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努尔哈赤评传 >

第52章

努尔哈赤评传-第52章

小说: 努尔哈赤评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康熙帝方才二十八岁。白晋所写的《康熙帝传》在描写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期间的劳累情景时说:“他为掌握叛乱的全部情况,按照事情的轻重缓急,夜以继日地召开会议、发布谕令。”并说:“康熙皇帝以令人难以置信的勤奋处理政务,发布了一系列卓越的诏令”。
经过这场历时八年的斗争考验,康熙帝的治国才能震惊了中外。

三统一台湾
公元一六八一年(康熙二十年),当平定三藩之乱的军事行动正在取得节节胜利的时候,年轻的康熙帝作出了“宜乘机规取澎湖、台湾”,以使台湾重新回归祖国的重大战略决策。
康熙帝极其重视统一台湾的问题并不是偶然的,一是因为他所面临的那个时代,正是西方殖民者入侵台湾和中国人民英勇抗击西方殖民者入侵台湾的时代。在公元一六二五年(天启五年),也就是在康熙帝出生前的三十年,荷兰殖民者率先在台湾建立了赤嵌城作为侵略据点。公元一六五二年(顺治九年),也就是康熙帝出生前两年,台湾人民在郭怀一的领导下发动了武装起义,给盘踞在赤嵌城的荷兰殖民者以沉重打击。到了公元一六六一年(顺治十八年),也就是康熙帝登位的那一年,抗清将领郑成功从金门料罗湾誓师东渡,进军台湾。经过一年的浴血奋战,于一六六二年二月一日接受了荷兰殖民者揆一献上的投降书,收复了台湾。不久,郑成功因病去世,台湾便由其子郑经继续统治。二是因为康熙帝从史官那里了解到:三国时孙权曾派卫温、诸葛直等率兵到达过台湾,隋炀帝时为了慰问当地的居民,也曾两次派人到达台湾;南宋时台湾及其附属的澎湖列岛归福建省晋江县管辖;元时在澎湖列岛设立了巡检司负责管理台湾和澎湖;明朝时台湾与大陆的关系更为密切。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康熙帝智擒鳌拜之前,由于鳌拜压制了进取台湾的意见,因而把统一台湾之事搁置了下来。等到康熙帝清除鳌拜真正掌握实权后,又很快便爆发了三藩之乱。为了集中力量平定三藩之乱,因此在公元一六八一年以前,康熙帝收复台湾的策略是以招抚为主。他把具体执行招抚工作的任务,非公开地交给姚启圣去做。后来在漳州特设“修来馆”,凡是从海峡那边来的郑氏集团的军政人员,一律厚礼款待、授予官职,正如史籍上所说:“不终岁,其五镇大将廖琠、黄靖、赖祖、金福、廖兴以所部降,郑奇烈、陈士恺继之;林翰、许毅等均被用”,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到了公元一六八一年,平定三藩已经胜利在望,康熙帝认为统一台湾的条件业已成熟,加上恰好郑经在这一年死去,由其子郑克塽继立,政治愈加腐败。于是康熙及时作出了“宜乘机规取澎湖、台湾”的战略决策,并作了如下的部署:他一方面下令在福建沿海集结兵员,打造船只;一方面将赞成统一台湾的姚启圣和施琅分别任命为福建总督和福建水师提督,把筹划进取台湾的任务交给了他们。施琅为了作好充分准备,调整了兵力,并制定了先取澎湖,后取台湾的详细作战方案,花了近两年的时间。在此期间,朝廷内外杂言纷起,有的反对重用施琅,有的主张“征台湾宜缓”,有的风言风语地说“天下太平,凡事不宜开端”。与此同时,合湾新上台的郑克塽也仿效其父郑经,致书清政府“请照琉球、高丽等外国例,称臣进贡”。在这种复杂的形势下,康熙在公元一六八三年(康熙二十二年)批准了施琅的作战计划。就在这年夏历六月十六日,施琅率领战船三百艘和经过多次水战演习的二万名士兵,从福州出发,兵锋直指台湾的门户——澎湖。台湾的郑氏集团也早有准备,派刘国轩预先在澎湖的战略要地建立了一条长约二十余里的海岸防线,因此这场攻打澎湖的战斗进行得十分激烈。
由于清军准备充分,指挥得宜,士气旺盛,经过七昼夜的海上鏖战,终于在六月二十二日胜利攻占澎湖。刘国轩狼狈地乘了一只小船逃回台湾。这样,通向台湾的门户便被打开了。
自清军一举攻占澎湖后,台湾的郑氏集团大为震骇,乱作一团。郑克塽见大势已去,遂决定向清军投降。这样,清军就在当年夏历八月,在施琅的率领下胜利进驻台湾。
在统一台湾的军事行动结束之后,康熙帝立即拟定了对郑克塽及郑氏政权的军政人员实行宽大政策的诏令,妥善处理了郑氏集团的降清人员。
就在这时,清政府内部在对台湾的善后措施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主张“迁其人而弃其地”,甚至有个别人还想把它送给荷兰;另一种意见主张在台湾设置府县,加强管理。曾为统一台湾立下战功的施琅是后一种意见的代表。
他慷慨陈词地指出:台湾不仅物产丰富,而且是东南数省的屏障,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如果放弃台湾,必将被垂涎三尺的西方殖民者重新占领。到那时,中国沿海诸省的安全就得不到保障,后果将不可设想。康熙皇帝支持了施琅的意见,并严肃地指出:“台湾弃取,所关甚大”,“弃而不守,尤为不可”。这样,清政府便在统一台湾的第二年,也就是在公元一六八四年(康熙二十三年)加强了对台湾、澎湖的管理,正式在台湾设立了一府三县,隶属于福建省。同时,在台湾设总兵一员、副将二员,驻兵八千;在澎湖设副将一员,驻兵二千。康熙帝在收复台湾后所采取的这些措施,加强了我国台湾地区的军事防卫力量,巩固了我国东南海疆,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四抗击沙俄侵略
在统一台湾并加强了东南海疆防卫力量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在公元一六八五年(康熙二十四年),三十二岁的康熙皇帝决心对沙俄殖民者长期骚扰、入据黑龙江流域的侵略行径,实行反击。这年的二月,康熙帝下达了进攻雅克萨城的命令。四月,清军在都统彭春、副都统郎坦、班达尔沙和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等人的率领下出发。六月,兵临雅克萨城下。当清军向侵占该城的俄军头目图尔布青发出的要求退还侵占地区,停止侵略的最后通牒遭到拒绝后,遂于六月二十五日晚全线出击,开始攻城。经过彻夜激战,清军胜利攻克该城,俄军被迫投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第一次雅克萨之战。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康熙帝决心采取这次军事行动,并非偶然。
贝加尔湖以东,外兴安岭以南直至鄂霍茨克海的黑龙江流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根据历史记载,八世纪时的唐朝、十一世纪时的辽朝、十二世纪时的金朝以及十三世纪时的元朝,都曾在这个地区建立了行之有效的行政管理机构。到了明代,又在这个地区设立了奴儿干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司的指挥机构就设在离黑龙江入海口处不远的特林地方。明朝中央政府曾派亦失哈等先后十次视察了这个地区,并在永宁寺竖立了永乐、宣德的两座石碑,记载了明朝中央政府对这个地区有效行使管辖权的实况。清太祖奴尔哈赤称帝以前,作为女真族的首领,他曾经是受明朝政府委任管理黑龙江流域的重要地方官员。自从奴尔哈赤称帝后,接管了明朝的疆土,统一了整个黑龙江地区。清太宗继位后,达斡尔族的首领巴尔达齐,成为清政府管理这一地区的地方官员。
以上历史事实表明:黑龙江流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
公元一**三年(天聪八年),沙皇政府利用明、清两朝正在交替无暇北顾的时机,首次派遣了以波雅科夫为首的殖民军,侵入了黑龙江下游,并对当地的居民进行了野蛮的烧杀抢掠。公元一六五○年(顺治七年),也就是康熙帝出生前四年,以哈巴罗夫、斯捷潘诺夫为首的第二批沙俄殖民军,又侵入了我国黑龙江流域。他们占据中国达斡尔头人阿尔巴西的住地雅克萨,构筑堡垒,作为进一步侵略中国的军事基地。在波雅科夫、哈巴罗夫等先后南侵黑龙江的同时,沙俄还派遣军事人员越过贝加尔湖向东侵犯,并在中国蒙古族茂明安部的驻地尼布楚,构筑堡垒,作为进一步向黑龙江中下游扩张的军事基地。到公元一六七六年(康熙十五年),也就是“三藩之乱”爆发后的第三年,沙皇政府竟妄图乘清朝内乱,出兵中国,征服长城以北地区,其侵略气焰达到了极点。
对于沙俄殖民者的侵略行径,虽然清政府和当地居民也曾给予不同程度的回击,例如:公元一**三年(崇祯十六年),我国黑龙江地区的各族人民,就开展了反击波雅科夫侵略军的斗争;公元一六五二年(顺治九年),清政府曾派遣部队讨伐过哈巴罗夫,并在乌扎拉村进行激战,公元一六五五年(顺治十二年),清政府派兵进行了围剿沙俄入侵者的呼玛尔之战;公元一六五八年(顺治十五年),清政府还指令驻宁古塔的都统沙尔虎达率领战舰四十七艘,在松花江口附近进行了全歼斯捷播诺夫部的松花江之战。但是,总的说来,在公元一六七七年(康熙十五年)以前,清政府与沙俄之间的斗争,在策略上还是以外交抗议为主。从公元一六七七年起,康熙帝越来越认识到,要想使东北边疆得到安宁,在进行外交斗争的同时,还必须选择时机,在军事上进行反击。
公元一六八五年进行的第一次雅克萨之战,就是康熙帝在经过了多年准备之后,并选择了三藩已经平定、台湾业已统一的有利时机,对沙俄侵略者实施反击,并一举取得胜利的著名战役。
康熙帝所以要对沙俄侵略者断然采取这次决定性的自卫斗争,是因为他深深认识到黑龙江、松花江一带,对清帝国的安危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这一点可以从康熙帝在一六八五年七月第一次雅克萨之役取胜后给大臣们下达的诏书中看得一清二楚。康熙帝对他们说:“即今征剿罗刹之役,似非甚要,而所关甚巨。罗刹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三十年,其所窃据,距我朝发祥之地甚近,不速加翦除,恐边徼之民不获宁息。联自十三岁亲政,即留意于此”。在这次战役取得胜利后,康熙帝一方面对已经投降的俄军采取了听其去留的宽大政策,一方面则指示有关人员说:“雅克萨城虽克取,防御决不可疏”。果然沙俄侵略者乘公元一六八五年八月清军主动撤回之际,再次闯进雅克萨城,并修筑城墙,构筑工事,企图再次长期盘踞。于是在公元一六八六年(康熙二十五年)终于爆发了第二次雅克萨城之战。这年春天,康熙帝指令萨布素等将领统帅清军向雅克萨进军。同年七月至十月清军在雅克萨城与沙俄侵略军进行了持续三个月的激烈战斗,击毙了俄军头目图尔布青,给了沙俄侵略军以歼灭性的打击,最后俄军不得不被迫放下武器,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两国边界问题。
公元一六八九年(康熙二十八年)八月二十二日,著名的尼布楚谈判正式开始。康熙帝派出了以索额图为首的清朝代表团与以果罗文为首的沙俄代表团进行谈判。早在这次谈判的前一年,康熙帝就严正指出,中俄冲突是由于沙俄侵略中国边境造成的。他说:“罗刹侵我边境,交战于黑龙、松花、呼玛尔诸江,据我所属尼布潮、雅克萨地方,收纳我逃人根特木耳等。及我兵筑城黑龙江,两次进剿雅克萨,攻围其城,此从事岁刹之原委也”。同时康熙帝还向清朝使团交待了与俄方谈判的基本原则。康熙帝指示说:“尼布楚、雅克萨、黑龙江上下及通此江之一河一溪,皆我所属之地,不可少弃之于鄂罗斯。”当谈判正式开始后,果罗文企图强迫清政府接受“两国以黑龙江至海为界”的要求。索额图在发言中重申了清政府的严正立场,指出沙俄入侵者必须退到色楞格河以西,尼布楚和雅克萨一带必须归还中国。由于沙俄使团顽固坚持侵略立场,使谈判陷入僵局。后来为了及早达成协议,以便集中力量解决噶尔丹叛乱的问题,索额图便根据康熙帝的另一指示——即“彼使若恳求尼布楚,可即以额尔古纳河为界”的指示,作出重大让步,表示尼布楚可以让给俄国。但俄方谈判代表仍不满足,迫使谈判中断。后来,俄方代表团看到中国使团加强了戒备,加上尼布楚一带的我国少数民族又掀起了抗俄斗争,俄方的态度才稍有收敛,不再坚持占据包括雅克萨在内的黑龙江北岸。接着,经过多次频繁的交涉,双方终于在公元一六八九年(康熙二十八年)九月六日正式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该约明确规定中俄两国东段边界以外兴安岭至海、格尔毕齐河和领尔古纳河为界。该约以法律条文规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这样在康熙执政时期,中国便收回了被沙俄侵占的一部分领土,遏制了沙俄对黑龙江地区的侵略,保障了东北边疆的安全。

五亲征噶尔丹
在公元一六九○年(康熙二十九年),也就是在《尼布楚条约》签订后的次年,一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三十七岁的康熙皇帝亲自率领大军北出长城,在距离北京七百多华里的乌兰布通,与沙皇俄国支持下的准噶尔贵族分裂势力的头目噶尔丹进行了第一次激战。
这次战争的起因,要从噶尔丹勾结沙俄发动叛乱谈起。
噶尔丹是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中的准噶尔部的头目。
明末清初,我国蒙古族分为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和漠西厄鲁特蒙古三大部分。其中,漠南蒙古早在清朝入关以前,已隶属于清朝统治之下。漠北蒙古各部,清初以后也相继向清朝政府称臣纳贡,至于漠西厄鲁特蒙古各部也都先后隶属于清朝统治之下。当时,沙皇俄国正处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奉行着一条对外扩张的政策。位于我国西北边疆地区的厄鲁特蒙古,便成为他侵略扩张的对象。十七世纪上半叶,沙皇俄国曾多次派遣使者潜入厄鲁特蒙古地区,诱使其首领巴图尔浑台吉归顺俄国未能得逞。公元一六五三年(顺治三年)巴图尔浑台吉死去,由其子僧格嗣位。在僧格(噶尔丹之兄)统治时期,沙俄政府又不断派遣使者企图使僧格屈服于沙皇,遭到僧格的拒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6 5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