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中国军事战争通史 >

第138章

中国军事战争通史-第138章

小说: 中国军事战争通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陶门(即魏州北门),葛从周与宣义牙将贺德伦出城交战。他为使部众拼死作战,令守门士兵关闭城门。葛从周与士卒殊死奋战,大败刘仁恭,擒其部将薛突厥、王郐郎。次日,汴、魏军乘胜合军攻打刘仁恭,破其8座营寨,刘仁恭父子烧营而逃,汴魏军追至临清(今河北临西西),幽州兵被杀溺死于永济渠者不可计数。镇州节度使王镕亦出兵邀击幽州军于东境,自魏州到沧州500里之间,死尸随处可见。经此一战,刘仁恭势衰力竭,一蹶不振。

中国战争 武街之战

    唐开元二年(714年)八月至十月,在唐与吐番的战争中,吐蕃军队与唐军在洮州(治美相,今甘肃临潭)等地的作战。

    二年八月二十日,吐蕃大将勃坌(一说盆)达延、乞力徐等率10万(一说10余万)大军兵临洮州,继而攻打兰州(治子城,今甘肃兰州)和渭州(治襄武,今甘肃陇西县东)的渭源县(今甘肃渭源东北),夺得大批牧马而还。唐鄯州都督杨矩自思曾请赐吐蕃河西九曲之地,而今蕃军以此为据点,频繁进攻,遂悔而自尽。朝廷遣摄左羽林将军、陇右防御使薛讷、右骁卫将军郭知运率属将杜宾客、王晙、安思顺前往抵御。十月,吐蕃再次向渭源发起进攻。唐玄宗李隆基下诏欲亲征,发兵10余万,马4万匹。初十,薛讷率大军至武街驿(今甘肃临洮东)抗击吐蕃军。陇右群牧使王晙则率2000兵马奔袭20里外的大来谷口,配合薛讷大军作战。吐蕃大将坌达延于此驻有10万兵马。王晙选勇士700人着吐蕃服装,分为前后两队,乘夜偷袭蕃军。其前队杀至营中大喊,五里外的后队则擂鼓吹号角助威。吐蕃军以为唐军主力赶到,惊恐之中,自相残杀,死者万余。王晙率军获胜后,即挥兵武街驿。再次选壮士乘夜偷袭吐蕃军。吐蕃大军乱作一团,薛讷亦率兵杀到,前后夹攻,大败吐蕃军。唐军乘胜追杀至洮水(今甘肃临潭西北),复战于长城堡(在今甘肃临洮境),大败吐蕃军,斩首1。7万,截获牛羊120万头。蕃军见无退路,誓死抗争,将薛讷军先锋、太子右卫率丰安军使郎将王海宾围入其阵,而唐将嫉其战功,迟不发兵增援,终至其战死沙场。薛讷率军赶到后,吐蕃全军复覆没,横尸遍野,洮水为之不流,蕃将六指乡弥洪被擒。唐军前后共杀吐蕃军数万人,尽得其所掠羊马。

    点评:此战,唐王晙深谙“兵不厌诈”,两出奇兵,化装夜袭,以少胜多。

中国战争 武亭川之战

    唐兴元元年(784年),在奉天解围后,行在都知兵马使浑揽客罗谖渫ごǎń裆挛魑涔Γ胗蜗鼐称崴樱┐蟀苤鞗伵丫囊淮握蕉贰

    是年四月,浑乘Ц髀饭倬有惫龋ㄉ挛髅枷厝肭亓氪Γ┫蚺叹嵩诔ぐ渤堑闹鞗伣ィ厥榧啻藓汉饬缤罗霰螅倬肱丫谖涔ち艺健A谀诙仁购喂迮刹拷茏哟锫时3000配合浑髁Γ罗善浣勖抟来2方兵。凤翔节度使李楚琳叛朱泚后又降于浑善洳拷柎700名士卒随从浑フ嘉涔Γń裆挛魑涔ξ鞅保5敝鞗伵纱蠼嵛涔κ保栍致什客督蹬丫;氍{作战不利,集结部队于武功城西的原上。这时,曹子达带领其部同吐蕃人马赶到,向韩昱部猛烈攻击,在武亭川杀叛军万余。这样,浑惆压俦耐乘Р吭诜钐欤胩仆秸率录骢芊弧⒕╃堋⑽急薄⑸袒痹Ю铌刹慷飨嘤Γ纬砂Сぐ玻奂咧鞗佒髁χ啤

中国战争 武则天平李敬业之战

    唐则天后光宅元年(684年)十月至十一月,皇太后武则天派左玉钤卫大将军李孝逸率军在扬州(治江都县,今江苏扬州市)地区,平定李敬业等起兵反对武后擅政的战争。

    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唐高宗李治病逝,中宗李显继位。次年二月,武则天废中宗为庐陵王,更立豫王李旦为睿宗,但政事皆由自己裁决。武后集团推行剪除异已之策,使唐宗室与亲唐臣僚人人自危。时因受贬的原故司空李勣(本姓徐,赐姓李)之孙眉州刺史、英国公李敬业和其弟盩匡令李敬猷、给事中唐之奇、长安主薄骆宾王、詹事司直杜求仁及被罢黜御史职的魏思温,会集于扬州,各怀怨恨,遂密谋决定以匡复庐陵王为号召,讨伐武后,于光宅元年九月二十九日据扬州起兵。谋主魏思温使其党羽监察御史薛仲璋(内史裴炎外甥)要求奉使江都(今江苏扬州),令其党羽韦超向仲璋密告扬州长史陈敬之“谋反”,仲璋收敬之下狱。数日后,敬业乘传车而至,矫称扬州司马来上任,诡称奉密诏,募兵讨伐谋反的高州(今治良德,今广东高州东北)酋长冯子猷。于是打开府库,令士曹参军李宗臣至铸钱作坊,驱使囚徒、工匠,得数百人,授以铠甲,斩敬之于狱中,遂起一州之兵,复称“嗣圣”(中宗年号)元年。设置匡复、英公、扬州大都督三府,敬业自称匡复府上将,领扬州大都督,十日间得兵10余万。向州县发布檄文,列举武后罪恶。又找相貌类似故太子李贤的人,伪称是遵照其号令举兵。楚州司马李崇福率所部山阳、盐城、安宜(今江苏淮安、盐城、宝应)三县响应。唯盱眙(今属江苏)刘行举据县不从,敬业派其将尉迟昭攻之。

    武后获悉李敬业等起兵,即令刘行举为游击将军、其弟刘行实为楚州刺史,让其共同抗拒敬业;十月初六,命左玉钤卫大将军李孝逸为扬州道行军大总管,将军李知十、马敬臣为副大总管,率军30万,进讨李敬业。追削李敬业祖父李勣等官爵,掘墓开棺,恢复原姓徐氏。同时,将朝廷中不主张急于征讨,并提出如果武后还政于中宗,则李敬业叛乱不讨自平的内史裴炎下狱,随后处斩,以巩固其在宫廷中的权势。
    面临武后大军来攻,思温向敬业建议:宜率大众鼓行而进,直指洛阳,则天下知公志在勤王,定会四面响应。仲璋则以金陵(今南京市)有王气,且有长江天险为固,不如先取常、润(治今江苏常州、镇江)以为定霸之基,然后北向以图中原。敬业采取仲璋之策,令子奇率部守江都;敬猷领5000人攻和州(治今安徽和县);尉迟昭部攻盱眙;亲率主力南渡长江。敬猷部攻和州因遭高子贡所率数百人抗拒而不克,退还江都,尉迟昭部亦被盱眙守军击退。敬业军过江后于十月十四日攻陷润州,俘刺史李思文、司马刘延嗣。又擒斩援救润州的曲阿(今江苏丹阳)令尹元贞。敬业闻孝逸军将至,遂自润州回师,屯于高邮下阿溪(今安徽天长北白塔河)。令敬猷率部进逼淮阴(今江苏淮阴西南),别将韦超、尉迟昭屯军都梁山(今江苏盱眙南),抵御官军。孝逸军至临淮(今江苏盱眙西北淮水西岸),偏将雷仁智所领先锋军与敬业军接战不利,孝逸惧而不进。经监军殿中侍御史魏元忠劝促,才引军进击。十月十四日,马敬臣部击斩尉迟昭于都梁山。韦超部仍据险抗拒。十一月初四,武后又遣左鹰扬卫大将军黑齿常之为江南道行军大总管,增援李孝逸。孝逸采取元忠与支度使薛克杨先弱后强、各个击破的建议,率军攻击,首先击败韦超于都梁山,超夜逃;继而攻淮阴,敬猷败逃;然后乘胜进逼高邮,向敬业主力进攻。十一月十三日,敬业以精兵阻溪拒守,孝逸派后(一说前)军总管苏孝祥率兵5000人,以小舟乘夜渡溪进击,被击败,孝祥战死,士卒溺死者过半。孝逸令各军继续渡溪攻击,均被击退。孝逸惧,欲引退。元忠与行军管记刘知柔献策:顺风纵火,进行决战。时敬业置阵已久,士卒疲倦,阵形不整。孝逸乘势率军进击,顺风火攻,大败李敬业军,斩首7000级(一说7000余级),溺死者甚众。敬业等轻骑逃入江都,携带妻子奔润州,欲入海逃奔高丽。孝逸迅速进屯江都,令各将分道追击。十一月十八日,敬业等逃至海陵(今江苏泰州)界,受风所阻,其部将王那相杀敬业、敬猷和骆宾王,投降官军;子奇、思温等均被擒获处斩。扬、润、楚(治今江苏淮安)三州平定。

    点评:此战,武后乘李敬业等举兵之初,立即以优势兵力进讨,迅速击灭,以防战事蔓延,同时剪除异己臣僚,巩固其宫廷权力,进一步稳定了武后的统治。

中国战争 五陇阪之战

    唐武德七年(624年),在唐与突厥的战争中,突厥军多次攻扰唐边。八月,秦王李世民率军在五陇坂(今陕西凤翔西)计退突厥军的著名作战。

    李渊建唐后,突厥对唐王朝采取时叛时服,既和亲又掠夺,但以掠夺为主的政策。七年三月二十七日,突厥侵掠原州(治高平,今宁夏固原)。五月初二,突厥扰劫朔州(治善阳,今山西朔县)。六月,突厥侵扰武周城(即今山西左云),被代州(治雁门,今山西代县)州兵击败。七月初一,苑君璋引突厥军侵朔州,唐总管秦武通将其击退。初十,突厥再次侵掠原州,李渊命宁州刺史鹿大师前去救援,又遣灵州总管杨师道奔赴大木根山。截断突厥归路。十二日,突厥袭扰陇州(治汧源,今陕西陇县),遣护军尉迟敬德进击突厥。十五日,突厥侵掠阴盘(今甘肃平凉东南四十里铺)。

    由于突厥连年袭扰,唐王朝的心脏地带关中地区亦经常受其威胁,使得京师人心惶惶。有大臣上书认为突厥军之所以屡次入侵关中,是因为唐朝大量人口和财富都集中在长安的缘故,建议焚毁长安,将人口迁走,另寻别处定都,即可使突厥不再入侵。李渊和李建成、李元吉及重臣裴寂等同意这一逃跑避让策略,李渊还派中书侍郎宇文士及到樊(今湖北襄阳北)、邓(今河南邓县)一带巡视可以定都的地方。李世民坚决反对这一主张,他例举前代的史事说明妥协退让不能解决问题,请求李渊给他几年时间,一定打败突厥,解除边患。由于其态度坚决,打消了李渊迁都的念头。

    闰七月二十一日,李渊下诏命李世民、李元吉率军前去抵御突厥。八月初一,突厥军侵扰原州。初五,突厥侵扰忻州(治秀容,今山西忻县)。初九,突厥袭扰并州(治今山西太原西南)。十一日,突厥侵犯绥州(治魏平,今陕西子长东南),唐绥州刺史刘大俱将其击退。

    这时,突厥颉利、突利两可汗见唐统一全国已成定局,受其扶持的割据势力也多被击灭,遂倾其全部人马,对中原发动大规模入侵。十二日,突厥两可汗率精骑万名在豳州(治今陕西彬县)南面的五陇坂与李世民、李元吉所率的唐军相遇。时关中地区连日淫雨绵绵,唐军因连日行军跋涉已疲惫不堪,再加上粮草运输被隔断、军需器械受潮,战斗力锐减。李元吉等许多将领都认为敌强我弱,不敢出战。李世民深知颉利和突利之间矛盾重重、互不信任,乃率100名精骑驰至突厥阵前,厉声指责颉利背盟负约,大举入侵,邀其单打独斗,并声称仅用所率100骑兵即可抵御突厥大军。颉利原以为李世民不敢与战,一时不明白李世民的用意,深怕中计,故不敢轻举妄动。李世民又策马向前,派人责备突利可汗违约,表示愿与其决一胜负,突利亦避而不答。李世民再次向前推进,准备渡过沟堑。颉利见李世民轻装出战,又听到他与突利谈到盟约等话,怀疑他们之间早有联系,担心自己被两面夹击,乃遣使劝李世民不要进军,自己亦引军稍却。此时雨越下越大,李世民对诸将说:“虏所恃者弓矢耳,今积雨弥时,筋胶俱解,弓不可用,彼如飞鸟之折翼;吾屋居火食,刀槊犀利,以逸制劳,此而不乘,将复何待”!(《资治通鉴》卷191)于是率军“潜师夜出,冒雨而进,突厥大惊”。(同上)李世民又派人向突利陈述利弊得失,突利悦而愿归顺于唐。颉利打算出战,突利不从,颉利无奈派突利和夹毕特勒(突厥官名)阿史那思摩求见李世民请和,李世民与他们订立盟约,双方撤军。

    二十三日,岐州刺史柴绍在杜阳谷(今陕西麟游西北)击败突厥军。九月初六,突厥侵扰绥州,绥州都督刘大俱将其击败,俘虏3名特勒。

    点评:在这一系列的战斗中,李世民伐谋、伐交、伐兵,利用突厥两可汗之间的矛盾,使用反间计,迫强敌退兵,充当显示了其卓越的战略眼光、惊人的胆略和超群的智谋。同时,各地唐军对小股突厥坚决反击,多次获胜,大灭其嚣张气焰。

中国战争 西原黄洞黄少卿起义

    唐贞元十年(794年)至元和年间(794—820年),西原黄洞酋长黄少卿领导的西原人民继续进行的反唐斗争。

    贞元十年,黄少卿率领义军攻打邕管(治邕州,今广西南宁),不久攻占钦(治钦江,今广西钦州北)、横(治宁浦,今广西横县南)、浔(治今广西桂平)、贵(治郁乎,今广西贵县)等州。黄少卿子黄昌沔,勇猛善战,先后攻占13州,义军声势浩大。唐德宗李适以唐州刺史阳旻为容管招讨经略使,率师掩袭义军,一日之中交战六、七次,均败义军,“侵地悉复”(《新唐书》卷222)。桂州观察使杜式方奉诏讨捕西原义军。郎中裴某亦奉诏招抚黄少卿等,裴某派乐生与副将向黄少卿宣示命义军归顺朝廷回乡务农的诏令。元和二年(807年)二月十五日,邕管经略使路恕打败黄洞义军,俘义军首领黄承庆。

    次年六月,黄少卿向朝廷投降,六月十二日,唐宪宗李纯封其为归顺州刺史。不久,黄少卿等又反叛朝廷,继续进行反唐斗争。桂管观察使裴行立和阳昱争请朝廷讨伐义军。唐宪宗征发江西(治洪州,今江南南昌)、岳鄂(治鄂州,今湖北武昌)、湖南(治潭州,今湖南长沙)、岭南(治今广州)兵,会合容管、桂管(治桂州,今广西桂林)兵进讨义军。西原义军不畏强敌,奋勇反击。在义军的打击下,加之当地瘴气雾毒,水土不服,致官军死者相枕,百无一还。巨额的军费支出,也使朝廷财政更加拮据,朝野无不指责裴行立和阳昱,裴、阳二人无功忧死,岭南地区一片混乱。元和十四年(819年)十二月,黄少卿义军万余人又被容管经略使打败,36座营栅被拔除。次年八月十六日,容管经略使严公素在神步打败黄洞义军。

中国战争 西原黄乾曜等起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