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中国军事战争通史 >

第263章

中国军事战争通史-第263章

小说: 中国军事战争通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湃组成中国共产党前敌委员会(以下简称前委),周恩来任书记,领导这次起义。

    7月27日,周恩来等到达南昌,前委正式成立。同时,谭平山、刘伯承等也赶到南昌。前委决定由周恩来、恽代英、叶挺负责组织驻南昌部队的起义工作;聂荣臻到马回岭组织领导第25师的起义工作;谭平山等负责筹备起义后革命委员会的组织工作。起义时间定于7月30日晚,预定参加起义的部队有第20军,第11军的第24师、第10师,第4军第25师第73、第75团,第3军军官教育团和南昌公安局的保安队各一部,共2万余人。从7月26日起,起义部队相继集中南昌。

    此时,南昌市区的守军只有第5方面军各部的留守人员及第6军先头部队1个团共3000余人。兵力对比,起义军占绝对优势,举义成功有充分把握。就在起义工作紧张进行时,共产国际来电要中共中央慎重行事,如无成功把握,则不可起义。中共中央讨论了共产国际的指示,认为南昌起义有成功把握,即派张国焘前往南昌向前委传达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的指示。30日晨,张国焘赶到南昌,前委召开会议,除前委委员出席会议外,还有谭平山、叶挺、周逸群等参加了会议。会上,张国焘提出必须争取张发奎参加才可起义。他的主张受到周恩来和其他领导人的坚决反对。7月31日,前委决定8月1日凌晨起义。

    8月1日2时,在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的领导下,起义开始。第20军在贺龙、刘伯承的指挥下,先以一部兵力抢占旧藩台衙门附近的制高点鼓楼,掩护其主力从侧后突入守军指挥部,迫使守军缴械投降。第24师在叶挺指挥下,分别向松柏巷天主教堂、贡院、新老营:房等处的守军发起突然进攻,全歼各处守军。同时,起义军还分别歼灭了百花洲、吕祖祠、高升巷、牛行车站等处的守军。战斗至拂晓胜利结束。起义军令歼守军3000余人,缴获各种枪5000余支、火炮数门、子弹70余万发。下午,驻马回岭的第25师大部,在聂荣臻和第73团团长周士第率领下,也按预定计划起义。并于次日开到南昌集中。8月1日上午,谭平山按前委指示,以国民党左派中央执行委员会名义,召集在南昌的国民党中央委员、各省区特别市、海外各党部代表联席会议,成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推举宋庆龄、邓演达、谭平山、张发奎、贺龙、郭沫若、恽代英7人组成主席团,以宋庆龄等人的名义发表《中央委员宣言》,宣言号召一切革命者团结一致,继承孙总理的革命遗志。“共同努力为革命获一新根据地”,以“集中革命势力继续革命”。革命委员会任命了所属机关各委员会主席、委员、总政治部主任和保卫处长。并决定组成参谋团,刘伯承为参谋长。起义部队仍称国民革命军第2方面军,贺龙兼代总指挥,叶挺兼代前敌总指挥;所属第11军叶挺任代理军长,第20军贺龙任军长,第9军朱德任副军长;前委任命聂荣臻、廖乾吾、朱克靖分别任第11、第20、第9军中共党代表。全军共2。3万人。

    南昌起义后,汪精卫集合朱培德、唐生智、李济琛等部兜截、围剿起义军。前委按中共中央原定计划,决定率起义军南下广东东江地区,其目的是广东受革命影响深,工农运动基础好,又靠海口,便于取得共产国际的援助,有利革命复兴和发展。3日至6日,起义军相继撤离南昌,沿抚河南进,途中第10师由进贤开往浙江,脱离了起义队伍。7月和8月,起义军到达抚州。陈毅赶上起义军,前委分配到第25师第73团任政治指导员。25日至9月2日,起义军在瑞金、会昌地区先后击破国民党军钱大钧、黄绍竑等部的拦阻,共歼其6000余人,但起义军也伤亡近2000人。接着起义军由福建进入广东,其主力于9月23日进占潮安,次日占领汕头。26日,起义军主力以一部留守潮汕,集中6000余人经揭阳向汤坑(今奉顺县)西进,迎击来犯的广东国民党东路军的进攻。30日,起义军主力在白石与广东国民党东路军作战失利,被迫撤退,于10月3日与由汕头撤出的革命委员会在流沙(今普宁)会合。

    这时,起义军经两个月艰苦转战,消耗和损失严重,不仅无力实现夺取东江地区的计划,就连掩护革委会机关安全退入海陆丰也十分困难。据此,革委会决定疏散领导干部。起义军余部在乌石又遭东路军的截击,伤亡又很大,无力再战。第24师1300余人在董朗率领下入海陆丰,投入当地武装斗争。留守三河坝的第25师余部和潮汕退出的第3师一部共约800人,由朱德、陈毅率领,经赣南、粤北,转入湘南开展游击战争。后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组成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

    点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共歼敌3000余人,缴枪5000余支(挺),子弹70万发,大炮数门。1933年6月30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每年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红念日。同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批准了这个决定,从此,“八一”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

   
中国战争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秋至1937年冬,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长征后(参见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坚持在中国南方八省15个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同持续清剿的国民党军进行的游击战争。

    1934年8月至11月,红6军团(总指挥肖克、政委王震)、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红军第25军(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先后撤离湘赣苏区、中央苏区和鄂豫皖苏区后,留在长江南北的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湖南、湖北、河南和广东八省的部分红军和游击队,分别在赣粤边、闽赣边、闽西、闽粤边、皖浙赣边、浙南、闽北、闽东、闽中、湘鄂赣边、湘赣边、湘南、鄂豫皖边、鄂豫边和琼崖等15个地区,独立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在中共苏区中央分局书记项英和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陈毅等领导下,江西、福建、闽赣、赣南、闽浙赣5个军区(含闽北军分区)及各直属的地方独立部队与红24师和红10军继续坚持斗争。1934年秋至1935年春,国民党军以20多个师共20余万人的兵力继续向中央苏区进攻,红军和游击队在阵地防御作战中损失很大,苏区内的全部县城和大部分乡村被占领。1935年2月,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彻底转变组织方式与斗争方式的指示,苏区中央局决定所属机关和部队分九路突围。在突围中部队大部损失,余部分别到达闽西、闽赣、赣粤边和湘南地区。项英和陈毅几经周折于3月底到达赣粤边游击区的中心油山。5月,原中央苏区全部失陷。与此同时,其他各地区的中共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也都遭受了很大损失,并先后与中共中央和中央分局失掉联系,形成各游击区各自为战、独立坚持的局面。各游击区的红军游击队,在当地共产党组织的领导下,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利用各种有利地形,与国民党军和地方保安团队的持续清剿进行斗争。在从1934年秋至1937年冬的三年中,各游击区尽管情况各异,但大体上都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1934年秋至1935年春,为实现由正规战向游击战、由苏区斗争方式向游击区斗争方式的战略转变阶段。在这个阶段,原中央苏区和闽浙赣、闽北、闽东、湘鄂赣、湘赣和鄂豫皖等苏区,均先后变成了游击区,其所属红军和游击队在国民党军的重兵围剿下,遭受到严重损失,但经过艰苦曲折的斗争,最终都坚持了下来,或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完成了战略转变,或在实际斗争中逐渐认识并实现了这一转变。1935年春至1936年冬,是以分散的游击战与优势的国民党军的清剿相对抗的最艰苦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各游击区遭到严重摧残,但游击队在当地中共党组织的领导下,依托高山密林,在人民群众支援与掩护下,与国民党军和地方当局实行的军事清剿、政治清剿、经济清剿进行斗争。由于采取相应的斗争策略和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以及广大游击战士的英勇奋斗从而渡过了种种难关,使红军游击队得以保存,并有所发展。1936年冬至1937年冬,为各游击区的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执行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实现由国内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的战略转变阶段。在这个阶段,红军游击队一方面和国民党推行的“北和南剿”作斗争,不断粉碎了国民党军和保安团队的清剿,一方面又以民族利益为重同当地国民党军政当局进行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和平谈判。1937年lo月,根据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中央达成的协议,除琼崖红军游击队外,其他14个游击区的红军游击队先后下山,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张云逸任参谋长,袁国平任政治部主任,下辖4个支队,共10300人。琼崖游击区的红军游击队于1938年12月改编为广东省民众抗日自卫团第14区独立队。

    点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牵制了大量的国民党军,在战略上配合了主力红军的行动,为土地革命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并为华中、华南地区人民进行抗日战争保存了骨干力量。

   
中国战争 宁都起义

    1931年(民国二十年)12月,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国民党第26路军在中国共产党苏区中央局的指导和在该路军秘密开展工作的中共特别支部组织发动下,于江西省宁都城举行的武装起义。

    国民党第26路军原系冯玉祥西北军之一部。大革命时期,共产党员在该部队开展过工作,对其官兵产生深刻的革命影响,是一支受过大革命影响的部队。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大部共产党员被迫离开这支部队,少数共产党员仍在该部队秘密开展工作。1930年蒋、冯、阎军阀混战(参见中原大战),冯玉祥战败,10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收编该部队为第26路军,孙连仲任总指挥、赵博生任参谋长。次年1月,蒋介石令该路军从山东开赴江西,参加对中央根据地的第二次“围剿”(参见第二次反围剿)。同年5月,在中村被歼1个旅。7月,参加对中央根据地的第3次“围剿”(参见第三次反围剿),进驻宁都,9月,国民党军第三次围剿失败后,在蒋介石消灭异己的政策下,该路军留宁都驻守,其他国民党军先后撤出,该路军处于根据地军民的包围之中,对孤军驻守深为不满,内部矛盾很尖锐。红军反围剿之胜利,给第26路军以深刻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后,全国人民掀起抗日反蒋高潮,第26路军官兵要求回北方抗日救国,又遭到蒋介石拒绝,更加深该路军官兵同蒋介石的矛盾。不久,孙连仲离赣去外地治病,由第25师师长李松昆代理总指挥。鉴于以上情况,隐蔽在该部的共产党员,积极开展争取工作,因势利导,发展党员。第七十三旅旅部参谋共产党员刘振亚经中共中央指定为该军党的特支书记,10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批准到宁都的总指挥部参谋长赵博生为共产党员。并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秘密进行起义的宣传和组织工作。12月初,隐蔽在第二十六路军中共产党员的关系落入国民党手中,起义计划被发现,国民党南昌行营命令立即逮捕在该部的共产党负责人刘振亚、袁汉澄、王名五等。12月9日,蒋介石又派飞机送去一网打尽该部革命者的手令。在此情况下,刘振亚、袁汉澄、王铭五等共产党员立即与赵博生商定,赵博生等人经过秘密策划并与红军取得联系之后,决定趁第二十六路军总指挥孙连仲和第二十七师师长高树勋不在部队的时机,采取果断措施,于12月14日举行起义。并派袁汉澄等到瑞金向中共苏区中央局报告准备起义的计划,并取得指示:以联合红军抗日为发动起义的政治口号,由赵博生争取第七十三旅旅长董振堂、第七十四旅旅长季振同支持起义。经过赵博生做工作,董、季二位爱国将领同意参加起义,还争取了第七十四旅一团团长黄中岳参加。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为保证起义顺利进行,派王稼祥、刘伯坚、左权等到宁都城东南固村就近联络指导,并令红军第4军第12师进至宁都、广昌之间会同地区箝制国民党第6路军,支援宁都起义。12月14日下午,赵、董、季、黄等按照事前商定的计划,派起义部队的主力第七十四旅和第七十三旅直属队控制了电台、指挥机构等要害部门。同时,用参谋长赵博生名义宴请全军团以上主官,趁机逮捕了所有反对起义的军官,并把代总指挥第二十五师师长李松昆的师部包围缴械,为起义扫除了障碍。只在包围第二十五师师部时发生片刻枪战,有几人伤亡,其他没有任何损失。除李松昆听到枪声后只身越墙逃掉,驻在城北的1个团因路远未能参加外,全军一个军直、两个师直、六个旅直、十一个整团,共17000余人,携带两万多件武器,全部参加了起义。起义后,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五军团,季振同任红五军团总指挥,肖劲光任政治委员,政治部主任刘伯坚,辖3个军。董振堂任副总指挥兼第十三军军长,赵博生任参谋长兼第十四军军长,黄中岳任十五军军长,何长工、黄火青、左权分别任各军政治委员。同时发表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宣言》,第2天起义部队开进苏区。

    点评:宁都起义,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蒋介石反对共产党的政策,给中国工农红军增加了一支新的力量,对巩固和发展中央革命根据地起了重要作用。

中国战争 平江起义

    1928年(民国十七年)7月,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党人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等领导下,在湖南省平江县发动和领导国民党军湖南独立第5师一部举行的武装起义。

    1928年春,国民党军湖南独立第5师建立了中共的秘密组织。1928年4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