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

第214章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第214章

小说: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吩蛑币晕笾髯鳌
  然文宝亲事后主,所闻当得其真,是亦可以订马书之误也。晁氏《读书志》称文宝有序,题庚戌,乃大中祥符三年,此本无之。今从《学海类编》补录成完帙焉。
  △《江南馀载》·二卷(永乐大典本)
  不著撰人名氏。《宋史·艺文志》载之《霸史类》中,亦不云谁作。马端临《文献通考》、戚光《南唐书音释》并作《江南馆载》,字之讹也。陈氏《书录解题》载是书原序,略曰:“徐铉始奉诏为《江南录》,其后王举、路振、陈彭年、杨亿皆有书。大概六家皆不足以史称,而龙衮为尤甚。熙宁八年,得郑君所述於楚州,其事迹有六家所遗或小异者,删落是正,取百九十五段,以类相从”
  云云。振孙谓郑君者,莫知何人。考郑文宝有《南唐近事》二卷,作於太平兴国二年丁丑。又《江表志》三卷,作於大中祥符三年庚戌。不在此序所列六家之内,则所称得於楚州者,当即文宝之书。检此书所录杂事,亦与文宝《江表志》所载互相出入,然则所谓删落是正者,实据《江表志》为稿本矣。今世所行《江表志》,名为三卷,实止二十四页。盖残阙掇拾,已非完书。此书所谓一百九十五段者,今虽不可全见,而《永乐大典》内所引尚夥,多有《江表志》所不载者。则《江表志》虽存而实佚,此书虽佚尚有大半之存也。《宋志》载此书二卷,《书录解题》及诸家书目并同。今采辑其文,仍为二卷,以补《江表志》之阙焉。
  △《三楚新录》·三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宋周羽翀撰。羽翀里贯未详。自署称儒林郎、试秘书省校书郎、前桂州修仁令,盖宋初人也。其称三楚者,以长沙马殷、武陵周行逢、江陵高季兴皆据楚地称王,故论次其兴废本末,以一国为一卷。其中与史牴牾不合者甚多,如马殷本为武安节度使刘建锋先锋指挥使,佐之夺湖南,及建锋为陈瞻所杀,军中迎殷为留后,亦未尝为邵州刺史。今羽翀乃称殷随渠帅何氏南侵,何命为邵州刺史,何氏卒,众军迎殷为主。其说皆凿空无据。又谓马希范入觐,桑维翰旅游楚泗,求货不得,拂衣而去。及希范立,维翰已为宰相,奏削去其半仗云云。今考希范嗣立在唐明宗长兴三年,时晋未立国,安得有维翰为宰相之事?亦为诬罔。又如王逵为潘叔嗣所袭,与战败没,而羽翀以为败於南越,仅以身免,竟死於路。与诸书所纪,并有异同。盖羽翀未睹国史,仅据故老所传述纂录成书,故不能尽归精审。然其所闻轶事,为史所不载者,亦多可采。稗官野记,古所不废,固不妨录存其书,备读五代史者参考焉。
  △《锦里耆旧传》·四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一名《成都理乱记》,宋句延庆撰。延庆字昌裔,自称前荣州应灵县令,并见於书中,惟不著其里贯。其书乃纪王氏、孟氏据蜀时事。《宋史·艺文志》作八卷,陈振孙《书录解题》谓开宝三年,秘书丞刘蔚知荣州,得此《传》,请延庆修之。起咸通九载,迄乾德乙丑。案今本止四卷,起僖宗中和五年,无懿宗咸通间事。振孙又称,自平蜀后迄祥符己酉,朝廷命令,政事因革,以至李顺等作乱之迹,皆略载之,张约为之序。延庆在开宝时,去祥符尚远,似不能续记至是,而平蜀后事及张约序,此本亦无之。疑振孙所见即《宋志》八卷之本,出於后人所增益。此本四卷,或犹延庆之旧也。书虽以《耆旧传》为名,而不以人系事,其体实近编年。所录两蜀兴废之迹,亦颇简略。惟於诏敕、章表、书檄之文,载之独详。中间如前蜀咸康元年,唐兵至成都,王宗弼劫迁王衍於西宫,《通鉴》在十一月甲辰,而此书作乙巳。又宋太祖赐后蜀主孟昶诏一首,其文多与《宋史》不同。如此之类,亦皆可以备参考也。陈振孙称为平阳句延庆,案书中於后蜀主多所称美,疑出蜀人之词。孟昶时有校书郎华阳句中正者,后入宋为屯田郎中。
  延庆疑即其族,则平阳或华阳之误欤?
  △《五国故事》·二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南汉”条下称刘晟本二名,上一字犯宣祖讳,去之,则北宋人。又“南唐”条下称尝以其事质於江南一朝士,则犹在宋初,得见李氏旧臣也。中於南汉称彭城氏,於留从效姓称娄。钱塘厉鹗跋,以为吴越国人入宋所作,避武肃王讳。然闽王“延翰”条下,称其妻为博陵氏,则又何为而讳崔乎?年代绵邈,盖不可考矣。其书纪吴杨氏、南唐李氏、蜀王氏、孟氏、南汉刘氏、闽王氏之事,称曰五国。然以其地而论,当为四国。若以其人而论,当为六国。未审其杨、李并为一,抑孟、王并为一也。郑樵《通志略》列之《霸史类》中,实则小说之体,记录颇为繁碎。中如徐知诰斥进黄袍诸事,为史所不载。又李煜为李璟第六子,而此云璟之次子,与史亦小有异同。然考古在於博徵,固未可以琐杂废也。前有万历中太常寺少卿余寅题词,讥其四国俱加伪字,於蜀独否。今考书中明书伪蜀王建,又书孟知祥以长兴五年遂僣大号,何尝不著其伪。卷首总纲既以前蜀、后蜀为分,再加伪字,则或曰前伪蜀、后伪蜀,或曰伪前蜀、伪后蜀,词句皆嫌於赘,是以省之。《公羊传》所谓避不成文是也。谓不伪蜀,殊失其旨。
  至“南汉”条下称伪汉先主名岩,后名俊,又名䶮,䶮之字曰俨,本无此字,䶮欲自大,乃以龙天合成其字。以其不典,故不书之。寅援《唐史》书武后名曌以驳之,则其说当矣。
  △《蜀梼杌》·二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一名《外史梼杌》。宋张唐英撰。唐英字次功,自号黄松子,蜀州新津人。
  丞相商英之兄。熙宁中官至殿中侍御史,事迹附载《宋史·张商英传》。其书本《前蜀开国记》、《后蜀实录》,仿荀悦《汉纪》体,编年排次。於王建、孟知祥据蜀事迹,颇为详备。欧阳修《二蜀世家》删削太略,得此可补其所遗。今世官署戒石所刻“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苍难欺”四语,自宋代以黄庭坚书颁行州县者,实摘录孟昶广政四年所制官箴中语。其文全载於此书,凡此之类皆足以资考证。唐英尝撰《嘉祐名臣传》及此书,今《名臣传》已佚,惟此书存。然考楼钥《攻媿集》引《外史梼杌》,王建四年书张琳始末,有大顺初憘实为黔南节度使,辟为判官一条。今本无之,则亦非完帙矣。
  △《南唐书》·三十卷(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
  宋马令撰。令,宜兴人。陈振孙《书录解题》载令自序,称“其祖太博元康,世家金陵,多知南唐故事,未及撰次。今缵先志而成之,实崇宁乙酉”云云,则令乃北宋末人。此本不载令自序,盖偶佚也。元赵世延所作陆游《重修南唐书序》,称马元康、胡恢等迭有所述,今复罕见,竟以为令祖元康所作。殆当时未睹其本,故传闻致误欤?其书首为《先主书》一卷,《嗣主书》三卷,《后主书》一卷,盖用《蜀志》称主之例。次《女宪传》一卷,列后妃、公主,而附录列女二人。
  次《宗室传》一卷,列楚王景迁等十二人,而从度、从信二人有录无书。次《义养传》一卷,列徐温及其子六人,附录二人。次为《列传》四卷,次《儒者传》二卷,次《隐者传》一卷,次《义死传》二卷。次《廉隅传》,次《苛政传》,共二卷。次《诛死传》一卷,次《党与传》二卷,次《归明传》二卷。次《方术传》一卷、《谈谐传》一卷,皆优人也,而附以迂儒彭利用。次《浮屠传》,次《妖贼传》,共一卷。次《叛臣传》一卷,次《灭国传》二卷,闽王氏、楚马氏也。次《建国谱》,次《世系谱》,共一卷。《建国谱》者,即地理志。《世系谱》者,叙李氏所自出也。每序赞之首,必以“呜呼”发端,盖欲规彷《五代史·记》,颇类效颦。於诗话小说,不能割爱,亦不免芜杂琐碎,自秽其书。又如《建国谱》之叙地理,仅有军州而无县,则省不当省。《世系谱》不过出自唐吴王恪,於《先主书》首一句可毕,而复述於《唐书》以前,尤繁不当繁,亦乖史体,均不及陆游重修之本。然椎轮之始,令亦有功。且书法亦谨严不苟,故今从《新旧唐书》之例,并收录焉。
  △《南唐书》·十八卷、《音释》·一卷(内府藏本)
  宋陆游撰。游有《入蜀记》,已著录。宋初撰录南唐事者凡六家,大抵简略。
  其后撰《南唐书》者三家,胡恢、马令及游也。恢书传本甚稀。王士祯《池北偶谈》记明御史李应昇之叔有之,今未之见。惟马令书与游书盛传,而游书尤简核有法。元天历初,金陵戚光为之音释,而博士程塾等校刊之,赵世延为序。钱曾《读书敏求记》,称旧本遵《史》、《汉》体,首行书某纪某传卷第几,而注《南唐书》於下。王士祯《古夫于亭杂录》,又称其门人大名成文昭寄以宋椠本,凡十五卷,与今刻十八卷编次小异。今其本均不可见。所行者惟毛晋汲古阁本,刻附《渭南集》后者,已改其体例,析其卷数矣。南唐元宗於周显德五年即去帝号,称江南国主。胡恢从《晋书》之例,题曰《载记》,不为无理。游乃於烈祖、元宗、后主皆称《本纪》,且於《烈祖论》中引苏颂之言,以《史记·秦庄襄王》、《项羽本纪》为例,深斥胡恢之非。考刘知几《史通·本纪篇》,尝谓姬自后稷至於西伯,嬴自伯翳至於庄襄,爵乃诸侯,而名隶本纪。又称项羽僣盗而死,未得成君。假使羽窃帝名,正可抑同群盗。况其名曰西楚,号止霸王,诸侯而称本纪,循名责实,再三乖谬。则司马迁之失,前人已深排之,游乃引以藉口,谬矣。
  得非以南渡偏安,事势相近,有所左袒於其间乎?他如《后妃诸王传》置之群臣之后,《杂艺方士传》列於忠义之前,揆以体例,亦为未允。读其书者,取其叙述之简洁可也。
  △《吴越备史》·四卷、《补遗》·一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旧本题宋武胜军节度使掌书记范坰、巡官林禹撰。载钱镠以下累世事迹,据旧目卷首列《年号世系图》,《诸王子弟官爵封谥表》,《十三州图》,《十三州考》,今唯存《十三州考》一篇,其图表俱佚。后附《补遗》一卷,则不载作者名氏。考陈振孙《书录解题》,载钱俶之弟俨,著《吴越遗事》,有开宝五年序。又谓《备史》亦俨所作,托名林范。今是书四卷之末有跋二首,一题嘉祐元年四代孙中孚,一题绍兴二年七代孙休涣。如据书中所记而言,则当从钱镠起算,不当从钱俶起算。所称四代、七代,显据作书者而言,则振孙以《备史》为俨撰,似得其实。钱曾《敏求记》云,今本为镠十七世孙德洪(案《吴越世家》疑辨作十九世孙,未详孰是)嘉靖间刊本。序称《补遗》为其门人马荩臣所续,序次紊乱。如衣锦城建金箓醮及迎释迦等事,皆失载。今是书於此数事,咸备无阙,则非德洪重刊之本。其以《补遗》为马荩臣所续,亦别无证据。荩臣曾撰《吴越世家疑辨》,自序谓曾作《备史》图表,亦不云又续其书。考此《补遗》之首有序一篇,不题名氏年月,序中有“家王故事”之语,当即中孚等所题。亦云不知作自何人,则不出於荩臣审矣。《备史》所记讫太祖戊辰,《补遗》所记讫太宗丁亥,与《中兴书目》所载“前十二卷尽开宝元年,后增三卷,尽雍熙四年”者正合。特并十二卷为四,并三卷为一耳。陈振孙谓今书起石晋开运,前阙三卷,勘验此本,所佚亦同。则是书自宋季以来,已非完帙。今无从校补,亦姑仍其旧焉。
  △《安南志略》·十九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元黎崱撰。崱字景高,号东山,安南国人。东晋交州刺史阮敷之后,世居爱州。幼与黎琫为子,因从其姓。九岁试童科,仕其国至侍郎,迁佐静海军节度使陈键幕。至元中,世祖伐安南,键率崱等出降。其国邀击之,键殁於军。崱入朝,授奉议大夫,居於汉阳。以键志不伸而名泯,乃撰此志以致其意。元明善、许有壬、欧阳元皆为之序。所纪安南事实,与《元史列传》多有异同,如李公蕴所夺,是黎非丁。张怀侯为国叔,张宪侯为日烜兄子,俱非婿。遭兴道王之难者乃明诚侯,而非义国侯,皆可证史氏之讹。又史於至元二十三年诏书内数安南罪,有“戕害遗爱”语,而不著其事。今志载至元十九年,授柴椿元帅,以兵千人送遗爱就国。至永平界,安南勿纳。遗爱惧,夜先逃归,世子废遗爱为庶人,更足明史有脱漏。其他山川人物,叙述亦皆详赡,洵可为参稽互考之助。盖安南文字,通於中国,其开科取士,制亦略同。故此书叙述,彬彬然具有条理,不在《高丽史》下云。
  △《十国春秋》·一百十四卷(浙江孙仰曾家藏本)
  国朝吴任臣撰。任臣字志伊,仁和人。康熙己未召试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任臣以欧阳修作《五代史》,於十国仿《晋书》例为《载记》,每略而不详,乃采诸霸史、杂史以及小说家言,并证以正史,汇成是书。凡《吴》十四卷,《南唐》二十卷,《前蜀》十三卷,《后蜀》十卷,《南汉》九卷,《楚》十卷,《吴越》十三卷,《闽》十卷,《荆南》四卷,《北汉》五卷,《十国纪元世系表》合一卷,《地理志》二卷,《藩镇表》一卷,《百官表》一卷。其诸传本文之下,自为之注,载别史之可存者。盖用萧大圜《淮海乱离志》、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宋孝王《关东风俗传》、王邵《齐纪》之例。刘知几《史通·补注篇》所谓躬为史臣,手自刊削,除繁则意有所恡,毕载则言有所妨,遂乃定彼榛楛,列为子注者也。其间於旧说虚诬,多所辨证。如田頵擒孙儒,年月则从吴录,而不从薛史。吕师周奔湖南,年月则从《通鉴》,而不从《九国志》。南唐烈祖世家则从刘恕《十国纪年》及欧史,而不从《江南野史》、《吴越备史》。
  皆确有所见,其他类是者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