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网络其他电子书 > 早慧成才的奥秘 >

第28章

早慧成才的奥秘-第28章

小说: 早慧成才的奥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来,杨溥了解到范理确实是个很有才干的人。他为官清廉,很受百姓爱戴。于是,他亲自提拔他做了德州府知府,不久,又让他做了贵川左布政使。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
——张衡
一个人要生活得光明磊落。
——冯雪峰
大丈夫行为当磊磊落落,如日月皎然。
——《晋书》
人应当同正直、快乐结交。
——司马脱
真诚是处世行事的最好方法。
——怀特利
处已、事上、临下,皆当以诚为主。
——薛敬轩
奉承是一枚依靠我们的虚荣才得以流通的伪币。
——拉罗什福科
望儿做个老实人
——父亲教司马光做人要诚实
司马光6岁的时候,常跟姐姐在父亲的书房外间玩。
这一天,司马光拿来一些核桃仁让姐姐帮助把皮剥掉。核桃仁皮很难剥,姐姐的小手在上面使劲地剥了两下,没有剥掉。她气得跑了。
一会儿,一个婢女进来,她把核桃仁用开水一烫,再用小刀一刮,皮就掉了,然后交给了司马光。
司马光刚把白白的核桃仁拿到手,姐姐进来了。她奇怪地问司马光:“皮是怎样剥掉的?”司马光晃了晃脑袋,得意地说:“是我自己用手弄掉的。”
姐姐联想起前不久他砸破水缸,机智地救出掉在里面的小朋友的事,就信以为真,连连称赞说:“好弟弟,你真聪明。”
外屋发生的这件事,被坐在里屋读书的父亲看得一清二楚。他放下书本,走到屋外,看着司马光的眼睛问:“这核桃仁是你剥的吗?”父亲一问,司马光的脸一下子红了,低下头说:“不是。”父亲让他把剥核桃仁皮的真实情况讲给姐姐听,然后说:“一个人聪明是好事,但要老实,说谎、骗人不是好孩子,我希望我的儿子做个老实人。”司马光连忙认错,从此再也不撒谎了。
诚实是智慧之书的第一章。
——杰弗逊
做官更应行为端正
——李母教子的故事
唐朝有一个名叫李畲的人,他母亲学识渊博,教子很严。李合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很注意对他进行教育,既抓他的学业,又重视他的品德修养。
后来,李畲在朝廷里做了监察御史,专门负责检查官员们在军事、政务等各方面的情况。李畲当了官后,母亲更注意教育他:要行为端正,莫谋私利。
一天傍晚,李畲高高兴兴地回家了,他身后跟着一辆大马车。
李畲到家没来得及见母亲,便呼家仆打开仓门,又指挥着他们卸车,把一袋袋粮食往仓房里搬。
“踏踏”的马蹄声和杂乱的说话声,惊动了正在房间里看书的母亲。她走到院中,看发生了什么事情。
李畲迎上前去,告诉母亲:“这是我从官家仓库里领回的薪水粮。”说话间,李畲脸上挂满了得意的神色。
李母没吭声,她在仓房和马车旁静静地转了一遭,发现一个月的薪水粮食似乎有些多,便问衙役:“送来的粮是多少?”
衙役说:“三十斗。”
“何止三十斗,我看只多不少。”李母量过之后,把儿子叫到一边,问是怎么回事。
李畲满不在乎地回答:“我是当御史的,装粮时,他们可能没量。”
李母又问:“你雇的这辆马车,车钱是多少啊?”
“当御史嘛,雇马车是不用付钱的。”李畲还是那样满不在乎。
“畲儿!”李母一下变了脸色,怒气冲冲地说,“你身为监察御史,检查的就是那些贪赃受贿的不法行为,怎么你自己还这样做呢?”
李母喘了几口粗气,接着又说:“我们李家几代做官,没有像你这样的。想当年,有人牵来成群的马和牛献给你的曾祖父,他老人家只不过喝了人家的一杯敬酒,一匹马、一头牛也没要。你父亲在世的时候,也最讨厌那些贪赃受贿的人,多次揭发他们,难道你今天……”
没等母亲说完,李畲“扑通”一声跪在母亲的跟前:“娘,您别说了,孩儿知错了!”
随即,李畲带着人把多余的粮食一粒不少地送回了官库,并照付了马车钱。
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
——黑格尔
小人则以身殉利,圣人则以身殉天下。
——庄子
莫为做官而读书
——郑板桥教子的故事
郑板桥(1693…1765)是清朝“扬州八怪”之一。他在山东潍县当县官时,儿子小宝留在兴化乡下的郑墨弟弟家。
小宝6岁时上学了。为了教育儿子,郑板桥专门给他的弟弟郑墨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以其道是真爱,不以其道是溺爱。”
他的“道”是什么呢?他说:“读书中举,中进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
郑板桥自己是个读书人,他并不是看不起读书人,他看不起的是:读书就是为了做官。
郑板桥自己最重视的还是儿子的品德。他对弟弟说:“我不在家,儿便是由你管束,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犹子而姑纵惜也。”
他主张,他的孩子和仆人的儿女应平等对待。他说:“家人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别人。凡鱼餐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喜跳跃。若吾儿坐食好物,令家人子远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齿,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头肉乎!”
为了教育儿子“明好人之理”、“爱天下农夫”,郑板桥还抄录了使小宝且念且唱、顺口好读的四首五言绝句:
二月卖新丝,五月巢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
才得放脚眠,蚊虫跳蚤出。
后来,郑板桥不放心小宝的成长,就把他接到身边,经常教育小宝要懂得吃饭穿衣的艰难,要同情穷苦的人。由于郑板桥的严格教育和言传身教,小宝进步很快。当时潍县正值灾荒,郑板桥一向清贫,家里也未多存一粒粮食。一天,小宝哭着说:“妈妈,我肚子饿!”妈妈拿出一个用玉米粉做的窝头塞在小宝手里说:“这是你爹中午省下的,快拿去吃吧!”小宝欢跳着走到门外,高高兴兴地吃着窝头。这时,一个光着脚的小女孩站在旁边,看着他吃,小宝发现了这个用饥饿眼光看他的小女孩,立刻把窝头分给小女孩一半。郑板桥得知小宝的举动,高兴地对着小宝说:“孩子,你做得对,爹爹喜欢你。”
人生,幸福不是目的,品德才是准绳。
——比彻
我不会支持你的
——刘少奇教子的故事
刘少奇(1898…1969)是我们党和国家杰出的领导人,他写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用共产主义理想、道德教育了整整一代人。同时,他也用《修养》的原则,教育着自己的子女。
1955年,刘少奇的二儿子刘允若在苏联学飞机无线电仪表专业。他觉得自己的兴趣在文学,又和同学们的关系搞得不好,闹着要转学。他还写信给父亲,希望得到父亲的支持。接到允若的信,刘少奇一连给他回了好几封长信,除和他交谈学习兴趣问题外,着重批评了他搞不好关系、闹转学的错误思想,并把情况告诉了驻苏大使馆,请大使馆人员批评教育他。
刘少奇在给允若的信中说:
“关于调换学校的问题,如果你有足够的理由,是可以向组织上提出请求调换的。但根据你的来信,你要求调换学校的理由是错误的……你一贯的错误就是,在劳动人民面前,在同志们面前,不肯'俯首甘为孺子牛'。你这个毛病不仅没改,而且有了发展。现在你应该向你的组织声明,承认错误,请求同学们批评,虚心接受大家的意见,使相互之间的关系正常起来。就是说,在你的同学们面前,你要'俯首甘为孺子牛'。当你同你的同学们、你的组织关系搞不好,而且真理又不完全在你这方面时,我是不会支持你的,我只能相信和支持你的组织方面。你必须改正你的错误,否则坚持下去,还会要犯更大的错误。”
刘少奇联系平时允若谈话时流露出的思想,还说:“你总以为你自己是对的,别人都是错的,人家都对不起你,你却没有对不起别人;你没有替别人着想,却要别人为你着想;你不肯为别人有所牺牲,却要别人为你有所牺牲;你不去理别人,却要别人来理你。这是一种什么态度呢?……这是一种个人主义!而个人主义是一种资产阶级的思想。只有集体主义才是无产阶级思想。你必须抛弃个人主义,接受集体主义。……经常注意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一有错误立即改正,否则不会成为一个真正对人民有用的人,大学白上!”
刘少奇写给允若的信的主要内容,由驻苏使馆人员向全体留苏学生做了传达,刘允若和同学们都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谦虚是不可缺少的美德。
——孟德斯鸠
谦逊可以使一个战士更美丽。
——奥斯特洛夫斯基
微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
——魏征
短不可护,护短终短;长不可矜,矜则不长。
——聂大年
不许用这种态度同老师讲话
——张鼎承教育女儿要尊敬老师
张鼎承(1899…1981)的女儿张延忠上中学的时候,鼎承老人特意用毛笔为她书写了“读书做人,忠诚老实”八个大字。这是他要求女儿的准则,也是女儿行动的规范。
有一次,延忠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上以亲切的语气给大家讲解一首古诗,老师说:“这首诗结构严谨,寓意深刻,基调健康,具有人民性。”延忠听了有些诧异。她想,这古诗写的是才子佳人的事,有什么人民性?于是,她便在课堂上同老师争辩起来。她语言刻薄,言词滑稽,引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放学回家,延忠向家里人讲起了课堂“风波”,言语中仍流露出对老师的不服情绪。张鼎承听了很不对劲,他把延忠叫到跟前,用严肃的口气说:“延忠,你太狂妄了。不准你用这种态度同老师讲话!”停了停,他又说:“你不要认为自己是检察长的女儿,就可以目中无人,就可以顶撞老师。有问题可以在课下和老师虚心交谈,绝不可以自以为是。老师为你们的成长付出了多少心血啊,你这样做对得起老师吗?你要向老师赔礼道歉。”
事后,张鼎承亲自把校长、教导主任和班主任请到家里,诚恳地说:“我没有把孩子教育好,没有尽到家长的责任,我很痛心。希望你们原谅,我不能允许我的孩子做出不尊重老师的事情
修身以不护短为第一长进。
——吕坤
“上海是个大染缸,你们要注意呢!”
——陈毅教子的故事
1950年,陈毅任上海市市长。
曾是外国人乐园的上海,灯光迷离,花花绿绿。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陈毅,特别注意孩子们的吃、穿,更注意孩子们的道德修养。他对孩子们说:“上海是个大染缸,你们要注意呢!”
上海人一般都喜欢吃大米,陈毅却叫管理员买小米。他说:“吃饭不能考究。让孩子吃小米,可以让他们记住过去。旧社会吃糠咽菜,现在有了小米吃,就算不错了。”
陈毅家里当时都穿土布衣,绸缎从不进门。孩子的衣服是大人的衣服改的,大孩子穿了再轮给小的孩子穿。起初,有的孩子见人家穿得漂漂亮亮,自己是市长家的孩子,觉得穿得寒酸。发现这个苗头,陈毅就加紧教育。他风趣地说:“这是打预防针,不让你们变色,懂不懂?”
陈毅还十分注意抓孩子的思想教育。他工作那么忙,还亲自给孩子们上课,讲自然知识,讲社会知识。为了让他们加强“思想防线”,他特意作了几条规定:一、就近入学。不进什么干部子弟学校,防止沾染特殊思想;二、不让子女坐小汽车上学或者出门游览、买东西;三、办任何事都要严格按制度办事,遵章守纪,不谋私利。他对子女说:“你们要时时注意,爸爸是共产党员,是为人民服务的;你们是陈家的第二代,是第二代为人民服务的。”
小孩子要学好
——刘伯承童年的一则故事
军事家刘伯承,用兵如神,指挥若定,这是人所共知的。然而,他小时候顽皮逃学、令父母生气的事,却鲜为人知。
刘伯承刚满5岁,父母就送他进了学堂。到了学堂后,他根本不用心学习,整天贪玩,成绩很差。父母心里很着急。
一天,刘伯承放学回家,又想出去玩,妈妈把他叫住说:“你书背熟了吗?只顾贪玩怎么行?”
刘伯承说:“背熟了。不信,我背给你听听!”
刘伯承知道妈妈不识字,随便嘴里念什么她也不知道。于是,他信口胡乱背了一通。
刘伯承的父亲是个有文化的人。伯承在门外给妈妈胡乱背书时,父亲在屋子里听见了,觉得文不对题,就走出大门,生气地说:“孝生(刘伯承的小名),你背的是什么书?”
刘伯承知道在父亲面前是混不过去的,只得吞吞吐吐地说:“我……我在……”
父亲严厉地说:“你以为妈妈不识字,就可以欺骗她,这怎么能行。小孩子要学好!”
刘伯承受到父亲的批评,羞得低下了头。
父亲这么一说,妈妈知道孩子在欺骗她,伤心地哭了。她边哭边当着孝生的面说:“唉,谁让我小时候家穷,念不成书呢?如今连自己的儿子也欺负我了。一个人不识字,做个睁眼瞎子多苦啊!”
父亲把刘伯承拉到身边,摸着他的头说:“孝生,你自己说,以后咋办?”
刘伯承知道欺骗妈妈是不对的,便走到妈妈跟前,拉着妈妈的手说:“以后我再也不说谎了,好好念书……”
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
——培根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莎士比亚
读书可以培养一个完人,谈话可以训练一个敏捷的人,而写作则可以造成一个准确的人。
——培根
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
——鲁巴金
应当先人后己
——彭德怀教育子女的故事
彭德怀教育子女的故事和他指挥打胜仗的故事一样,说来怪有风趣。
一天,彭总从外地回来带回两件雨衣。她的侄女彭刚看见雨衣高兴得不得了,早就盼着叔父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