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中国军事战争通史 >

第461章

中国军事战争通史-第461章

小说: 中国军事战争通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势。至1937年年中,叛军和干涉军在集聚兵力后转入了进攻。参加这次进攻的兵力有15万名官兵,其中意军10万人。佛朗哥叛军主力集中在毕尔巴鄂方向作战。共和军仅能集结6万军队分散抗击进攻之敌,但他们却进行了坚决的抵抗。干涉军对未加设防的城镇和乡村实施猛烈空袭。1937年4月26日,格尔尼卡城被夷为平地(完全不是出于军事上的需要)。叛军和干涉军利用无政府主义者的背叛行为得以突破北部防线,6月20日攻占毕尔巴鄂,并由此向桑坦德,继而向希洪实施进攻。

    为救援阿斯图里亚斯的保卫者,共和军指挥部加强了中线和东线作战。1937年7—9月,共和军实施了两次大规模进攻战役:一次是在马德里西北。另一次是在萨拉戈萨以东。佛朗哥被迫从北方向马德里和萨拉戈萨附近抽调部分兵力。北线得到了一个月的喘息时间。但没有充分利用。8月底桑坦德失守,两月后共和军在阿斯图里亚斯最后一个据点希洪陷落。共和军在东线左翼对敌军主要据点特鲁埃尔实施的进攻战役十分顺利。为恢复东线态势,法西斯叛军被迫中断进攻马德里的准备,并将全部兵力调往特鲁埃尔。东线共和军因得不到其他方向军队的支持,被迫退至原出发地位。暂时的失利使共和国某些政党和陆军机关出现了投降主义情绪。特别是陆军部长普列托阻挠人民军队的加强,其行动极为有害。

    法西斯指挥部趁其军队在特鲁埃尔取胜的机会,把作战重点转向了东线。干涉军和叛军在埃布罗河河谷(萨拉戈萨东南)集中了西班牙5个军、意大利远征军团、德国“兀鹫”军团,几乎全部空军和大量坦克兵团。共和军在这个方向仅有11个师。这些师几经战斗,已被削弱,而且没有预备队。1938年3月9日,叛军转入进攻,突破共和军防御,重新夺得了战略主动权。1938年4月8日,共和国政府进行改组。普列托被免职。军队由内格林总理亲自指挥。根据西班牙共产党的倡议,政府通过了内容广泛的纲领:团结一切反法西斯力量,扩大人民阵线使其成为全国大团结的组织。这项纲领开辟了在西班牙民主和实现真正的民族独立的道路。

    共和军指挥部力图削弱法西斯联军攻势,在加泰罗尼亚发动进攻。7月25日,共和军突然强渡埃布罗河,在宽大地段冲破敌军防线,并在该河右岸夺占了一个巨大的登陆场。埃布罗河战役是共和军为扭转军事政治形势,使战争进程对共和国有利而作的一次重要尝试。但是,慕尼黑协定(1938)的签订、帝国主义反动势力对国际工人运动和民主运动镇压的加剧,欧洲许多小国的法西斯化以及法国边界的封闭,使西班牙共和国处境异常艰难。德意干涉军在西班牙共和国不仅得到了行动的主动权,而且还得到了英、法、美三国统治集团的直接支持。叛军和干涉军获得增援后决定夺取加泰罗尼亚。法西斯联军集中了约26个师(近40万人、坦克200辆、装甲汽车40辆、火炮1000门、作战飞机500架),而共和军只有21个师(总兵力17。6万人)。这些师经多次艰苦战斗已受削弱,仅装备有坦克和装甲车240辆、火炮225门、飞机134架。

    1938年12月23日,叛军在加泰罗尼亚战线发动进攻(参见加泰罗尼亚战役)。在东线作战的共和军孤军奋战,处境危急,因为得不到共和国其他战线作战的5个集团军(60万人)的有力支援。共和军经过一个月的激战,于1939年1月26日放弃巴塞罗纳。2月11日,法西斯联军在付出重大伤亡的代价后,进至法、西边界。2月9日,英国巡洋舰“德文郡”号迫使梅诺卡岛(巴利阿里群岛)守军投降。

    英法帝国主义者在美国公开支持下,逼迫共和军投降。1939年2月27日,英、法两国政府宣布承认佛朗哥并断绝同共和国内格林政府的外交关系。以卡萨多上校和右翼社会党人贝斯泰罗为首的叛变和投降分子受英法两国政府的指使,于3月3日在卡塔赫纳发动反共和国叛乱,这次叛乱不久即被平息。但海军上将布伊斯指挥的共和国舰队驶离基地,开赴比塞大,被法国当局就地扣留。3月5日晚,卡萨多发动反革命政变,控制了马德里的政权。3月28日叛军撤防让开战线,3月30日法西斯联军占领共和国。

    西班牙共和国的失败是一系列不利的内外因素所造成的。使西班牙人民遭受失败的最重要的外部因素是德意的武装干涉和英法的所谓“不干涉”政策。内部原因主要是:工人阶级和人民阵线步调不一致,从而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的团结,致使无产阶级在联合政府中无法实施自己的路线和制止投降派的破坏活动;正规军创建为时过迟,招致战争初期丧失大片领土;共和军过多采取防御战略,未能对敌人实施猛烈突击,并在作战中达到有利于共和国的转折,缺乏军事经济(西班牙共产党早已指出必须建立这种经济)。

    点评:西班内争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半期资本主义国家工人运动和民主运动的最高峰。在这场战争进程中,建立了具有人民民主基本特征的新型民主共和国。西班牙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欧洲最大的流血战争之一。战争期间,在佛朗哥叛军占领地区因陆空作战遭敌机轰炸和种种迫害而死亡的人超过100余万。这次战争的主要作战方式是,一个方向的进攻与其余地段实施阵地防御相结合与空军和海军协同作战的陆军在武装斗争中起决定作用。西班牙战争证明:战斗和战役的胜利要靠武装力量各军、兵种之间密切协同。战争进程表明,空军作战能力很强,能够在掌握制空权和集中使用的情况下取得可观战果。战争经验还表明,只有防枪弹装甲的轻型和中型坦克经不起火炮射击,损失很大。不过,在炮兵火力和航空兵突击支援下集中实施坦克冲击的战法却取得了很大成功。步兵在固守既占地区方面作用极大。海军具有重要意义。干涉军利用海军舰队封锁西班牙共和国海岸,轰击港口和基地并保障其海上交通线。共和国舰队主要为地中海运输船护航和掩护海岸。

    作战地图

世界战争 '二战…A'阿登战役

    1944年12月—1945年1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在西线阿登地域(比利时东南部)实施的进攻战役。

    战争进行到1944年秋,盟军已从三面逼近德国本土(其中东线为苏联红军,西线和南线为以英美为首的盟军),德军形势严峻,为扭转不利战局,希特勒决定集中兵力在西线发动一次使盟军猝不及防的攻势,夺回主动权。为此,从9月底,希特勒和他的最高统帅部十分秘密地着手制定西线最大的阵地反击战——阿登反击战计划。战役代号为“莱茵河上值更”。目的是:挫败美英军队,扭转西欧形势,使之有利于德国,以便抽出德军兵力去同苏联作战。德军计划在蒙绍、埃希特纳赫地段上突破盟军防线,在列日和那慕尔地域强渡马斯河,在战役第七天前出到安特卫普,分割并歼灭比利时和荷兰境内的盟军(加拿大第1集团军、英军第2集团军、美军第9和第1集团军)。

    希特勒选择的反攻地点就是4年半之前德军突破法军防线的那一个崎岖不平的阿登山区。这个地区是的美第1集团军(司令员为霍奇斯)和美第3集团军(司令员为巴顿)的结合部,北侧由霍奇斯负责,南侧由巴顿负责,两个集团军之间大约85英里宽的防区由第1集团军所属的第5、第8两个军共6个师的兵力防守。希特勒认为该地区是“现有部队肯定能突破的地方……防线单薄,他们也不会料到我们会发起突袭。因此,充分利用敌人毫无防备的因素,在敌机不能起飞的气候下发起突然袭击,我们就能指望取得迅速突破。”希特勒要“决心不顾一切地推行这项计划”。

    为实施这个计划,德国政府发布了关于建立“人民近卫军”的命令,应征年龄从16岁到60岁,很快召募大批新兵,在经过6至8周的短期训练后,调往西线,加入了攻击部队。12月初,德军共集结了25个师,,其中有7个坦克师。由“B”集团军群司令莫德尔元帅指挥。右翼是“党卫军”第6集团军(司令狄特里希上将),辖有第67军(第272、第326国民掷弹兵师)、“党卫军”第1装甲军(党卫军第1“阿道夫·希特勒亲卫队”、党卫军第12“希特勒青年”装甲师,第12、第227国民掷弹兵师,第3伞兵师)、“党卫军”第2装甲军(党卫军第2“帝国”、党卫军第9“霍亨斯道芬”装甲师)。共有4个装甲师、4个步兵师、1个伞兵师。大约有640辆坦克;中路是坦克第5集团军(司令曼特菲尔上将指挥),辖有第66军(第18、第62国民掷弹兵师,元首护卫装甲旅)、第47装甲军(第2装甲师、第26国民掷弹兵师、装甲教导师、元首掷弹兵装甲旅)、第58装甲军(第116装甲师、第560民掷弹兵师)。辖有3个装甲师、4个步兵师。大约有320辆坦克;左翼是的第7野战集团军(司令布兰登堡),辖有第80军(第212、276国民掷弹兵师)、第85军(第352国民掷弹兵师、第5伞兵师),共辖3个步兵师、1个伞兵师。其任务是负责掩护第5装甲军团的侧背,保障中央进攻。进攻集团计有官兵25万人,坦克和强击火炮900辆,飞机800架,火炮和追击炮2617门。德军为在阿登地域实施突破而集中了大量兵力兵器,但仍不足以达成战役目的。法西斯德军指挥部打算在进攻过程中从西线其他地段及德国本土增调部队到阿登地区。突击集团所需要的油料仅能保障到达战役纵深一半的行程。

    盟军在西线共计有87个师,其中25个装甲师。然而美英军指挥部认为,阿登地域不适于进行大规模的进攻。因此在宽115公里的地段上与法西斯德军集团对峙的只有第12集团军群(司令官为O。布莱德雷)的美军第1集团军所属的5个师(83OOO人,242辆坦克,182门反坦克自行火炮和394门火炮)。从而导致了战役初期的不利局面。

    德军在进攻前实施了“麒麟”的作战计划。组织了一支由党卫军特种部队及第150装甲旅两部分组成的,约2000名的会讲英语的突击队,由党卫军中校斯科尔茨(即1943年9月率领一小群伞兵,乘滑翔机突袭意大利北部的一座险阻的山顶,救出被意大利政府软禁的前独裁者墨索里尼的人)指挥。突击队乘坐美军的吉普车深入盟军防线内部,他们分成小队到处切断电话线,倒转路标,使守军的预备队走错方向,挂上红布条表示路上埋有地雷,尽其所能地制造混乱。美军被这少数德国兵的活动扰得惊恐不安。为搜索这些德国小队,许多交通线不能通行,50万美军士兵只要在路上相遇就互相盘问,几百名士兵在答覆问题时因使人感到怀疑而被拘捕,连身为集团军总司令的布莱德雷也不例外。12月16日,德第66军的一名军官,在从军部驾车去前线时被俘,随身携带的几份该计划的作战命令落入美军手中,从而使美军及时作出了反应。这一计划的第二步,即用一个完整的装甲旅,驾着美式坦克,穿着美军制服,长驱直入并占领马斯河桥的设想未能实现。

    德军于1944年12月16日拂晓分三路开始突然进攻。密集的大炮对几乎所有的美军阵地猛轰,美军遭到突然袭击,损失很大,未能组织抵抗就纷纷退却。在中路,曼特菲尔的第5装甲集团军进展迅速,到17日,成功的用一个钳形攻势包围了美军第106师的两个团,并且迫使7000人以上投降,这是美军在欧洲战场上遭到的最严重失败。18日,曼特菲尔第5装甲集团军的先锋第47装甲军进抵公路交通枢纽巴斯托克。但第47装甲军只留下了第26人民掷弹兵师攻打巴斯托克,第2装甲师和装甲教导师却饶道前行,错过了不费力气占领巴斯托克的机会;右路进攻的狄特里希党卫军第6装甲集团军也抵达昂布莱夫河上的一个渡口,挺进约30英里。其先头纵队“派佩尔战斗队”抵达并占领了马斯河渡口。然而,这只纵队在斯塔佛洛市过夜时,对近在咫尺的存有250万加仑汽油的美军的大燃料库及重要桥梁竟漠然视之,以致美军增援部队利用其设置障碍(燃烧汽油、炸毁桥梁),阻住了其前进的道路;左路布兰登堡第7集团军所辖的4个师均渡过奥尔河,其中第5伞兵师突至12英里处的维尔茨,在南侧为中路部队建起了一道壁垒,小有进展。至12月20日,德军的进攻部队已形成一支宽约100公里、纵深30至50公里的突出部,并继续向前推进。

    直到17日早上,盟军主要司令官们才承认德军全面进攻已经开始,艾森豪威尔急调第82和第101空降师火速赶往巴斯托克——圣维特一线进行增援,阻止德军西进。加文将军指挥的美第82空降师被派往圣维特防线,而麦考利夫将军指挥的美101伞兵师则驰援巴斯托克。19日,艾森豪威尔在凡尔登召开高级将领会议,商讨对策。会议决定采取南攻北守的方针。具体部署是:巴顿的美第3集团军北上攻击德军的突出部;德弗斯的美第6集团军向北靠拢保护巴顿的右翼;霍奇斯的美第1集团军必须顶住从北面和南面突入阿登地区的德军,扼住西去的咽喉要道,坚守阵地,并准备由北向南反攻,与巴顿的美第3集团军合围德军。

    12月23日,天气好转,适于飞行,盟军航空兵开始积极行动。

    12月22—26日美军第3集团军对敌军进攻集团的南翼实施了反突击。德军也在当天要求被围在巴斯托克的美军投降,但只得到麦考利夫两个字回答:“苯蛋!”这个美国俚语含意颇深,从此在二战史上传为美谈。当天,德军向巴斯托克发动进攻,但进展缓慢,直到圣诞节也未能拿下这个重镇。12月24日,巴顿的第3集团军摧毁了德第7集团军在左翼建起的保障中央进攻的屏障依托。紧接着,巴顿命令加菲将军的第4装甲师“拼命狂奔”,前去解救陷入德军重围的巴斯托克。12月26日凌晨,加菲的第4装甲师的第2战斗群杀开一条血路,突破了德军对巴斯托克的包围,与美军空降兵第101师的部队会合。次日,大部队沿打通的道路驶入城内,加强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