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中国军事战争通史 >

第31章

中国军事战争通史-第31章

小说: 中国军事战争通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归的战术,对后世后发制人的战略战术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其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军事思想,也为后世兵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之处(如秦灭楚之战、三国夷陵之战、唐朝浅水原之战、柏壁之战、虎牢之战、洺水之战、嘉山之战等。尤其是唐太宗李世民,更是后发制人、疲敌作战最卓越的代表)。

中国战争 巢城之战

    周灵王二十四年(公元前548年),在吴楚争霸战争中,楚军在巢城(今安徽巢湖东北)击败吴军的作战。

    二十三年,楚发水军攻吴。舒鸠之战又进一步加深了两国积怨(参见楚吴舒鸠之战)。二十四年十二月,吴王诸樊率军攻楚,至巢城列阵攻城。楚巢城守将牛臣利用吴王勇猛却轻敌的弱点,开启城门以诱之。诸樊果然中计,亲自率军冲至城门口,被牛臣等用乱箭射死。吴军失去统帅,只得撤退。

中国战争 楚巴与邓鄾之战

    周桓王十七年(公元前703年),楚大夫斗廉率楚、巴联军在鄾国(今湖北襄樊东北)击败邓军的作战。

    周桓王十七年,巴(又称巴子国,今四川重庆北)君派使臣韩服赴楚通报欲与邓国(今湖北襄樊西北)交好。楚武王遣大夫道朔带句韩服等人前往邓国行聘。在接近邓同南部边地时,韩服等受到当地鄾国人的袭击。韩服、道朔被杀,财物被抢。鄾是邓的属国。楚武王遂令大夫章赴邓,谴责邓应对此负责。邓不予接受。于是,楚武王令大大斗廉率军会同巴军围攻鄾国。邓大夫养甥、聃甥率邓军救鄾,向巴军发动三次进攻,均未填胜。斗廉将巴军部署于两翼,自率楚军列横阵为中军,迎战邓军。接战后,楚军佯败后撤。邓军求胜心切,全力追击,将其侧背暴露给巴军,巴军随即由两翼向邓军侧背攻击。楚军亦停止后撤,实施反击。邓军腹背受敌,大败.鄾人乘夜奔城逃走。

    点评:此战,是春秋时期运用后退包围战术取得胜利的典型战例,斗廉在作战中采用的后撤诱敌,两翼包抄,合围敌军的战法,比西方的坎尼战役早了487年。

中国战争 城濮之战

    周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632年),在晋楚争霸战争中,晋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一说在今河南陈留附近)击败楚军战略决战。

    楚自十五年(前638年)在泓水之战击败宋军后,积极谋划北进。十九年冬,楚成王发兵围攻宋邑缗,继而配合鲁军攻占齐谷邑。次年,楚成王.亲率以令尹子玉为主将的楚军及郑、蔡、陈、许等国军队围攻宋都商五(今河南商丘南),大有入主中原之势。宋成公遣大夫公孙固赴晋求援。晋文公听从其属下建议,决定以此为契机,发兵击楚,求霸中原。鉴于楚联军实力强大,为避免与其正面交锋,晋文公采纳大夫狐偃之计,决定进攻楚之与国曹(今山东定陶西北)、卫(今河南北部一带),迫使楚军北上援救,以解商丘之围。二十一年春,晋文公率军东进,向卫借道攻曹,遭拒,遂转而南下,自卫西部棘津(今河南淇县南)南渡黄河,侵入曹国,继而挥师北上反攻卫国,取五鹿邑(今河南清丰西北)。三月,曹都陶丘被晋军攻占。晋军连克曹、卫,原欲引诱楚联军北上以解商丘之围,然楚成王不为所动,反而加紧进攻商丘城。宋成公再度遣使赴晋军告急,使晋文公陷入进退两难之境。若置宋于不顾,则晋必会在诸侯面前威信扫地;若南下救宋,又恐难敌强大的楚联军。鉴于此,晋文公采纳中军主帅先轸的建议,指使宋国以财物贿赂齐、秦两强,请两国出面劝楚撤兵。同时,晋分曹、卫之地予宋,以坚定其抗楚的决心,并以此激怒楚国。果然,楚拒绝齐、秦之调停,致使两国怒而发兵,形成晋、齐、秦三强联兵抗楚的局面。楚成王见中原局势发生逆转,深恐秦军乘机南下,攻其后方,遂率部分军队自商丘回撤至楚北部的申(今河南南阳北)。同时,成王令楚大夫申叔撤离齐谷邑;令子玉释商丘之围回撤,以避免与三强之师决战。但刚愎自用的子玉不甘心就此放弃指日可得的商丘城,遂向晋提出晋使曹、卫复国,楚解商丘之围的建议。已掌握战争主动权的晋文公为诱使楚军北上决战,采纳先轸之计,私下应许曹、卫复国,使两国叛楚从晋,并扣留楚使宛春,以激怒子玉。子玉中计,不顾楚成王的告诫,忿然率围商丘之师北上,寻求与晋军决战。为争取政治及军事上的主动,晋文公令晋军向卫地后撤90里,既履行其流亡在楚的“避君三舍”的许诺,又避开楚军锋芒,向齐、秦两军靠拢。子玉求战心切,率军穷追不舍,致楚军陷入孤军深入的不利境地。四月初一,晋联军与楚联军相峙于城濮。次日晨,两军相对列阵。晋军部署为上军在右,狐毛为主将,狐偃为副将;下军在左,栾枝为主将,胥臣为副将;中军以先轸为主帅,卻縠为副将。楚联军以左、中、右的阵势排列:左军由子西指挥;右军由子上指挥;由楚军精锐组成的中军则由子玉亲自统率。战斗开始,晋下军副将胥臣命部下将战马蒙上虎皮,率先向由陈、蔡军组成的敌右军发起攻击。战斗力薄弱的陈、蔡军一触即溃。尔后,晋上军主将狐毛在其战车上竖起两旗稍退,佯作主将后撤。下军主将栾枝亦命士兵以战车拖曳树枝奔驰,扬起尘土,制造晋军后队逃跑的假象。求胜心切的子玉下令全军出击。楚左军在攻击晋上军时,侧翼暴露。先轸、邵溱即以中军公卒对楚左军实施侧击;狐毛,狐偃亦率上军进行反击。在晋军夹击下,楚左军大败。子玉见左、右两军均已溃散,急令中军停止进击,率残部退回楚国。不久,子玉引咎自杀。

    点评:此战,晋在战略上运用外交谋略,制造秦、齐与楚的矛盾,破坏曹、卫与楚的关系,既改变了战略形势,又夺取了战争主动权;在战役上,晋军的“退避三舍”,是晋文公谋略胜敌的重要一着妙棋,它在政治上争得了主动——“君退臣犯,曲在彼矣”,赢得了舆论上的同情。在军事上造就了优势——便于齐、秦等盟国军队会合,集中兵力;而且不但激发晋军将士力战的情绪;还先据战地,以逸待劳。从而为晋军后发制人,夺取决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交战时晋采用避强击弱,佯退诱敌以及两面夹击,集中起相对优势的兵力各个击破等战术,取得了决战的胜利。反观楚军,则是君臣不睦,将骄兵惰,君主昏庸无能,主帅狂妄轻敌,既不知妥善争取与国,又不能随机多谋善断。如对晋军的主动后撤,楚军中不少人都感到事有蹊跷,主张持重待机,停止追击。然而刚愎自用的子玉却认为这正是聚歼晋军,夺回曹、卫的大好时机,挥兵跟踪追至城濮。此外作战部署上的失宜,军情判断上的错误,临战指挥上的笨拙,也导致了惨败。城濮决战,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战争理论,在中国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战争 楚复郢之战

    周敬王十五年(公元前505年),在吴楚争霸战争中,楚、秦联军击败吴军,收复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的作战。

    十四年,吴大举出兵攻楚,占楚都郢。楚昭王逃至随(今湖北随州),一面整顿军队,一面派大夫申包胥赴秦求援。次年,秦哀公以大夫子蒲、子虎为将,率战车500乘援楚。六月,秦军与楚大夫子期部会师于稷(今河南桐柏),大败吴王弟夫概军于沂(今河南正阳)。楚大夫子西又在军祥(今湖北随州西)击败吴军。同时,申包胥、王孙圉等又发动楚人不断袭击吴军。七月,为解除南下进军的后顾之忧,秦、楚联军灭唐(今湖北随州西北唐城镇)。楚军初遇吴军于雍澨(今湖北京山),为吴所败。待秦军赶到后又击败吴军。接着,秦、楚联军又先后在麇和公壻之溪(今湖南岳阳东)大败吴军。吴王磕闾弟夫概自沂失败后,趁机归吴自立为王。越国也乘吴长年暴兵于外,国内空虚之机,进攻吴国。吴王阖闾只得退兵回国。九月,楚昭王自随返回郢都。

中国战争 舒鸠之战

    周灵王二十四年(公元前548年),在吴楚争霸战争中,楚军击败吴军,攻灭舒鸠国(今安徽舒城东南)的作战。

    二十三年,晋平公率诸侯联军攻齐。楚发兵攻郑援齐。与晋结为联盟的吴国遂唆使楚之属国舒鸠叛楚。楚军自郑回师至荒浦(今安徽桐城西北),责问舒鸠叛楚之故。舒鸠公子告以未叛,并请求与楚结盟。楚康王欲出兵惩罚其失信,被令尹莲子冯劝阻。次年,遗子冯率舒鸠叛楚从吴。楚令尹子木率军攻舒鸠。吴发兵救援。子木率楚右军先至舒鸠城附近;大夫子强率楚左军与吴军遭遇,未战即退。吴军得以穿插至楚左、右军之间,切断了两军联系。子强为改变不利态势,以左军主力列阵于后,自率少数部队诱击吴军。吴军因未发现楚军主力,即贸然向子强进攻,以致陷入楚军预设阵地,遭楚左军主力伏击,大败而归。楚军乘机攻灭舒鸠。

中国战争 楚灭庸之战

    周匡王二年(公元前611年),楚庄王率军在秦、巴两国军队协助下攻灭庸国(今湖北竹山西南)的作战。

    二年秋,楚国发生严重饥荒。戎人乘机先后侵扰其西南部之阜山(今湖北房县南)、大林(今湖北荆门西北)及东南阳丘、訾枝(今湖北钟祥境)四地;庸君统率附近地区蛮族各部叛楚;麇(今陕西白河东南)君亦联合附近地区濮族各部,集结兵力于选(今湖北枝江境内),伺机攻楚。面对内忧外患,楚庄王采纳司马蒍贾的建议,放弃迁都计划,决心先机制敌,以瓦解反楚集团,并首先选择距楚较近,实力较强的甫国作为重点打击目标。楚军出师半月,濮族各部即慑于楚军之威,各自散归。楚军进至句噬(今湖北均县西),楚庄王命庐戢梨率一部兵力为前锋进击甫军,在庸之方城(今湖北竹山东)被庸军击败。楚庄王采纳大夫师叔提出的因势利导,佯败骄敌,俟其麻痹再行攻击的建议,七战皆退。庸军误以为楚军已无力进攻,遂放松守备。楚前军与楚庄王所率主力在临品(今湖北均县南)会师。楚庄王一面与蛮族各部缔结和约,以削弱庸之势力;一面向秦、巴(今四川重庆北)邀兵助战。待一切准备就绪后,楚军在秦、巴两军协助下,兵分两路对庸都发起猛攻。疏于防备的庸国无力抵御楚军突如其来的强大攻势,遂亡于楚。

    点评:此战,楚军因势利导,佯败骄敌,俟其麻痹再行攻击。巩固了其在江汉流域地区的统治地位,为其争霸中原创造了必要条件。

中国战争 大原之战

    周景王四年(公元前541年),晋卿士魏舒率军在大原(今山西晋阳南)重创狄军的作战。

    春秋时期,晋国周围分布着许多狄族,屡兴战事。这年夏天,晋卿士魏舒随主将荀吴率军与狄军遭遇于大原,发生激战。由于战场地形复杂,道路险要,战车难以施展作用,对以车兵为主的晋军极为不利;狄军则多为步兵,适应复杂多变的战场环境。有鉴于此,魏舒建议“毁车以为行,五乘为三伍”(《左传·昭公元年》),即放弃战车,改用步兵编制,五乘战车的甲士被编为三伍。荀吴许之。魏舒将甲士与步卒混编成五个方阵,各阵互相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作战整体。战斗伊始,狄军对晋军的新阵法不以为然,轻谩嘲笑,未整阵列即向晋军贸然发起攻击。晋军诱敌入阵,大败狄军。

    点评:此战,晋将魏舒在战场形势不利于己方的情况下,果断地“毁车以为行,五乘为三伍”,是此战获胜的根本,其所创的魏舒方阵对后世有着重大影响。

中国战争 戴之战

    周桓王七年(公元前713年),在郑庄公图霸中原之战中,郑军在戴(今河南民权东)全歼宋、卫、蔡联军的作战。

    六年,郑攻宋之举因抗击北戎而暂停(参见郑抗北戎之战)。待击退北戎军后,郑庄公又将攻击矛头指向宋国。七年正月,郑庄公与齐僖公、鲁隐公在鲁地中丘(今山东临沂东北)会见,共谋攻宋;二月,三国之君又在鲁地邓(今山东汶河南、运河北)结盟,并议定作战计划及日期。五月,郑、齐、鲁三国军队攻宋。六月初,三国国君会于老桃。六月初七,鲁军首败宋军于菅(今山东单县北)。六月十五及二十五日,郑军先后攻占宋东北部之郜(今山东成武东南)、防(今山东金乡西南)2邑,并将两地划归鲁国。七月初五,郑撤兵回国,驻于新郑远郊。宋乘机联合卫。蔡出兵攻郑,并攻占郑属国戴。八月初八,郑庄公率军将入戴之宋、卫、蔡联军包围。三国军队联而不和,行动不一,仅战一日,即被郑军全歼。九月,郑军乘胜再度攻入宋国。

中国战争 楚攻郑费滑之战

    周灵王十七年(公元前555年),楚军进攻郑国费滑(今河南偃师南)等地的作战。

    十七年冬,以晋为首的诸侯国联兵攻齐(参见平阴之战)。楚康王为拉拢齐国,牵制晋国,欲攻郑救齐。此时,郑简公率大夫子娇、伯有、子张领兵会晋师东征,而命子孔、子展、子西三大夫留守。子孔企图借楚军攻郑之机剪除子展、子西之势力,独掌郑国政权,便秘派使者与楚联络。楚康王急于救援齐国,决定出兵。楚令尹子庚认为诸侯多听命于晋,攻郑并无必胜之把握,建议由其率军作试探性进攻,若行动进展顺利,楚王再兴兵继进,否则回军;如此则国力不致损耗,国君亦不致蒙受失败之辱。楚王同意了这一建议。子庚遂在汾(今河南许昌西南)集结兵力,先派一部在上棘(今河南禹州西北,颍河北岸)筑城,控制颍水渡口,以保障军队进退安全。楚军至旃然(今河南荥阳索河)附近兵分两路,子庚率军攻郑都纯门(外廓城南门);公子冯、公子格率轻装精锐部队攻郑西北部费滑等地,后又进至郑东北部虫牢(今河南封丘北)一带。因子展、子西预先察知子孔之谋,各地均加强了防守,子孔又不敢与楚军会合,致使楚军劳而无功。晋平公得知楚军攻郑,即率诸侯之军回师救郑。子庚攻纯门两日未下,知晋军回师,下令撤军,经鱼齿山(今河南平顶山西北)返国。

    点评:此役,楚军虽未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