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李时珍评传 >

第6章

李时珍评传-第6章

小说: 李时珍评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蕲龟,又名绿毛龟,因身上寄生绿色藻类,有奇特的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
王廷相在《蕲民谣》中描写蕲龟说:”龟背生毛绿的的,大如钱,贵如璧,
养来盆中水凝碧。”(《嘉靖蕲州志》)
李时珍对蕲州的山林、湖泊中各种可供药用的动物、植物,或者就地观
察,或者采作标本;有的加以解剖,有的移植宅旁药园中,仔细研究其生长
规律;更常用的方法是向熟悉有关药物的老农、渔夫、樵夫进行调查访问,
充分了解其特征、习性。
与上述自然课堂有联系的,还有另一个天然课堂,那就是蕲州城内的药
市。蕲州城水陆交通方便,有大道贯通南北,是湖北、河南、安徽、江西四
省交汇之地,诸省药材多在此交易。南北药材商人来往不绝,市上药材因时
而异,不下数百种。李时珍正好利用这一药市,就地取材,并常常向药商了
解各种药材的产地,生态特征,质量差异,生长规律,采集季节等问题。
李时珍从蕲州药市得到益处后,积累了经验,以后每到一个新地方,都
少不了要探听当地药市情况,赶到药中进行调查。他先后到过黄州、武昌,
从药材市场、药材商人那里得到不少意外的信息。许多远地难得的药材,往
往通过这些渠道取得标本,获得有关知识。
利用自然界进行药物实际考察,当然不限于他的家乡。后来李时珍同徒
弟庞宪曾到武当山、大别山和安徽、江西、河南、江苏等地进行过长期的药
物考察。这是他在本草学上取得重大成就的关键性的一步。“千里之行,始
于足下”。闻名世界的大科学家,正是从这一草一木的观察研究开始的。在
一个用心观察的医药家眼里,哪怕是山林水符的花草虫鱼,无不值得研究;
穷乡僻壤的樵夫、农妇,无不可以为老师。
二、拜能者为师
李时珍自学成才过程中,得到他父亲和邻里师友的帮助,并不是全靠一
个人在黑暗中摸索。他依靠长辈们在医药知识、文史知识上的指点,经过独
立钻研,最后在科学上作出新的创造,大大超出他的师友们的意料。
李时珍在文化上和医学上的启蒙老师是他的父亲月池公。他是一个具有
矛盾性格的人物,热心仕途而仕途失意,精于医术却鄙弃医业。
李月池之所以热心仕途,是当时社会环境造成的。他自幼学习儒家经典,
“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十分浓厚。当时社会风气是:“万般皆下品,唯
有读书高”。眼看蕲州城内的顾、郝、冯、李四大名门,哪一家不是靠入学
中举的途径跻身官场的?李月他博通经史,一次再次参加乡试,终究未得高
中,只好把光耀门庭的希望寄托到李时珍身上。
李月池的以医为业,显然是仕途失意后的被迫选择。他深知自己父亲一
生当铃医,处处遭人白眼的辛酸。在封建社会里,医生同卜卦、看相的江湖
术士一样,都被称为“下九流”人物,没有社会地位,横遭歧视。不过,李
月池同他父亲毕竟大不相同。他中过秀才,饱读诗书,具有学术研究能力。
他在业医过程中,写了好几部医、药学著作,如《医学八脉注》、《四诊发
明》、《人参传》、《艾叶传》等。他医术高明,为人忠厚,颇受邻里称赞。
到晚年,他终于被举为贡生,人京师当过太医院吏目,虽然只是一个下级医
官职务,回到家乡人们不得不刮目相看。
李月池在蕲州城里,小有名气,出入于顾、郝等豪门,同顾家有着特殊
亲善关系,这一点倒使李时珍后来也从中得到益处。
李时珍的父亲对他的教育影响,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灌输给他基
本文化知识,特别是在准备科举考试时期;二是在医药学上对他进行基本理
论和基本技术的教育,教给他从事药物学和医学的研究方法;三是在养成良
好医德,善于处世待人方面,为他做出表率。还疏通了李时珍同顾、郝名门
接近的关系。顾、郝二家对李时珍自学成才有着微妙的影响。
蕲州城中的四大名门,首户要数冯天驭,他曾官至刑部尚书;李儒一家,
是世袭千户。这两家同李时珍家的关系不甚密切,缺乏文献记载。与李时珍
家最密切的是顾家与郝家。
顾家是个大家族,明代中叶,正处于显达时期。其中名气最大的是顾问。
顾问号日岩,嘉靖十七年(1538 年)进士,时方18 岁。比李时珍小3 岁。
后来官至福建参政,为官清廉,受到社会敬重。《蕲州志》说:”时天下诵
慕,乃在公卿硕辅之上。”这虽属虚美之词,亦可反映此人确非贪赃在法之
辈。其弟顾阙。号桂岩,亦进士出身。这两兄弟当时号称“二顾”,均属理
学名家。
顾家居蕲州城东门外的全胜坊。家有大园林,园中有“流觞池”,上建
仁寿堂,古洁高雅。顾家与其他名门不同,以养士著名,门下收养一些寒士,
包括某些方技人物。二顾归隐后,常在家中聚会名儒,讨论学问,饮酒赋诗,
一派风雅,宗室樊山王、名士周复、刘应元等乃座上常客,李月池亦在其中。
顾日岩和顾桂岩兄弟常在蕲州城内阳明书院和崇正书院讲学,有生徒数百
人,《蕲州志》称“天下向学之士赴蕲者项背相望”。顾问讲学时,李时珍
也曾前去听讲,虚心向他请教,故顾家后代、清代文学家顾景星为李时珍写
传时,称时珍“师日岩公”。其实他们的关系属师友之间。当李时珍将所著
《奇经八脉考》送请顾问写序时,顾问不好称作序,谦称“引”,署名是:”
同里日岩顾问顿首书”。突出“同里”关系,并以“顿首”自谦,显然顾问
未以老师自居。特别是顾李二人到了晚年,情谊甚笃,常形影不离。传说顾
问做梦都在同李时珍对诗。顾云:“远山隔林静”,李对:”明霞对客飞”。
二人讨论学问,思想亦相投,《蕲州志》载,李时珍“与顾日岩晤言相证,
深契濂洛之旨”。(《蕲州志》卷十一)李时珍从顾问那里受到的教益,主
要是在文史知识、哲学思想方面。李时珍从顾家获得的帮助有两方面:一是
“二顾”学识渊博,李时珍可同他们相互问难,共同切磋,增长才智;二是
顾家有大量藏书,足供李时珍随意查阅。
蕲州城的郝家,也有两弟兄。兄郝守正,进士,官至怀庆知府。离官归
隐,组织编撰《蕲州志》。弟郝守道,好医术,曾游历京师、山东、江淮等
地,广泛罗致医药著作,藏书甚丰富。他爱好医木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济世益
民,纯粹在寄托雅兴,以利养生长寿。由于李月池同郝家常有往来,交谊较
深,李时珍也受到郝家的器重,他家的医药藏书可供李时珍不时借阅参考,
这对李时珍的研究工作无疑有很大帮助。李时珍善于虚心求教,也常与郝守
道讨论医理、药理。他注意吸取别人之长,扩充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思
想认识水平。郝守道无疑是李时珍自学成才的良师益友之一。
李时珍的师友肯定不只顾郝二家,从现有资料看,留下姓名的很少,对
他自学成才有帮助的,再无从查考了。只有为《本草纲目》作序的王世贞,
算是他的一位特殊朋友。
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凤洲,江苏太仓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
进士,官至刑部尚书。他比李时珍小8 岁,但成名较早。才识渊博,是明代
文人“后七子”之一,主盟文坛20 年。任过湖广按察使。李时珍同王世贞初
次见面是在万历八年(1580)九月,那是去请他为《本草纲目》写序。关于
这次见面的情况,王世贞在《本草纲目序》和他的诗集中留下一些有趣的记
载。在《序》中王世贞写道:”楚蕲阳李君东壁一日过予弇山园谒予,留饮
数日,予窥其人,晬然貌也,癯然身也,津津
然谈议也。真北斗以南一人。”当时,李时珍已63 岁,因操劳过度,身
材枯瘦,面容憔悴,但精神饱满,谈话甚有风趣,给王世贞以不凡的印象。
由于谈话很投合,留饮数日,并欣然同意为书作序。①
有趣的是,王世贞对这位初次见面的朋友居然写了《赠李时珍诗》,同
他开玩笑。诗前题词曰:“蕲州李先生见访之夕, 即先师(按:指著名女道
士昙阳子,死于1580 年九月九日)上升时也,寻出所校定《纲目》求序,戏
赠之。”原诗是这样:
李叟维肖直塘树,便睹仙真跨龙去。
却出青囊肘后书,似求玄晏先生序。
华阳真隐临欲仙,误注本草迟十年。
何如但附贤郎舄,羊角横抟上九天。
——《弇州续稿》卷十
诗的大意是说,李老头骨瘦如柴,好似直塘镇上的枯树, 快成仙的样子,
却还著书来求我写序。当年华阳陶真人(弘景),为了注《神农本草经》,
耽误了10 年成仙的机会。要是早将修本草的重任交与你家贤郎,岂不正好同
我先师一道入仙境。诗中所说的“贤郎”,王世贞自注云:“君有子为蜀中
名令。故云。”
为什么王李二入学术兴趣本不相同而又能一见如故,赠诗为戏呢?这不
能不从他们谈话的内容上找原因。原来王世贞晚年隐居弇山园,自号弇州山
人,对道家养生成仙之术很有兴趣,居然拜女冠昙阳子为师。昙阳子之死,
他看作是升仙。自己也在研究仙丹,玩味《丹铅厄言》。撰写《弇山厄言》。
见到《本草纲目》喜出望外。故在《本草纲目序》中写道:”予方著《弇山厄
言》,恚博古如《丹铅厄言》后乏人也,何幸睹兹集哉。”《丹铅厄言》是
谈道教炼丹木的书,涉及许多炼外丹的药物,王世贞未必完全弄得清楚;不
少炼丹药物,李时珍都有深入研究。载之于《本草纲目》。王李二人从昙阳
子升仙,谈到仙丹木,由仙丹术深入到炼丹药物,显然谈得相当投机,互相
引为知音,所以一见如故。王世贞对李时珍的科学成就的取得未必有什么帮
助,但他为《本草纲目》写的那篇有名的序,对此书的出版、流传无疑起着
相当作用的影响。
李时珍自学成才过程,最值得效法的是他虚心拜知医识药的农夫、樵夫、
药商、铃医为师的精神。在这方面虽然没有国下多少文献资料,却有不少动
人的口头传说。不妨介绍一个《千里拜师》的故事,以见一般。有一年, 蕲
州城里一位四川商人来请李时珍看病。时珍一看,这是人们说的不治之症,
估计活不了多久,怕他死在外乡,便开了一个药方,叫他路上服用,早日回
川。不料,过了一年,那商人又来到蕲州,红光满面,身强力壮。李时珍一
见,吃了一惊,忙问:“是哪位神医的仙丹妙药治好了你的病?”商人回答:”
全凭你的药方,我才拖着病躯到了夷陵(今之宜昌)。遇到一位人称小华佗
的医生,他问我可曾服药?我说是服了你给我开的方,好容易才到了夷陵。
小华佗看了你开的药方,起初频频点头,继而摇头微笑。后来他在你开的药
方上加了两味药。我服用这个药方,不到一个月,病就全好了。”李时珍听
了,昼恩夜想,不知是加了两味什么药,决定亲自去拜访这位名医。到了夷
陵,他先不露身份,只诚心求小华佗收他为徒。他每天为小华佗磨墨、扫地,
格外勤恳朴实,终于取得小华佗信任,然后才告诉他到夷陵拜师的由来。小
华佗指出:“你下药虽有画龙之功,却无点睛之术。”于是告诉他那两味药
和加这两味药的道理,李时珍满意地谢师而归。
三、刻苦读书
李时珍自学成才,一靠亲自进行药物调查,拜能者为师;一靠发奋忘食
地刻苦读书。他认真地钻研了大量的古代学术著作,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
提高自己的思想。所读的书有上千种。
李时珍家庭并不富裕,难于购置大量参考书。他读的书是从哪里来的呢?
这是人们关心的问题。
他家几代人从医,父亲和他都是秀才,儿子成了进士,经济上虽然不很
宽裕,但必要的经、史、子、集和医药书籍,只要蕲州、黄州、武昌所能买
到的,他家还是买有不少。尽管很不齐备,毕竟为他编写科学巨著准备了常
用的参考书。
自家的图书资料不多,只好向外借阅。他在楚王府和太医院期间,借阅
到一些珍本。当年的王府,除受朝廷封赏土地、山林、钱财外,也受赏赐文
物、图书。王公们附庸风雅,往往刻印图书互赠,所以王府里有不少珍贵图
书,是市上买不到,民间看不着的。太医院虽是皇家御用医疗机构,因其太
医多是世袭,故有责任对医家子弟进行医学专科教育,任命教师,规定课程,
每季考试,所以那里有一定数量的藏书,有些也是坊间难得的珍本。不过,
李时珍在楚王府和太医院工作时间不长,所能见到、读到的书是十分有限的,
远远不能满足编撰科学巨著的需要。
李时珍一生主要时间的生活范围是在蕲州家乡。他所需要的大量图书资
料,不得不靠当地解决。蕲州城里,私家藏书可供李时珍借阅的有顾、郝两
家。李时珍所缺少而必须参阅的天文、地理、医学、药学、诸经注疏、稗官
野史、诸子百家、笔记小说、神仙传奇等,多是依靠这两家慷慨提供。
李时珍为编撰《本草纲目》参阅了多少图书呢?根据他自己的统计,共
有800 多种,其中列有书目的为:历代诸家本草41 种,古今医家著作277
种,经史百家440 种,还有300 多种书属于间接引用。从这800 余种著作,
我们大体上可以了解李时珍自学读书及研究工作所涉猎的文化思想范围、读
书方法以及他的整个知识结构的轮廓。
剖析一下他自学成才的读书方法,是有教育意义的。依据他自己总结的
经验,参照他的读书目录,不难发现,他的读书方法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广泛涉猎。正如他自己所说:”上自坟典,下及传奇,凡有相关,
靡不备采。”(《本草纲目序》中引李时珍语)顾景星的《李时珍传》也说:
他的读书兴趣极为广泛:“凡子、史、经、传、声韵、农圃、医、卜、星、
相,乐府诸家”,都刻意攻读。说他:“读书十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