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中国军事战争通史 >

第145章

中国军事战争通史-第145章

小说: 中国军事战争通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唐攻两川之战失败后,明宗李嗣源以离间罪处死安重诲,不究两川反叛之罪,且厚待孟知祥在京亲属,以求安。孟知样以朝廷恩厚,召董璋连表称谢。董璋因其子孙皆被杀于京师,不容商量,并疑孟知祥背己,遂谋举兵攻成都。孟知祥闻知董璋将出兵,命马军都指挥使潘仁嗣率兵3000赴汉州侦察。三年四月,董璋率兵出梓州(治今四川三台),入西川境,破白杨林镇(今四川广汉境),俘守将武弘礼,声势甚盛。孟知祥即命赵廷隐为行营马步军都部署,率兵3万迎战。五月初一,董璋率兵入汉州境,于赤水突破潘仁嗣阻截,俘潘仁嗣后攻占汉州。初二,孟知祥亲率8000兵奔赴汉州。初四,前锋军于鸡?桥(广汉境内)与董璋军遭遇,及战,左明义指挥使毛重威、左冲山指挥使李瑭被杀,赵廷隐三战失利,牙内都指挥副使侯弘实亦领兵退,势危。孟知祥知董璋无后继之兵,即挥师鼓噪出击,俘东川中都指挥使元琐、牙内副指挥使董光演等80余人,夺甲马500余匹。董璋亲兵丧失殆尽,领数骑逃亡,余众7000皆降。孟知祥乘胜追击至五侯津(今四川新都西南),东川马步都指挥使元琐降。董璋领其众逃至赤水,又被赵廷隐追及,再战又败,逃回梓州。未几,东川军起兵杀董璋,归降西川,孟知祥遂据有两川之地。

    点评:此战,董璋勇而无谋,悬军深入,又无后续,遇西川有备之师,战之溃散,招致败亡。

中国战争 后周攻辽河北之战

    五代后周显德五年至六年(辽应历八年至九年,958—959年),后周军北上攻辽,收复后晋朝割让幽州(今北京)以南河北诸州的作战。

    周世宗柴荣攻南唐之战后(参见后周攻南唐之战),即整顿内政,赈济淮南;浚通汴水,遣将戍边,作征辽准备。显德五年四月,命镇宁节度使张永德赴北边御辽;五月,成德节度使郭崇率兵攻占束城(今河北河间东北),共同牵制辽军。辽南京留守萧思温率军会统军司兵,屯驻滹沱河北岸,欲待后周师老兵疲而击之。六年二月,柴荣部署北征;命义武节度使孙行友扼守定州(今属河北)西山路,阻击北汉救援;令侍卫亲军都虞候韩通等率军前出沧州(今属河北),疏浚水道;自率京师军继后北上。四月十五日,韩通自沧州入辽境,修补堤防,开浊水游口,浚治瀛、莫(今河北河间、任邱北郑州镇)二州间水道后,栅营于乾宁军(今河北青县)南。十七日,柴荣率军抵乾宁军,辽宁州刺史王洪举城降。二十日,命韩通为陆路都部署,赵匡胤为水路都部署,自御龙舟沿流而北,水陆并进。二十三日,辽穆宗耶律璟命萧思温为兵马都总管,率军阻截后周军,战败。翌日,后周军经独流口(今天津静海北),转兵逆流西进,至益津关(今河北霸县),守将终廷辉以城降;继进,因水路渐隘,巨船行进受阻,柴荣乃令弃船登陆,率领数万大军奋勇进击,连下瓦桥关(今河北雄县西南)、淤口关(今河北霸县东信安镇)及莫、瀛二州,辽瓦桥关守将姚内斌、莫州刺史刘楚信、瀛州刺史高彦晖先后投降,尽复关南(今河北白洋淀以东大清河流域以南至河间一带)故地。五月,柴荣欲乘势继取幽州,遣先锋都指挥使刘重进攻占固安(今属河北),孙行友攻取易州,擒辽易州刺史李在钦。辽穆宗见势危,急遣使者日驰700里趋晋阳(今山西太原南晋源镇),调北汉兵袭扰后周边境,以牵制后周军,分散其兵势。柴荣命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李重进率兵出土门(今河北获鹿西南)迎击北汉军。大军正待令进取幽州时,柴荣身染重病,遂中止进兵,署侍卫马步都指挥使韩令坤为霸州都部署,义成节度观察留后陈思让为关南兵马都部署,分率所部兵戍守霸州、雄州。

    点评:此役,柴荣率军速战速决,收复边界城邑三州十七县;而辽畏周军势盛,重兵屯于幽州以北,始终未敢出战。

中国战争 后汉平李赵王乱之河中之战

    五代后汉乾祐元年至二年(948—949年),后汉军平息河中(今山西永济西蒲州镇)藩镇李守贞与永兴(今陕西西安)赵思绾、凤翔(今属陕西)王景崇连兵反叛的作战。

    乾祐元年正月,后汉高祖刘知远卒,朝廷内部争位炽烈。二月,高祖之子时年18的刘承祐嗣位(是为隐帝)后,阴有异志的藩帅相继反叛。三月,护国节度使李守贞以新君年少,朝臣皆其后辈,修城池,缮甲兵,欲据河中反。适永兴赵思绾叛后汉来附,乃自称为秦王,遣骁将王继勋占据潼关(今属陕西)。不久,后汉隐帝轻信原凤翔节度使侯益谗言,徙凤翔巡检使王景崇移镇邠州(今陕西彬县)任留后。王景崇迁延赴任,聚集凤翔丁壮及歧(今陕西凤翔东南义坞堡)、鄜二州兵,偕同赵思绾拥李守贞为主,形成三镇连反后汉之势。三镇叛乱后,后汉隐帝相继遣军攻讨。四月,先命郭从义任永兴行营都部署,率侍卫军出澶州(今河南濮阳),令其夺取潼关后即趋永兴;命自文珂为河中行营都部署,率军自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西旧陕县)进军同州(今陕西大荔),待昭义节度使常思所率潞州(今山西长治)兵抵潼关后,与其合兵攻河中;命赵晖任凤翔节度使,进屯咸阳(今属陕西),攻克凤翔后继任。兵发数月,诸路军迟延不战,后汉隐帝乃命郭威为西面军前招慰安抚使,统领诸军攻讨。八月初六,郭威率领京师护圣军进抵陕州,即召诸路将领议战策。针对三叛连衡,李守贞为主,且河中位居水陆要冲,若攻灭河中,永兴、凤翔两镇则易破,决定集重兵攻取河中,余部攻凤翔、永兴。遂令赵晖出咸阳攻凤翔;郭从义攻永兴;郭威自率军出陕州,令白文珂等率军出同州,常思率军出潼关,以三路兵会攻河中。二十三日,白文珂攻克河中西关城,郭威、常思分抵城东、城南。栅营合围后,诸将急欲攻城,郭威以为:河中西临黄河,楼堞坚固、易守难攻,应渡取蓄盈待竭之策破敌。遂部署征诸州丁夫2万余人,筑垒连城,挖掘长壕,设防严守,长围久困,并遣水军列舟河岸,断绝水上通路。九月,河中兵屡次突围未果,遣使欲向南唐、后蜀、辽求救,皆被后汉军截获。时凤翔、永兴亦告急,分别遣使乞求后蜀救援。赵晖部于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大散岭上)击退后蜀援军后,继克凤翔外城。十月,赵晖施计诱伏,以千余人效举后蜀军旗帜,诈言后蜀援军至,伏击尽歼王景崇出迎之兵数千。后又两次击退后蜀援军。次年正月初四夜,李守贞派副将王继勋等率精兵千余人沿河向南,登岸突袭西岸后汉军,被刘词率军击退,亡700人。四月,河中粮将竭,李守贞再发兵5000余人分五路向西北隅突围,又被后汉都监吴虔裕击退,死伤过半。五月,李守贞再次出兵又被后汉军击败,其将魏延朗等被俘。河中守城众将饥困难挨,军心离散,相继出降,郭威乘机下令诸军攻城。二十二日,永兴赵思绾粮尽投降。七月,后汉军攻破河中外城,李守贞领余众退守子城,终因粮断力竭而自焚死。赵晖急攻凤翔,王景崇仍孤军死守。十二月,赵晖军破城,王景崇势穷自焚。至此,三叛皆平。

    点评:此战,郭威示形用兵,以分割围歼战法,割断三镇联系,围点打援,重点击破,取得连平三叛的胜利。

中国战争 南汉攻楚贺州之战

    五代南汉乾和六年(948年),南汉军攻楚,拔贺州(治临贺,今广西贺县东南贺街),败援军于城下,继陷昭州(治平乐,今广西平乐西平乐溪北岸)地的作战。

    南汉僻处岭外,北境与楚接壤为邻。乾和六年八月,南汉主刘晟为结姻亲,遣知制诰钟允章赴楚求婚,未成。但探知楚恭孝王马希萼起兵武陵(今湖南常德),正与楚王马希广用兵争国。遂趁湖南大乱,马氏内争不暇,以求婚遭拒为由,兴兵攻楚。十二月初七,遣巨象指挥使吴恂,随刊府仪同三司、西北面招讨使吴怀恩率军攻贺州。楚王马希广即遣决胜指挥使徐知新等率5000兵急趋贺州救援。吴恂相机规划、神算无遗,料楚必遣军来救,遂率兵急攻,在楚援军未至前克城,并出奇用计,令军于城外凿大阱,阱口遮盖竹帘,帘上加土伪装。阱下设置机轴,并自堑中穿穴通阱内。待楚援军逼近,诱其攻城;南汉兵自穴中发机,楚兵落陷阱,南汉出兵攻击,楚兵死者数以千计,徐知新败归,被马希广杀死。南汉军乘胜攻陷昭州。未几北征,所至克捷,尽得宜(治今广西宜山)、柳(治马平,今广西柳州市)、严(治来宾,今广西来宾东南旧来宾)、龚(治广西平南)、蒙(治立山,今广西蒙山东南、蒙江南岸)、富(治龙平,今广西昭平)、梧(治苍梧,今广西梧州)、桂(治临桂,今广西桂林)、象(治阳寿,今广西象州)、连(治桂阳,今广东连县)等10余州地。

中国战争 后晋灭后唐之战

    五代后唐清泰三年(936年)五月至闰十一月,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借助契丹力量灭亡后唐的战争。

    清泰初,潞王李从珂即帝位,是为后唐末帝。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与潞王素来不合,见其称帝,疑忌加深,遂寻机图谋叛唐自立。三年五月,末帝恐石敬瑭联合契丹谋反,命其徙镇郓州(今山东东平西北)。石敬瑭拒命,借端起兵晋阳(今太原南晋源镇)反唐。末帝即以武宁节度使张敬达为太原四面兵马都部署、知太原行府事,统率代州(今山西代县)、义武(今河北定州)、河阳(今河南孟县)等镇兵6万趋晋阳征讨。二十日,军抵晋安寨(今太原晋祠南)掘壕立营,于晋阳城西北依山列阵,企图长围久困,待机破城。石敬瑭知寡不敌众,遣使间道赴契丹,愿以父礼事之,乞求援兵。约事成后献卢龙一道及雁门关以北诸州(即燕云十六州,今北京至山西大同地区),得契丹太宗耶律德光应许。八月,末帝闻知契丹答应增援石敬瑭,屡督张敬达急攻。石敬瑭恃城坚粮足,闭城不出,固守待援。九月,耶律德光得知后唐军末扼守雁门诸险,亲率骑兵5万,号30万自代州西南扬武谷南下,长驱直入,径抵晋阳附近之虎北口。以诱敌入伏之策,将主力埋伏汾水弯曲处,遣轻骑3000向后唐军挑战,佯作败退。张敬达等率步骑贸然追击,至汾曲步兵涉水循北岸进,中伏大败,损师近万人,骑兵随张敬达退保晋安寨。契丹军乘胜推进至柳林(今太原东南):,与石敬瑭会师于晋安寨南,占据要地,掘堑筑垒,将张敬达5万兵围于寨中。末帝闻讯,急令彰圣都指挥使符彦饶率军屯河阳,天雄军节度使范延光率军趋榆次(治今山西榆次),卢龙节度使赵德钧率军出代州,耀州防御使潘环率兵出慈州(治吉昌,今山西吉县)、隰州(治隰川,今山西隰县),末帝自率亲军3万从洛阳北上,共救张敬达军。二十三日,末帝至河阳,命枢密使、随驾诸军都部署赵延寿率兵2万疾趋潞州(治上党,今山西长治)督战。随后,又命赵德钧为诸道行营都统,以赵延寿、范延光为河东道南面、东南面行营招讨使,犄角合势,解晋安寨之围。十一月初六,赵延寿引兵至西汤(今山西沁县西北西汤镇)与其父赵德钧会合,父子同谋欲趁国危自立,进至团柏谷(今山西祁县东南),按兵观变,逗留不进。十二日,契丹帝册立石敬瑭为大晋皇帝;闰十一月,晋安寨已被围数月,粮断援绝,多次突围未果,军心动摇,副招讨使杨光远杀张敬达出降。石敬瑭遂与耶律德光挥师南下,十二日至团柏谷。后唐救援军未战先遁,自相践踏,死伤万计,逃至潞州被迫及,赵德钧父子降契丹。耶律德光留主力驻潞州,遣太相高模翰率5000骑兵卫送石敬瑭南下,至河阳,在降将接应下渡河。末帝退回洛阳自焚。石敬瑭入洛阳,用后晋取代后唐。

    点评:此战,后唐军只顾重兵围城,未能有效地阻截契丹军的增援,导致战败被围;后唐援军诸将各怀异志,不战而降,终被逐个击破。

中国战争 后唐灭后梁的战争

    五代后梁开平四年至后唐同光元年(910—923年),后唐与后梁为争夺黄河下游广大地区统治权而进行一系列的作战。

    唐昭宣帝天祜四年(907年)四月,朱全忠篡唐称帝以后,对其威胁最大的是河东的李克用割据势力。李克用拥有一支较强的骑兵部队,因镇压黄巢起义有功(参见黄巢农民起义),被唐朝封为晋王。朱全忠称帝后的次年,李克用病死,其子李存勖继位。不久,李存勖与后梁在潞州作战中取胜,稳定了晋的统治地位;继而又在政治、军事上采取了一些改进措施,为与后梁争夺北方统治权创造了条件。

    晋与后梁为争夺河北于910年到916年进行了长达6年之久的战争。期间柏乡(河北柏乡西南)与魏州之战,是两次规模较大的作战,对争夺河北,乃至晋、梁最后的胜败兴亡起了较为重要的作用。

    柏乡之战中,卢龙(治幽州,今北京市西南)节度使刘守光于开平四年十一月,发兵屯涞水(河北涞水),拟南下攻定州(河北正定县),朱全忠以帮助武顺(即成德,治镇州)节度使王镕抵抗刘守光为名,进军深、冀二州(治今河北深县、冀县),欲乘机兼并镇、定。王镕知其来意不善,即向晋求援。李存勖派兵出井陉,屯赵州(今河北赵县)。是年十二月到次年正月,晋梁两军经过在高邑以南的野河地区(柏乡北约三十里)激战,晋军大获全胜,歼灭梁军二万余人,使后梁在漳河以北,仅剩有邢、名(今河北邢台、永年)两个孤点。

    柏乡之战后,刘守光于同年八月称帝,国号大燕。十一月,刘守光发兵二万攻容城(今河北容城),义武(治定州)节度使王处直求援于晋,李存勖即乘机派兵三万攻燕。经两年作战,消灭了大燕(参见幽州之战),使李存勖既扩大了地盘,又为与梁作战解除了后顾之忧。在此期间,朱全忠虽曾亲率数万大军进至蓓县(今河北景县)以牵制晋军,但经晋军阻扰袭击,被迫撤退。

    魏州之战中,后梁贞明元年(915年)三月,后梁宣义(治滑州,今河南滑县)节度使杨师厚病死。朱友贞派开封尹刘鄩领兵6万,前往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