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曹操秘史 >

第98章

曹操秘史-第98章

小说: 曹操秘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沛手下人不答应,双方发生了争执,杨沛过来问这个人:“有没有通行证(有疏邪)?”这个人回答说没有。杨师长闻听大怒:“那我怎么知道你不是临阵逃跑呢(何知汝不欲逃邪)?”然后招呼手下要揍这位老兄。
  后来杨师长还算给面子,没有下手狠揍,但把这位老兄的衣服都给弄破了。这个人见到曹操当面诉苦,曹操问明情况,笑道:“你碰上杨师长,没死已经算是万幸了(汝不死为幸矣)!”
  这件事传出去,杨沛名气更大了,曹操后来提拔他担任长安特别市市长(京兆尹)。
  然而,曹丕继位后在用人方略上有所变化,不太看重实际工作能力,更注重出身和名声,杨沛这样从基层一步步上来的实干型人才不受重用,最后给了个闲职无所事事。
  杨沛这个人做事情不考虑个人利益,不去逢迎达官贵人,从“领导岗位上下来”以后没人待见了,就连经济上都陷入困境,家里没有佣人,房子是向侄子借的,后来勉强在河南一个叫几阳亭的地方弄了二顷荒田,盖起个简易房居住,弄得妻子儿女跟着挨冻受饿,死后靠同乡好友和一些老部下才得以安葬。(治疾于家,借舍从儿,无他奴婢。后占河南几阳亭部荒田二顷,起瓜牛庐,居止其中,其妻子冻饿。沛病亡,乡人亲友及故吏民为殡葬也。)
  杨沛的结局有点可惜,只能说世道变了,像他这样刚正廉洁的人在曹操时代很受推崇,之后由于世风的演变,九品中正制的施行,选官政策更倾向于豪门世族,更注重虚名,他就只好坐冷板凳了。
  更可惜的是,像这样有工作能力、敬业肯干、刚直不阿、廉洁从政的好干部,居然在《三国志》里连一个传都没有,如果不是裴松之做注时引用了《魏略》中的一段文字,我们对他的了解就更少了。
  【七、邺下文人的华丽生活】
  在邺城,除了居住着来自全国各地最有权势、最富有的一批人外,还居住着一批最有才华的人,邺城除了是政治中心、经济中心,还是文化中心。
  唐代有“燕许大手笔”之称的宰相、文学家张说曾写过一首题为《邺都引》的诗,描写曹魏时期邺都的生活,诗中写道:“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毗相驰逐。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汗漫漳河曲。城郭为墟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在。邺旁高冢多贵臣,蛾眉曼共灰尘。试上铜台歌舞处,惟有秋风愁杀人。”
  大意是:魏武帝曹操开创霸业的年代,正是群雄争斗最激烈的时候。魏武帝父子常常白天率领壮士冲锋陷阵,晚上把文人们接来举办雅会。邺城漳河等蜿蜒环绕,农桑林木沿河岸层层密布。如今再到这里,城池废弃,朝代更迭,只有当年普照铜雀园的明月没有变。曹魏时代的贵臣们已入葬入泥土而作古,魏武帝的众多姬妾、歌伎也化为烟尘。登上铜雀台那曾经载歌载舞的地方,只看见秋风吹起,让人忧伤。
  诗中“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两句最有名,概括了曹操一生的文治和武功。曹操的一生的“武功”自不必多说,在“文治”方面,除了他本人是一个大诗人、大文学家之外,他还是文学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在他和他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的带动下,以邺城为中心,曾经出现过一个文学的高峰。
  邺城初具规模后,一大批有才情的文人陆续集中到这里,核心人物是曹操、曹丕和曹植,在文学史上他们被称为“三曹”,其次是王粲、刘桢、徐干、陈琳、阮、应,他们六个人都是曹操的下属,加上此前被曹操杀掉的孔融,他们被称为“建安七子”。孔融、王粲、陈琳、刘桢前面介绍过,徐干、阮和应三人还不太熟悉,下面做一简单介绍。
  徐干字伟长,青州刺史部北海国剧县人,非常有才华,但对做官没有兴趣,只想当个文人。被曹操征辟后,担任司空府军谋祭酒,后来转到曹丕手下任职。曹操很欣赏他,曾经想让他当县长,但被不喜欢当官的徐干以生病为由拒绝了。
  应字德琏,豫州刺史部汝南郡南顿县人,也很有才华,被曹操任命为丞相府副处长(丞相掾属),后来到曹丕手下任职,又转到曹植的手下。
  阮字元瑜,豫州刺史部陈留郡尉氏县人,他的来头不小,因为他是蔡邕的学生,曹仁听说他很有才华,想聘他当自己的秘书(记室)。阮看不上曹仁,称病不出。后来曹操征辟他,让他与陈琳一起负责文字工作,曹操写给别人的很多书信,以及发布的命令、檄文等,大多都由他们俩代笔。
  有一次,曹操交代阮给西北军阀韩遂写封信。当时阮正在外面,就于马上一挥而就,呈交给曹操后,曹操想修改修改,看了半天居然找不到可改动的地方。
  他们几个,除了王粲的地位稍高些外,其他人官职都不太高,相当于处长、副处长甚至更低一些的级别,纯粹文士在曹魏阵营中的实际地位就是如此。总体来说,他们只是个文人,主要职责就是写写文章,兼或在聚会时写唱和之词,他们既不带兵打仗,也不过问政治。
  但是,相对同时代的其他文人,他们又是幸运的,因为他们能生活在邺县这个文化勃兴的大都市,有一个良好的创作环境,他们最后名列建安七子之中,从而名垂青史。
  除建安七子外,活跃在邺下的文人还有很多,著名的有蔡琰、邯郸淳、路粹、杨修、应璩、吴质、苏林、郑袤、繁钦、王昶、郑冲、司马孚、潘勖、蒋济、刘劭、缪袭、王观、王象等人,他们之中,有的担任着重要的官职,有的在某一方面有特长,有的喜欢参加文人间的交游活动,从而形成了一个灿若星河般豪华的文人阵容。
  那时候没有作家协会,如果有的话,曹操是理所当然的作协主席人选,但他政务、军务繁忙,抽不出太多时间来参加文学活动,可以当个名誉主席。而主席一职,最适合的人选一定是曹丕,曹植是称职的秘书长。在曹操的倡导下,在曹丕、曹植兄弟俩的具体组织下,邺下文人们的聚会、郊游和饮宴等活动开展得很活跃,这就是被后世文人们所经常垂涎的邺下生活。
  翻开《建安七子集》,除了死得比较早、与邺下生活无关的孔融外,其他几个人都写过题名叫《公宴》的诗。
  王粲在诗中写道:
  〖高会君子堂,并坐荫华榱。
  嘉肴充圆方,旨酒盈金。
  管弦发微音,曲度清且悲。
  合作同所乐,但杯行迟。
  常闻诗人语,不醉且无归。
  今日不极欢,含情欲待谁?〗
  从诗中描写的情景看,每次文人们聚会,都有美酒佳肴,有音乐伴和,大家相坐高堂,无高低长幼之分,天地同乐,不醉不归。
  应写过“公子敬爱客,乐饮不知疲”,阮写过“上堂相娱乐,中外奉时珍”,刘桢写过“永日行游戏,欢乐犹未央”,所有这些,记录的都是游乐、宴饮的欢畅以及聚会的盛况,的确让人神往。
  从现存邺下文人们的诗赋作品来看,题目相同的作品很多,这可能是聚会中经常同题唱和的原因,好比是命题诗赋比赛,互相评点切磋,看谁写得好。
  作为文士们的核心,曹丕和曹植虽然贵为公子,但丝毫没有架子,与文人们平等相待,结下了深刻友谊。建安七子之中应去世较早,曹丕既感伤应之死,也担忧应妻儿今后的生活,他写了《寡妇》《送应氏》等诗,王粲等人有同题唱和。
  曹丕与王粲等人关系的亲密,可以从一件事情上反应出来。王粲有个特殊的爱好:喜欢听驴叫。王粲死后,曹丕亲自前往墓前祭拜,为了怀念王粲,曹丕让大家都学驴叫。这件事记录在《世说新语》里,有点道听途说的味道,但是以曹丕兄弟跟邺下文人们深厚的友谊来看,也并非不可能。
  史称曹氏父子“尚通脱”,也就是崇尚自然,没有架子,喜欢自由自在,这是那个时代的精神特点之一,也是曹氏父子身上文人气的集中体现。曹操的通脱前面多有所述,曹丕的通脱从王粲墓前的驴叫也能让人领略,而曹植身上的通脱气也很浓厚,一点不亚于其父其兄。
  《魏略》记载了一件事,是说曹植的。书法家邯郸淳在荆州投归曹操,曹操这一阶段特别喜欢曹植,就让他到曹植身边工作。曹植听说少时就有“神童”美誉的大书法家邯郸淳到他这里来,十分高兴。
  但是,邯郸淳拜见曹植后,曹植却不讲话。此时正是炎夏,天气酷热,曹植不打招呼,径直起身洗澡去了。过了一会儿,曹植洗完澡,披着头发、光着膀子就回来了,之后畅谈不止,激动处一会儿击剑,一会儿吟颂诗文,一口气吟颂数千言不带歇气的。
  等搞得差不多了,曹植才漫不经心地问:“邯郸先生,你做什么来着?”之后更换了服装,整顿仪容,跟邯郸淳一起谈天说地,纵论古今,从三皇五帝说到历代贤君名臣的优劣,从古今文章的得失说到如何当官用兵,中间还不忘呼人添酒加菜,席上的人都默然无语,原因是根本插不上话(混元造化之端,品物区别之意,然后论羲皇以来贤圣名臣烈士优劣之差,次颂古今文章赋诔及当官政事宜所先后,又论用武行兵倚伏之势。乃命厨宰,酒灸交至,坐席默然,无与伉者)。
  邯郸淳赞叹不已,回来后连连对人说曹植是一位“天人”。
  【八、邺城的“追星潮”】
  在邺城这个当时全国最重要、最现代、最时尚的城市里,除了达官贵人、巨商富豪、文人雅士之外,还有一批人颇为引人瞩目,他们在民间的知名度甚至超过前面这些人,俨然就是明星,引发了一次次的“追星潮”。这些人是一批方士,也就是掌握方术的人。以前说过,所谓方士就是有方术的道士。所谓方术是古代用自然的变异现象和阴阳五行之说来推测、解释人和国家的吉凶祸福、气数命运的医卜星相、遁甲、堪舆和神仙之术等的总称。
  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庄子》一书,《汉书》里把它分成方技和术数两个门类,方技包括医术、神仙术、长生术、房中术等,数术包括天文、历法、五行、占卜等。
  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是方术的爱好者和狂热追求者,在他们的倡导下,方术有了极大的发展。到了东汉末年,方术颇为盛行,在民间拥有很大的号召力,太平道、五斗米教等民间组织也利用方术吸引徒众。《后汉书》里有《方术列传》,记载了任文公、郭宪、徐登等四十二个著名术士,可见其社会影响力如何广泛。
  《三国志》里有《方技列传》,虽然记录的术士只有华佗、杜夔、朱建平、周宣、管辂等五人,但记录的事迹更详尽。管辂的本传加裴松之注引的内容多达一万三千字,仅次于曹操和孙权传记的内容,篇幅居然超过了刘备,列《三国志》所载人物传记的第三位。
  这五个术士,华佗算是医学家,当年归为方术一类,如今应该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杜夔是音乐家,如今算是艺术工作者。朱建平、周宣和管辂才是真正的方士,其中朱建平擅长相面,与算命先生差不多;周宣擅长解梦;管辂擅长的内容比较庞杂,有时候像算命先生,有时候像魔术师。
  朱建平是曹操老家沛国人,擅长相术,这种方术具体操作方法不详,但跟算命先生打卦原理相似,朱建平常在闾巷之间给大家算卦,事后往往能得到验证(效验非一),知名度逐渐上升。
  朱建平最著名的一卦是给曹丕算的。有一次曹丕主持聚会,夏侯威、应璩、曹彪等三十余人在座。曹丕让朱建平给自己算算能活多少岁(问己年寿),同时又让朱建平给大家都算算。朱建平说:“将军您能活到八十岁,但四十岁时会出点小问题,请您注意(四十时当有小厄,原谨护之)。”朱建平对夏侯威说:“你四十九岁时当州牧,但会遇到一个坎,如顺利过去,可以活到七十岁,位至三公(而当有厄,厄若得过,可年至七十,致位公辅)。”又对应璩说:“你六十二岁时官至侍中,但会有大难,在此前一年,你会看见一只白狗,只有你能看见,别人都看不见。”又对曹彪说:“你是亲王,到五十七岁时遇到兵灾,请小心谨慎加以预防(宜善防之)。”
  曹丕登基后的第七年正好四十岁,得了一场大病,曹丕对左右说:“朱建平说我能活八十岁,是昼夜相加呀,我知道寿命将尽了。”不多久,果然驾崩。
  夏侯威后来当了兖州刺史,四十九岁那年的十二月上旬也得了病,想起朱建平之前说的话,知道必死无疑,于是写了遗书,又准备了后事,就等着一死。但谁成想病却一点点好转,到三十日下午,他以为年一过这个坎就过去了,十分高兴,设宴招行众人,席间对大家说:“我的病快好了,明天鸡一叫我就五十岁了,朱建平告诫的看来有点夸张(建平之戒,真必过矣)。”送走了客人,夏侯威天黑时开始发病,半夜里就死了。应璩六十一岁确实当了侍中,在宫内有一次他果真看见了一只白狗,问其他人,大家都没有看见,到六十三岁时他死了。
  曹彪后来被封为楚王,五十七岁时,被揭发参与王凌等人的造反,赐死。这些都是传说了,虽然写在《三国志》里,却未必可信。朱建平还给其他很多人都看过相,与荀攸、钟繇等人还是好朋友,被他算准的事多不胜数(凡说此辈,无不如言,不能具详),但也有看得不准的时候,他给王昶、程喜、王肃等人看相时就出现了偏差。
  周宣字孔和,乐安国人也,当过郡吏,最拿手的是解梦,曹丕经常向他咨询问题。周宣解梦,往往十中八九,和朱建平的相术并驾齐驱。
  他们之中,知名度最大、活跃时间最长的无疑是管辂。管辂字公明,青州刺史部平原国人。他生得相貌粗丑,没有什么威仪,嗜酒如命,平日嘻嘻哈哈,无拘无束,大家都很喜爱他(饮食言戏,不择非类,故人多爱之而不敬也)。
  据《辂别传》记载,管辂八九岁时就喜欢仰视星辰,见到人就问这颗星那颗星叫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