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曹操秘史 >

第6章

曹操秘史-第6章

小说: 曹操秘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曹操在二十岁成人冠礼之后,在家乡沛国被举为孝廉。
  孝和廉是汉朝选拔官吏的两个科目,孝指孝子,汉朝以孝治国,很看重一个人在这方面的品行;廉即廉洁之士,有清廉的操守。二者合称即孝廉。
  除了从太学毕业进入仕途之外,被地方推举为孝廉也是一条重要的入仕方法。其名额实在有限,东汉规定以郡和国为单位,二十万人口以上的每年只能推荐一个人为孝廉,二十万人口以下的,每两年推荐一人。
  东汉不到一百一十个郡国,按照这个标准,每年能成为孝廉的只有几十人。这些人跟太学生一样,先被授为郎官,在天子身边或朝廷其它部门实习一段时间,然后可以到地方政府任职,也可以在中央政府任职。
  曹操被推举为孝廉,其家庭背景无疑占有重要分量,没有在朝中身居九卿要职的父亲,曹操被推举为孝廉的可能性基本上没有。不是他不够优秀,而是这种二十万里挑一的选举,跟买彩票中大奖差不多,实力不重要,重要的是运气。
  被举为孝廉后,按惯例曹操被聘为郎官,即朝廷的实习生,这段时间主要是熟悉朝廷行政运作程序和礼仪,等待正式分配工作。
  郎官转为正式官吏,一般品秩在四百石到六百石之间,其中担任县令或县长的最多。郎官实习快要结束时,由所在的实习部门出具个人鉴定,然后由尚书台统一安排任职。
  这时,洛阳令司马防升为河南尹,曹操特别渴望能得到洛阳令这一职务。洛阳令虽然是县令一级,但却是其他任何县级行政长官无法比拟的,在帝国权力机构中占据重要位置。洛阳令的品秩也比一般县令要高,为一千石,而其他县令仅为六百石,县长为四百石。县令和县长都是县一级的行政长官,所在县超过一万户的称为县令,不足一万户的称为县长。
  要得到洛阳令,有两个人很关键,一个是原任洛阳令、现任洛阳令的上司河南尹司马防,另一个是主管二千石以下官吏选任的朝廷秘书局人事处处长(尚书台选部尚书)梁鹄。司马防即司马懿的父亲,是司隶校尉部河内郡温县人,也是士族大家出身。他不怎么好说话,也许看不起曹操的出身,也许听说曹操学习成绩并不怎么样,总之不愿意推荐曹操为洛阳令。但碍于曹家的影响力,勉强推荐曹操为洛阳令下属的洛阳北部尉,品秩四百石。
  就这样,曹操没有得到洛阳令一职,被任命为低一级的洛阳北部尉,归洛阳令管辖。
  一般的县,县令或县长之下设有都尉一职,负责本地的治安,相当于公安局局长。洛阳人口众多,地位重要,在东、西、南、北各设了一个都尉。洛阳北部尉,就是洛阳北部地区公安局局长,拿易中天先生的话说,是个副县级。
  曹操对这项任命相当不满,多年以后,曹操再见到司马防时,他已经是魏王了,司马防的儿子司马懿、司马朗都在曹操手下做官。曹操有挥之不去的怀旧情结,这回又像对待宗世林那样,让人把老上司接来设宴款待。曹操说:“如果换作现在,你还推荐我做洛阳北部尉吗?”司马防回答:“当初举荐大王时,大王您只适合为尉呀。”
  曹操于是大笑。
  曹操虽然只得到一个副县级公安局长的职务,但他没有气馁,而是努力在这个岗位上干出点成绩来,以期引起外界的注意。
  他一到任,就把官署的四门修缮一新,还做了不少五色大棒,悬挂在各门口,规定凡违反治安条例的,无论平民还是权贵,一律五色棒伺候。
  前面说过,东汉的行政执法体系比较乱,尤其是执法环节,伸缩的余地很大,一个副县级的公安局局长,手里也握有生杀大权。
  曹操的这番做派,分明是要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当然,他也有另外的选择,比如在这个岗位上慢慢干下去,通过勤恳工作,搞好与辖区内群众的关系,做些好人好事,慢慢提高声誉,得到上面的认可,等待提升的机会。
  这需要忍耐,也需要时间。但曹操需要的是尽快向世人证明,自己是治世的能臣,也是乱世中的英雄,他渴望建立功业,不是在漫长的未来,而是在眼前。
  偏巧,这个机会就让曹操等来了。在一次夜间巡查中,曹操带人遇到了一群不速之客,对方违反夜间禁行的命令让曹操抓个正着,领头的人是当朝红得发紫的大宦官蹇硕的叔父。
  曹操不管对方是谁,立即下令大棒子伺候,并且悄悄嘱咐手下:尽管往死里打!一顿暴揍之后,蹇硕的叔父一命呜呼了。
  这是曹操刚上任几个月时就做出来的惊人之举。在常人看来,这件事也太生猛了,毕竟对方不是一般人物,结下了如此的深仇大恨,蹇硕能饶得了你吗?
  但是,经过思考和判断,曹操看到形势对当权的宦官未必有利,这件事不至于酿成太大的危机,所以值得一试。对于已经亲政的灵帝来说,平衡宦官、党人、外戚的关系本来就已颇费脑筋,此时如果再因为一个宦官叔父而发起报复,则必须考虑事件造成的后果,更何况蹇硕的叔父的确违反了夜间禁行的命令。
  曹操甚至想好了,最好因为此事自己落个撤职查办什么的,丢掉这个微不足道的四百石小官,收获的可能会更多。但这件事不声不响地过去了,从蹇硕那边没有传来一丝要报复的消息,而曹操棒杀权贵的事情却瞬时在京师传开了,“京师敛迹,莫敢犯者”。
  曹操声名大振,以前没有听说过他的人,这一回也都知道了洛阳城里有个年轻的曹局长。对于这个结果,曹操心里相当满意。
  但是,有一个人的看法却刚好跟他相反。
  【四、遭遇短暂挫折】
  对曹操棒杀蹇叔行为持完全否定态度的是他的父亲曹嵩。对于儿子这次所谓的壮举,曹嵩只想给予两个字的评论:幼稚。
  在曹嵩看来,即使想表达与宦官阵营的决裂,也断然不能采用如此简单粗暴的方法。权势熏天的蹇硕在一个区区四百石都尉面前丢了面子,他一定会想办法找回来的。
  想到这些,曹嵩觉得很可怕。他一面动用养父留在宫里的关系,试图与蹇硕沟通;一面苦思冥想,看有什么办法让曹操脱身。
  蹇硕那边仍然很平静,既没有立即展开报复,也没有想跟曹家化解恩怨的意思。这让曹嵩心里更吃不准。
  曹操依然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继续当他的公安局长,而且干得更带劲,领着一帮属下整天抓社会治安,把辖区内治理得井井有条。一些作奸犯科的人,都逃到其他三个区躲起来。久而久之,曹操的名气更大了。
  蹇硕不实施报复计划,曹操心里反而有一丝失望。在他的计算中,蹇硕应该恼羞成怒,立即将他免职,投入北寺狱。
  如果那样的话,曹操相信,太学生们会第一个起来营救他,他们会到北宫外集体上书,为他鸣冤。还有士人朝官,知道他与不知道他的,都会蜂起而奏,把他当成威武不屈、刚直不阿的英雄。
  这不是曹操的空想,当时有一股直之风非常盛行。所谓直,就是明知不是对手,也要站出来与权贵单挑。因为他们知道,背后有强大的舆论支持,尽管会面临受迫害的危险,但同时也会获得巨大的社会声望,知名度一夜暴升。
  有一个例子,很说明当时的这个风尚。主角是著名党人领袖李固的儿子李燮,李固被梁冀诬杀之后,李燮四处逃亡。后来桓帝杀了梁冀,李固成了与梁氏集团长期作斗争的英雄,桓帝四处打听李固后人的消息,终于把李燮找了出来,拜他为议郎。
  这个小李跟他父亲老李一样耿直,官虽不大,却嫉恶如仇,尤其对宦官及其爪牙,小李声称见一回打一回。有一次,他在路上遇到一个叫甄邵的人,这厮品质恶劣,出卖朋友、投靠宦官,最差劲的是一次遇着要升官,不巧他母亲死了,按制度来说本人要回家守孝三年,可这样一来升官的机会就会错过。
  甄邵偷偷把他娘埋在马棚里,等拿到委任状以后才发丧,道德水平差到如此地步。但他投靠宦官,官场上一帆风顺,没有人敢惹。
  小李也知道这个人,早就看他不顺眼,这回恰巧遇上,怎能放过?他下令让随从把甄邵的车子推翻,扔到沟里,上去将其一顿暴揍。打完之后还不解气,小李找来一个条幅,批了几个大字:“谄贵卖友,贪官埋母”,挂在甄邵的背上,让这小子游街出丑。
  事情过后,李燮竟然什么事都没有,反而名声更大。
  这是因为宦官们权势虽大但内心很虚,尤其一涉及到民意、舆论,他们更是胆颤心惊,在貌似强大的外表下,他们实则有一颗脆弱不堪的心。
  直的人之所以不害怕宦官报复,是因为这件事情已然被他们闹大。这是全部的要领,一定要闹大,成为舆论的焦点,这样结果只有一个:风平浪静。吃了亏的也不敢立即报复,否则反而成全了闹事的一方。
  所以曹操棒打蹇硕叔父时偷偷告诉手下往死里打,打而不死,就是没有闹大,减弱了事件的影响力,反而对己不利。
  蹇硕按兵不动,也许是想发作但却找不到发泄口。蹇硕或许这样安慰自己:你狂,让你狂,你小子等着点,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曹操等不了那么久,他心里希望来一场风暴,而他居于风暴的正中心,他要利用这场风暴使自己的人气进一步飚升。
  但依然是什么事都没有。到了熹平五年(176年),他任职满两年,按照制度有关部门将对他进行述职考核。结果出来了,他居然考核为上等,这意味着他可以升一级。
  有关命令随后下达,他被任命为顿丘县令,品秩提高到六百石。
  这个任命有什么背景我们不得而知,是蹇硕等人的阴谋,还是曹嵩为了使儿子避祸而争取的结果?似乎都有可能。
  但这不是曹操希望的结果。可没有办法,他必须离开洛阳,告别父亲,前往顿丘上任了。
  对于这两年在洛阳的任职经历,曹操自我评价还不错,后来常常回忆。有一次征孙权,曹操留下儿子曹植守邺县,曹植刚好二十三岁,与曹操当时年龄相同。曹操告诫曹植说:“我当年担任顿丘令的时候,也是二十三岁,回想之前在洛阳的所作所为,至今无悔。”曹操临终前的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冬天,他从汉中前线回师路过洛阳,还特意关照有关方面把洛阳北部尉的衙署重新整修一下。
  现在,曹县长要去顿丘上任了。
  顿丘县在兖州刺史部的东郡,离东郡治所濮阳县很近。比曹操大十岁左右的袁绍,几年前曾在濮阳担任过县长。如今的袁绍,因为母亲去世的缘故,正呆在汝南郡的家中守孝。东郡在洛阳的右翼,因为同在黄河沿岸,所以战略地位非常重要,自古以来多有大的战事在这里发生。顿丘县虽然不大,但因为接近黄河和濮阳,所以也是一个重要的县城。
  但是,这里远离京师,远离家人和朋友,二十三岁的曹操只身一人,心里充满着孤独和惆怅。一个任期至少两三年,他不知道这段日子如何打发。
  然而,只不过几个月,他就不用作这样的担心了,因为更不顺心的消息随后传来:他被就地免职了!
  这倒不是蹇硕等人背后使了手脚,而是曹家受到一门婚姻的连累。前面提到,在曹操的同辈人里有一个堂妹,嫁给了一个叫宋奇的人,而宋奇的姐姐,正是灵帝刘宏的皇后。
  灵帝刘宏成年后,所立的第一个皇后就是宋皇后,那是建宁四年(171年)的事。宋皇后身为后宫之首,但却不受灵帝宠爱,在后宫这个充满流血斗争的地方,注定要成为他人攻击的对象。
  宦官王甫等人也不喜欢宋皇后,于是伙同其他嫔妃一共诬告宋皇后与一桩谋反案有关。结果宋皇后死于宫里的监狱(暴室),宋氏一族被诛杀,包括宋皇后的弟弟、曹操的堂妹夫宋奇。因为这桩婚事,曹操被免职。按理说,担任大司农卿的曹嵩也应该在免职之列,但史书并未有明确记载。
  二十多岁,正是风华正茂之际,接连遭遇仕途的不顺利,曹操有点烦闷。
  因为诛杀了蹇硕的叔父,曹操与蹇硕结下了仇。如今另一个大宦官王甫因为宋皇后的关系,也势必与曹家成为对立面。看来,洛阳暂时不能回去了。
  于是,曹操打定主意回谯县老家,在那里好好休养一番,读一读书,思考一下未来。
  【五、涡水结缘】
  灵帝光和元年(178年)冬天,曹操在顿丘县令任上被罢官,回到故乡谯县,这一年他二十四岁。
  自十八岁离开谯县,一晃已经六年。这些年来,他在外面学习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也结交了不少朋友。
  但是,现在他突然间成为一个无所事事的人。宋皇后被废发生在仓促之间,事先没有任何征兆,天子对这件事的态度以及是否还有后续动作,决定着曹家人的命运。
  曹嵩让人捎回一封信,叮咛曹操短时期内务必不要回洛阳,在谯县的活动也尽可能低调,不要抛头露面,专心闭门读书。
  风云陡转,昨天还渴望施展抱负的人,今天就被阴霾压得喘不过气来。
  但曹操心里还算平静,他相信一切都会变,而且会来得比较快,不仅是他个人和家族,还包括整个天下。在与桥玄、何、许劭等这些名士的交流中,他切身感受到局势将发生重大变化。天下大乱,刘汉的江山将分崩离析,尽管不是所有人都愿意相信,但那将是不争的事实。天下大乱,将因宦官们的专权、贪腐而引起,也将以这群无耻之徒的灭亡而收场。
  曹操对兵法产生了兴趣,从尉缭子到司马法,凡是能收集到的兵法著作他都悉心研读,读得如痴如醉。最近,他开始读一本叫《孙子兵法》的书,作者是战国时期的将军孙武。如今,《孙子兵法》已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在曹操之前,知道这部书的人确实很少。兵书在汉代是与违禁物品等同的东西,不仅正规学校和图书馆里看不到,就连在公开场合拿出来,都被视为有罪。
  这个罪是谋反大罪。一个老百姓,不打算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