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大明升职记 >

第224章

大明升职记-第224章

小说: 大明升职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用说有人在高密囤积了两万石粮食,你就直说了吧,登州的黄城柳柳黄城!”钟羽正毕竟是做吏科都给事中的人物,当年跟万历皇帝争过国本,说话可是一点都不客气,他当着孔獐的面就说道:“我知道登州柳鹏柳巡检,一个乱臣贼子,根本就是狼子野心,以后必定不得好死!”
他骂得痛快,可是孔獐却是笑呵呵地说道:“可是柳少手上有两万石米豆啊!”
整个青州府就数诸城的灾情最轻,而高密县的灾情同样不重,柳鹏在这两县有很深远的影响力,因此这两县才能未雨绸缪,提先做好了准备,而柳鹏事先则做了最坏的打算,导致柳鹏手上多了可供机动的一粮批食,在江清月与张氏兄弟的催促之下,他准备把这批粮食运到青州府去。
这也是很多莱州府缙绅的一致意见,在与龙口达成全面合作以后,莱州府的灾情得到了很好的缓解,特别是龙口把朱桥镇与昌邑县私下达成的合作,更是解决了大问题,登州府的粮食正在源源不断地运入莱州府,而北海钱庄与龙江钱庄也在莱州府全面开展放款业务。
虽然觉得龙口第一批运来的两万石米豆数目不够,莱州府的官民正在筹划再向借龙口几万石粮食以供赈济灾民,但现在莱州府官民最担心的问题还是青州府的情况比莱州府严重不知多少倍,青州府的几十万名流民如果都涌入莱州府,那么莱州府做过的一切努力都成了梦幻泡影。
因此莱州府官民现在都支持龙口可以向青州府输送一批粮食以缓解青州府现在面临的燃眉之急,但是他们却不知道柳鹏在高密、诸城囤积的粮食多达数万石,不然怎么也要把这批粮食扣下来大半。
而钟羽正的反应就特别强烈:“我就知道他柳鹏不居好心,所以我决定拼了这半辈子的清名保举他去做招远县丞,他不是做梦都想弄到这个招远县丞吗?嗯,亓诗教那边我会去说!”
一个前任的吏科都给事中和一个现任的吏科都给中联合起来是有着惊人的能量,孔獐觉得用来解决一个小小的招远县丞实在太浪费了,应当用来解决他孔獐孔推官的晋升问题才对!
只是这话不好说出口,孔獐只能说道:“那就太好了,一切都要仰仗钟老了,对了,钟老,这两万石粮食,我马上就通知下去,让他们尽快运过来了!”
“一石米要三两银子,而且还只有两万石粮食,这真是杯水车薪,这真是抱薪救火啊!”钟羽正的家国情怀一下子就爆发出来,他继续说道:“哎,这大明朝是真要完了,我明明知道这柳鹏是乱臣贼子狼子野心,借着这次天灾**的机会收买人心,可是不能制止这贼子,反而要引狼入室……哎!”
钟羽正在长嘘短叹,孔推官听得很不舒服,他只能说道:“钟老,您把柳少想得太坏了,柳少不过是想借这机会来个公私两便赚个外快,他哪里有什么狼子野心!对了,他还跟我提起了钟老您老人家!”
钟羽正经历了无数大风大浪,但是哪怕经历再多的风浪,人总是会在意其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他怎么说钟某?”
孔獐当即说道:“柳少说了,他非常景仰钟老前辈,嘱托我一定要想办法把那三千石粮食送到青州来交由钟老前辈赈济灾民……”
“三千石?”钟羽正被柳鹏的手笔吓了一跳:“是三千石粮食?”
若是在正常年份,别说是三千石粮食,就是三万石粮食,钟羽正都能想办法筹措到手,但是现在是百年未遇的大灾之年,三千石粮食何止是雪中送炭,有了这三千石粮食,钟羽正就可以多救活上千人。
“是的!”孔獐当即说道:“柳少了说,这三千石粮食是他对钟老的一片心意,所以特意从牙缝挤出来三千石粮食借给钟老,明年这个时候麻烦钟老先生还给柳少五千石。”
今年柳鹏借给钟羽正三千石粮食,而一年以后钟羽正却要还给柳鹏整整五千石,这是不折不扣的高利贷,年利率接近七成,但是钟羽正却知道自己占了天大便宜,这可是大灾之年的三千石粮食。
山东农村的高利贷向来是春天借一斗粮食,秋天还两斗粮食,即使是孔府这种圣人之家仍然是春秋之间借一还二的利率,而且很多时候孔府春天借出一斗浸过水的烂麦子,秋天要收回两斗好麦子,而且就是这样的利率,孔府还认为自己是做好事,一般人想借都借不到。
而现在大灾之年,为了能活下去,别说是借一还二,就是借一还三还四,大家都是心甘情愿,何况柳鹏借给钟羽正的粮食可是一年时间才收七成的利率,可到了明年这个时候,钟羽正根本就不在意五千石粮食。
因此钟羽正的神情一下子就变得美滋滋:“真有三千石?真只要还五千石吗?”
孔獐当即说道:“是的,连本带利五千石,柳少已经跟我交代过了!”
钟羽正当然能接受这个条件,实际他家中的积谷也不算少,只是从去年秋收开始就一直敞开吃中间还酿了两次酒卖了一次粮,以至到现在真正需要积谷的时候却只有千余石。
“有三千石就行!”
虽然不能打开家门收容流民,但是多出的三千石粮食足以让钟羽正把几个与自己关系不错的小宗族与许多乡人都收容进去,钟羽正一下子就兴奋起来:“看起来我是低估了这位柳鹏柳大少,我得亲自走一趟高密,把这批米豆接回来。”
钟羽正可以说是青州府的第一号缙绅,在青州府找不到比他更有影响力的存在,他亲自跑一趟诸城、高密,只要衡王不亲自出马,衡王府仪卫司的那群校尉、小旗、总旗根本不能奈何钟羽正。
孔獐也知道钟羽正名义是接运自家米豆,实际是为接收这批米豆保驾护航,他当即赞了一句:“好,钟老此举,至少能活人数万啊!”
钟羽正的神情却是突然缓和下来,他问道:“孔推官,你跟我具体说说,这两万石米豆运到我们青州府以后,该如何发卖,具体又是怎么一个章程?一石米要三两银子,我们青州人实在吃不起啊。”
孔獐当即答道:“柳少与龙江钱庄早有章程。”


第432章柳氏必兴

龙江钱庄的分号虽然设在高密县城,不在青州府境内,但是他的一大半业务却与青州府有关,而且对于今年的救灾业务现在也有了全套规划,孔獐说着:“龙江钱庄已经准备了好几万银子的款子,只要能拿出抵押品,大家都可以拿着庄票直接去把粮食换回家来,而且龙江钱庄有了抵押品,不怕大家不还钱。”
孔獐之所以在这件事上跳得这么欢,正是因为这笔六万两银子的贷款与放给莱州府的六万两一样,其中有着一万两银子的回扣,而且这一万两银子回扣的具体分配事务交给了孔獐,孔獐事情办得越漂亮,他能拿到手的回扣也越多。
只是钟羽正却是真正的老江湖,他当即问道:“什么有了抵押品,不怕大家不还钱?”
孔獐没想到钟羽正的眼力这么毒,他当即说道:“有了寺庙、宫观、族田、书院做抵押品,大家能不还钱。”
对于这次的两万石米豆怎么使用,龙江钱庄自然是早有定案。
正如柳鹏敢把三千石粮食专门借给钟羽正却完全不要任何抵押品,就因为钟羽正是青州府的第一号缙绅,不怕钟羽正到时候不肯连本带息还回来五千石米豆,龙江钱庄这一次的主要放款对象就是青州府内的寺庙、道观、书院、族祠之类的公共机构。
这些公共机构既然平时接受着本乡本土的供养,他们所有的经费来源几乎都是来源乡人与族人的供奉,那么大灾来临以后,他们自然要承担起救济乡人、族人的义务,第一时间组织赈济施粥。
但不管是寺庙、道观还是书院、族祠,他们的财力都十分有限,所做的一切努力自然可以用杯水车薪来形容,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成了龙江钱庄的主力放款对象。
这并不是柳鹏的主意,而是张艺铭想出来的办法,寺庙、道观、书院、族祠现在有这么一个回报社会的机会,不管米价再高利息多高他们都要向龙江钱庄借款,才能维持原有信众、乡人与族人的向心力。
而既然向龙江钱庄借了款子,那就得把名下的寺庙、道观、族田、书院甚至是宗祠都全部抵押给龙江钱庄,而有了这些抵押品在手,龙江钱庄就不怕青州人不还钱,否则寺院、道观、族田、书院甚至是宗祠直接被龙江钱庄收走,大家颜面何存,哪怕咬紧牙关也要把这笔钱还清了。
听孔獐讲过具体的安排之后,钟羽正倒是对柳鹏评价很高:“柳少果然是个极聪明的人,我借三千石只要还五千石,他们要还多少?”
孔獐当即说道:“明年夏粮上市还钱,一成的利率。”
从表面来看,钟羽正是吃了大亏,借三千石粮食却要还五千石粮食,一年时间差不多要支付七成的利息,而青州的宫观寺庙向龙江钱庄借钱,到了明年五六月间却只要支付一成的利息。
但问题在于,青州府的宫观寺庙向龙江钱庄借的是钱,还的也是钱,现在的米价高达一石三两,明年夏粮上市的时候米价必然暴跌,能有一石一两的价钱就不错了,这笔借款实际至少是借一还三的水平。
只是钟羽正并不认为龙江钱庄的借款条件有多苛刻了,这可是几百年未遇的大灾之年,恐怕很多人想借条件更苛刻的款子都借不到,一想,钟羽正就长叹了一声:“功德无量啊,这真是无量功德……孔推官!”
孔獐见钟羽正的语气变得十分正式,他当即问道:“钟老有什么事要交代下官?”
钟羽正很严肃地问道:“孔推官,你读过史记汉书没有?”
孔獐没明白钟羽正突然提史记汉书干什么,他犹豫了一下:“读得不多,不是太熟……”
钟羽正现在的神色却是变得有些严厉起来:“孔推官,你观我钟氏百年之后能否大兴?”
孔獐当即答道:“钟老教子有方,族中群英荟萃,又有这活人数千的功业,钟氏必然大兴啊!”
“是啊……”钟羽正说的话有些奇怪:“吾闻活千人有封子孙,吾所活者万余人,后世其兴乎!”
孔獐刚想接话,只是下一刻他就觉得风头非常不对,仔细一想钟羽正这话的来历,汗水一下子就下来了,这话不当说啊!
这话绝对不当说!
这话何止不当说,这简直是大逆不道啊!
孔獐虽然是举人出身,但只能算是个不学有术之辈,所以虽然读过不少时文甚至编过不少时文集,但时文之外的经史子集平时却没怎么翻阅。最新最快更新
但是他再怎么不学有术,到了山东怎么也要了解山东的风土人情,只是他又不怎么喜欢读书,于是在家里养了个能说山东掌故的小戏班子,他对于山东风土历史的了解就基本来源于这个小戏班里的几只小妖精。
所以孔獐从来没翻过史记汉书,前几天却听小戏班的小妖精刚好说过钟羽正刚刚说过的这句话:“吾闻活千人有封子孙,吾所活者万余人,后世其兴乎!”
孔獐只觉得自己被吓得全身是汗,想要抬手擦去额头的汗水,却是手脚发软,心头发慌,不知道如何是好,他从来没想到情况会严重这种程度,只能喘着大气说道:“钟老,您这话……这话不当说吧!”
“有什么不当讲,吾家活人千人当封子孙,柳巡检功德至大,所活者何止万余人,后世必当大兴,山东必当大兴!”
这话说得很正常,但问题在于,“吾闻活千人有封子孙,吾所活者万余人,后世其兴乎”这句话是另一个山东人王贺讲的。
汉武帝时天下征伐不断,生民不堪驱使群起抗争,东平陵人(今山东章丘平陵城)王贺是田齐之后,官至绣衣御史,奉命巡查魏郡,督促地方逐捕盗贼。
王贺行事厚道,遇畏缩不前、临阵脱逃者往往纵而不杀,而别处御史诛杀二千石以下官吏及连带处死者往往不下万人,王贺遂以奉使不称职被免职,但他离职的时候却感叹道:“吾闻活千人有封子孙,吾所活者万余人,后世其兴乎。”
王氏后世果然大兴,问题在于王贺有一个叫王政君的孙女嫁给了汉元帝,也就是汉孝元皇后,而王政君还有一个侄子叫王莽--没错,就是那个篡汉建立新朝的王莽。
山东这地方虽然是兵家必争之地人杰地灵,但就是出不了皇帝,千百年以来都没出过一个皇帝,哪怕是在山东割据立国的几个小国,国主也不是山东本地人。
只有王贺一族虽然从山东迁至魏郡,却好歹算是出过王莽这么半个皇帝,因此小戏班里的小妖精说山东掌故的时候,特意把王贺这段故事讲了一遍,所以不学有术的孔獐才会第一时间明白钟羽正这话到底是在讲什么故事,让现在孔獐只想回家好好疼一疼那只小妖精。
但问题在于钟羽正这话说得太重了,孔獐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钟老,您这话说得太过了,柳少只不过是一个九品巡检而已,当年王贺可是御衣绣吏。”
只是这话说出口以后,连孔獐自己都觉得自己答错了。
“只不过是一个九品巡检又怎么样!”钟羽正说这话的时候倒是正气凛然:“今日柳鹏所活生民何止数万,我东三府因柳鹏而活者就不下数十万人,绣衣御史王贺因活万余人而后世大兴,而九品巡检活人百万,我看柳鹏是当世必当大兴!”
孔獐的脸都吓白了,他都不敢去接钟羽正的话题,而钟羽正却是毫不顾忌:“连他人朱家都不爱惜这大明的江山,你还怕什么!你知道不知道我当初是为何被削官为民,为什么会在野闲置二十年?”
孔獐当然知道钟羽正是为力争国本才被万历皇帝削官为民,左迁二十余年而不得用,只是他还是不敢接过钟羽正的话题。
这二十年来钟羽正表现得象一个十足的隐世高人,穿着村装野服,平时闭门读书,士大夫争相拜访却一概不见,连出行都只骑个小毛驴,但是他现在却是把二十年时间积累下来的怨言都爆发出来:“我力争国本请太子早日出阁豫教,还不是为了他们朱家的天下,还不是为了朱家的大明,可是最终却落了一个怎么下场,你也是清清楚楚!”
钟羽正继续说道:“孔推官放心,我会和亓诗教联手举荐柳鹏柳大少去接招远县丞的位置,他柳鹏能借给我钟羽正三千石,哪怕他是怎么样的乱臣贼子狼心野心,我也会用力扶他一程!何况柳氏即使当世大兴也不是现在,柳氏现在甲兵不过千人,所据不过二三县,大明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