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中国军事战争通史 >

第239章

中国军事战争通史-第239章

小说: 中国军事战争通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宾率部图复庐州。此后,李续宾进兵迅猛,连陷潜山、桐城、舒城,于11月3日率军5000余人进逼三河镇。三河镇地处水陆要冲,为庐州南面屏障。太平军于此构筑城墙,外添砖垒,凭河设险,广屯米粮,接济庐州、天京(今南京)。李续宾抵三河后,审视形势,以为攻城必先破垒,遂派兵6营攻河南大街及老鼠夹一带之垒,3营攻镇东北迎水庵、水晶庵一带之垒,2营攻镇西南储家越一带之垒,自率2营为各路策应。7日黎明,湘军分路发起进攻。吴定规率守军依托9垒顽强抗击,毙其干余。后为保存实力,弃垒入城,继续抵抗。湘军大举进犯三河,吴定规因兵单而频频向陈玉成告急。陈玉成在与后军主将李秀成部一道攻破江北大营后,即率部兼程往援,并奏调李秀成部同往。湘军攻破三河城外营垒的当日,陈玉成赶至三河镇西南15公里的金牛镇,14日李秀成亦赶至三河镇东南12。5公里的白石山,两军连营数十里,号称10万,截断湘军退路。李续宾部将劝其退兵桐城,俟援军到达后再攻三河。但李屡胜气骄,虽知取胜不易,却不肯后撤。15日深夜,派兵7营,分左、中、右三路,夜袭金牛镇,企图侥幸取胜。陈玉成抓住湘军冒险出击的有利战机,以少数兵力正面迎战,主力则从左翼抄湘军后路。次日凌晨,大雾迷漫,咫尺难辨,陈玉成部迅速击溃左路湘军,并乘势切断了中、右两路的归路,将其围困在烟墩岗一带。这时,李秀成部赶来参战,吴定规亦自三河出击。李续宾闻大队被围,急率兵4营往救,连续冲击数十次,均为太平军所阻,只得撤回。太平军很快将其大营团团包围,攻破7座营垒。李续宾突围不成,当夜被太平军击毙(一说自尽)。17、18日,太平军将其余营垒逐一攻破,全歼李续宾部。三河大捷后,陈玉成、李秀成乘胜收复舒城、桐城、潜山、太湖。围攻安庆的都兴阿恐其后路被抄,急忙撤至鄂皖边境。

    点评:三河之战,太平军决策正确果断,集中优势兵力,包围分割,战术灵活,指挥无误。当湘军进抵舒城、三河时,陈玉成果断决定兼程回援,并奏调李秀成部同往,形成了兵力对比上的绝对优势。在对敌发起进攻时,太平军采取正面迎战与伏击、抄袭相结合的战法,各部之间又能密切协同,主动配合,迅速分割包围敌人,打得湘军前后左右不能相救,以速决的方式迅速达成战役目的,最终全歼劲敌。陈、李两军乘胜南进,连克舒城、桐城,迫围困安庆的都兴阿退回鄂境。三河大捷,太平军粉碎了湘军东犯的企图,湘军经此一战,元气大伤,使其年余不敢东犯,对鼓舞士气,稳定江北战局,保障天京安全和物资供应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战争 三元里人民抗英之战

    1841年(清道光二十一年)5月,在鸦片战争中,广州北郊民众抗击英军入侵的作战。

    是年5月下旬,英军攻占广州城北各炮台,连续四出骚扰,激起民愤。北郊三元里附近百余乡的民众在菜农韦绍光等人的联络与号召下,组成义军,实行武装自卫。他们以古庙中的三星旗为令旗,约定一村有事,各村支援,共同抗敌。30日凌晨,600余名英军分两路进犯三元里。义军巧施妙计,将英军诱至便于伏击的牛栏冈附近。顿时,伏众四起,杀声遍野,将英军重重包围,迫使其转入防御。午后,大雨倾盆,英军火药失效,被迫后撤。义军乘势追击,分割包围。英军死伤近50名,最后在援兵接应下狼狈逃回营地。义军跟踪追击,进而围困被英军占据的四方炮台。31日,英军以废除《广州和约》和攻城相威胁,迫使靖逆将军奕山派知府余保纯出面诱骗和威胁抗英群众,解散义军,英军得以脱险。

    点评:三元里一带民众的抗英壮举,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敌,誓死抗争的民族精神。1961年,人民政府在广东省广州市三元里大街建立了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

中国战争 陕西回民起义

    1862年(清同治元年)5月至1863年10月,陕西渭河沿岸回族人民反抗清朝封建统治的武装起义。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南京)后,长江中下游各省大都为太平军所控制。清政府为筹集巨额军费,加紧了对包括陕西在内的所谓“完善之区”的搜括。贪官污吏乘机敲榨勒索,草菅人命。百姓无以为生,反清情绪日烈。陕西地方当局为转移人民的斗争目标,还不断挑起民族纠纷,并实行“以汉制回”、“护汉抑回”的民族政策,迫使回民走上武装反抗的道路。1862年5月,华州(今华县)回民首先起义,渭河沿岸回民纷纷响应。面对声势浩大的回民起义,以巡抚瑛棨为首的陕西文武官员惊恐万状。由于进剿无兵,只得暂行“安抚”。6月4日,陕西团练大臣张芾在临潼和回民谈判时,要求起义军交出主要领导人任武,被回民起义军处死,“安抚”阴谋从而破产。同州府地区的回民起义军以同州(今大荔)的王阁村、羌白镇和渭南的仓头镇为主要据点,在任武、赫明堂领导下,积极向清军进攻。17日至25日,围攻同州城9昼夜不克,遂撤围西进。29日,各路回民起义军联合逼攻西安,次日即攻占城西金胜寺,歼灭大批团练武装。7月21日,又攻占团练基地六村堡,困守西安的陕西提督孔广顺所部3000余名清军更加孤立。回民起义烽火迅速遍及800里秦川,队伍发展到20万余人,严重威胁着清王朝在西北的统治。清廷急命直隶提督成明率精锐京兵驰援。8月25日,成明所率京兵和豫勇共5000人,在洛水南岸为起义军所败,清廷又命钦差大臣胜保率军入陕。9月,胜保率军由潼关西进时,不断遭到起义军的截击,后绕道进入西安。11月上旬,胜保集中兵勇4万余人,与起义军大战于苏家沟,兵马自相践踏,死伤甚众。与此同时,起义军乘胜保军集中于西安,东部兵力空虚之机,于同州一带发动攻势,生擒署潼关协副将哈连升,夺取其营垒军械,并进逼澄城、合阳(今合阳)、朝邑(今大荔东)等地。胜保又奉命赶回潼关,与新授西安将军穆腾阿等共同镇压同州一带的起义军。由于补给线被切断,军粮不足,清军不敢出战。胜保奏请援兵,清廷以连战皆败的罪名将其革职,改授多隆阿为钦差大臣,督办陕西军务。1863年1月,多隆阿率部入陕,连同胜保等部共2万余人,集中力量进攻王阁村、羌白镇。起义军以游击战法,不断袭击敌人,并以骑兵截击清军运输线,断其粮饷。多隆阿一面筹措粮饷,一面派人至王阁村“招抚”,促使起义军内部矛盾激化,相互攻杀。清军乘机突袭,一举攻占王阁村和羌白镇。5月19日,另一主要据点仓头镇亦被清军攻占。之后,同州地区的起义军向西转移,集中于泾阳、高陵、咸阳一带,与西安地区的起义军并肩战斗。当时,太平军扶王陈得才部已由湖北再度入陕,蓝朝柱率领的李永和、蓝朝鼎起义军余部亦在洋县一带活动,清军顾此失彼,回民起义军便乘机加紧围攻西安。甘肃提督马德昭、陕西提督孔广顺率兵7000余人困守西安,不敢出战。9月初,多隆阿到达西安,再施“招抚”伎俩,部分起义军降清。10月初,多隆阿督军向起义军发起进攻,13日占领高陵县城。22日,清军分两路进攻西安地区起义军的主要基地苏家沟,起义军拼死抵御,终因伤亡过重,从苏家沟等地撤退。白彦虎、马生彦等率部退至邠州(今彬县)、凤翔。不久,凤翔、邠州亦为清军攻占,起义军大部退至陇东董志原地区。从此,西北回民起义的中心由陕西转入甘肃,陕西回民起义陷入低潮。

    点评:陕西回民起义军发展迅速,斗争坚决,英勇顽强,一年之内就迫使清廷几易陕西统兵大员,给清王朝在西北的统治以沉重的打击。但起义军组织松散,各部只是联合作战,未形成统一领导核心,加之没有提出明确的政治纲领和斗争目标,起义之初又不向清统治力量薄弱的地区发展,而是急于围攻中心城市,终于为其所败而不能在本省立足。

中国战争 上海小刀会起义

    1853年(清咸丰三年)至1855年,刘丽川等领导上海人民反抗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侵略的城市武装起义。

    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上海及其附近各县人民,深受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双重压榨,日益贫困破产,不断起而反抗。“小刀会”系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秘密团体,属天地会支派。1853年春,在太平天国运动鼓舞下,上海各秘密团体合并于小刀会,积极准备武装起义。8月17日,嘉定小刀会首领徐耀率该县农民捣毁县署,后与青浦小刀会首领周立春联合,并在其领导下,于9月5日再占嘉定。7日,上海小刀会领袖刘丽川、潘起亮乘上海城内举行祭祀大典之机发动起义,攻入县城,杀知县袁祖德、俘苏松太道吴健彰。起义军根据天地会“反清复明”宗旨,建立“大明国”,并公推刘丽川为“大明国统理政教招讨大元帅”,李咸池为平胡大都督,陈阿林为左元帅,林阿福为右元帅,潘起亮为飞虎将军。不久,刘丽川改称“太平天国统理政教招讨大元帅”,表示接受太平天国领导。起义后,刘丽川、周立春为巩固政权,由上海、嘉定分兵出击,9日占宝山,10日取南汇周浦镇,13日克川沙,17日夺青浦。起义势力以上海县城为中心,遍及周边5县,声威大振。为取得太平天国支持,刘丽川原拟分军挺进镇江,与太平军会合。14日,潘起亮率上海义军一部会同嘉定义军王国初部西进,一度攻入太仓城,后遭知州蔡映斗、吴县知县丁国恩所部清军反击,被迫撤出。16日,王国初率义军再攻太仓,受挫退兵。自此,刘丽川放弃西进计划,太平军也始终未能与小刀会取得联系。

    小刀会起义后,清廷急令钦差大臣、江南大营统帅向荣分兵镇压。向荣即派刑部主事刘存厚、参将秦如虎率兵勇1600人东下,会江南大营帮办军务署江苏巡抚许乃钊、按察使吉尔杭阿、署江南提督和春、总兵虎嵩林、知县丁国恩等部共计3500余人,合攻起义军。22日,清军陷嘉定,周立春被俘就义,其女周秀英及徐耀率领部分义军转入上海。至27日,青浦、宝山、南汇、川沙亦先后失守。刘丽川在上海四周屏障尽失的形势下,将起义军7000人全部撤入城内,设指挥所于文庙,部署重兵防守各城门,决心凭城高墙厚,固守等待太平军来援。9月底10月初,许乃钊纠集各路清军及上海附近各县乡勇在新闸一带建立北营,在黄浦江下游卢家湾、小马桥一带建立南营,夹击上海。此外,吴健彰于9月9日在外国人帮助下逃出县城,借雇广东拖船30余只扼守吴淞,巡防黄浦江。清军自10月上旬起,连日向上海城进攻,均被起义军击退,乃改用穴地攻城,秘挖地道,埋放炸药。1854年2月6日,轰塌城北城墙,2000余名清军自缺口冲入,潘起亮率军反击,将清军赶出城外,并出城追杀,缴获火炮12门及大量其他军械。此后,起义军多次出击,迫使清军退出南郊,防御态势稍趋改善。5月25日晨,清军又将小南门城墙炸开,200名清军冲入城内,起义军反击,毙其40余人,将其赶出城外。小刀会起义之初,英、美、法三国表面宣布“中立”。1854年4月4日,三国侵略者与清军发生“泥城之战”,趁机攫取上海海关控制权。6月,三国领事决定以武力强迫小刀会退出上海县城。7月,许乃钊以师久无功被革职,吉尔杭阿继任江苏巡抚,中外反动势力进一步勾结。9月,侵略者在县城与租界间高筑围墙,隔绝了义军运粮通道,同时将军舰及武装汽船5艘泊于黄浦江。12月9日,法军强拆起义军洋泾浜炮台,双方发生冲突,法战舰炮轰县城和小东门外义军炮台,公开镇压小刀会起义。1855年1月6日,法军400人联合数干名清军进攻县城北门。起义军奋力作战,击退中外反动势力联合进攻。但由于长期困守孤城,形势日趋险恶。刘丽川见势难坚守,决定分路突围。16日夜,潘起亮率部分起义军由小东门突围,后抵镇江,加入太平军。17日夜,刘丽川率军由城西门突围,黎明行至虹桥,与清军虎嵩林部遭遇,激战身亡。次日,清军占领上海县城。

    点评:上海小刀会起义支援了太平天国革命战争,打击了清王朝及外国侵略者。但起义后消极防御,长期困守孤城,显然是一大失策。

中国战争 石达开远征

    1857年(清咸丰七年)6月至1863年(清同治二年)6月,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自天京(今南京)出走后独立征战南方诸省的战事。

    1857年6月,在京辅政的石达开因受排挤猜忌,被迫出走,率部属数万赴安庆,并拒绝了天王洪秀全及合朝文武要其回朝辅政的挽留。l0月初,率部离安庆进江西,在景德镇招集旧部,开始独立与清军作战。继占赣东数县后,石达开军于11月底抵达抚州(今临川市)。12月率军西援临江(今樟树市西南)、吉安,均受挫,1858年1月退回抚州。2月26日,率军自抚州东进,准备经略浙江。4月20日开始围攻衢州,另分军攻占浙西南十余州县。但围攻衢州3月不下,乃于7月中旬撤围南行,改图福建。8月中旬,与国宗杨辅清、杨义清等会师于福建浦城。杨辅清等不愿隶于石达开,率所部返回江西,取道皖南回援天京。8月底,石达开率军继续南进,lo月l7日攻占汀州(今长汀),旋折向赣南,经瑞金、会昌、安远、信丰,于1859年1月3日攻占南安(今大余),11日又克崇义。此时,江西大部州县复为清军所占,石达开军僻处赣南山乡,不易发展,乃确定经湘南西入四川的战略目标。2月底,弃南安、崇义西入湖南,连克州县。湖南巡抚骆秉章闻石达开率10万余众大举入湘,急调各路湘军防堵。湖北巡抚胡林翼亦从湖北派兵往援。4月,石达开军围攻永州不克,乃北趋宝庆府(今邵阳市),5月陆续抵达城外,6月中旬完成合围。下旬,知府刘岳昭、道员刘长佑和李续宜等部湘军相继来援,宝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