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中国军事战争通史 >

第440章

中国军事战争通史-第440章

小说: 中国军事战争通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尔军队。当时,印度其他公国的军队主要是骑兵,而迈索尔的军队则步兵、骑兵和炮兵三者兼备,而且准许下等人包括“贱民”入伍。这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军队酌社会成分,提高了战斗力。战争开始时,英军分两路入侵迈索尔,一路从东海岸(马德拉斯),一路从西海岸(孟买)。迈索尔军队连战皆捷。为扭转英军颓势,由孟加拉邦总督康沃利斯接任英军指挥,他征集了补充兵力。然而,英军后来一再失败。1791年,英军被迫放弃了攻城炮和兵营,仓促撤离迈索尔首府塞林格伯达姆。此后,英军用了一年的时间才得以扭转战局,迫使蒂普苏丹开始谈判。1792年塞林格伯达姆和约规定,迈索尔公国把一半领土割让给东印度公司及其盟友,并偿付巨额赔款。

    第四次战争(1799年)的起因是英国借口蒂普苏丹同法国进行了关于法国向他提供武器的谈判。英军在猛烈轰击后,以强攻占领了迈索尔的首府,掠夺了国库,洗劫了全城。蒂普苏丹被杀,迈索尔沦为东印度公司的附庸国。

    点评:英军所以取得英迈战争的胜利,不仅是因为它拥有经济和军事优势,而且是因为英国资本家采取一种利用印度分裂局面的政策。马克思指出;“罗马的divideetimpera(分而治之)是大不列颠大约一百五十年来用以保有它的印度帝国的重要准则。”

世界战争 '近代…Y'英美战争

    1812—1814年,英国和美国因激烈竞争而引起的一场战争。

    英国竭力想破坏美国日益增强的经济地位,而美国某些集团则力求图扩张美领地,其中包括侵占加拿大。战争的直接起因是英国人劫夺美国船只,借口搜捕逃兵在公海上搜查美国船只,强行招募美国商船上的水手及排挤美国的海上贸易。

    1812年6月18日,美国对英国宣战。美国正规军当时不到7000人。至1814年增加到3。8万人。战争初期,英国在加拿大拥有4500人。英国海军计有800艘舰只,其中大型舰230艘。美国海军共有11艘护航舰,8艘小型巡洋舰,170艘炮艇。英军的训练和装备远远超过美军。在战争进程中,英国多次向北美增调新锐兵力,而且还争取到为自身独立而战的印第安部族的支持。但是,美国在1813年9月伊利湖和1814年9月苏必利尔湖战斗中获胜,从而控制了重要的内河航道。直至1814年,英国海军才从欧洲战事(对拿破仑法国作战)中解脱出来,加强了对美国海岸的封锁。美国各海港的出口遭到严密封锁,对外贸易额降至1/4。由于掌握了制海权,英军能够选择美军防御最薄弱的环节实施突击。1814年8月24日,英军陆战部队上陆成功,作战顺利,一举攻占了华盛顿(国会山、白宫和许多政府大厦建筑物被焚毁),但未能扩大战果。就美国而论,这场战争具有保卫民族独立的性质。美国爱国运动蓬勃发展,美军士气高昂。复杂的国际局势和美军反抗力量的增强迫使英国同意和谈。俄国出面调停促使双方和解。俄国政府因与英国结盟对拿破仑法国作战,不希望英国兵力调往其他战区。同时,俄国当然也不愿意美国成为法国的盟友,从而损害俄美之间的贸易。1814年12月24日在根特签订和约。和约规定双方归还各自侵占的领土,结束对印第安人的军事行动,采取措施制止贩卖奴隶。美国国务卿门罗接到根特和约文本后,向俄国驻华盛顿公使达什科夫发出照会称:“总统对阁下协助确立合众国和大不列颠王国间和平之盛意,评价甚高。”(《美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纲》,第1卷,1960年莫斯科版,第148—149页)。但和约并未解决引起战争的那些争端。因此继根特和约之后,又签订1814年的贸易协定,1817年的五大湖非军事化协定,1818年北大西洋渔业协定、美国北部边界协定和共管俄勒冈协定等。

    点评:英美战争的结果是美国的独立得到巩固。此后,英国只得放弃公然破坏美国贸易的企图。

世界战争 '近代…Y'英缅战争

    1824—1828年,1852年,1885年,英国侵占缅甸,使其沦为英国殖民地的历次战争。

    第一次战争(1824—1826)的起因是十八世纪末英国将其印度领地的东部边界向缅甸推进。英国作战计划规定在陆上以防御为主,派出登陆部队在伊洛瓦底江口登陆。1824年3月5日,在阿萨姆和布拉马普特拉河谷开始交战。英军一支部队虽抢占了几个居民点,但未能攻下马拉—穆克筑垒要点。并在雨季之初撤退。5月,马赫·班都拉率缅军横渡纳阿夫河,于17日在拉穆(孟加拉邦)附近郊击溃英军。引起加尔各答和达卡一片慌乱。但在缅军获悉英军在仰光登陆消息后,便不再扩大战果,而急速回师驰援国内驻军。5月11日,英军登陆兵在仰光登陆,实出缅甸政府所料,因而英军轻取该城。缅军在仰光城北占领阵地,把敌登陆兵封锁在市内。夏秋两季,仰光地区一直处于激战之中。英军在其他地段进展顺利,占领了缅甸大片领土。1824年底,缅军转入进攻,但在12月5—9日仰光附近郊的战斗中遭到重创。英军得到增援后,于1825年4月1日强攻达努彪防区,缅军被迫撤退。此后,双方均未主动出击。10月2日开始谈判。英方的要求激起缅方的义愤,缅军于是发起进攻。缅军虽获得几次局部胜利,但结果仍遭失败。12月30日恢复谈判。1826年2月24日缔结和约。根据条约规定,缅甸不得干涉阿萨姆、卡恰尔和德扎伊恩季各公国的事务,南部若开、丹那沙林两省划归英国,支付一百万英镑的赔款,接受英国常驻总督,签订缅英通商条约。

    第二次战争(1852)的起因是英国分舰队进行了挑衅活动。英分舰队借口保护仰光英商利益,劫持缅甸船只并炮击岸防工事。同时,还向缅甸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对方作出新的更大让步。遭缅方拒绝后,英军于4月5日开始从海上炮击马达班港。英军的炮兵占绝对优势(分舰队装备有159门重炮)。雨季过后,英国戈德文将军统率的“阿夫斯克”加强集团军(3个孟加拉步兵旅12个印度团,连同炮兵、工兵,共计2万人)开始沿伊洛瓦底江溯流而上。10月9日,英军攻占卑谬,但随后又退回仰光,因作战计划规定只占领下缅甸。这次战争实际上不是以媾和,而是以休战结束的。

    第三次战争(1885)始于英国的又一次侵略。英国利用受到缅甸政府科以罚款的英商公司的上诉作为发动战争的口实,企图兼并整个缅甸。10月22日,英国向缅甸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赋予英国监督缅甸外事活动的权力。缅方接受了这项要求。尽管如此,预先部署好的英军还是发动了进攻。11月14日,英军占领边防要塞敏赫拉,直逼缅甸首都曼德勒。缅甸正规军抵挡不住在数量和装备上占有优势的英军。11月28日,英军开进曼德勒。1886年1月1日,缅甸被宣布为英国领地,作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独立省。为了反击英国的奴役,缅甸境内开展了反对占领者的游击战争。直至十九世纪末,才被英国人镇压下去。

世界战争 '近代…Y'英西战争

    十六至十八世纪,英国和西班牙为争夺海上霸权和殖民地所进行的多次战争。

    处在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英国,十六世纪下半叶开始争夺销售市场和殖民地,与当时最大的殖民国家和海上强国西班牙展开了竞争,这就是引起战争的原因。

    1586—1604年战争揭开了两国武装争夺的序幕。西班牙政府(腓力二世)力图打倒英国这个竞争对手,决定为入侵不列颠岛建立一支为数4万人的远征军,成立一支庞大的舰队。这支舰队主要由便于载运部队但不太适于海战的大型高舷船只组成。英国为了制止入侵,派出几支分舰队对西班牙沿海一带及其各殖民地的船只和移民点进行袭击。1587年英国分舰队袭击了西班牙加的斯港,使西班牙舰队开往英国海岸的时间推迟了一年。1588年,由130艘舰只组成的西班牙舰队进入英国海区,但在英吉利海峡遭重创(参见格拉沃利讷海战)。新的远征准备工作又被英国舰队在西班牙沿海的有力行动所破坏。1596年,由17艘英舰、24艘荷舰、150艘运输船只(载有7360名士兵)组成的英荷联合分舰队攻占了加的斯。1597年,西班牙曾试图支援爱尔兰起义,并派兵在爱尔兰登陆,但以失败告终(部分舰只为狂风吹散)。4年后,即1601年,西班牙陆军一个支队在爱尔兰登陆成功,但因孤军无援而被迫投降。1604年缔结和约。西班牙虽仍保持原有的殖民地,但其海上贸易的垄断权却大为削弱。

    1625—1630年战争中,英国得到荷兰和法国的支持。这次战争以双方不分胜负告终。英荷舰队(计25艘舰艇、90艘运输船及船上兵力)试图重新夺取加的斯,但未成功。1630年11月宣告战争结束,在马德里缔结了和平同盟条约。

    1655—1659年战争中,法国支持英国。1655年5月,英国舰队攻占牙买加岛。1657年4月,英军在法军的援助下于特纳里费岛(加那利群岛)附近击败西班牙舰队,1659年6月攻占敦刻尔克。战争于1659年年底结束。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1714)中,英军于1704年8月4日攻占战略要地直布罗陀,并在那里建立了海军基地。西班牙相继丧失了撒丁岛、西西里岛、米兰和那不勒斯。此外,英国还获得了在西班牙各殖民地贩卖黑奴的垄断权(贩卖黑奴合同,西班牙文为asiento)。

    1718—1720年战争中,西班牙企图收复其地中海的领地。但是宾海军上将指挥的英国分舰队击溃了西班牙的地中海舰队。英军的基本战略方针是:既靠本国的兵力,又借助法国、荷兰、奥地利等盟国的兵力来消灭对方的舰队,以此最后决定战争的结局。

    1726—1728年战争中,西班牙再次试图收回直布罗陀又未成功。英国舰队封锁了西印度群岛,使西班牙政府无法继续进行战争。

    1739—1748年战争,是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的一个组成部分。英国力图夺取西班牙在巴拿马海峡的殖民地,但以失败告终。为此英国曾建立了两支分舰队,一支从墨西哥湾进攻,另一支从太平洋进攻,结果都未能完成既定任务。

    1762—1763年战争是七年战争(1756—1763)的一个组成部分。英国在这次战争中对西班牙进行了一次最彻底的打击。英国舰队凭借其在西印度洋海域的巨大优势,夺得了古巴的哈瓦那。与此同时,东印度公司占领了菲律宾的马尼拉。此时,西班牙实际上已丧失了整个舰队。根据巴黎和约(1763),西班牙被迫将佛罗里达割让给英国,以交换哈瓦那和马尼拉。

    北美独立战争(1775—1783)中,西班牙于1779年与法国、荷兰王国一起对英作战。根据凡尔赛和约(1783),佛罗里达的一部分和梅诺卡岛归还西班牙。

    点评:英西战争的结果是,西班牙丧失了许多殖民地和海上威力。英国当时正处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上升时期,在这几次战争中取胜是符合规律的。英国拥有一支用当时第一流武器装备起来的较强大的海军,这在英国海军的军事学术中也有所反映,如在海上交通线上积极展开活动,实施大规模的封锁作战,巧妙地选择主要突击的时机等。

世界战争 '一战…A'埃尔祖鲁姆战役

    1916年1月10日至2月16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高加索集团军为歼灭土耳其第3集团军并攻占其补给基地、重要交通枢纽埃尔祖鲁姆要塞而实施的进攻战役。

    马哈茂德—卡米勒巴夏土耳其第3集团军(6。6万多人,火炮122门,机枪77挺)在亚美尼亚高原难以通行的帕兰德肯、萨布里、卡尔加帕扎勒等山脉设防,企图在得到援军后转入进攻并粉碎高加索集团军(司令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大公)。土军预定在达达尼尔海峡战役之后向高加索战线调派腾出的军队来实施这一行动。高加索集团军(10。3万人,火炮338门,飞机10架,载重汽车150辆)指挥部计划在土耳其援军到来之前以向心突击歼灭土耳其集团军。突击群(24个营、14个哥萨克连,68门火炮)向马斯拉哈特、克普吕柯伊方向,高加索第1军向埃尔祖鲁姆方向实施主要突击;土耳其斯坦第2军向奥尔特方向,高加索第4军向比特利斯方向实施辅助突击。由于在战役伪装和虚拟情报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障了进攻的突然性。1月10日,土耳其斯坦第2军首先发起进攻,两天后,突击群和高加索第1军转入进攻。尽管进攻是在寒风凛冽和遍地积雪的零下30度严寒条件下进行的,但是突击群部分兵力仍在1月14日日终前突破土军防御,前出至克普吕柯伊东北的土军后方。突击群的胜利和土耳其军队集团在克普吕柯伊、哈桑卡莱地区面临被合围的威胁,迫使土军指挥部下令撤退。俄军乘胜追击退却土军,于1月20日进抵代韦博因山(埃尔祖鲁姆以东12—13公里),这里是埃尔祖鲁姆工事的外廓(11座堡垒并加强有土筑工事)。为防守埃尔祖鲁姆,土军投入约3万人,265门要塞炮、112门野炮、39挺机枪。俄军为攻打要塞调集了16门汽车牵引的攻坚炮和大量野炮(共180门火炮)。2月12日,高加索集团军在埃尔祖鲁姆以北的接近地攻下了两座堡垒。2月16日,俄军从北、东、南三面实施突击,攻克了要塞。俘土军8000余人,缴获火炮315门。经两周追击,土军被迫从埃尔祖鲁姆西退70—100公里。土军指挥部计划的破产和俄国在高加索战区态势的改善是埃尔祖鲁姆战役的重要结果。英军在苏伊士和美索波达尼亚(伊拉克)的态势也得到改善。土军在此放弃进攻、转入防御。

    点评:此战,土耳其第3集团军损失约6。6万人(其中被俘1。3万人)和几乎全部火炮;俄国高加索集团军损失1。7万人,其中阵亡2300人,被俘、冻伤14700人。埃尔祖鲁姆战役的胜利取决于主要突击方向的正确选择、战役的周密准备、在最重要方向上兵力兵器的广泛机动,以及能在冬季艰难条件下通过高山峻岭的英雄气概和忘我精神。

世界战争 '一战…A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