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怒颜 >

第121章

怒颜-第121章

小说: 怒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福州月港出来,经过台湾海峡,是富庶冠天下的两浙、两淮,然后就是供应京畿地区食盐的长芦。过长芦之后是渤海湾,渤海顶上是辽东都转运盐使司,负责供应帝国军队的食盐。东边整条海岸线,就是帝国庞大、辽阔的海盐产区。这里的盐课,五分天下税利,支撑着帝国全部的军饷。渤海湾过后是朝鲜国,过了朝鲜国再往上,一侧是漫长却荒蛮的海西女真驻地,一侧是倭国。相对于两淮两浙的繁华鼎盛,相对于漳州月港的汇通南北,倭国、海西女真,未免如同海角天涯般的偏远荒蛮!

万钱敲了敲那狭长的倭国,又摸了摸胡子,径自木讷沉思。
阿联看见万钱的动作,不禁说话道:“原来倭国这般狭长瘦小。”,说着又压低声音:“海上听闻倭人剽悍,也不知道真假。”
万钱扫了阿联一眼,不以为意的:“就是朝廷的地图也未必比他的准。”
阿联皱了皱眉。
“风大哥在倭国的根基,深不可测。”
“那爷……”

万钱似乎知道阿联想说什么,只要摇头:“倭国狭小,只怕地方贫瘠,是以民风剽悍。”,万钱挥手指向对岸的海西女真驻地,画了一个大大的圈:“这里!了无声息!”
阿联皱眉摇头。
万钱缩手、负手,低声道:“我曾戍边。”
“爷,阿联不明白。”

“帝国所有盐产区,属辽东都转运盐使司最为特殊。你看,地处渤海湾一侧的辽东都转运盐使司,东临大海,北有建州女真,西有兀良哈部,再远就是鞑靼,南接渤海湾。可谓咽喉的地缘、辽阔辖地。”,万钱在渤海湾边上一点,然后以之为中心画了一个巨大的圆,娓娓道来:“辽东都转运盐使司所辖辽东盐区,主要靠军卫盐场煎盐,而管辖、支配这些盐斤的,实则就是军士。”

阿联听到这儿轻轻点头:“我明白爷的意思了!军士管盐,与其他盐区大为迥异!想来盐课支撑帝国全部军饷,盐官素来就是肥缺。在其他盐区,地方民政归属地方衙门。盐官有钱,但不能管民政,更没有军权,到底还算是有一方民政可制约盐官。诸如昔日康知府之与贺转运使、梁同知。而此处,管盐的就是军事,这盐政与军政就几乎重叠在一起……这一处,怕是铜墙铁壁!”
万钱又看了阿联一眼,胡子几乎掩盖了嘴角的浅笑,但眼里的赞赏却是明显的:“分析得不错。辽东都转运盐使司之下就是长芦盐区。长芦盐产量高居帝国各盐产区的第三名。可长芦盐产区除了能供应京畿用盐外,别无建树,其背后,可见一斑。这一回,风大哥的船队,规模惊人。但是我用区区一千斤残盐,就可投石问路。这里头,我看出两件事。”

“哦?爷,请您示下。”
“第一,风雨安虽然船队规模庞大,但碍于朝廷禁运私盐,他未必就能收到足够的盐。第二,辽东军盐一事,必然是铜墙铁壁的利益,但海上走私仍余地,据我推测,最大的原因就在于辽东产盐不足。”
阿联“嗯”了一声,又捏了捏下巴,然后指着沙盘中渤海湾的一处:“爷,辽东都司就在辽阳。你说……辽东都司与辽东都转运盐使司会不会、有没有什么关系?”

万钱皱了皱眉:“是个问题!但,应该……还没有。据我所知,辽东都转运盐使司下辖的盐场中负责煎盐的,一部分是通晓煎盐技术的兵卫,另一部分则常常是流刑犯或者犯了事的灶户。这些人,看似灶户,实则军籍,两头都像,但两头不靠。既不是灶户,也不是正经的军人。正因为这份特殊,辽东都司想要插手辽东都转运盐使司的事务,只怕也不容易。”
“可是,辽东都转运盐使司出产的盐是供应给辽东都司的!这两个衙门,只怕也少不得多少明争暗斗了。”,阿联摇头。

万钱听了摇摇头:“你说的是有的,但未必至于太过复杂。原因很简单,辽东煎盐的这些人,与两淮两浙世代煎盐的灶户,无法相提并论。何况辽东苦寒,盐场并不比两淮两浙那般星罗棋布。所以产盐极其有限,这些盐,能够供应国中各路卫所已经极其勉强。这块面饼不够大,辽东都转运盐使司想像当初贺转运使那样大手笔的赚银子,基本是不可能的。而辽东都司下辖军士的食用盐都得指望着辽东都转运盐使司,吃人嘴软,自然也就掀不起什么风浪。我料定,辽东都司靠着一点地缘便利,给海上走私商人通融那点私盐,不敢真正触犯辽东都转运盐使司的利益,所以不可能成大气候,只是帝国边境的疥癣之疾而已。”

“这才是私盐泛滥却并未致命的原因!”,阿联接话:“听爷这番话,阿联茅塞顿开啊!要是辽东都转运盐使司产盐充足了,再与辽东都司同气连声,以他们占据的位置而言,南可出海、北可通兀良哈乃至鞑靼。果真如此,不仅走私盐商再无立锥之地,北面边疆更加难以插手。”

万钱点头,眼睛随即盯着沙盘中渤海湾的某一点。许久许久之后,他突然伸手一点天津三卫:“少筠在这里下船……我敢断定!”,万钱的语气突然铿锵起来,手指蜿蜒拂过沙盘,定点于辽阳的辽东都司:“她必定不畏危险,进京,经密云卫北上出山海关,到辽东。”
阿联暗吸一口气:“爷……难道二小姐……”

“少筠出走,赵叔说过,荣叔要她往北边她家的屯田里去,盘活屯田。可是我曾戍边,知道所谓开中盐的屯田,早就毁得不成样子。要盘活,除了自己有手腕,还得先指望边防稳定。今非昔比,边防就算无大事,也算不上稳定。就算荣叔不在,老柴在,这事他不会不懂,也必然会告诉少筠。少筠既然活着,却不肯来找我,就是立志报仇的意思了。既然她一心报仇,就必定会想尽办法来一步登天。盘活屯田,不是她眼下最迫切的,我料定,她这时不会做这件事。”

“所以她……”,阿联叹息:“爷,二小姐赤手空拳,能做什么?”
就是因为赤手空拳,才觉得可怕!想当初桑贵在河北河南也是赤手空拳,却闹得两地人声鼎沸、人心躁动。而最后桑贵的衣锦还乡,成全了桑氏再一次稳坐帝国贩盐的头一把交椅。桑贵尚且如此能耐,能叫桑贵心服口服的主人家、能一道拱手相让就叫他知难而退的桑少筠,又该有怎样呼风唤雨撒豆成兵的能耐?他真的不知道!

眼下看,辽东都司下辖各个卫所,驻守着各边塞要隘。而辽东都转运盐使司所涉及的,正是少筠所最为擅长的盐事!这些地方与北方各部杂处,内部、外部情况都十分复杂。正因为如此,走私盐商从海上、路上运来的私盐,必须打点好辽东都司及其下辖各卫所,并且小心避免冲击辽东都转运盐使司的利益才能顺利销售出去。想要这里面游刃有余,太过复杂!稍有差池,得罪的就是手中握有兵权的凶神恶煞!少筠手头分文全无,她一个从未出过两淮的姑娘,在千里之外更谈不上什么交情,能如何翻云覆雨?万钱想不明白,更担心她乱闯,终于闹得不可收拾!

万钱心里盘算了一番,全然没有头绪,只能暗自叹气着暂时搁下这千般心事,寻思另一件事情。他又回到海西女真处:“倭国太过狭小,倭人虽然稀罕中原天华物宝,但购买力有限。阿联,海西女真如何?”
阿联拧着眉头想了想,摇摇头:“海西女真蛮夷不开化,没有当地人带着,连风大哥都不敢在这里靠岸。何况最强盛的建州女真拖儿带女的也不过三两万人,海西女真能有多少人?只怕还不足扬州城里的一个零头!跟他们做生意,学风大哥的话,还不如跟倭人做生意呢!”

确实,北边虽然广袤,女真人虽然渴盐,但是人数就摆在这儿了,赚钱,赚翻不了天!“看来,还是得老老实实的上岸拜拜辽东都司的码头!”,万钱若有所思的。
阿联笑开:“爷想办的事儿,就没有办不成的。我这就传信出去?”
万钱听了这话,先是点点头,然后一拧眉毛,又摇了摇头,看的阿联很是糊涂:“爷,您想要如何?”

万钱没有说话,心里是有点儿不甘心。上岸拜码头不是什么难事,不过就是用银子打发的事情。可是这么一来,他们饶是船队规模惊人,也不过是个跑腿的。海上的风险自己担着,陆上赚得银子一大半就白白让给了人家。为了赚钱,他不怕花钱,但也得看他能赚多少,要担多少风险。毕竟海上走私,朝廷不许,风浪也不是说能避免就能避免。寻思来去,万钱挥挥手:“你先传话,我要上岸。但是……上回你传信给桑贵,他不是想要北上找人?让他不忙找人,先来见我。”

阿联想了想,忙回道:“不如就在岸上约个地点,让他在哪儿候着爷?如此一来大家都便宜了。”
万钱扫了一眼沙盘:“那就辽阳吧。”
阿联一声笑:“得,就算他今年不用跑开中盐,还得来北面一趟!”

……

作者有话要说:辽阳……一个大舞台。
此章基本上是总括辽东事宜,算是这一段的领子。请看的家伙们,务必要看懂。
还是那个老问题,盐政的官只能官盐,就好像现在的地方政府和铁路部门。但辽阳更加特殊一点,军事重镇,军事为先。其它不懂得可以提问。




、163


孙十三再进他的衙门时,书房井井有条。上峰来的文书分门别类归了档,再一细细翻查,时间也对榫;煎盐的日志按年按月排好了,金州所历年来产盐的情况一目了然;所中煎盐的军卫有几人,年貌经验擅长如何,流刑犯有几人,性别年纪来所时间也都一一列明,就连盐场里每天开几灶火,也都细致列好。
孙十三瞠目结舌——他不是不识字,但他从没能管到这般细致——他看着一旁气定神闲的少筠,不由得拱手:“小瞧你了!”
少筠朝孙十三一笑,仍安坐桌边,指点枝儿:“你写大字的坐得端正,握笔要紧,但下笔要用腕劲儿。”

侍菊正好从里间伺候少箬出来,笑着接话:“孙军爷,文书我理好了,要是您看着还成,我今日可是得依着规矩下场子分派你的人了。”
孙十三拱手摇头:“姑娘,这眼见既要过年了,我这还纳不上盐就打饥荒了!我看你这架势,很要得,你就赶紧的吧!只要能够纳上盐,咱们什么都好说!”

侍菊笑了一声,跟着少筠坐到桌边,有些儿痞的模样:“就怕孙军爷您~觉着我占了您的位、削了您的权,教您夜里睡不着觉啊!”
孙十三叹了口气:“姑奶奶,这火燎屁股了!我要是睡不着,那也是发愁纳不上盐啊!你看我的文书也知道,去年死了几位老煎盐的,我今年真是睡不上踏实觉。”

侍菊点点头:“金州所缺人,连广宁右屯卫那边的人都知道了。话虽如此,就怕你下面的人不服我一个娘们管,尤其你那大舅子。孙军爷,我们这一群人眼下是落了难了,有一句话不怕放在前头,咱们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要我管,我可不理什么大舅子、小侄子的。要是过年前这而产盐都上不来,咱们上下一干人等,都等死。”
“谁说不是呢!”,孙十三唉声叹气的,虽然看到希望却还是忐忑不安的:“姑娘,咱们保命要紧!只要这盐能多起来,什么都好说!”

侍菊掀了一下眉毛:“既如此,我就不怕讨人嫌的管着了。如此,孙爷您先往盐场里见见我们的老柴叔,一会再召集你的人,咱们啊面对面得立些章程、定些规矩,一准儿叫你的盐往上涨。”
孙十三满脸的喜洋洋,朝着侍菊猛拱手,又对少筠一咧嘴,就转身跑出去了。
侍菊看他走远了,略舒了一口气,低声道:“那整理文书的事,大小姐就能办下来,还必定能办得比我好,怎么就!哎!”

少筠看了枝儿一眼,轻声道:“姐姐心里惦记姐夫和宝儿,又知道咱们家里出事,心里……再说了,当初姐姐理事,并不像我们这般名正言顺。我们要不是荣叔说要改法子,那淋卤、试卤的法子你我也不能知道的。你且别得意的太早,究竟咱们没有亲身做过这些事情,无论如何得尊重着原来场子里的老人。”
“这还能不知道么!”,侍菊一笑,摸了摸脑后的妇人发髻,禁不住抱怨道:“这儿也太冷了,瞧我的头发都痒得受不了了,也不敢洗他。”

枝儿听见了抬头,很认真的问她:“菊姐姐,你怎么绾了发髻了?”
侍菊一愕,伸出手来刮了刮她的鼻子:“鬼灵精,就属你精明。”,说着招呼了少筠一声,站起来就往外走了。
枝儿瞪大了眼睛,发了一会呆。等少筠催她动笔时,她又扬着小脑袋问少筠:“竹子,你为什么也挽发髻?”
少筠抿嘴笑着:“姑娘家出嫁了,自然要挽发髻。”

枝儿一手执着笔,一手托着腮,小大人似的叹了口气,小眉毛蹙得紧紧的:“小姨出嫁,为什么没叫我娘喝喜酒?”
少筠一愕,很是好笑的:“谁告诉你出嫁就能喝喜酒的?”

这一句话让枝儿好像想起什么似地,眉毛一下子全展开了,连神情都变得冷淡起来。她偏了偏头,一句话也没说,又低下头写字。可写着写着,她手劲儿越来越大,一张劣质的宣纸一下子涂得乌漆麻黑的。枝儿一见一张纸都毁了,突然咬牙切齿的一用劲,好似发泄似地使劲摁着那支毛笔,直到那支毛笔如同秃头笔一般在纸上划着。
少筠原本见她低头写字,不以为意,便转身又裁了一张纸过来。不料她一回身就看见枝儿这模样。她心里一震,忙定着枝儿的小手:“枝儿!怎么了!”

枝儿抬起头来,小牙齿咬得格格作响,一张脸蛋儿憋得直泛青。她见少筠问她,也不肯说话,却突然间呀呀的喊着,双手执笔猛然戳着桌面的纸,力气大得少筠几乎抱不住她。
少筠一看此状,心中一痛,终是明白过来,也顾不上什么,只轻轻细细的哄着:“枝儿、枝儿,好枝儿,别怕!小姨在这儿,再没人能欺负咱们。”

听了少筠的话,枝儿突然更加激动起来,一手甩开秃了头的毛笔,扯着少筠的手,张口就咬,一面还含糊的喊道:“咬死你、咬死你!臭女人、坏女人……”
细细密密的剧痛瞬时传了过来,少筠鼻头一酸,只抱着枝儿,任她咬着。两姨甥抱在一团,直到枝儿泪流满面的平静下来。
少筠颤抖着舒了一口气,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