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朱明画卷(VIP完结) >

第7章

朱明画卷(VIP完结)-第7章

小说: 朱明画卷(VIP完结)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是在以自身作威胁之后,当夜,她、冯妈、阿秋三人在八名士兵的护送下出了京师,然后便被关在一座阁楼之上,听一个妈妈讲皇家、燕王府等一切事宜。直至她能倒背如流的前一日,才重又回到了京师应天!
李西缓缓地闭上眼睛,再一次陷入繁杂的思绪当中,感慨万千:在这短短不过十日的光景里,却已有翻天覆地的改变!她生活了六年的西院,已被大火所吞噬。而她能救下自己、冯妈、以及阿秋的性命是否该庆幸呢?不管怎么说,也比葬身火海的陈姨娘强!
如此,若是只有成为“徐仪华”才可安然活着,那这个世上就再无李西其人,只有——徐仪华!

第十二章 重生

一个时辰后,收拾停当,已改头换面的徐仪华(李西)从歇榻处出来,一路寻思,等会该如何避开众人的视线,尽量不引起他人的怀疑。
正想得出神,忽听身后有女子“四嫂、四嫂”的叫喊,她也没留意,仍自顾自地走着。这时,冷不丁有人从背后拍了一掌,说道:“四嫂,回个神!都唤您老半天了。”仪华给唬了一跳,回头一看,是一个年轻的女子。
女子约十八九岁的年纪,身材高挑,容貌清秀,与她作同样装扮,尽是御下头面首饰,外服白色素衣。再依女子梳妇人发髻,对她的称谓来看,女子十有八九是王妃的身份。而朱棣众多兄弟中,只有三个弟弟成年并成亲,那么眼前这名显着热络的女子,最有可能是朱棣一母同胞的兄弟——周王之妻。
须臾之间,仪华已在心里过了数,朝女子微微一笑,道:“抱歉,真没听见。不过,五弟妹你可是吓了我一跳啊。”周王妃没理会这话,只是瞪大了一双眼睛,上上下下地对仪华一番打量,啧啧称奇道:“四嫂两年不见,您可是一点未变。唔,反观还年轻了不少,怎么……”越说越是疑惑的瞅着,思量不得。
听周王妃这样一说,仪华心里“咯噔”了一下,勉强笑道:“我两年前得了一方子,说用牛乳加一些珍珠粉之类的净面,可使肌肤如少女一般,没想到用了这久倒真见了效。”一面打着马虎眼的说着,一面暗暗窥探周王妃的神色,见她似相信了这般言词,这才暗呼口气,又忙伸手指着灰蒙蒙的天色,岔开话什道:“今儿,天色阴沉沉地,又起了北风,咱们还是早些赶去为好。”
周王妃点点头,又抬头望了眼天色,担忧道:“看着天像是要下雨!今日是母后出殡的日子,千万不能变天呀。”仪华从旁附和了几句,话头倏地一变,低下头遮去唇角的冷意,道:“五弟妹放心,世间之事再难,也难不倒皇家。就是刮风下雨,打雷闪电,该怎么做照样怎么做!”
随行一侧的冯妈自是将这话收入耳内,知是仪华心里怨怪未消,不由拿眼望着她暗叹一声,忙又低眉敛目的一旁随侍而行。
仪华、周王妃二人一边说一边走,不觉便来到了停放大行皇后马氏棺椁的几筵殿外。还未走进,老远就听见嚎啕的哭声传来,或有甚者是摸着眼泪向殿宇中奔去。妯娌两见眼内的情形,对视一眼,不约而同地从宽大的衣袖里摸出一块方巾,往眼睛上一抹,瞬时,二人眼眶一红,面上即做出哀戚的神色就朝殿里匆匆行去。
“燕王妃,周王妃到——”一个中年内侍哑着尖细的嗓子喊道。
甫一入殿,就感一种肃穆之气在殿内蔓延,仪华心下一紧,不自觉头垂的更低,亦步亦趋的紧跟着周王妃行到左面殿侧跪下,方飞快地扫了一圈,见周围的王公贵戚并未对她们投以注意,不由暗自庆幸。
却不待她稍是舒缓口气,只觉一道锐利的目光似利剑一般飞向自己,她反射性的就抬头望去。这一望去,立时对上一双狠厉的眸子,仪华当即一怔,相视那人见她倒发了个怔,眉头一皱,唤了贴身的内侍低声耳语了几句,便撂下不再理会。
见那人移开视线,仪华神经霎时为之一松,身上也有些不支的瘫软着,却听耳旁有人小声禀道:“王妃,王爷让您记住自个儿的身份,莫丢了体面!”一听这话,仪华饶是再反应不过来,也明白刚才那人是谁,又一想内侍传的话,一时又恼又恨,但随后倒也眼观鼻鼻观心的做孝妇跪着,未再动一下。
就这般一跪又是一个多时辰,直待身着素服,戴乌纱帽、黑角带的文武百官,以及穿麻布大袖长衫,饰麻布制头巾的命妇们听诏来到殿外跪拜毕,殿内众人已是跪得微有歪倒的时候,才听殿门口传来小声的催促声:“快跪好,皇上来了。”
仪华忙振作精神,随众人一起面朝殿外叩首,齐呼道:“恭迎皇上——”
从远及及的恭迎声还在耳旁回响,又听纷杂的靴履之声从殿内穿过,少时,方闻一道饱含悲戚的哭音叹息道:“免礼吧。”众人闻言这才直起身子,以膝跪行地面转回身。
一阵声响过后,仪华只觉耳畔呜呜隆隆地,委实跪得有些吃不消了,却见周围众人皆跪着纹丝不动,神情庄重的候着朱元璋给皇后马氏祭拜,她也只得银牙一咬,硬是坚持了下去。好在这次礼仪很短,不过一刻半钟,就有内侍唱和道:“起——”
仪华知是祭礼毕,只需待三十二杠手前来抬起棺椁,便可起身。却不想来时的一番对话,竟一语成谶,只听殿外轰隆一声,瞬间,大雨倾盆,狂风呼呼作响。
一时间,殿内气氛陡然一变,一股莫名的紧张在空气中缓缓流动。
仪华不知为何,正疑惑众人的反应,就听一个洪亮的中年男子声音大发雷霆道:“岂有此理!这就是你们拟定的吉日吉时,让皇后连最后一程也走不好,你们让朕以后如何有颜面去见她!”
“皇上(父皇)息怒!”众人急忙呼道。
轰隆隆
又一道震耳欲聋的雷声从天边传来,众人声音下意识一滞,紧接着,一束银色闪电劈来,沉闷幽暗的大殿诡异一亮,一刹间,雨势越加猛烈,“噼里啪啦”的打在白玉石阶上,听得人心惊胆颤。
“好!朕果真养了一群废物!来人,将神宫监他们一行人拖出去立斩不赦。若半个时辰后,雷雨再不停,钦天监的一干官员,也给朕一个个地拉下去。”在一片雷声雨声交加大作之际,一个声音怒不可遏道。
“皇上……饶命啊!皇上!”上道话音刚落,只听一片哀嚎声不绝于耳,却又不过一时半刻,绝望的哀求声已淹没在一个个惊雷浩雨里。
此时,亲眼目睹这一切的仪华,已目瞪口呆的瘫跪在地上,低垂着的螓首下是掩不住的恐惧与愤慨:什么叫皇权,什么叫人命,在这一刻,显现无疑。不过下雨闪电的自然现象,却只因九五之尊的皇上一个不高兴,便可随意斩杀一批批官员。那么布衣百姓呢?在皇权之下,可又是低贱的不如蝼蚁?
想到这,仪华止不住的联想起她自身的处境,尴尬的立场,还有迷茫不可预料的未来……
正胡思乱想时,半个时辰已过,阴暗的殿内再一次响起了绝望的悲鸣,一触即发的窒息感弥漫整个殿宇,恍惚间,一股浓浓的血腥味似乎萦绕开来。
“慢着!”就在众人人人自危的时候,一个苍老的声音适时响起,殿内的骚动也顺应静了下来,听那人悠悠吟道:“雨落天垂泪,雷鸣地举哀。西方诸佛子,同送马如来!皇上,今日确为吉日,只是皇后娘娘她仁慈宽厚,上天才以风雨雷电相迎娘娘!”
仪华细听那老者的话什,心下暗赞了一下老者心思巧妙,但又可惜他不过是巧言,终究劝不了朱元璋收回圣命,反会搭上自己的性命。
然,殊不知人心不可猜测,尤其是帝王之心更不可猜测。
只见老者一袭话说完,朱元璋便朗声大笑道:“宗泐啊,你不愧是得道高僧!说得好!说得好!既然诸天神佛来送皇后,咱们就这个时候出殡!”老者见朱元璋转怒为喜,继而更进一步道:“那钦天监的官员,不知……”
“放!当然放!朕还需要他们为皇后送行唱和!”朱元璋一派大度道。
如是,一场血淋淋的杀戮便在老者的巧妙的言辞中游刃而解。
见状,殿内众人不由大吁口气,纷纷向老者投以崇敬的眼神。而仪华却愕然了半晌,忍不下心中的好奇,偷偷抬眼看向老者,老者不过是一个白胡子老僧人,身形佝偻,但身份在众人中间,明显极高,不仅受众人推崇,还得朱元璋宠信。看来,在明代僧人的地位是极高,这一点她需要注意。
接下来,众人生怕再有变故,而后送殡、下葬等事宜皆提起十二万分小心,有条不紊的走过一遍行事,于下午酉初刻,大行皇后马氏终葬入陵山。
从陵山回到歇榻处,已是掌灯时分,本该沐浴休息的仪华却紧绷着神经,目光一动也不动的盯着阁楼门口,待看见雨雾里几个身影冒雨过来,她紧张得死握双拳,直到几个内侍穿着的人进来阁内,她才全身一松,有些精疲力竭的问道:“什么事?”
一名内侍禀道:“宗泐大师亲选了一批高僧予诸位王爷回藩地,以为大行皇后诵经祈福。所以王爷还在皇上那,今晚可能会留在那边,还请王妃娘娘先行用晚饭,不必等候。”一听完,仪华只差没站起身高呼雀跃,幸是理智未失,忙打发了几名侍卫,就沐浴上榻,不约片刻便也沉沉的睡下。

第十三章 接触

时近二更,已是夜深人静,只余几只秋蝉不知白昼黑夜的叫着。
在这“吱吱”的蝉鸣声下,仪华一身难受的醒了过来,还不甚清醒地睁开眼睛,就感浑身一股黏腻劲儿,四肢也泛着酸软无力。她干脆也不动,静静地在榻上躺着,思忖了一下,便料是白日送殡时,淋了雨又吹了冷风,估摸着现在是风寒侵体所至。
她又躺了一会,实属不适的厉害,身上出了一层层的细汗,贴身的亵衣裤渗得透湿,吸附在肌肤上。于是,张口想唤冯妈来伺候,又忆起冯妈她们也是受了凉,睡前她就没留守夜的人,这会儿只好由她走出去唤人。
正打算间,开门声夹杂着一个浑厚低沉的男子声音响起:“去调查一下那个叫道衍的僧人。”一人恭敬地应下,又一尖细的声音劝道:“王爷您两日未阖过眼,还是让奴才备了热水,伏侍您歇下?”
……
后面他们再说些什么,仪华已听不进耳,心下只有一个声音在嘶吼的叫嚣着:朱棣他来了!
不过,隔着一座楠木六扇隔扇之外的人,却半点未听见屏风之内的人祈祷,在内侍伺候着盥洗毕,众人退下后,朱棣拖着微带沉重的步子向里间走来。
感觉脚步声离她越来越近,仪华的心一下提到了嗓子眼上,不由自主的屏气凝息,紧张得仿若即将行刑的人,等待着接下来的凌迟。却在这电光火石之间,眼看着朱棣就要绕过屏风,“砰砰”一道急促的敲门声改变了他的路径,让他又调转了回去。
“什么事?”朱棣疲惫的揉了揉眉心,随口问道。
“一个自称道衍的僧人求见王爷。”室外的人言简意赅的回道。
一听“道衍”二字,朱棣眉宇间的疲惫顿消,只听他微一思量,即允道:“请大师进来。”
听到这,仪华无声地张了张嘴,她不知自己是否该吱一个声,以示室内还有一人,就听一个中年男子的声音似在叩首行礼道:“贫僧道衍参见燕王殿下。”听过,仪华刚生的念头又被打消了,使她带着一丝害怕一丝好奇的睁开双目,向隔扇的位置偏头去,透过白纸糊得的大片镂空雕花扇面,看着外间的情形。
朱元璋为了夺取天下,曾利用周颠、铁冠子为他编造神话、制造舆论,因此他登基后,僧人、道士在明代初期地位十分崇高。而道衍精通佛法、儒学、道术等,自是身份更重,大可不必向朱棣行跪拜大礼,更不必行面见皇上之礼——五拜三扣头。
朱棣见道衍行此礼,是为大逆不道,旋即止住搀扶起身的动作,沉脸质问道:“大胆!这乃是我大明朝面见天子之礼,你这藩僧岂敢胡为!”道衍额头伏地道:“燕王殿下不同常人,自当得起贫僧行此礼。”
今日才第一次见面,虽有心结交这名由宗泐亲自举荐的人,但他行事向来谨慎,现下拿捏不住道衍是何意,朱棣不愿露出真实想法,故脸色一变,指着门口喝道:“本王念在你是宗泐大师推荐的,不予你计较,你好自为知。现在给本王出去!”
道衍一急,忙抬头挽回道:“燕王殿下,请听贫僧一言,再赶贫僧离开也不迟。”说着见朱棣沉吟不语,他直表来意道:“贫僧深夜前来,是想求殿下明日答复皇上的时候,能选贫僧与您一同回北平。”
可笑之极,朱棣掩下心里的嘲讽,冷哼一声道:“凭什么!”道衍从容一笑,道:“就凭贫僧有大礼相赠。”朱棣听后莞尔一笑,“哦”了一声,语气略带轻蔑道:“不知大师有何礼可赠与本王?”
“若能随殿下回北平,贫僧定送大王一顶白冠!”似不见朱棣的不屑,道衍掷地有声的仰面答道。
这话一落,朱棣平静的面上出现一道裂痕,脸上瞬间阴晴不定,交替变化。而处在隔扇后的仪华,闻言只差失声一叫,她急忙一手捂住嘴巴,张口结舌的盯着隔扇间的隙缝;再借着缝隙间透过的一缕光亮,这叫道衍的人清晰入得眼内。
该如何形如他呢?
一个年近五十岁的男子,还是一个僧人,却全无僧人面上亲切可言。只见他一张拉长的脸上,是一对倒三角眼,塌鼻梁,厚嘴唇,面露病态之像,又有一种百兽之王的气势,实为怪哉。然而他长相怪倒也罢,却偏偏要说送朱棣一顶白冠戴!朱棣现在是燕王,一个“王”字,若再戴一顶白冠,加个“白”字,岂不是“皇”!
念及此,白日朱元璋的杀人如麻的情形跃入脑海,仪华潮红的脸颊登时一白,想到这话可能传出去的下场,仰或她被发现偷听的下场,全身不禁泛起了森然的寒意,一时居然骇得愣住。
另一边,朱棣却回过神,面无表情的冷冷看了一眼道衍,漠然道:“本王就当没听过这话,大师你走吧。”
道衍见朱棣面上冷淡,心里蓦地一慌,太子朱标身边皆是能臣,没他立足之地;三位就藩军事重地的王爷,二皇子秦王不成气候,三皇子晋王得皇宠,自也看不上他!那么只有四皇子燕王有实力,能让他一展抱负,他不能就这么放弃。心下一番计较过后,道衍急切的起身,恳求道:“殿下,请您带……”
“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