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中国军事战争通史 >

第134章

中国军事战争通史-第134章

小说: 中国军事战争通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并分兵据守各重要地点,拓境1000余里(参见石堡城之战)。开元二十五年,吐蕃攻小勃律(今克什米尔北部),小勃律向唐告急。唐玄宗命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击吐蕃。唐军深入吐蕃至青海西,大破吐蕃军。开元二十六年,唐将杜希望先后攻占吐蕃的新城(今青海门源)、河桥(今甘肃临夏)等地。开元二十九年,吐蕃再度攻占石堡城。天宝八载(749年),唐陇右节度使哥舒翰率军夺回石堡城(参见石堡城之战),又派兵在赤岭(今青海日月山)以西屯田。九载,唐军攻占吐蕃树敦城(今青海共和南)。十二载,哥舒翰再攻吐蕃,克其洪济、大漠门(均在今青海共和南)等城,尽收九曲部落,一举夺取了吐蕃东进的后勤基地。十三载,唐蕃分界线已向西推进到青海湖至黄河河曲以西一线。至此,唐在河陇战场上已占明显优势。

    在西域战场上,唐蕃双方仍经常远程攻战。如开元二年,吐蕃以小勃律进入西域,北行数千里,与突厥连兵攻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开元十五年,吐蕃赞普亲征,绕道河西西部,攻陷瓜州(治今甘肃安西东南),又与突骑施连兵攻安西(今新疆库车)。天宝六载,唐将高仙芝率骑兵万余,从安西出发,远程奔袭依附吐蕃的小勃律,行军数千里,历时百余日,先后攻下吐蕃重兵镇守的连云堡(在今阿富汗东北喷赤河南源附近)和小勃律都城,俘小勃律王而还(参见唐击小勃律之战)。这一时期,唐在西域依托安西、北庭所辖各军镇,号令当地土著,或攻或守,不断巩固和扩大其控制区域。吐蕃起初是和后东突厥汗国及突骑施等(主要是和后者)联盟,同唐多次较量,争夺的重点在安西四镇及北庭一带。后东突厥及突骑施衰落后,唐蕃争夺的重点又转移到葱岭以南地区。先是吐蕃取得子一些胜利,后来唐朝大举反击,获得全胜。

    天宝六载,高仙芝攻下小勃律,附近依附吐蕃的20余个小国重新归附唐朝。天宝九载,又攻破依附吐蕃的竭师国(今巴基斯坦奇特拉尔)。天宝十二载,唐将封常清先后攻破大勃律(今克什米尔巴勒提斯坦)和西域东部要道上的播仙(今新疆且末)。至此,唐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取得了全面胜利。唐也发展到了其顶峰。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调河西、陇右、西域等地军队的精锐东援。吐蕃乘虚而入,当地守军力不能支,河陇、西域之地先后为吐蕃所占。唐蕃战争的主要战场东移到今宁夏、甘肃东部、陕西以及四川西北部,唐蕃双方由以河陇、西域两个战场互相策应改为以今陕甘宁一带和今川西北一带两个战场互相策应。吐蕃经常长驱直入唐境,唐都长安也处于吐蕃的威胁之下,代宗广德元年(763年),甚至一度攻占长安。当时,唐将郭子仪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广设疑兵,吓阻敌军。吐蕃不知虚实,据长安10余日后退走。

    这一时期,唐朝大量从内地调兵到边境防御吐蕃。因吐蕃多在秋高马肥时进攻,这些军队被称为防秋兵。唐朝虽然在战略上完全处于防御态势,但仍力争以战役和战斗上的进攻来挫败敌军,采用的仍是依托坚固据点实施机动防御,并伺机反击的战略。如永泰元年(765年),吐蕃与回纥等连兵入侵,围泾阳(今陕西泾阳)。唐军避其锐气,严守不战,并离间二者的关系。待吐蕃撤退时,又与反戈的回纥合击追击,大破吐蕃(参见奉天、灵台之战)。大历三年(768年),吐蕃攻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唐朔方骑将白元光反击,在灵武外围歼敌2万。同时唐将李晟迂回敌后,奇袭吐蕃后勤基地定秦堡(今甘肃临洮境内),焚其积聚,迫使吐蕃撤围退走。德宗贞元二年(786年),吐蕃入侵,长安震动。李晟派精兵于汧城(今陕西陇县)设伏,击败吐蕃(参见汧城之战)。此后又派兵袭破吐蕃后方的摧砂堡(今宁夏固原西北),并焚其积聚,吐蕃被迫北撤。贞元十七年(801年),吐蕃攻灵(治今宁夏灵武西南)、朔(治今山西朔县)等州。唐以“围魏救赵”之策,派西川节度使韦皋从成都西山攻入吐蕃。韦皋军转战千里,大破吐蕃,迫使吐蕃从灵、朔撤兵南下(参见维州之战)。

    这一时期,唐和吐蕃都很重视建立反对对方的同盟。起初是吐蕃联合回纥、南诏攻唐,后来唐分化瓦解了吐蕃与回纥、南诏的同盟关系,并北和回纥,南通南诏,西结大食、天竺,使吐蕃四面受敌,其兵力大半驻在西域,抵御大食的东进。从此,吐蕃再也无力大举攻唐。

    从唐穆宗至唐末(821—907年),唐蕃战争已入尾声。吐蕃此时已进入衰亡时期,由于对大食、回鹘等的战争占用了其大部兵力以及内部矛盾加剧,已无力东进。唐朝也由于内有藩镇割据混战,外有与南诏等的战争,也无力西进。于是双方自穆宗长庆年间会盟修好之后,除偶有边境冲突外,一直没有发生大的战事。至于宣宗大中元年(847年),河陇汉人在张义潮率领下驱逐吐蕃之役,严格地说已不属于唐蕃战争的范围。

    点评:唐与吐蕃的战争,对当时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唐蕃战争中,双方运筹谋划,机变百出,广泛使用了长驱直入,直捣腹心,诱敌深入,相机歼敌,机动防御,伺机反击,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疑兵阻敌,伏击,迂回,远程奔袭,夜袭等战略战术,在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战争 唐与吐谷浑的战争

    唐武德五年(622年)至贞观九年(635年),唐与吐谷浑在西北地区的交战。

    吐谷浑,原是西晋末年鲜卑族一个部落首领。他率所部西迁到今甘肃、青海后,招抚当地的羌族居民,并以吐谷浑为姓氏和族名。西魏大统六年(540年),吐谷浑首领慕容夸吕自称可汗,建立吐谷浑国,定都伏俟城(今青海共和西北黑马镇东北),国势开始强盛。

    隋大业五年(609年),隋炀帝杨广率军击灭吐谷浑,尽占其地(参见隋击吐谷浑之战)。隋末农民起义的浪潮席卷全国,吐谷浑可汗伏允乘机东山再起,恢复其故地。李渊建唐后,遣使至吐谷挥与伏允通好,并约其共击李轨。伏允发兵与李轨战于库门,并遣使入朝,李渊遂将为质于隋的其于慕容顺送回。

    五年六月,吐谷浑发兵侵扰唐边,唐岷州总管李长卿将其击败。此后,吐谷浑军多次袭扰唐西北边境,败多胜少。九年八月,吐谷浑遣使通好言和。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伏允遣使朝贺,但使者尚未返回,吐谷浑军即于贞观二年(628年)正月侵扰岷州(治溢乐,今甘肃岷县)。太宗遣使臣召伏允入朝。伏允谎称有病不至。八年,伏允遣兵寇扰兰、廓(治化隆,今青海化隆西南)二州,使唐通往西域的咽喉河西走廊受到威胁。唐太宗遂接受鄯州刺史李玄运的建议,遣左骁卫大将军段志玄率边兵及契菇、党项之众进攻吐谷浑。七月,唐军大败吐谷浑,乘胜追击800余里,在距青海湖30里地时,段志玄迟疑不敢进,吐谷浑乘机驱赶青海牧马仓皇而逃。

    段志玄班师后,吐谷浑尾随而至,十一月寇扰凉州(治姑臧,今甘肃武威)。唐太宗大为震怒,乃起用已致仕的右仆射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统辖兵部尚书侯君集、刑部尚书李道宗,凉州都督李大亮、岷州都督李道彦、利州刺史高甑生等诸道行军总管和归唐的东突厥及契苾何力等军征讨吐谷浑(参见唐击吐谷浑之战)。唐军分道进击,克服恶劣天气和险恶地形等不利条件,连续击败吐谷浑军,胜利会师。九年五月,伏允在绝境中自缢身亡,慕容顺斩天柱王,率部归唐,被封为可汗、西平郡王。吐谷浑成为唐的属国,唐西北边境得到安定。

中国战争 唐再夺东京之战

    唐宝应元年(762年)十月,在唐平安史之乱的战争中,唐诸军节度行营副元帅仆固怀恩率唐军和回纥兵,大败史朝义军,夺回东京洛阳的作战。

    元年四月,唐玄宗、肃宗相继去世,代宗李俶(后改名豫)即位。史朝义乘唐室有丧,派人诱回纥南下攻唐。九月,唐代宗遣使与回纥修好,得知回纥已为史朝义所诱,发兵南下,急命殿中监药子昂往忻州(治今山西忻县)南犒劳回纥军,又命仆固怀恩(登里可汗的岳父)去劝说登里可汗改变主意。登里同意再次助唐讨伐史朝义。十月,唐代宗以其子雍王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仆固怀恩为诸军节度行营副元帅,与诸道节度使军队及回纥兵会师于陕州(治今河南三门峡市西),进讨史朝义。二十三日,唐军从陕州出发。仆固怀恩与回纥左杀为前锋,陕西节度使郭英、神策观军容使鱼朝恩为后继,由渑池(今属河南)东进;潞泽节度使李抱玉自河阳南下;河南等道副元帅李光弼由陈留(今河南开封市)西出,会攻洛阳。雍王李适留镇陕州。史朝义闻唐军将至,召集诸将商议对策。其部将阿史那承庆认为,唐廷如果只派诸道节度使率所部而来,宜全力迎战,若与回纥同来,其锋不可挡,宜退守河阳以避其锋。史朝义不从。二十七日,唐军进至洛阳北郊,分兵攻怀州(治今河南沁阳)。二十八日,攻克怀州。三十日,唐军列阵于横水(今河南孟津西北)。史朝义命其部将率兵数万,于城外立栅自固,企图阻挡唐军。仆固怀恩则布阵于洛阳西原,另派骁骑及回纥兵沿山迂回至城外史军栅营的东北,前后夹击,大破史军。史朝义亲率主力10万出城援救,列阵于昭觉寺。唐军发起猛烈攻击,杀伤甚众,但史阵坚持不动。鱼朝恩派射生将500人力战,对史军虽多有杀伤,但对其营阵的冲击仍不奏效。在这关键时刻,镇西节度使马璘,单骑驰入敌阵,英勇奋击,史军阵内顿时大乱,左右披靡。唐大军乘势而进,叛军大败。史朝义转战于石榴园、老君庙,又败。史军被歼6万人,被俘2万人。史朝义率轻骑数百落荒东走。唐军收复东京洛阳及河阳城。

    点评:此战,唐军集中主要兵力,采取迂回包围、前后夹击的战法,取得了这次战略决战的胜利。

中国战争 唐与契丹、奚等之战

    唐显庆五年(660年)至光启年间(885—887年),唐与契丹、奚、室韦等部族在今河北、辽宁西南及内蒙古东部地区,进行的多次作战。

    契丹、奚、室韦等,均为唐时东北地区的游牧部族。追逐水草而居,以畜牧、射猎为主要生活来源。各有骑兵一部,善骑射。贞观年间(627—649年)内附于唐朝。唐廷于其故地设置府、州,以其部落首领为长官,掌管各本部事宜。显庆五年前,与唐王朝关系尚好,未曾发生战事。

    唐太宗李世民和契丹首领李窟哥及奚大酋可度者去世后,契丹与奚于显庆五年初次联兵反唐。高宗李治命将出师,在同年四月将其击败。东北边地暂安。唐皇后武则天自高宗后期擅政以来,至天授元年(690年)改唐国号为周,自称圣神皇帝。对内悉力剪除异己臣僚与唐宗室诸王,对外频岁出师,企图以单纯武力平定周边少数民族的叛乱与攻扰。致使国家政局动荡,朝内不稳,唐军多面应战,疲于奔命,军费上升,征调日加,百姓虚疲。时与契丹,奚毗邻的唐营州(治今辽宁朝阳市)都督赵文翔,对契丹饥民不予救济,视其首领如奴仆,引起契丹松漠都督李尽忠与其内兄归诚州刺史孙万荣等人的怨恨。于是,他们乘唐廷内忧外患之机,于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五月,举兵反唐,攻陷营州、崇州(治今辽宁朝阳市东北),杀赵文拥,俘龙山军讨击副使许钦寂。尽忠自称无尚可汗,以万荣为前锋,纵兵掠地,旬日间兵至数万。

    武后派左鹰扬卫将军曹仁师、右金吾卫大将军张玄遇等28将,率军进讨,企图一举消灭契丹、奚,以安定东北边疆。八月,双方战于西硖石黄麞谷(今河北迁安东北)。契丹据险要之地,多方诱敌至预设战场,然后伏兵齐发,全歼官军(参见黄麞谷之战)。契丹乘胜攻平州(治今河北卢龙)。

    九月,武则天令天下囚犯及士庶家奴骁勇者充军,山东(太行山以东)近边诸州置武骑团兵,又命同州刺史、建安王武攸宜为右武威卫大将军,充清边道行军大总管,以讨契丹。契丹进围檀州(治密云,今属北京),被清边前军副总管张九节部击退。时东突厥默啜可汗为索取前突厥降户,为其女求婚,请为武周帝子,表示愿率军进讨契丹。武则天遂册授默啜为左卫将军、迁善可汗。十月,默啜乘契丹李尽忠卒丧之机,进袭松漠(治今内蒙古翁牛特旗西北),掳掠而去。孙万荣收合余众,军势复振。遣将率军南犯,攻陷冀州(治今河北冀县),继攻瀛州(治河间,今属河北),使河北为之震动。

    次年三月,清边道总管王孝杰、羽林卫将军苏宏晖等率军17万,再与契丹战于东硖石谷(今河北迁安东北)。契丹佯败引退,诱敌跟进,然后适时反击,大败唐军,王孝杰被逼坠崖而死,苏宏晖逃走(参见东硖石谷之战)。契丹继攻幽州(治蓟县,今北京城西南),陷城邑,掠吏民。武攸宜遣兵进击,不克。

    随后,武则天命右金吾卫大将军武懿宗为神兵道行军大总管,与右豹韬卫将军何迦密、清边道副大总管娄师德、右武威卫将军沙吒忠义等,率兵20万进击契丹。六月,武懿宗军至赵州(治赵县,今属河北),闻契丹数干骑将至冀州,惧退相州(治安阳,今属河南)。契丹遂进屠赵州。正当双方相持之时,默啜率军攻契丹新城(今内蒙古翁牛特旗附近),尽俘其老弱妇幼而归。契丹军得悉后,顿时恐惧不安,奚人也乘机叛离契丹。于是,唐神兵道总管杨玄基率部进击其前,奚兵攻击其后,契丹军大溃。孙万荣率余部东走,又多次遭唐前军总管张九节部截击。孙万荣逃至潞水(今北京通县以下潮白河)东,为其奴所杀。契丹遭此大败后,其余众以及奚、霄族人,皆降附于东突厥。久视元年(700年),武则天纳魏州刺史狄仁杰建议,授来降的契丹骁将李楷固为左玉钤卫将军,骆务整为右武威卫将军,并令其领兵进击契丹余党,获胜而归。

    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病重,其子李显继位,恢复大唐国号。景云元年(710年)李旦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