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中国军事战争通史 >

第662章

中国军事战争通史-第662章

小说: 中国军事战争通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千总、把总、外委千总、外委把总、额外外委分别为武职正六品、正七品、正八品、正九品、从九品官。其所领之兵皆为“汛”。一般千总领哨,把总领司,也有外委领军哨司的。

    由于宋明以来的重文抑武的政策,清王朝虽是以军事起家,对武官十分重视,但是天下底定后,吸收了宋明的历史经验,实行将兵分离,避免武将拥兵跋扈。绿营士兵提拔为军官时,不得在本营任职,守备以上军官提升后,不得在本单位任新职,不许士兵随军官调动。依回避制度,参将以上军官不得在本省任职,都司以上必须在本籍五百里外任职。

    重文抑武的政策,使得武官的品佚虽高,但是社会地位低下。提督、总兵一、二品大员社会地位竟不能与六、七品翰林相比。“虽提镇崇阶,已非复如昔日之可贵,至于千把末佚,则更视为无足轻重之官,稍有志节者,咸鄙薄而不屑就”。清末为振刷士气,提高军人地位,采取了各种措施。根据宣统年间确定的晚清军衔制度,少尉居然和县长同级,矫枉过正,只能留为历史笑谈。

    以下是晚清文武官员品佚对照表

    从一品正二品从二品正三品从三品正四品从四品正五品正六品正七品

    文官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道员知府府同知府通判知县

    武职提督总兵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

    晚清新军正都统副都统协都统正参领副参领协参领正军校副军校协军校

    军衔

    比照现代上将中将少将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

    军衔

    晚清编军总镇统协统标统一等参营管带官队督队官排长司务长

    制职务统官制官领官带官谋官

    满清入关后,承平日久,随着政治的腐败,绿营兵那种分汛设防、营制不一、调动不灵、将兵不相习的弊端使其也逐渐走向腐朽和衰落,鸦片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清军装备、制度的落后和将领的庸懦无能。太平军兴,绿营兵更是遭摧枯拉朽般的打击,于是由乡勇团练发展起来的湘军、淮军等,取代了八旗兵、绿营兵的正规军地位。太平天国战争后,清王朝为挽救统治,一方面裁撤绿营,一方面以湘淮军制建立防军、练军,用洋枪洋炮改装部队,但是结果是一方面裁汰绿营效果不大,1849年绿营兵全军六十一万人,至1887年还有近四十七万人,四十年裁军十四万。另一方面,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防军、练军依旧不能完成清军的近代化。于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决定实行新政,开始在全国“裁汰旧军,扩展新军”,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将绿营一律全部裁撤,改为巡警军。至此,有清以来的绿营兵制结束了历史使命,但是绿营兵的裁改,一直延续在清政府被推翻。

    参考资料:

    《中国军事史》第三卷兵制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

    《中国近代军事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3年

    《军衔》长征出版社1985年

    《天朝的崩溃》三联书店1995年

    还有两本,一本是《历代职官制》,还一本是清代职官制,上午还给图书馆了,准确书名、出版年月不详。

兵制 '清朝'八旗将官

    【都统】

    清代满洲、蒙古、汉军八旗的最高长官。清入关前,满语称固山额真,设1人;设左右梅勒额真(后改为梅勒章京)各1人。顺治十七年(1660年),从汉语,改固山额真为都统,梅勒章京为副都统。执掌一旗之户口、教养、官爵承袭、军事训练等。京师满蒙汉八旗各有都统1人,从一品,共设都统衙门24处。在各省置驻防八旗,辖兵2000名以上者,以将军领之。全国设将军衙门13处均从一品,以满洲王公或亲信大臣兼任。各防以将军或都统为长官。一般将军与都统不并设,凡设将军处,下置副都统。在某些地区,副都统即为一地驻防旗长官。

    【协领】

    清代驻防八旗各旗所设职务,正三品。位在副都统之下,佐领之上。负责驻防旗之一旗军政诸务。在东北地区,协领有独处一城领驻防者,如吉林珲春、三姓、拉林等处。

    【参领】

    官名。即清代八旗甲喇额真(甲喇章京)职官的汉译名。正三品。副参领为正四品。又为组织名。京旗每旗下分5参领。每参领下辖佐领若干。

    【城守尉】

    清代八旗驻防将领官名,正三品,负责重要府州防卫,其与副都统等。全国共设城守尉衙门16个。城守尉所领兵一般为数百人,少者百余人,个别地方也有超过千人的。

    【佐领】

    即牛彔额真,牛彔章京。早期满旗社会,出兵或狩错时,按家族村寨行动,每10人选1人为首领,称牛彔额真(箭主之意)。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定300人为1牛彔,作为基本的户口军事编制单位,牛彔额真1人管理,始正式成为官名。天职八年(1634年),改称牛彔章京,入关后,改为汉称佐领,正四品。驻京师者置于参领之下;驻防,则置于协领之下。战时领兵官,平时为行政官,掌管所属户口、田宅、兵籍、诉讼诸事。其职多为世袭。也是社会与军事组职名。牛彔是八旗的基本单位。早期满族社会,它兼有行政、生产、军事三种职能。入关后军事职能增强,生产职能逐渐消失。清代各所辖壮丁数在各个时期不同。皇太极时每佐领壮丁约略200人;唐熙时百三四十人;嘉庆时,则以150人为率。

    【领催】

    清代满语拨什库(〃催促人〃之意)的汉译名。低总军职。满洲、蒙古、汉军八旗各佐领下皆有设置,由马甲、闲散内优秀者礼之,每佐领下5人,专司登记档案及支领俸饷诸务。满洲之领催兼于本佐领下识字扩军内挑礼。

    【骁骑校】

    清代八低级军官名。满族社会早期称代子,满语称〃分得拨什库〃,代行者之意。设于佐领之下,正六品。

    【马甲】

    即马兵、骑兵。又称骁骑。满洲等旗人成丁后,其出路主要是桃礼马甲,由本佐领下步甲,养育兵,匠役和闲散余丁中桃礼,由马甲再选为前锋,扩军等。京旗马甲隶骁骑营,满洲每佐领下20人,专辖于八旗都统。

兵制 '清朝'八旗营伍

    八旗兵制是清代军队的编制。清朝统一后,为扩大军事实力和笼络人心,又拉了汉军八旗和蒙八旗,各旗有扩军、前锋、骁骑、健锐,火器和步军等营伍。八旗兵分为京营和驻防两类。京营是清驻防京师的满洲等八旗军的总称,由朗卫和兵卫组成。侍卫皇室的人,称朗卫,且必须是出身镶黄、正黄和正白上三旗的旗人。驻防指分镇各省者为驻八旗。八旗都统直接指挥是骁骑营,由总统或统领指择有前锋营、扩军营、健锐营、火器营、步军营。下五旗亲军属于各王公,京营总兵约十万,驻防兵十万七千余人分驻各省要冲。

    【骁骑营】

    清代禁卫军之一,起皇太极天聪年间所设的阿礼哈超哈营。顺治时详定制度,满洲、蒙古、汉军八旗均设骁骑营,为八旗都统的直属部队。满洲骁骑营所辖有马甲、领催、匠役,其人员从满洲八旗每佐领下抽调。

    【扩军营】

    清代禁卫军之一。始建于皇太极天总年间的巴牙喇营,上三旗守皇宫禁门,即午门,东西华门和神武门等,下五旗守王公府门。雍正时,改为均司禁卫。从满蒙八旗中抽调,每旗设扩军统领一人;雍正三年,增设了圆明园八旗扩军营,驻于该园周围,以司禁卫。

    【前锋营】

    清代禁卫军之一。始建于皇太极天聪年间葛布什贤超哈营。挑选满蒙八旗各佐领下的扩军马甲,养育兵等技艺优秀和身强力壮者锐部队,独立为营。清代大规模的巡活动很多,前锋营负责皇帝巡幸时的前哨警卫。

    【健锐营】

    清代禁卫军之一。也称云梯兵。乾隆十四年(1749年)设立。驻扎在北京香山实胜寺旁,习攻坚之战。营兵从八锋中壮健者挑选,兵额2000,满人居多。设总统大臣管理,下有翼长,参领等官。

    【火器营】

    清代京军之一。康熙因平定三藩战争之需,非常重视火炮技术,于1691年定全营均练习火炮,并掌皇帝的守卫扩从。营兵从满蒙汉八旗中抽调,共辖官兵近八千人。火器营在平定三蕃,收复台湾和抵御沙俄侵略等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步军营】

    清代禁卫军之一。守卫京师,满蒙汉八旗分驻京城,人类较多,康熙十三年,定制兵额21158人。

    【神机营】

    清代禁卫军之一,始建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主要职责是守卫紫禁城禾海(中南海、北海、什剎海)并沪从皇帝巡行,神机营由满蒙汉八旗及八旗前锋、扩军、步军器、健锐等营伍中挑选的武艺高强和善骑射的营余构成。

    【虎枪营】

    清代禁卫军之一。康熙二十三年设立,负责沪从围猎,如在塞外皇家围场的守猎,朼称木兰围场(木兰满语。原为哨鹿,后为地名)各个善骑射,都是从八旗、前锋、扩军和火器等营伍挑选的,兵额约六百。

    【相扑营】

    清代禁卫军之一。康熙年间设立,营兵被称为〃少年大力士〃,善捽跤。他们协助康熙帝铲除了叛臣鳌拜,立下了汗马功劳。}

    八旗大阅兵

    满洲人在入关之前。主要以畜牧业、游猎为生。射马射箭几乎是成年男子必备本领。清太祖努尔哈赤为军事行动和守猎的需要,创建了军民合一八旗制度。骑射更成为每个旗人的必修课。清王朝入关以后,为不失崇尚武功、倡导骑射之风,由清太宗皇太极确立大阅制度。顺治年间定为每三年举行一次大阅典礼。届时,皇帝全副武装,亲自检阅王朝的军事装备和士兵的武功水平。参加大阅的满、蒙、汉八旗(共二十四旗)军队则按旗列队,依次在皇帝面前表演火炮、鸟枪、骑射、布阵、云梯等军事项目。乾隆帝大阅多在南苑举行,人员多达数万。

    清朝皇帝除以大阅形式来训练八旗军队外,还用大阅向各族首领炫耀武力。

兵制 '清朝'勇营之制

    咸丰初年,太平天国运动蓬勃兴起,八旗和绿营腐不堪用,清政府急令各省官绅兴办团练助剿。湖南团练大臣曾国藩,首仿明朝名将戚继光编练戚家军之制,募团丁为官勇,编成湘军。“勇营之制,营官由统领挑选,哨弁由营官挑选,什长由哨弁挑选,勇丁由什长挑选……是以口粮虽出自公款,而勇丁感营官挑选之恩,皆若受其私惠,平日既有恩谊相孚,临阵自能患难相顾”(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二八)。这种先官后兵,将必亲选,兵必自招,饷必自筹的制度,有利于提高军队战斗力,但也同时种下了兵为将有、军权下移的祸根。

    湘军以营为基本编制单位。陆师1营4哨;1哨8队;分别由营官、哨官、什长率领,另有亲兵6队直属营官,1营505人,武器有刀、矛、抬枪、劈山炮等。水师1营30船;531人;每船哨官一员,船有长龙、舢板、快蟹,武器有洋枪、小炮、鸟枪、刀、矛、喷筒等。马队1营5哨,1哨5棚。前、后、左、右4哨,各置哨官、副哨官率领,中哨以营官为正,另置副哨官2员;每棚什长1员,全营319人。营官配马4匹,哨官配马2匹,什长和马勇各配马1匹。

    湘军设营务处主管军法号令,将才多由此出。设粮台主管粮饷器械,下分文案、银钱、军械、火器、侦探等8所办事。随着湘军的发展,上层系统逐渐完善。营官之上,依次有分统、统领、统帅、大帅,大帅就是曾国藩,总统全军。全军最多时约50万人,其中,直属曾国藩的约12万人。

    太平天国军被镇压下去后,湘军大部解散,曾国藩转而扶植李鸿章的淮军,以维护自己的权势。清政府鉴于八旗绿营败坏,遂采纳左宗棠等人建议,将淮军及未解散的湘军改为要地屯防部队;称防军;此前;曾从绿营和八旗中挑选官兵,仿勇营规制编练,称练军。从此,防军、练军成了清朝的主要军队。

兵制 '清朝'水师之制

    19世纪60年代,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清军加快向西方学习步伐,挑选精兵万名,创建神机营,专习枪炮、洋操,开办船政和水师学堂。经过长期努力,建成了北洋、南洋、福建、广东等近代海军,并设立了海军衙门。1875年(清光绪元年)确定由南洋大臣沈葆桢、北洋大臣李鸿章分南北洋两大海区组建新式舰队。

    南洋海军于1879年5月由沈葆桢等奏设“海外兵轮船统领”;以后又称“南洋兵轮船总统”,由江南提督或长江水师提督兼任。到中法战争前,共有军舰15艘,排水量近1。8万吨。其中有福建船政局制造的“开济”和从德国购买的“南琛”、“南瑞”3艘巡洋舰。1884年8月23日马尾之战中福建海军大部被毁后;清政府着力加强北洋海军建设;向外国购买铁甲舰、快艇等装备。1885~1887年间,在德、英等国订购的每艘排水量达7335吨的铁甲舰“定远”、“镇远”,以及巡洋舰“济远”、“致远”、“靖远”、“经远”、“来远”和一批鱼雷艇先后到华,划归北洋海军。加上原先进口及国产军舰;北洋海军舰船总数计约30艘。“定远”为旗舰。1888年颁布《北洋海军章程》,标志北洋海军成军,舰队被列入清军正式建制。丁汝昌为北洋海军提督,林泰曾、刘步蟾为左右翼总兵,下辖5副将、4参将、9游击、27都司。舰艇官兵共约4000余人。各舰管带(舰长)均受过正规海军教育。官兵中实行以考核制度为基础的晋升制度。设立练勇作为水兵备补兵员。招募沿海年轻船民、渔民进行初级训练,以替代传统的世兵制。制定长方形国旗及海军将领旗;以供海上识别和交往,取代1865年为军舰及商船设计的三角形龙旗。改革俸饷制度,提高俸饷标准。聘请英国人琅威理专司训练与作战,由此掌握海战技术战术。在天津大沽、盛京旅顺和山东威海卫(今威海)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基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