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中国军事战争通史 >

第455章

中国军事战争通史-第455章

小说: 中国军事战争通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0月11日晨,突击集群转入进攻,未遇激烈抵抗,于10月14日夜间攻占克罗梅,并继续向南推进。此时,第14、第13集团军基本兵力在白卫军优势兵力突击下向西北和北面退却。10月13日,科尔尼洛夫师对第13集团军右翼各兵团实施突击并占领奥廖尔。白卫军指挥部决心利用其军队战果,围歼突击集群,继续向图拉、莫斯科进攻。

    10月15日,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会议决定:决不放弃图拉和莫斯科接近地,确认南方战线是共和国主要战线,并在此集中基本兵力;东南方面军暂时转入防御,将部分兵力兵器转属南方面军。此前,由于第14、第13集团军务步兵师再次退却,使突击集群翼侧暴露,该集群与第13集团军的联系被破坏。在此情况下,方面军司令将粉碎敌军奥廖尔集团的主要任务赋予第14集团军(司令为乌博列维奇),将突击集群和已开到的爱沙尼亚师转隶该集团军。第14集团军应以突击集群和爱沙尼亚师从南、西两面进攻,攻占奥廖尔,并以右翼各兵团向东和东南进攻,第13集团军(司令为格克尔)应以右翼进攻奥廖尔,以左翼进攻利夫内。

    10月16日起,在从胡托尔—米哈伊洛夫斯基到叶列茨的正面上层开了激烈的遭遇交战。双方各有胜负,但结局有利于苏军。第14、第13集团军主力在抗击敌军连续反突击时,从西北和西南包围并击溃了敌军奥廖尔集团,于10月20日攻占奥廖尔。至10月27日前,他们解放了德米特罗夫斯克、克罗梅、斯季希。邓尼金夺取图拉和莫斯科的计划终告破产。10月19—23日,布琼尼骑兵军在沃罗涅日地域激烈战斗的结果,重创白卫军库班骑兵第3军和顿河骑兵第4军,并于10月24日协同第8集团军攻占了沃罗涅日。苏军在奥廖尔,沃罗涅日两地附近同时获胜,为在南方战线的军事行动过程中争得有利于苏军的根本转折奠定了基础。

    10月27日,方面军受领的任务是迅猛发展进攻;第14、第13集团军粉碎敌“志愿军”集团军并攻占库尔斯克;骑兵第1军攻占卡斯托尔诺耶车站,第12集团军(10月18日起编入方面军)攻占切尔尼戈夫,第8集团军将敌军赶过顿河。敌人力图不惜任何代价阻止苏军进攻并夺回失掉的地区。在切尔尼戈夫到利斯基的正面(750公里)展开持续数日的激烈遭遇战斗和交战,奥廖尔以南和沃罗涅日以西的遭遇战斗和交战尤为残酷。第14、第13集团军粉碎了敌军的顽强抵抗,挫败了敌在德米特里耶夫,法捷日、佐洛图希诺、希格雷一线稳定战线的努力,向库尔斯克推进。11月15日,布琼尼骑兵军攻占卡斯托尔诺耶车站。11月17日,第14、第13集团军解放库尔斯克。至11月18日日终前,方面军主力前出至雷利斯克、利戈夫、库尔斯克、季姆、下杰维茨克一线。第12集团军攻占切尔尼戈夫,第8集团军将利斯基车站地域之敌赶过了顿河。

    这样,10月11日—11月18日,南方面军重创邓尼金的“志愿军”集团军和骑兵第3、第4军,并夺得战略主动权,在奥廖尔—库尔斯克方向将敌击退165公里。从白卫军手中解放了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的地区。南方面军和东南方面军转入总攻,彻底粉碎邓尼金匪帮的有利条件业已具备(参见南方面军和东南方面军的进攻)。

    点评:此战,据不完全统计,在反攻过程中,邓尼金军队仅被俘者就约有8000人。苏军缴获机枪280挺、火炮41门、装甲列车10列、装甲机车37台,以及其他战利品。南方面军反攻的一个突出点是夺取主动权的斗争异常紧张。反攻的特点是:勇于在最重要方向上大量集中兵力兵器,在战场上广泛机动军队,坚决顽强地达成目的。军队中开展讲解俄共(布)中央九月全会的决议和方面军歼敌任务的目的明确的党政工作,促进了南方面军反攻的胜利。

    作战地图

世界战争 '现代…N'南方面军的反攻(1920)

    1920年10月28日—11月3日,在苏联国内战争期间,南方面军为粉碎弗兰格尔将军的白卫军而实施的进攻战役。

    战役开始前,南方面军(第4、第6、第13集团军和骑兵第1、第2集团军)有步兵99500人,骑兵33600人,火炮527门,机枪2664挺,装甲汽车57辆,装甲列车17列,飞机45架;弗兰格尔军队(第1、第2集团军和顿河军)有步兵2。3万人,骑兵11800人,火炮213门,机枪1663挺。方面军首长(司令为伏龙芝,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为古谢夫、别拉·库恩)的企图是阻止敌军向克里木退却,并以苏军的向心突击消灭在彼列科普地峡以北和东北部署的敌军主力。第6集团军和骑兵第1集团军由卡霍夫卡登陆场实施主要突击。骑兵第1集团军的任务是前出至新阿斯卡尼亚、格罗莫夫卡地域,切断敌主力(第1集团军和预备队)与地峡的联系,尔后由南面向阿盖曼、下谢罗戈济突击,会同第6集团军和骑兵第2集团军围歼该敌。第6集团军应以2个步兵师(第15、第51师)攻占彼列科普地峡,另以两个师向下谢罗戈济进攻,保障骑兵第1集团军左翼。骑兵第2集团军的任务是,在尼科波尔地域渡过第聂伯河,向下谢罗戈济实施突击,配合骑兵第1集团军和第6集团军围歼敌军主力。第4、第13集团军应向梅利托波尔总方向进攻,并协同方面军主力围歼白卫军第2集团军和顿河骑兵军。

    10月28日晨,方面军转入反攻。在第6集团军突击下,敌第2军开始向彼利列科普地峡仓促退却。步兵第51师追击逃敌,于10月29日攻占彼利科普,但该师从行进间对土耳其壁垒发起的冲击未获成功。弗兰格尔军队已占领土耳其壁垒并进行了巩固。10月28日,骑兵第1集团军渡过第聂伯河,并集中于卡霍夫卡登陆场。骑兵第2集团军于10月28日重创马尔科夫步兵师和科尔尼洛夫步兵师,并迫其向南退却。在此情况下,方面军司令伏龙芝命令骑兵第1集团军至迟于10月30日攻占萨利科沃,不让敌人经琼加尔地峡向克里木撤退,其余集团军则应加快进攻速度。10月29日晨,骑兵第1集团军向东南疾进。至10月30日日终前,该集团军执行了命令:骑兵第4师攻占了萨利科沃、格尼切斯克,骑兵第14师攻占了奥特拉达、罗日杰斯特文斯科耶,骑兵第6,第11师推进到阿盖曼地域,重创白卫军骑兵军一部。

    同时,第6集团军突至彼列科普地峡,骑兵第1集团军突至琼加尔地峡和阿拉巴特沙嘴,为对敌实施战役合围创造了条件,并置弗兰格尔军队于危难境地。弗兰格尔为免遭完全合围和歼灭,命令其军队向克里木撤退,并为保障退却派出了一个骑兵军和预备队的其他兵力抵御骑兵第1集团军。由于这些敌军实施了有力的反突击,骑兵第1集团军被迫从所占领地区后退。同时,弗兰格尔军队(顿河第1、第2师,库班第1师以及马尔科夫师残部)从翼侧对骑兵第2集团军实施了反突击。这样就使弗兰格尔军队大部得以突入克里木。11月1日,骑兵第2集团军先遣部队和第4集团军到达骑兵第1集团军战斗行动地域,但此前,弗兰格尔军队主力已经撤走。11月3日,骑兵第6师和步兵第30师经顽强战斗,再次攻占萨利科沃和琼加尔车站,但未能突入克里木。骑兵第11师和顿河步兵第2师未能沿阿拉巴特沙嘴突入克里木。白卫军破坏了横跨沙嘴和半岛之间海峡的大桥,并建立了坚固防御,克服这一防御须进行周密而全面的准备。

    在南方面军反攻中,弗兰格尔军队遭重创。苏军解放了北塔夫里亚,俘敌约2万人,缴获火炮100余门、机车100台、车厢2000节,以及几乎全部辎重和大量备用弹药。这一战役的结果,为苏军实施新的进攻以解放克里木创造了前提(参见彼列科普—琼加尔战役)。

    点评:南方面军的反攻是苏联国内战争年代苏军实施的历时最短而作战最坚决的方面军进攻战役之一。战役特点是,苏军大量骑兵参加战役,对敌翼侧和后方实施勇猛坚决的突击。战役表明,各快速军团(骑兵集团军)大量兵力行动的重大战果,是靠与诸兵种合成集团军密切协同取得的;只有在参加战役的所有兵力迅猛行动的条件下才能围歼敌军。

    作战地图

世界战争 '现代…S'苏联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

    1918—1920苏维埃俄国的工人和劳动农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反对国际帝国主义和国内反革命联合势力、保卫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而进行的战争。

    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人类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的开始。世界分裂为两个对立的社会体系:社会主义体系和资本主义体系。以列宁为首的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在连年战争和经济破坏的困难条件下,成功地组织和领导劳动人民保卫了世界上第一个工农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政权开始在全国各地胜利前进。从苏维埃政权建立的最初日子起,被推翻的剥削阶级就企图组织叛乱和反革命活动,但是没有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所以很快就被镇压了下去,而且主要是通过政治手段。德国帝国主义的进犯被制止,从而赢得了和平喘息时机,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建立红军、巩固社会主义革命成果争取了时间。但是,协约国发动武装干涉,帮助国内反革命势力重新聚集力量并同国外反革命势力联合起来,从而形成了几条连绵不断的战线。这是国内战争全面展开的决定因素。列宁曾指出,我国的国内战争是世界帝国主义挑起的,内战绵延不断也应归罪于它。

    1918至1920年是苏维埃国家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当时军事问题又一次成为革命首要的根本的问题。苏维埃国家至1920年底,战胜了国内外反革命联合势力,是一件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大事。它对后来世界革命过程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它使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得以转入和平建设。虽然在以后两年中有不少地方仍有军事行动,但已是战争的尾声,已经不能影响苏维埃国家发展的主要进程了。

    国内战争的开始(1917年10月—1918年5月)。

    1。为在全国建立苏维埃政权的斗争,第一批国内反革命策源地被消灭(1917年10月—1918年2月)。

    由于彼得格勒十月武装起义的胜利,无产阶级夺取了国家政权,布尔什维克党以执政党身份着手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但是,被革命推翻的剥削阶级和代表剥削阶级利益的党派(君主派、立宪民主党人、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分子),以及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结成了反对苏维埃政权的统一阵营。最先打起白卫军反革命旗帜并挑起内战的是前临时政府首脑、俄军最高统帅克伦斯基。彼得格勒十月武装起义刚获成功,他立即命令各方面军和各军区司令、哥萨克军队的首领(盖特曼)派遣最可靠的部队向彼得格勒和莫斯科进发,采取军事行动推翻苏维埃政权。大部分士兵拒绝执行克伦斯基的命令。只有骑兵第3军军长克拉斯诺夫将军率领了部分军队开往彼得格勒,当时,反革命组织“拯救祖国和革命委员会”正在彼得格勒秘密组织士官生举行武装叛乱。国内其它地区的反苏维埃势力也蠢蠢欲动。莫斯科军区司令官里亚布采夫上校在莫斯科发动叛乱。驻莫吉鏖夫的旧俄军统帅部大本营,以及卡列金、菲利莫诺夫、杜托夫等首领(阿塔曼)领导的顿河区、库班以及奥伦堡的哥萨克“政府”,都拒绝承认苏维埃政权,并且采取了军事行动。11月20日乌克兰资产阶级的中央拉达宣称自己为乌克兰最高权力机关,并与罗马尼亚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的反革命指挥部结成了同盟。白俄罗斯的拉达,依靠多夫布尔—穆斯尼茨基将军的波兰军的支持,也起来反对苏维埃政权。在梯弗里斯(今第比利斯),反革命组织了反对苏维埃的联合政府“南高加索委员会”,整个南高加索,除巴库地区以外,均为这个委员会所控制。巴库宣布成立了以邵武勉(见巴库委员)为首的巴库公社。在土耳其斯坦和西伯利亚也出现了当地的反革命“政府”。国内反革命发动内战的第一批策源地就这样开始形成了。

    所有的反苏维埃叛乱,都得到国际帝国主义的支持。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当时还在打第一次世界大战,无法立即派兵援助俄国国内反革命。而且帝国主义者起初认为苏维埃政权尚未巩固,俄国国内的反革命势力可以轻而易举地把它打垮。但是,两个敌对的联盟(协约国为一方,德意志同盟为另一方)都同俄国国内反革命势力建立了密切联系,并通过各种形式给他们援助和配合。1917年11月,协约国军代表同西南方面军和罗马尼亚方面军指挥部的军代表在雅西开会,制定了使用驻比萨拉比亚的罗马尼亚军队、捷克斯洛伐克军以及乌克兰中央拉达的军队在南方作战的计划。11月27日英、法、意三国政府首脑会议,作出了支援南高加索民族主义分子的决定。12月22日,在巴黎召开的协约国代表会议决定同乌克兰、哥萨克各州、西伯利亚、高加索和芬兰等地的反革命政府保持联系,12月23日英法两国就各自军队将来在俄国领土上作战的地区问题签定了协定。协约国在策划武装干涉时,不仅打算把俄国革命镇压下去,而且还要肢解俄国,将俄国变为殖民地。

    摆在胜利了的无产阶级面前的任务是镇压反革命。以列宁为首的党和苏维埃政府组织了粉碎反苏维埃叛乱的斗争。1917年11月13日,平息了克伦斯基——克拉斯诺夫叛乱,10月至11月初,平息了士官生在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的叛乱。苏维埃政府制止了驻在莫吉廖夫反革命的旧俄军大本营的叛乱活动。人民委员会任命布尔什维克克雷连柯担任最高统帅。为了领导革命队伍的组建工作和镇压叛乱,在最高统帅之下又设立了革命野战司令部。为了保卫社会主义祖国,人民委员会于1918年1月28日通过了组建工农红军的法令,2月11日又通过了组建工农红海军的法令。红军和红海军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列宁领导的人民委员会,对武装力量的直接指挥则由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