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网络其他电子书 > 好父母好孩子 >

第9章

好父母好孩子-第9章

小说: 好父母好孩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据一份调查材料介绍,中国城市的孩子每天劳动的时间平均不足0?郾2小时,是世界儿童中参加劳动最少的一群。“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这句被大家所熟悉的老话,在我们的孩子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
“地是种出来的,事是干出来的。什么时候不劳动也不行。”这是一位农民父亲教育子女的话。“不劳动者不得食”,我们应该让孩子体验到,如果我们把孩子培养成“不劳而获”的人,那将来大家都会没有饭吃。
让孩子在家里有固定的工作,如洗碗、扫地、拖地板、擦玻璃、取牛奶、拿报纸等天天都要做的事情,分几件给孩子干,并且负责到底,有利于帮助他们了解生活、了解父母。
对孩子所做的工作,家长要给予认同,以赞赏作为给孩子的奖励。如果用金钱来奖赏孩子的劳动,最终会培养其浓厚的功利心。
写在前面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必须让生活富足的孩子了解这样一个事实:在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至今还有6千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他们的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
这就是国情。
责任感正是从了解国情开始的。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实践,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辉煌。
我们不可能让我们的孩子再去重复我们的实践,正像我们自己,不可能去重复我们父辈的实践一样。
我们不可能让我们的孩子用我们的思维去看待世界,因为他们有他们生长的环境,他们有他们走过的路。
以“找朋友、交朋友、看朋友”为主要内容的“手拉手”互助活动,自1990年在全国少年儿童中发起,几年来,一直受到孩子们的热烈欢迎,就是因为它满足了广大少年儿童交朋友的需求。
在“手拉手”互助活动中,城市的与农村的小朋友、生活较为富裕地区的与贫困地区的小朋友、健全的与有残疾的小朋友、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小朋友,通过“写信、寄书、赠报、走访”等孩子们力所能及的实践,结交成为好朋友。1994年,全国城乡孩子中,结成“手拉手好朋友”一百万对,1995年达到了一千万对,1996年达到一千五百万对!
香港《镜报》以《中国培养少年儿童的创举》为题,高度评价了“手拉手”互助活动,认为“在少年儿童中坚持开展‘手拉手’互助活动,无论对于少年儿童个人的成长,还是对整个民族未来一代的塑造,都是意味深长的”。
“手拉手”互助活动,还受到广大少年儿童、家长、学校老师的广泛欢迎和认可,因为它适应了孩子们成长的规律,满足了这代孩子求友的需求。
少年期,正是一个人从幼稚转向成熟的过渡时期。这些“想成为大人”的孩子,尤其需要得到尊重。从小得不到尊重的孩子,是不会有责任感的。在与同龄的“手拉手好朋友”交往的实践中,他们获得了心理上的满足,他们自己写信寄给远方的朋友,收到回音,便产生了从未有过的成就感,得到了一种人的尊重,这在与成人的交往中是难以得到的。因此,他们十分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友谊,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那么,“手拉手找朋友”究竟让孩子们找到了什么呢?
1.从小窗口找到大世界
一个远方的朋友就是一个窗口。城乡孩子看到了不同的世界。
有位年轻的妈妈对我说,她为了让女儿改掉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的毛病,便给孩子讲:“浪费是可耻的,现在还有人吃不饱饭,穿不上衣服……”可女儿根本不相信这是真的。
她唱起那首《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女儿撒娇说:“都什么年代了,您还讲这个……”
“手拉手”互助活动,把被高楼和大山隔断视线的孩子带进了一个辽阔的天地,把城乡少年儿童的心连结起来,让城市小伙伴面对贫困的农村增长了社会责任感,让乡村小伙伴面对现代化的城市产生出美丽的梦想。
收到过农村小伙伴的回信或下乡看过好朋友的城里孩子发现:蓝天下,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跟自己一样住着高楼,喝着牛奶,还能看到电视;住在大山里的同龄伙伴为了挣足学费,还要上山打柴、采药、捉蝎子……那些采蘑菇的小姑娘,常常因为采到毒蘑手肿得好大;那些捉蝎子的小男孩,身上、手上留下了蝎子螫过的痕迹,而一个蝎子才卖5分钱!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就是为了上学呀!
从此,城里的孩子心中有了一个数字:全国还有6千万人没有摆脱贫困。他们换了一种思维方式,不再同大款比穷富,要和贫困地区小伙伴比志气。他们的妈妈忽然发现,自己总觉得长不大的孩子长大了!
我永远忘不了第一次带领京、津、沪、汉的小记者去湖北大别山区的罗田县采访的情景。
罗田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曾养育过许多将军和英雄儿女,但因这里交通不便,经济基础甚差,至今仍然十分贫穷。
当我带领孩子们快要走进落梅河乡的一个小村庄时,我告诉他们,进村时如果踩到牛粪、马粪、鸡粪,你们不要叫;到农民家里不要嫌脏,因为他们的生活十分贫困。
但是,没想到,进村一看,村里十分干净。原来,村里的人听说城里的孩子们要来了,便歇了3天工,把村里、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把井水憋了3天,成了一池清水。各家各户摆出的饭菜,比他们过年时的还要丰盛。
我带一个北京的男孩子去访问一个叫戴满菊的小女孩。两个孩子的对话虽然很简单,听起来却耐人寻味。
城里孩子问:“你有几个书包呀?”小姑娘说:“一个。”男孩子问:“你上几年级了?”“五年级。”“上五年级了,你才用了一个书包,你的书包可够结实的。是在哪儿买的?”小姑娘说:“不是买来的,是姑姑用两块花布缝的。”男孩子问:“坏过没有呢?”“破了五个洞,已经补好了。”
这时,我问这个小姑娘:“你是怎样爱惜你的书包的呢?”
小姑娘回答说:“下雨的时候,我揣在怀里;回到家后,放在一个纸盒里。”
我又问北京的男孩子:“你有几个书包啊?”他回答说:“说不清楚了。一个学期要换两个书包。”“你的书包都是从哪儿来的?”“有买的,有别人送的;有国产的,还有外国的。”“你是怎样对待自己的书包的?”“那就不好意思了。下雨的时候,我顶在头上遮雨;坐在地上的时候,用来做屁股垫儿。”
男孩子说话的时候,手里一直攥着一块香橡皮。这时,他把香橡皮送给了山里的女孩儿。女孩儿接过香喷喷的橡皮,以为是糖果,就塞进了嘴里。
男孩子惊叫着:“那是橡皮,不能吃!”女孩儿吐出橡皮。男孩子问:“你有橡皮吗?”女孩摇摇头:“没有。”“那你有铅笔、铅笔盒吗?”“也没有。”“那你用什么写字呀?”“我有一支老师送的圆珠笔。”
男孩子流泪了。我问:“怎么啦?”他沉痛地说:“我曾经把很多比这块还好的橡皮切成小碎块儿,跟同学打橡皮仗。要是早知道还有这么苦的孩子,把橡皮都留着,送给他们该多好……”
我被深深地感动了。如果对城里的孩子讲艰苦朴素,他绝对想不到该如何去做。当他来到农村,看到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仍然那么热爱学习,他就懂得了。
上海去的小记者张琳,在村子里看到一个小女孩,光着脚丫,头上却戴着一个漂亮发卡,便问:“你的发卡是哪儿来的?”小女孩说,从画片上看到城里的孩子都戴着漂亮的发卡,就很想要一个。但是,家里没有多余的钱。于是便利用暑假的时间,上山去采摘草药,拿到县里卖了1元6角钱,便花6角钱买了这个发卡,1元钱买了个本子。
回到上海后,张琳在报告会上对伙伴们讲:“大家想一想,在我们的抽屉里有多少从未戴过的发卡,床底下堆着多少已经不时髦的但仍然很新的各式各样的鞋?想想大别山吧!”
从此,“大别山”成为孩子们用来衡量自己言行的尺子。“想想大别山吧!”成为孩子们最流行的语言,他们自觉地把“大别山”扛上了自己的肩头,明白了什么是“浪费可耻”。
被大山挡住视线的农村孩子,也从交友中了解到“外面的世界”,面对城市现代化的景象,萌发出改变家乡面貌的强烈愿望。
那些贫困地区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交朋友后,一下子看到了希望,知道生活并不总是那么苦。
一次,我走进一所贫困山区小学四年级的教室,一位女教师正在给孩子们讲语文课《劳动最光荣》。她把爱劳动最光荣、劳动能使骨头硬等道理讲得很精彩。
接着,我问同学们:“劳动好不好?”
我等待着他们齐声回答“好”。
没想到,教室里一片沉静。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的三个孩子都说劳动不好,劳动太苦。
那位女教师的眼泪差点儿流出来。她是从乡里的中心小学赶来讲这节课的。
晚上,她来找我。她说:“你能理解我们的孩子吗?因为劳动给他们祖祖辈辈带来的只是贫穷呀!”
这件事,对我震动很大。我想,如果农村的孩子从小看不到家乡的未来前景,看不到劳动可以创造无比美好的明天,他们怎么会产生理想,怎么会萌生希望,怎么会为之奋斗?
人活着,不是为了吃苦受穷。只要是人,都希望过上好日子。可好日子怎么来的?不正是要靠我们的双手去创造吗?农村的孩子生活在封闭的大山里,心中没有未来美好的蓝图,又怎么能激发出靠劳动创造生活的热情呢?
我忽然感到,有些对不起这些老区的、农村的和山里的孩子们,这些年,我们给他们的爱太少了,而我们国家农村的孩子竟占全国儿童总数的80%!
“手拉手”互助活动给了我们补偿的机会。让农村孩子和城里的孩子交朋友,让他们看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让他们了解到,只要努力,自己的家乡也会变得非常好。
2.从对比中找到自己的责任
一个沉重的数字,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手拉手”互助活动最可贵的一点,是使不同情况的孩子成为好朋友,从相互的对比中他们看到了自己的弱点,看到自己肩上的担子。
山西太原市有个叫李笛安的女孩,去父亲插过队的吕梁山看朋友……山里妹子李建珍。
一见面,李笛安十分惊讶:同样是11岁,李建珍比自己矮了半头;自己已是五年级的学生了,建珍才上二年级。
小姐妹俩一见面便谈得很投机。“你放学回家干什么?”李笛安问山里妹。“写作业。有时候没写完就得去砍柴。”“你的功课好吗?”“不行。”“能让我看看你的作业吗?”“可以。”
山里妹从怀里掏出一张纸递过来。李笛安接过那张皱皱巴巴的纸一看,呆了!那一行行字迹娟秀极了,比自己在舒适的写字台上写出来的字要好得多!
“你是怎么练的字?”城里孩子问。
“我上山背柴的时候,拿着树枝在地上练的。”山里妹平静地回答。
笛安被深深感动了。她下决心珍惜时光,努力学习,长大了当个老师,报效祖国,让祖国更快地富起来,不需要讲更多的道理,这种亲身经历带来的责任感,是实实在在的。
我觉得,有时间的话,城市孩子的妈妈真该带自己的孩子去农村走一走;真该和农村孩子多接触,和农村的老百姓交朋友。这样,在母亲的生命中,就会多输进一些新鲜的血液,母亲有了强烈的责任感,所发出的生命信息才能感染孩子。
有一次,广西百色等贫困山区的8个孩子,来北京参加活动。一个男孩说:“山里的老师待我好,我想给老师买一个长城纪念牌。”
“你有钱吗?”我问他。
“没有。”他小声说。
“你们谁带钱了?”
8个孩子中,只有一个女孩子手里攥着一张揉成一团的5元钱,她说这是奶奶借给她的。我听了,鼻子酸酸的,便马上拿出包里仅有的100元钱,请服务员小姐换成10元一张的,送他们每人一张。我告诉他们:“这是‘知心姐姐’送你们的,走时买点小礼物,送给那些帮助过你们的人。”
过了不久,我收到了好几个孩子的回信。其中,那个想给老师买长城纪念牌的男孩子在信中说:“‘知心姐姐’,我永生永世不会忘了你。你那么瞧得起我们穷孩子……你给我的10元钱,我没舍得买别的,我给老师买了个本,因为,我发现老师讲的课全写在本子上,可老师的本子已经用完了。我把本子送给老师,他哭了……”
见到这封信,我的眼泪怎么也控制不住了。
第二所用全国各地的孩子捐的压岁钱建的“手拉手”希望小学在云南彝良县洛旺乡云丰苗族村落成时,我去参加了落成典礼。
这里是乌蒙山区,著名的革命老区。但由于地处偏僻,不通火车,经济文化都十分落后,至今仍为国家级贫困县。
小学校建得十分漂亮,被当地人称为“老区的白天鹅”。
落成典礼极为热烈,山前山后,十里八村,来了4000多位农民。这些山里人多么渴望教育啊!他们知道教育不出有文化的人,就永远摆脱不了贫困,就要祖祖辈辈受穷。今天他们用双手托起了自己的“白天鹅”,他们将从这里看到老区明天的希望。
3.从互助中找到助人的快乐
让只知受助、不知助人的孩子学会助人。
“助人为乐”是集体主义思想的一块重要基石。但这个“乐”字很多孩子却没有体验到。
几乎被“爱河”淹没的城里孩子,一切都由别人帮他们做好了。他们看不到生活中有谁还需要他们的帮助,自然也就品尝不到助人的快乐滋味。
自从城里孩子和农村孩子交上朋友,城里那些一贯受宠的孩子心里有了别人。买来了新书,格外地爱惜、保护,因为他打算自己看过后要寄给农村的朋友;买文具时多买上一份,因为他们有心让好伙伴分享自己的一切。
这种真情,这份友情,是许多城里孩子平时很难感受到的,而在与农村孩子的交往中却感受到了。
我带小记者团去河南信阳光山县王大湾“手拉手”希望小学看朋友。第二天离开村子后,张家口市来的一个男孩子悄悄对我说:“我在朋友家只住了一个晚上,你猜他送我一个什么礼物?”
“什么礼物?”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