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中国军事战争通史 >

第251章

中国军事战争通史-第251章

小说: 中国军事战争通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豫率警备第5大队开赴左江地区,并与当地农民运动结合,准备武装起义。10月30日,经中共广东省委决定,建立了中共广西前委(起义后改为红七军前委),邓小平任前委书记。12月11日,广西警备第四大队、教导队和右江农军在邓小平、雷经天、张云逸、韦拔群等率领下,在百色正式宣布起义,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7军,张云逸为军长,邓小平任中共前委书记兼政治委员,辖3个纵队,共2800余人。12日,右江苏维埃政府成立,雷经天为主席,右江地区开始分配土地。百色起义后,东兰、百色、恩阳、奉议、恩隆、思林、果德、隆安、向都、镇结、凤山、凌云、那马、都安、那地15个县相继成立了县和区乡苏维埃政权,各县农军亦改编为赤卫军。初步形成了右江革命根据地。

    点评:此战,攻占百色县城,毙敌600人,缴枪300余枝(挺),子弹2万余发。

中国战争 蚌埠战役

    1927年(民国十六年)11月,在北伐战争中,南京政府北伐军在安徽蚌埠地区对安国军的进攻战役。

    龙潭战役后,安国军孙传芳部败退蚌埠附近,整编成10个师及6个独立旅。其中,除第4、第7、第11师在徐州附近外,其余7个师及各旅位于嘉山(今明光)、临淮关、蚌埠、沭阳、宿迁、南宿州、怀远地区,企图阻止南京政府军的北进,以便安国军主力对阎锡山、冯玉祥两部的作战。南京政府军第1路军。为歼灭孙传芳部的残余力量,肃清淮河以南地区,与国民联军会师徐州,遂以主力保持于津浦路及其以西正面,采用分进合击的战术,向蚌埠进攻。8日,南京政府军第9军、新编第10军、第40军第1师,开始向明光、红心铺、殷家涧、卸甲店一线攻击,攻占以上各点后,10日继续攻击前进,进至风阳、临淮关之线。据守该地区的孙军为第2、第8、第9、第12、第13、第15等6个师和第13、第15、第30等3个混成旅及新到达的第23旅。11日,孙军突然向北伐军实施反击。12日拂晓,马鞍山为孙军攻陷。随即波及全线,北伐军各部被迫撤至黄泥铺、殷家涧、射子口一线。惟右翼第1军第2师乘孙军全力向凤阳反攻之机,攻占临淮关。由于该部突出孤立,化伐军进攻受挫,第1路军总指挥何应钦遂于12日夜调整部署,以一部据守凤阳以南地区,主力进攻蚌埠。14日,第9军攻占凤阳的九华山之线后,向马鞍山进击,翌日攻占黄山。新编第10军先后攻克东鲁山和西鲁山。第40军由左翼直逼蚌埠。至16日,北伐军展开全线攻击。第1、第9军向曹山一带阵地猛攻,并以第9军一部攻击曹山西侧,协同新编第10军进攻蚌埠。第40军第1师向蚌埠西南;第3师向神山、石井山攻击,因孙军阵地坚固,至午后始将守军迫退。时第1、第9军和新编第10军同时攻入蚌埠市街,与孙军进行巷战后,完全占领蚌埠。孙军向固镇方向退却。这时,第33军亦奉命归第1路军指挥,收复怀远后,于18日攻占固镇,并与第47军协力收复蒙城。蚌埠会战遂告结束。

    点评:这次会战歼灭了孙传芳部主力,为后来收复徐州奠定了基础。

中国战争 长城抗战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1月至5月,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攻热河(今分属辽宁、河北、内蒙古),长城的冷口、古北口、喜峰口和滦东等地的作战。

    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三省后,为割断东北抗日部队与关内的联系,扩大并巩固伪满洲国的疆界,进而蚕食华北;决定由关东军司令官武藤信义指挥第6、第8师、混成第14、第33旅、骑兵第4旅和航空兵、海军各一部4万余人及伪军3万多人,企图攻占热河、古北口以东的长城一线,伺机进占冀东。国民党政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人民和国民党内爱国人士一致要求抗日压力下,由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代理委员长张学良(3月12日起由何应钦接替)指挥;先后调集14个军20余万人,企图保卫热河和依托长城阻止日军进关。交战主要在以下地区和要隘进行:

    山海关、九门口作战1月1日,武藤为保障主力迅速攻占热河、长城,令山海关守备队和伪满洲国国境警察队制造榆关事件,鸣枪挑衅,反诬为中国军队射击,并通牒中国守军撤出山海关,被拒绝后,日军第8师第4旅在航空兵和海军各一部支援下,于2日向山海关中国驻军第9旅第626团发起攻击。该团奋起抗击,至3日下午伤亡过半,奉命撤退,山海关陷落。4日和6日,日军进攻榆关附近五里台、石河的第9旅阵地,受挫。10日,日伪军攻占九门口,守军第15旅退守石门寨。15~16日,日军进犯要隘石门寨未逞,转入对峙。其间;东北抗日义勇军数千人曾反攻九门口;以牵制日军行动。

    热河省作战2月17日;武藤下令进攻热河。19日,张学良调整部署;以4个军配置在叶柏寿(今建平)、朝阳、北票、开鲁一线和平泉、凌源、建平(今建平镇)、赤峰等地阻止日军进攻。22日至3月4日;日军第8、第6师、混成第14旅和伪军分三路相继占领上述地区和热河省会承德。守军在凌南(今建昌)、凌源、赤峰等地抗击后,第53军撤至喜峰口、冷口等地;第41、第63、第55军分别撤往围场、乌丹(今翁牛特旗)、多伦、沽源。张学良令所部坚守长城线;并令第59军及骑兵第1军主力于张北、独石口、多伦等地布防,防日军西犯。日军占领承德后,除以骑兵一部攻占围场、乌丹外,主力向长城各要隘推进,各关口的争夺战展开。

    冷口、滦东作战3月4日,日军混成第14旅一部占领冷口。6日,中国第32军一部发动反击,一举收复冷口。12~24日,混成第33旅进攻界岭口,第53军一部顽强抗击与反击,阵地失而复得,转入对峙。21日,第53军第116师一部守备之义院口被日军占领。3月27日,武藤下令进攻滦东。中日双方军队随即在滦东各要点展开激战;反复争夺;第57军防守的石门寨、海阳镇于4月1日和4日被日军岩田支队等占领;第32军防守的冷口、建昌营于11日落入日军第6师之手;第53军防守的界岭口也于12日告失。其间,第40、第67军奉命由马兰关、古北口等地驰援滦东。4月14~17日,何应钦令第32、第57、第53军撤守滦河西岸,抚宁、昌黎随之陷落,双方隔河对峙。此时,日军担心入侵关内引起国际干涉,19日武藤下令进入关内的部队立即撤回长城线。守军乘机跟踪追进,至29日收复迁安、卢龙、昌黎、抚宁、北戴河等地。

    古北口、兴隆作战3月5日,第67军一部奉命占据古北口外马圈子、黄土梁阵地;阻日军西进;当日晚起遭日军第8师第16旅进攻,激战至9日夜退守古北口一线阵地。10日,第17军第25师进至古北口加强第67军二线阵地。11日,日军第16旅集中兵力在炮兵队、飞行队和战车队配合下,向古北口猛攻。守军英勇抗击与反击,损失过重,至12日古北口失守,第25师退守南天门一带阵地。13日,由第17军第2师接替第25师防务,次日第83师投入战斗,击退日军后,双方对峙。4月21日起,日军第16旅在飞机十余架、坦克30余辆、大炮数十门支援下,分三路进攻南天门附近八道楼子、田家庄、界牌峪阵地,局部工事被摧毁,守军伤亡惨重,仍顽强抗击。24日,第16旅得第4旅一部增援后,向南天门正面及其两侧阵地猛攻,并施放烟幕掩护坦克、步兵多次冲锋。守军第2、第83师、骑兵第1旅、炮兵第4团顽强抗击;激战至28日;由南天门撤守磨石山、大小新开岭、北香岭、丰城庄之线。日军继续进攻;第17军3个师在上述地区以及笔架山、南香峪等地苦战13天后;于5月13日撤至密云。至此,中国军队在古北口以上万人的伤亡代价,抗击了武器装备占优势的日军近70天。其间,第26军于4月27日包围进至兴隆县城的日军1个营,攻击三天未克,后因日军增援被迫撤退,于5月14日奉命占领九松山预备阵地。

    喜峰口、罗文峪作战3月9日,日军混成第14旅一部攻占喜峰口口门,当天刚接防的第29军第37师第109旅第217团,在王长海团长率领下实施反击,毙伤日军百余人,夺回该口门。在日军不断反扑下,王团因众寡悬殊,伤亡500余人,被迫撤退,该口门复被日军占领。10~11日,第37师与进攻喜峰口第二道关门及两侧高地的日军混成第14旅展开肉搏战,两侧高地多次易手,双方伤亡惨重。日军遂以一部守关门,主力集中长城北侧待机。11日夜,第29军乘日军疲惫之际,以约2个旅的兵力采取迂回夜袭战术,绕至敌后,重创日军,摧毁其火炮十余门。此后在第38师一部配合下,经五昼夜正面抗击与迂回敌后作战,终于迫使日军停止进攻,在喜峰口和董家口、铁门关、潘家口等地对峙。日军进攻喜峰口失利;遂以第4旅于17日由快活林进攻罗文峪、山嵖峪,在该地防守的第29军暂编第2师顽强抗击与迂回反击,激战三昼夜,阵地易手十余次,日军不敌而败退。至4月8日,日军混成第14旅和骑兵第4旅各一部,复在飞机、重炮支援下猛攻喜峰口附近的老婆山、孩儿岭、摩天岭、滦阳城、龙井关等守军阵地;激战六天;均被第29军击退。但因11日日军突入冷口,第29军腹背受敌,奉命于13日撤离喜峰口,继续担负兴城镇、潵河桥至罗文峪一带的守备任务。15~21日,在潵河桥、南北团汀击退企图渡滦河西进的日军。

    战役结局中国军队4月下旬收复滦东后,关东军以此系中国军队“挑战”为借口,武藤于5月3日下令入关作战。此时;热河日军西进占领察哈尔省(今分属内蒙古、河北)的多伦和沽源。7~10日;日军第6师等部复攻占滦东,并于12日由滦县、迁安、兵河桥等地突破滦河守军防线,向平津方向进击。守军第29、第32、第53、第67军等部奉命节节后撤。13日,古北口日军第8师占领石匣镇;19日占领密云。21~23日,第59军在怀柔牛栏山抗击由密云向北平进逼的第8师;也未奏效。至23日;日军先后占领冀东的丰润、迁安、遵化、唐山、玉田、蓟县、三河、香河、平谷、密云、怀柔等县市。守军退至平、津附近。日军从南、东、北三个方向对北平形成威逼态势。25日,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代委员长何应钦派军使至密云向日军求和,双方停止军事行动。31日,双方代表在塘沽签订了使中国丧权辱国的《塘沽协定》,在事实上承认了日本占领东北三省和热河,并把冀东置于日伪势力范围之内。长城抗战历时80多天,中方仅第l7、第29、第32、第53、第67军就伤亡1。8万余人,日方公布死伤2400人。广大爱国军民所进行的长城抗战,终因国民党政府采取妥协退让的方针而导致失败。

   

中国战争 长沙战役

    1930年(民国十九年)7月,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中国工农红军第3军团对湖南长沙国民党军发动的进攻性战役。

    7月,红3军团取得岳阳战斗胜利后,在总指挥彭德怀、政治委员滕代远指挥下,转至平江地区。在这里,红3军团得知原驻长沙地区以何键为总指挥的第4路军主力南下至湘桂边境追击张发奎部和李宗仁部,长沙防务空虚。红3军团沿平江、浏阳边界向长沙推进,准备攻占长沙。何键为解除红军这一威胁,急调其第19师第55旅从衡阳赶至长沙。7月19日,国民党军第55旅与留守长沙的第15师第45旅等部共7个团,由长沙进逼平江地区。23日,国民党军先头第55旅孤军进抵晋坑。25日,红3军团向第55旅发起攻击,歼其1个团,余部逃向金井。红军乘胜追击,并于26日攻占第45旅守备之金井,歼其大部。27日继占榔梨。接着,红军渡过浏阳河,突破国民党军以败退部队及新从宝庆(今邵阳)调来的独立第9旅一部、从衡阳调来的第19师2个营设置的沿河防线,并乘其溃乱之际,于午夜攻占长沙。

    点评:此战,从晋坑战役起,3天之中,红军以伤亡1600余人的代价,4战4捷,共俘国民党军4000余人,缴各种枪3000余支、迫击炮20余门、山炮2门、电台9部,不仅予国民党军以重创,亦扩大了红军的影响。

   

中国战争 川军二刘大战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10月至1933年9月,国民党川军刘湘等部在川北、川西、川南等广大地区对刘文辉部的进攻战。

    1932年,四川先后数十位军阀经近20年的混战结果,仅剩下刘湘、刘文辉、邓锡侯、田颂尧、杨森、李家钰、罗泽洲和刘存厚等八个军阀。实力最大者为四川善后督办兼国民党军第21军(1927年4月为国民党收编)军长刘湘和四川省主席兼第24军(1927年4月为国民党收编)军长刘文辉。两部实力相当,都企图称霸。刘湘据重庆及下川东(泛指重庆以东地区)28个县,控制夔门天险,扼长江咽喉,拥兵10万以上,加上结盟各军,总兵力达20余万,政治上得到蒋介石支持。刘文辉防区遍及川康81县,多为富庶之区,拥兵12万左右。二人一方面加紧备战,一方面争取同盟。刘文辉由于侵占其他各部防地、收编其他各部部队,树敌太多,陷于孤立。1932年10月,除第24军外的各部川军将领都站在刘湘一边,通电讨伐刘文辉。10月1日,驻武胜的新编第23师师长罗泽洲,向南充李渡的第24军防地进攻,川北之战爆发,上中旬,在刘湘策划、参与下,李家钰、杨森、田颂尧、刘存厚部各派兵一部投入川北战场,同刘文辉第24军作战。第24军分兵应战,陷于被动。同期,刘湘任命王瓒绪、唐式道、潘文华三位师长分任北、中、南三路总指挥:王师由铜渠出潼南、安岳,唐师进逼荣(昌)隆(昌),潘师出永川、江津,沿长江西上。刘文辉决定缩短战线,集中兵力对付刘湘,撤出南充、遂宁地区,在东线从10月下旬至11月初,刘湘军克江津、潼南、永川、荣昌、岩江、隆昌;北线,杨、李、罗等部克遂宁、安岳、乐至,迫资中;邓锡侯部进驻简阳、资阳。以刘为首的联军务部从东、北两线协力向沱江下游推进。刘文辉调整部署,全力扼守沱江,在资中、内江、富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