定地理环境的代名词
而已;至于寒气、暑气、风气、水气则是标志不同季节气候变化的特征。热
带人的寿命、健康同寒带人的寿命、健康有区别,未始不同“暑气多夭,寒
气多寿”的说法有相通之处。
李时珍更用气一元论来说明,只有保证人体内部元气的正常运行,才能
保持健康。他提倡进行“河车功”锻炼,有意识地促成元气在人体内部的正
常运行,以辅助生理机制的正常活动,维持生理机能的相互统一与平衡。
“河车功”吸取了道家“内丹术”的合理内容,其基本精神在炼精化气,
炼气化神。李时珍用中医经络学说解释“河车功”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他在
《奇经八脉考》的“督脉”条下,详细地介绍了道家“河车”功法的妙旨。
论述“河车功”具有“通行任督”二脉的重要作用。督脉为“阳脉之总督”,
任脉为“阴脉之主任”。督脉沿着背脊循行,主持一身的阳气;往脉沿着腹
部正中由下而上行,主持一身的阴血。所以李时珍特别看重任督二脉的畅通。
他说:“任督二脉,人身之子午也。乃丹家阳火阴符升降之道,坎水离火交
媾之乡。”道家提倡的“河车功”,是促成任督相通的具体手段。根据某些
学者的阐发,炼功时内气由尾闾穴上升,径夹脊穴、玉枕穴至泥丸宫,然后
下降鹊桥、重楼、离宫,纳入丹田。在人体内,这是元气循环的,一条重要
途径,所以李时珍称之为“人身之子午”。保持这一条阴阳升降、水火交媾
的渠道畅通,就能使全身气血运行,促进健身延寿。李时珍用俞琰注释《周
易参同契》的话,说明这一重要原理。“人身血气,往来循环,昼夜不停。
医书有任督二脉,人能通此二脉,则百脉皆通。”
李时珍坚持气一元论,用以解释宇宙万物的统一,解释人与自然的统一,
解释人体内部生理机能的统一及一切生理和病理。他用气一元论观点,论述
了物质统一性及其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坚持用自然物本身来说明一切客观的
运动变化,而不假于超自然的造物主。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坚持了物质统一
性,坚持了从客观事物出发、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路线。
当然,李时珍所坚持的气一元论,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用“形气转
化”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不可能具体地说明生命现象的物质基础及其结构,
也不能清楚地揭示生命活动中新陈代谢的具体方式。这样就不能不为唯心主
义留下一些地盘。他的思想中,无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唯心主义思想杂质。
二、万有变化不离阴阳
阴阳学说,起初是我国传统哲学中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早在3000 多年
前,人们就运用这种思想来解释宇宙万物中对立统一的两种力量和两种性
质,同神学思想进行斗争。《黄帝内经》借助这种哲学思想总结医疗实践经
验,解释人同自然界的关系,阐述人体生理、病理以及医理、药理的不同特
征。故阴阳学说成为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李时珍全面地继承并创造性地发展了这一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中国医学
理论。他在阐述自然变化、人体生理机能消长、疾病治疗原则、药物配伍原
则及药性理论时,全面地运用了阴阳学说,从阴阳互根观点出发,分析阴阳
消长、转化的原理,探寻达到阴阳调摄的途径。
李时珍运用阴阳学说,分析元气的盛衰,人体生理机制的消长,和以阳
制阴,以阴制阳,以达阴平阳秘的治疗准则,从而发展了祖国医学。他运用
阴阳学说,分析各种药物气味的不同特性,以及调和阴阳的药物配伍准则,
发展了药物学。历代封建统治者和唯心主义思想家,利用阴阳学说宣扬神秘
主义。李时珍揭开神秘主义思想,恢复阴阳学说的朴素唯物主义本来面目,
使人人都能理会它,接受它,运用它。李时珍认为阴阳学说不失为祖国医药
学进一步发展的理论工具。3000 多年前流传下来的古代哲学思想,李时珍在
研究中运用自如。
(一)阴平阳秘的施治原则
《黄帝内经》早已肯定“生之本,本于阴阳。”(《素问·生气通天论》)
又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
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体之所以发生
疾病,乃由于内部生理机能的阴阳双方失去平衡。辨证的关键在于“察色按
脉,先别阴阳。”(同上)施治的原则就是促成阴阳转化,回复到“阴平阳
秘”的常人状态。李时珍对这些基本原理融会贯通,并创造性地加以发挥。
根据人同自然统一的原理,李时珍肯定一日之内人体元气的阴阳盛衰,
同昼夜之间阴阳消长息息相通。《素问·金匮真言论》指出:昼夜之间阴阳
消长分四个阶段,“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
阴,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阳,
阴中之阳也。敌人亦应之。”(《金匮真言论》)李时珍根据这一“天人相
应”的原理,解释某些疾病发生的规律性。例如强项筋急,许叔微指出,“有
人患此,自午后发,黄昏时定。”为什么此疾多发于午后至黄昏?李时珍解
释说:
予谓此必先从足起。足少阴之经自足至顶。筋
者肝之合。今日中至黄昏,阳中之阴也,肺也。自离至兑,阴旺阳弱之时,故《灵宝毕法》
云:离至乾, 肾气绝而肝气弱。肝肾二脏受邪,故发于此时。
——《木瓜·附方》校点本第三册,第1770 页
这是说,筋者肝之合,肝气弱,易生强项筋急之症。午后至黄昏,乃阴
旺阳弱之时,故此病多发于此时。把人体内部阴阳盛衰同自然界一日之内的
阴阳消长的相应关系,阐释得十分清楚。
既然人体阴阳盛衰与自然界阴阳变化如此密切,在用药治病时,必须慎
重考虑病变、时令与用药三者之间的阴阳调摄关系。本于此,李时珍提出“逆
天时”用药的原则。春夏二季,阳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