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横扫世界的航母军团 >

第985章

横扫世界的航母军团-第985章

小说: 横扫世界的航母军团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部分的轰炸任务,不胳是陆军,还是海军,实际上都没有装备更好的重型轰炸机的现实要求。而在“鹏”式正式投产之后不久,战线就推进到了美国本土附近,海陆两军也开始寻求比“狼鸠”飞得更远,能够携带更多炸弹的新式轰炸机,“鹏”式轰炸机也正好赶上了这个时机,从而顺利列装。最重要的是,当时罗云冲已经正式出任陆航总司令,而罗云冲还在海军的时候,就参加过制订“鹏”式轰炸机基本性能指标的工作,对“鹏”式轰炸机相当了解,另外,当时陆军研制的新式轰炸机的进度比“鹏”式还要慢得多。罗云冲直接砍掉了陆军的轰炸机研制计划,转为与海军联合研究与制造“鹏”式轰炸机,从而大规模的提高了“鹏”式轰炸机的产量,也就有效的降低了制造成本,同时还节约了大量的后勤保障与维护投入,总总体上降低了装备“鹏”式轰炸机所需要的投入,也就让陆海两军都能够在投入同样的经费的情况下,可以采购更多的轰炸机。
陆军的加入,实际上也为提高“鹏”式轰炸机的性能提供了帮助。比如,在后期加入的全气密封闭式增压驾驶舱的技术就是从陆军的新式轰炸机中引入的。当时海军没有提出要求新式轰炸机在10000以上的高度上飞行的能力,而在这一高度上,必须要使用全气密式增压座舱,不可能依靠氧气筒来为机组成员提供足够的氧气。另外,“鹏”式轰炸机所使用的发动机上的涡轮增压机也是在陆军加入后得到了改进,从而提高了发动机在超高空的输出功率,使轰炸机能够达到12000米的最大升限,而且在10000米的高度上,发动机的输出功率仍然能够达到海平面大概六成的水平,这在当时已经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成就了。
可以说,“鹏”式轰炸机是当时陆海两军航空兵第一个重大的合作成果,这也是在罗云冲出任陆军航空兵总司令之后所带来的第一个重大改变。当时,西飞,成飞都先后加入了生产工作中来,而且先后组建了自己的生产线。第一个下达大规模订单的也是陆航,在27年中,也就是“鹏”式轰炸机的第一批验证机刚刚完成制造,工厂试飞还没有完成的时候,罗云冲就在下半年的采购订单中增加了250架“鹏”式轰炸机的购买经费,为陆航首先装备“鹏”式轰炸机提供了基础。也许,当初海军在启动“鹏”式轰炸机的研制计划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想到,最先购买,而且最为积极的不是海军,而是陆军航空兵吧。
正因为“鹏”式轰炸机结合了帝国几乎所有大型飞机设计师与工程师的心血,所以“鹏”式轰炸机才成为了活塞时代的终极轰炸机。当时,性能与其最为接近的是美国陆军航空兵在27年开始装备的b29。虽然b29的装备时间要比“鹏”早了很久,但是其研制计划启动的时间却要比“鹏”晚近一年的时间。同时,其性能也要比“鹏”稍微差一点。两种轰炸机最终都有大量的改型,而“鹏”在设计的时候就预留了改进空间,因此其改型的性能更是比b29优秀了很多。
其实,从两种轰炸机的服役时间上也能看出其优劣。最后一架b29的改进型在战后不到十五年的时间就退出了美国空军,同时也从此开始了美国空军长达20年的没有战略轰炸机的时期。相反,“鹏”的大量改进型号一直在帝国空军服役到了战争结束后20多年。当然,b29过早退役,也与当时签订的条约有关系。可是,在其他一些国家,“鹏”的改进型,以及衍生型一直服役到了战后40多年,其整个服役史接近半个世纪,成为了世界上服役时间最长的活塞式重型轰炸机。
当时,“鹏”的一些性能不仅是别的轰炸机所不具备的,甚至是同时代的活塞式战斗机所不具备的。比如,其最达达到了12000米的升限(在进行军队试飞的时候,甚至在空载的情况下飞到了13674米的高度),当时就没有一种活塞式战斗机的动力升限能够达到这一高度。另外,其最大9。7吨的载弹量(军队试飞时的极限载弹量曾经达到了13。5吨)也超越了当时所有的轰炸机,就连美国人骄傲了好几十年的b29也最多只能带9吨的炸弹而已。还有,其在8500米高度达到的每小时620公里的速度更是比当时的所有重型轰炸机都要快,甚至很多战斗机在这个高度上也无法达到这一速度。
这些极限性能赋予了“鹏”式轰炸机极为强悍的战斗力。另外,一些细节上的优秀设计也让“鹏”式轰炸机具备了执行特种任务的能力。比如,其超大容量的弹舱为后来挂装超大炸弹,乃至原子弹都提供了改进的基础。同时,巨大的机体内部空间,为后来改装为空中加油机,甚至是预警机打下了基础。采用全盒式机翼承力结构,可以让轰炸机在机翼下挂载大型炸弹,或者是其他的负荷,从而诞生了好几种专用的实验机型。后来,第一种在平飞中突破音速的实验机就是挂在“鹏”式轰炸机的机翼下升空的。可以说,“鹏”式轰炸机后来能够衍生出几十种机型,德国空军甚至秘密扣押了几架被迫降落在其机场上的“鹏”式轰炸机,然后仿制出了类似的重型轰炸机,都是因为其优秀的基础设计,以及一些超前的设计理念。也正通过“鹏”式轰炸机的设计工作,帝国获得了一大批优秀的轰炸机设计工程师,从而为后来研制更多,更好的轰炸机奠定了基础。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作为首批驾驶“鹏”式轰炸机的飞行员,吴林糠是比较荣幸的,而且在他首次驾驶着新式轰炸机飞上天空的时候,吴林糠就意识到,这架轰炸机将改变整个空中战争,乃至今后所有战争的面貌。当然,当时他并不知道,真正让“鹏”式轰炸机成名的是那次将永远留在战争史册中的特殊轰炸行动。作为一名资深飞行员,吴林糠是通过直觉感到这种新式轰炸机将对战争带来多大的影响。
数个月的高强度训练,让吴林糠掌握了新式轰炸机的所有性能特点,可是相对于这次的任务而言,这还是不够的,他不但要掌握新式轰炸机的性能,而且还必须要具备在特别环境下熟练控制轰炸机的能力。这不但是对吴林糠的要求,也是对其十二个机组所有飞行员的要求,可是,当时留给他们的时间已经相当的有限,甚至可以说已经没有训练的时间了!

第六十二章 果断出击

一个偶然的因素让罗云冲在十七日下午就决定立即展开行动,当时包括罗云冲在内的所有人都没有想到,他们不得不在没有做好充足准备的情况下展开行动。十六日夜,墨西哥政府的反情报部门逮捕了几名为美军服务的叛徒,通过连夜的审讯与秘密逮捕行动,在十七日凌晨,墨西哥政府军,以及指挥政府军行动的内务部门就捣毁了一个潜伏在古铁雷斯的美国谍报组织,并且在行动中逮捕了两名墨西哥裔的美国谍报人员。在经过了严酷的审问之后,这两个谍报人员交代了他们知道的事情。同时,墨西哥的情报机构在查获的一些资料中找到了一份与远征军有关的文件,并且在十七日的中午就将这份文件,以及那两名谍报人员交代的事情一起送到了古迅雷的手里。在拿到了这份文件后,古迅雷立即就直接飞到了圣佩德罗苏拉的机场,找到了罗云冲。
这份文件里有几张“鹏”式轰炸机的照片,其中一张照片上甚至有“圆桶”炸弹。而根据那两名谍报人员交代的情况来看,他们已经知道了秘密部署在圣佩德罗苏拉的轰炸机部队,而且知道这些轰炸机携带的炸弹,万幸的是,这两名谍报人员还来不及将这些情报送出去,他们就被墨西哥的秘密警察给逮捕了。
当时,不管是古迅雷,还是罗云冲都无法确定美国的情报人员有没有通过别的渠道获得相同的情报,同时,那两名交代了情况的谍报人员说的是不是实话。也就是说,美军也许已经知道了这支轰炸机部队的情况,或者是即将知道。这样一来,美国的情报部门就很容易判断出这支轰炸机部队的目标是新奥尔良的拦河大坝。因为美国也掌握了英国人摧毁鲁尔大坝的行动经过,只要让美国的情报人员看到那张拍下了“圆桶”炸弹的照片,那么这次行动就没有任何秘密可言了。也就是说,美军肯定会迅速加强对新奥尔良拦河大坝的防御力量,特别是防空力量,如果在此之后再发动攻击的话,12架轰炸机是不可能完成任务的,而且损失将会相当惨重。取消行动就不可能达成目标,古迅雷就必须得在墨西哥战场上面对潮水般涌来的美军地面部队。因此,罗云冲没有别的选择,必须立即开始行动,在美国人组织起更严密的防御之前摧毁大坝!
两人商量妥当之后,罗云冲就去组织飞行员,准备部署作战行动。万幸的是,当时相关的准备工作基本上都已经到位了。作战计划几乎是现成的,英国人给予了很大的帮助。而这12架“鹏”式轰炸机都是做测试与训练用的,出厂的时候,飞机上就预留了安装各种设备的接口,而且在离开瓦胡岛之前,就已经安装上了轰炸与英国人当年使用的类似的轰炸瞄准仪。飞行员的训练也早就在进行,吴林糠这批飞行员基本上掌握了各种高难度飞行与轰炸的技巧。弹药也准备妥当,而且还带了12枚备用的炸弹。当时,只有三项准备工作没有到位,一是飞行员还不熟悉飞往新奥尔良的航线,二是没有确定具体的作战时间,三是新式炸弹能否炸毁拦河大坝还是个未知数。
吴林糠等人是在完成了下午的飞行训练,于傍晚降落到机场之后,就接到了命令,然后去了飞行员休息中心,罗云冲已经在这里等着他们了。战前会议立即开始,对当时的十二个机组里的108名成员,以及罗云冲来说,他们仍然对这次行动能否成功没有太大的把握。罗云冲首先给这些即将出发的飞行员介绍了任务,随即让他们提出心中的疑问。
“航线应该不是大的问题,基本上都是在大海上飞行,这与我们进行的训练相差不大。”一名少校机长首先提出了问题,“有一点对我们的影响很大,那就是海湾的天气,如果有风暴的话,那我们就得设法绕过风暴区。”
“这个我已经安排了下去,气象侦察机在你们返航之前就已经出发了,天气预报也将很快发回来,到时候,我会亲自确定具体的航线。”罗云冲迅速的回答了这个问题,然后用目光询问其他人。
“我们在什么时候行动?”另外一名机长提出了问题。
“现在我初步认为,轰炸机群在黎明前到达最为合适。”罗云冲靠在了后面的桌子上,“黎明是人最疲惫的时候,而且美军在夜间反而会加强防御。从我们获得的情报来看,美军的换班时间在7点左右,而在此之前,执勤的官兵已经非常疲惫了,或者是正在开小差,我们的轰炸机群争取在六点十五分到六点半之间进入,也就是说,在天色蒙蒙亮的时候就投下炸弹。这样,在返航的时候,也可以避免遭到美军的拦截。”
“那么,我们就得在凌晨的时候出发。”
“具体的出发时间现在还没有确定,在我设计好了航线之后,会将出发时间告诉你们的。”
“那么,我们该怎么投弹?”吴林糠问出了一个关键问题。
“这正是我们最为棘手的问题。”罗云冲也一直在等着飞行员问出这个问题。“我们没有对新式炸弹进行任何测试,谁也没有把握这种炸弹能否炸毁新奥尔良的拦河大坝。另外新奥尔良的拦河大坝是重力坝,而不是当年英国人炸毁的应力坝。你们都学过基本的力学,应该知道重力坝与应力坝的区别。在此之前,还没有任何一次成功炸毁重力坝的战例。现在,我们手里仅有工程师计算出来的结果。”
飞行员的神色都严肃了起来,罗云冲这番话的意思已经很明确了,他们只能够依靠理论计算出来的结果行动,而且在投下炸弹之前,没有人知道这次行动是否成功。这时候,罗云冲也让他的助手将黑板拉了过来,上面画着新奥尔良拦河大坝的示意图。
“通过理论计算,我们至少要保证两枚炸弹命中同一点,而且之间间隔时间在半分钟以上,最好是三枚炸弹,以一分钟的间隔时间连续命中同一点。另外,我们只需要在大坝上炸出一个缺口,就足以让海水涌入新奥尔良了。”罗云冲在大坝的示意图上标出了三个点,“因此,我们的轰炸机分成三批,每一批四架。也就是说,轰炸机分成四个批次进入,每四架向同一个瞄准点投弹。这样,只要这三支机群里有一支机群能够有三架轰炸机将炸弹扔到同一点上,就可以确保摧毁大坝。从概率上计算,我们只需要保证有四分之一的成功率,就能够摧毁大坝了。而从你们以往的训练来看,投弹命中率都在二分之一以上,也就是说,只要按照训练时的水平投下炸弹,那我们就必然获得成功。”
众人都笑了起来,却都笑得有点苦涩。训练的时候,在航道两侧可不会有美军的高射炮,而且天上也绝不会有美军的战斗机。更重要的是,训练时,飞行员不需要害怕被击落,而在战斗中,谁都有可能成为牺牲品。
“为了协助我们的行动,远征军,以及海航将提前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采取行动。”罗云冲让人搬走了黑板,“海航将在凌晨五点到五点半之间轰炸大安德烈斯群岛上的美军目标,海军战略打击部队的重型轰炸机还将同时对美国本土的一些重要目标进行骚扰性轰炸。同时,古迅雷将军的远征军航空兵也将对墨西哥战场上的美军进行大规模的战术轰炸。这些行动都将分散美军的注意力,有效的掩护我们的行动。”
“将军,如果我们被击落了的话,那该怎么办?”一名机长提出了其他所有人都不想提,可又不得不问出来的问题。毕竟,在飞行员看来,“被击落”这三个字都是最为不吉利的。
罗云冲迟疑了一下,说道:“那你们就要尽量向南飞,海军有潜艇在墨西哥湾活动,你们要尽量将迫降地点报告回来,当然,如果实在没有办法,就尽量呆在海面上,我会尽快安排潜艇,并且出动远程水上飞机去营救你们。”
“可是,如果我们无法飞到外海的话,那该怎么办?”又有人追问了一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