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李时珍评传 >

第4章

李时珍评传-第4章

小说: 李时珍评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开始重修本草的那一年(1552 年),东邻倭寇入侵东南沿海诸省;次年,西
方殖民主义者葡萄牙人乘机强租我澳门。外寇压境,封建王朝十分恐慌。然
而昏庸的封建君主,并未惊醒过来,仍一味炼丹求仙,命令州县广采灵芝仙
草,进奉朝廷。对人民的疾苦漠不关心,他们从来没有想到像唐宋时代那样,
由官家来主持重修本草,只挖空心思,收揽天下名医去为他们炼丹长生的卑
鄙目的服务。
1556 年,楚王府慕李时珍之名,把他请去给世子治病。病愈后,委他为
王府奉祠正,当个主管祭典的七品官,目的是要他兼管王府的”良医所”,
充当王府贵族的专用医生。一人王府,实际上就同广大群众隔绝了。楚王府
真正宠信的是一批专搞炼丹的道士,并不把名医李时珍放在服里。李时珍常
常对炼丹道士们的行为不满,故时时遭到他们的刁难。李时珍只好利用机会
走出王府,到蛇山观音阁去为群众诊病,以便于向群众寻方问药。1559 年,
皇家下诏招揽天下名医,李时珍被楚王府推荐人太医院。同太医院的老御医
相比,李时珍只算年轻无名之辈,因此很不受重视。他利用在太医院工作的
方便,建议由官家主持修订本草。建议一出,老朽们群起反对。李时珍在那
里供职一年,连个太医院吏目都不如,唯一的益处是有机会出入寿药房和御
药库,实地观察了不少难以见到的名贵药物,为重修本草扩充了药物知识。
他对那里尊宠方士、炼丹求仙的气氛十分厌恶,一年后,只好托故回家。后
来有人说他当过太医院院判(即太医院院长),这是不确的。难怪他的儿子
为他立碑,连太医院三字都不见于碑文。
决心修本草,本当精力集中于研究药物,但他胸中酝酿数年的一些医学
知识,尚未整理出来,不得不一面研究药学,一面总结医疗经验,撰写医学
著作。1564 年左右,《濒湖脉学》等医学著作终于写成。多年的医学经验得
到总结,如释重任。以后可更好地集中精力,完成宏伟的研究计划。
这时期李时珍的父母相继去世,他必须承担繁重的家务。抚养儿子,教
徒弟,又分散了他不少精力。他还要劳神费力,修建新居—— 所馆。这所
新居,濒临雨湖,风光秀丽,是他晚年从事科学研究的地方,从此自号濒湖
山人。待弟子庞宪不久学成行医,才成了他唯一的得力助手。
在安排好家务之后,精力充沛的李时珍,带着儿子和徒弟开始远出寻方
采药,广泛地向老农、渔夫、樵夫、铃医请教,足迹遍及湖北、安徽、江西、
湖南、江苏等地。万里跋涉,登过太和山、大别山、茅山、伏牛山等名山,
采集了许多珍贵的药物标本,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访问记录,为进一步研究整
理本草,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实际资料。这对于《本草纲目》的写作,有着
决定性意义。任何一个科学家,想有所发明,有所创造,除了切实掌握以往
的全部科学研究成果外,最重要的是获得足够的新的科学资料。李时珍大约
花费了15 年的时间,首先实现了自己的第一步计划。
他的科学创造取得成功,秘密正在于此。他坚定地依靠群众,虚心地拜
他们为师,从他们那里细心地收集关于祖传药物、单方、验方的零散资料,
像蜜蜂一样,勤采百花,以酿新蜜。他不作无米之炊,不求无本之木。他的
创造性思维加工,建立在丰富而可靠的药物学资料上。
李时珍这一时期的科学活动,突出地显示了几个特征:一是具有顽强的
开拓精神,这表现在他对工作不是得过且过,应付现实,而是永不满足,不
断进取;深入群众,进行社会调查,扎实占有第一手资料,汲取群众智慧来
丰富自己的知识,发展自己的思想。二是进行刻苦的思维活动,他善于开动
脑筋,提出问题;一经发现问题,就要穷根究柢,不获得问题的解决,决不
甘休。三是具有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科学领域没有平坦的大道,他一无充
裕的经费,二无完整的资料,三无强有力的助手,凭着高尚的理想作支柱,
祖孙三代,师徒数人,克服万难,终于完成宏伟的科研任务。他的这些精神,
值得人们永远学习、纪念。
四、深思熟虑创立本草新体系
(1568—1578)
大约在1568 年,即李时珍51 岁左右,编撰《本草纲目》的工作进入关
键时期。十多年来,广泛收集药物资料,经过反复的思想酝酿、这时要着手
营造自己理想中的本草学新体系。在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是进行艰苦探索,
反复比较,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一次又一次对药物资料加工整理,使自己
的认识不断趋于正确,使《本草纲目》的科学体系日益完善。直到1578 年,
《本草纲目》最后定稿,大约花了11 年时间。这是李时珍一生中科学创造的
黄金时代。
这一时期,李时珍的心情比较舒畅。宠信奸臣严嵩、一心炼丹成仙不理
朝政的嘉靖皇帝,已于三年前(1560 年)服丹中毒丧命;上一年,穆宗朱载
垕,下诏严惩方士,废止建坛设醮,撤消了皇家的炼丹所,不良的社会风气
为之一扫;一贯反对炼丹成仙的李时珍感到扬眉吐气。政治改革家张居正于
1567 年人阁视事,开始掀起一股改革之风。到1573 年,实行一系列封建政
治改革,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贪官污吏、地方豪强,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开
展城乡经济交流,活跃了民办手工业和商业。这些都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
新的生机。
此时,李时珍的大儿子李建中,科举考试得中, 1571 年出任河南光山
教谕; 1575 年升任四川莲溪知县。李家总算开始光耀门庭,改变了世代平
民地位。客观环境有利于李时珍安心进行科学实验和科学创造。 1 574
年,支持张居正进行改革的文坛领袖王世贞就任湖广按察使,对澄清地方吏
治、奖励文化建设相当重视,李时珍在医药学上的革新活动,再不像过去那
样受方士们的冷嘲热讽和顽固派的刁难打击了。
李时珍创建本草学新体系的艰苦思索过程,很少留下文字记载。人们只
知道“稿凡三易,然后告成”(《四库全书提要》)。从现在的这一科学巨
著来看,不难想见他所遇到的困难是很多的,研究工作非常艰巨。
第一,反复思考,确定分类体系。旧本草共有1500 多种药物,自己又新
增370 多种,对于近1900 种药物,如何加以分类,是个大问题。汉代《神农
本草经》建立上、中、下三品分类法,这一分类法已沿袭两千年。《本经》
只载365 味药,三品分类法虽不科学,倒还适用,检索比较方便。现在,药
物多至近1900 种,这种分类法已不适用了。宋代庸慎微编撰《证类本草》先
按十部分类,每部之下,再按三品分类,虽有改进,仍不科学。李时珍吸取
《证类本草》十部分类的思想,加以发展,建立15 部、60 类分类法,废除
三品分类法,只在药名下保留三品分类的历史痕迹,以利于检索旧本草。以
部为纲,以事项为目,创建了药学史上新的科学体系,促进了中药研究的科
学化。李时珍耗费20 多年精力,经过反复修改,方才形成这一纲目体系,完
成了这项卓越创造。废除一种科学研究中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是一项学术
上的创举,需要极大的科学勇气。
第二,细心剖析,确定“主治”、“发明”。李时珍对各种药物,先从
八个方面进行研究。纲目中对药物知识也按八个方面进行概括论述。这八个
方面是: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这八大研究
项目中,他用力最勤、剖析最精的主要在“主治”与“发明”两项。这是衡
量他的科学研究水平的两个主要方面。“主治”一项,大多是对药物研究的
新发展。既有继承,又有创造,是李时珍关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医与药相
结合的重要论述。“发明”一项,更是他发表自己独到见解的方面,是他多
年研究心得的结晶。李时珍运用哲学思想对药物作理论分析,发表许多精湛
见解,大部写在这一项下。研究李时珍的哲学思想,这一部分保留的思想资
料最丰富。他分析问题,独运匠心。于此可窥其奥秘。不难想象,“三易其稿”
过程中,这两部分是他呕心沥血、反复修改、用心独苦之所在。
第三,笔工精细,绘制药图。这又是一项繁重的任务。这项工作是在李
时珍指导下进行的。金陵本《本草纲目》中说主要由他的儿子李建元绘制,
总计绘了1100 多幅,其中不少植物和动物药图都绘制得精致生动。有人称它
是一部画谱。《证类本草》有药图800 多幅,但存在不少问题,或图文不相
符,或有图无文。李时珍作了很大改进。现存《本草纲目》中的药图,采用
的是江西刻本,它是以金陵本为基础,选用了《证类本草》中的部分插图合
并而成。这些药图比金陵本精致,它帮助人们图药对照,按图寻药,对识别
药物有重要帮助(见《药图》1、2)。
可想而知,李时珍在这11 年内,反复修改分类提纲,深入研究每项药物
的气味、主治、发明,精心绘制药图,“三易其稿”。他坚持谨严的学风,
求实的精神,对每项研究都一丝不苟。他的弟子和全家子孙都基本动员起来,
投入这项艰巨的科研工作。《本草纲目》实际凝聚了他们师徒数人和祖孙三
代人的心血。
1578 年,《本草纲目》最后定稿。它建立了新的分类体系,处处闪耀着
新的发明,大大扩充了新方新药,改进了药图。《本草纲目》以新的面貌呈
现在人民面前,丰富了祖国医药学宝库,为我国药物学发展史,确立了划时
代的标志。
五、《纲目》问世誉满天下
(1579—1593)
《本草纲目》定稿时,李时珍已61 岁了。在他去世前,有过15 年的晚
年生活。李时珍时而喜泪交流,时而暗潜悲酸,常在悲喜交集中过日子。总
的说来,悲多于喜,绝代科学家终于在失望中抱憾终天。
李时珍苦斗了27 年,除了写成《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重要医
学著作,完成的最大项目是《本草纲目》。不难想见。他的最大心愿是早日
将它刻印出版,发挥社会效用,推进医药科学。可是这部190 万字的巨著,
一时艰难找到承印的主人。他到过黄州,到过武昌,四处奔走,没有书商敢
刻印。这部书的巨大科学价值,尚未为人们所认识,没有名家的赞许与政府
的支持,私人刻印此书,不管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都有很大风险。李时珍
为此书的刻印问题,颇伤脑筋。倾毕生心血,撰成此书,却长期积压案头,
不能广泛发生社会效益。科学家的伤心之事,莫大于此。
1579 年,即《本草纲目》定稿的第二年,万历皇帝害怕儒生议论朝政,
下诏尽毁天下书院,著名思想家何心隐为此提出反对,从而触怒了皇室竞被
杀头。这件事对于知识分子是一个沉重打击。在这种历史环境下,出版者更
是小心翼翼。李时珍的药学巨著,短时间无法出版,是毫不奇怪的。
李时珍看到自己的著作在蕲州、黄州、武昌无法刻印,就毅然到南京去。
南京是当时刻印书籍的中心。他在南京大约找过几家刻书家洽谈,都未得到
满意的结果。1580 年九月,他去江苏太仓访问了著名学者王世贞。王世贞曾
在湖广任过按察使,同李时珍虽不相识,却时有所闻。王世贞是当时文坛领
袖,对天文、地理、文史、诗词、曲艺等都有研究。这时王世贞也已罢官居
家。李时珍对他十分尊重,把《本草纲目》献给他。请他作序,“愿乞一言,
以托不朽。”(转引自王世贞《本草纲小序》)王世贞留他住了几天,饮酒
长谈,相处甚洽,答应为《本草纲目》写序。李时珍十分高兴。李时珍在南
京参观了当年航海家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种在海静寺里的一些异乡植物;当年
随郑和出洋回来的一些老船工,向人们谈到海外医药情况。这类传说流传在
民间,李时珍有机会听到一些有关药物的传说,可能还见识了某些传留下来
的海外药物。南京药王庙是一个著名的医药市场,汇集了全国各地的药物,
李时珍也趁此仔细观察访问。凡他所见到的药物与原先的记载有出入的地
方,都一一作了记录,准备回家对书稿再作个别修改。虽然联系刻书的事未
有着落,此行的收获实在不少,在苦闷中也有几分高兴。
从南京回到家乡,国内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改革家张居正,于1581
年(明万历九年)全力推行“一条鞭法”,大刀阔斧进行社会经济改革,打
击豪强,略抒民困,社会上出现一线好希望。不料第二年竟因病去世,改革
之风暂时停止。攻击张居正改革的人,乘机蜂起。1584 年,顽固势力抄了张
居正的家,对张居正施行戮尸惨刑。张居正是湖北江陵人,这件事震动全国,
对湖广群众震动极大。社会风云突变,是李时珍所无法理解的。他一贯同情
张居正,目睹世态炎凉,心情十分难过。
事件发生的第二年(1585 年),李时珍的长子李建中由蓬溪知县调任云
南永昌府通判。李建中知道政局不稳,不肯就任,三次呈文请求回家侍候父
亲。封建社会,提倡孝道,若父母年满70,无人照顾,居官的儿子可以请求
放弃官职,回家尽孝。这时李时珍还未满70,儿子这么做是有难言之隐。①
由于未得允许,他的长子这一年并未还家。
1586 年,湖广蕲黄地区大灾,人民无法生活,封建统治者却不顾人民死
活。李时珍的家乡蕲州爆发了农民起义,农民领袖梅堂不久被捕,黄梅人刘
汝国继续领导起义农民劫富济贫。蕲州农民聚众响应,与刘汝国部会合,战
于蕲黄各地。1588 年两支明军聚蕲州进行合剿,起义农民奋战九个月,终于
失败。在这样的故乱下,李时珍已不能安心研究医药。《纲目》的刻印也更
加困难,内心的苦恼,难以言宣。
1587 年,李时珍满70 大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