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汉唐精神:直面历史与经典的13堂课 >

第1章

汉唐精神:直面历史与经典的13堂课-第1章

小说: 汉唐精神:直面历史与经典的13堂课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书名:《汉唐精神:直面历史与经典的13堂课》
作者:钱文忠 等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111
ISBN:9787511700308
所属分类:图书 》 历史 》 历史普及读物 》 中国古代史

【编辑推荐】
浓缩历史,时代与人生的文化大餐,百家讲坛当红坛主联袂巨献,直面历史与经典的13堂课。
读史使人明智,经典真指人心,让历史经验和经典作品引领我们向上。
【内容推荐】
历史永远是当代史,必须有助于我们理解今天的现实;读书如饮水,每个人冷暖自知。
这本书集中了百家讲坛当红坛主们关于阅读历史、阅读经典的部分,从先秦诸子、秦皇汉武、唐诗宋词到《西游记》、《聊斋》和《红楼梦》,纵横几千年——我们应该怎样切入历史,怎样读书;怎样知人论世地理解历史风云人物,怎样从生活、人生和理想的角度寻味经典名著?
这些百家讲坛当红坛主们从自己的研究出发,结合自己的所历所想,把其中蕴含的经验和智慧,娓娓道来——
沙发上、马桶上、地铁里、飞机中,我们可以随意拿来随意翻开,也许随时有会心的微笑在字里行间。




目录

Content



玄奘与时代精神(1)

玄奘与时代精神(2)

玄奘与时代精神(3)

玄奘与时代精神(4)

玄奘与时代精神(5)

玄奘与时代精神(6)

玄奘与时代精神(7)

玄奘与时代精神(8)

玄奘与时代精神(9)

唐太宗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1)

唐太宗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2)

唐太宗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3)

唐太宗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4)

唐太宗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5)

唐太宗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6)

唐太宗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7)

唐太宗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8)

唐太宗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9)

唐太宗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10)

解说武则天(1)

解说武则天(2)

解说武则天(3)

解说武则天(4)

解说武则天(5)

解说武则天(6)

解说武则天(7)

解说武则天(8)

解说武则天(9)

解说武则天(10)

唐诗的人生境界(1)

唐诗的人生境界(2)

唐诗的人生境界(3)

唐诗的人生境界(4)

唐诗的人生境界(5)

唐诗的人生境界(6)

唐诗的人生境界(7)

唐诗的人生境界(8)

唐诗的人生境界(9)

老子智慧与人生成功(1)

老子智慧与人生成功(2)

老子智慧与人生成功(3)

老子智慧与人生成功(4)

老子智慧与人生成功(5)

老子智慧与人生成功(6)

老子智慧与人生成功(7)

老子智慧与人生成功(8)

漫谈先秦历史人物(1)

漫谈先秦历史人物(2)

漫谈先秦历史人物(3)

漫谈先秦历史人物(4)

漫谈先秦历史人物(5)

漫谈先秦历史人物(6)

漫谈先秦历史人物(7)

漫谈先秦历史人物(8)

漫谈先秦历史人物(9)

品味经典探寻爱情的意义和境界(1)

品味经典探寻爱情的意义和境界(2)

品味经典探寻爱情的意义和境界(3)

品味经典探寻爱情的意义和境界(4)

品味经典探寻爱情的意义和境界(5)

品味经典探寻爱情的意义和境界(6)

品味经典探寻爱情的意义和境界(7)

品味经典探寻爱情的意义和境界(8)

品味经典探寻爱情的意义和境界(9)





玄奘与时代精神(1)


钱文忠玄奘与时代精神

孟宪实唐太宗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

蒙曼解说武则天

康震唐诗的人生境界

钱文忠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文化书院导师。1966年生于上海,籍贯江苏无锡。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师从季羡林先生。1980年代中期,留学德国汉堡大学印度与西藏历史文化学系;1996年入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任教。著作有《瓦釜集》、《季门立雪》、《国故新知》、《人文桃花源》、《玄奘西游记》等。

玄奘与时代精神

◆ 钱文忠

今天的题目是《玄奘与时代精神》,为什么会讲这个题目呢?当然是和我在“百家讲坛”讲《玄奘西游记》是有关联的,实际上当初在“百家讲坛”讲这个题目的时候,考虑的并不是讲《玄奘西游记》,因为在“百家讲坛”时已经有易中天先生讲《三国》、刘心武先生讲《红楼梦》,《水浒》由于各种原因不大好讲大家都知道比较麻烦,四大名著中还有《西游记》没讲,原来打算让我去讲《西游记》。因为《西游记》基本上是一部神怪小说,展示中国一种非常特殊的想象,《西游记》里面真实的人物(就是历史上大致可以对应的)只有玄奘或者说是唐僧这样一个人,至于里面提到的唐太宗、魏徵、房玄龄,与历史没有关联性,大家很熟悉的孙悟空、猪八戒在人间是找不到的。我曾经讲过如果真的存在猪八戒这个形象的话,我们的国宝肯定是猪八戒,不会是大熊猫的。

因为能够根据历史事实来讲,毫无疑问唐僧是个很适合的人物,所以我就把它讲成《玄奘西游记》,现在《玄奘西游记》已经讲完且重播了好几次,前几天我在中央电视台录制新的节目,回过头来反思,我觉得《西游记》还是值得一讲,今天和大家请教叫讲演也好叫讲座也好,我还是想先从《西游记》讲起。





玄奘与时代精神(2)


《西游记》名列中国四大文学名著之一。《西游记》有一个特点,因为过去在中国传统中有这样一句话叫“老不看《三国》,小不看《水浒》”,小孩子比较喜欢打闹,习惯没有定型,愿意破坏规矩,所以年纪小的时候最好不要看《水浒》,看了之后没准就去造反了。为什么老不看《三国》呢?随着人的年龄增长,社会阅历丰富,酸甜苦辣世态炎凉看得多了,在中国传统中认为人老了比较容易老奸巨猾,如果老了以后再去看《三国》,那这个人就不好对付了,脑子太好使,诡计都很多,所以说“老不看《三国》,小不看《水浒》”。但是你也不可能在很小的岁数就去看《红楼梦》,大家知道《红楼梦》讲的是宝黛爱情的故事,揭示非常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的种种面相,《红楼梦》也很难在很小的时候去读,最起码读不完,或者读了之后也没有什么感想,而恰恰《西游记》这部小说是很多朋友很小的时候就以各种方式已经去阅读了,比如通过连环画、动画片,我们知道中国动漫历史上有一部高峰之作是《大闹天宫》,是中国非常著名的漫画家创作的,在世界动漫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人们很小就接触《西游记》,很熟悉唐僧等人物,问题是我们是不是对《西游记》真的了解呢?或者说真的读懂了吗?我看可以打个很大的问号,为什么这么说?假如我问大家《西游记》是一部什么小说?它宣扬的是一种什么精神?往往很多朋友会不假思索地说是宣扬佛教的小说,因为唐僧去西天取经,里面有如来佛,孙悟空本事再大也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唯一管得住孙悟空的是观音,观音把紧箍咒教给了唐僧。我觉得这种观点是不对的。

第一,《西游记》对佛教的态度是很滑稽的,《西游记》中不光有佛教人物,还有大量道教人物,比如太白金星、太上老君、二郎神,这样一些人物实际上是道教文化中的人物,他们忙着炼丹(佛教不炼丹道家炼丹),孙悟空也是因为偷吃了仙丹之后刀枪不入,《西游记》里面不仅有佛教人物还有道教人物。

第二,《西游记》里面所有的妖魔鬼怪都怀着一个美丽而伟大的理想吃唐僧肉。吃唐僧肉有什么好处呢?因为吃了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大家想过没有?佛家讲的是人生的艰苦,人有生老病死,人从生下来就受苦,人出生的过程本身就是苦的过程,也许大家那时没有知觉,至少母亲生产时是苦的。大家知道自己的生日在欧洲很多国家传统中也叫“母难日”,因为你出生妈妈受难,人生下来就是苦的。人老了之后当然更是苦的,生活不能自理,有各种各样的疾病,想去的地方去不了,想吃的东西没有牙不能吃,想喝汤怕烫,吃凉的拉稀。生病以后也痛苦,死更是一种苦难。





玄奘与时代精神(3)


佛教讲的苦,我们挂在嘴边的是生老病死,佛教具体讲的有八苦。第五苦是“怨憎会”,你经常被迫或者不得不跟自己很憎恶、不那么喜欢的、很讨厌的人共事,或者不愿意做的事情被迫要去做。在现实生活当然有这样的问题,我看你就不顺眼,但非得在一个办公室上班,非得在一个小区里生活;第六苦是“爱别离”,是和自己所喜欢的、所喜爱的、所爱的人或者事不得不别离,很难做到长相守;第七苦叫“求不得”,你所求的东西你往往是得不到的,你希望股票涨但它偏跌,你希望房价跌但它偏涨,这都是一种求不得的苦;第八苦是“五阴炽盛苦”,是苦的原因。佛家讲八苦,佛家要讲我们的肉身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活多少岁,你怎么活都是苦,没意思的,所以佛家追求解脱追求涅槃,解脱和涅槃用一句话来解释就是“跳出轮回”,佛家有轮回学说,我们每个人都有前世、来世,我们都是中间环节,前一辈子是因,下一辈子是果。按照佛家的说法,如果你上一辈子做点好事,轮回就变成人,我们投胎做了人就是上辈子做了好事积了德,如果我们这辈子做了亏心事坏事,下辈子没准我们就投胎变成老鼠。佛家认为轮回本身就很苦,所以要解脱要跳出轮回,跳出轮回用一句大白话就是“我不和你们玩”,我不参加这个轮回。因为轮回太苦,我轮回成一只老鼠固然苦,我投胎成一只蚊子也苦,我投胎成人依然苦。既然佛家讲不轮回,怎么会追求长生不老呢?肉体在佛家学说中是被厌弃的,肉体是臭皮囊,最早的佛经里把人的肉体叫“革囊众秽”,外面是皮做的布袋,里面是一堆脏东西,佛家怎么会追求长生不老呢?这是第二点,《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都在追求长生不老,《西游记》怎么会是佛教小说呢?

第三,《西游记》中对佛教的态度是很不尊重的。

唐僧走过九九八十一难之后到了雷音寺求经,他先没有见到如来佛,他见到了如来佛的两个助理,大家还记得这段对话吗?如来佛的两个助理问:“你们从大唐东土来干什么?”唐僧毕恭毕敬地说求经,这两个人说,“你有没有带点人事来呀”?“人事”是礼物,意思是“你有没有带点什么意思意思呀”,当然没有。是这样描写两个大菩萨的,两个菩萨一生气给了唐僧他们经,唐僧他们以为求到了,兴高采烈地回来,但一刮风散落一地,一看是无字经。这两个菩萨索贿,唐僧还把自己的饭碗紫金钵孝敬上去,两位菩萨觉得不行连经都不给他,孙悟空很恼火就去找如来佛投诉,如来佛说“你们搞什么搞,这很正常,你不让他们问你们要点意思,他们怎么办?前两天我派了好多徒弟下山为一个员外家做了一场法事,收了三斗三升米粒黄金。我把经给你,你不给我点孝敬,你让我们吃西北风去呀?”《西游记》对佛教根本是不尊重的。





玄奘与时代精神(4)


从这三个方面可以看出《西游记》不是一本佛教书,它从本质上反映了汉民族非常独特的一种宗教信仰的态度。我们汉民族有很多优点,但是有虔诚而坚定的宗教信仰毫无疑问并不是汉民族的优点。我们都知道汉民族的习惯,比如我今天头疼脑热去求地藏王菩萨,如果我想长寿去求无量寿佛,家里有苦难我去求观音,如果说灵验了那么我来还愿,如果不灵验明天我就换个佛拜拜。汉族人没有固定在一家庙固定拜一个菩萨的,我们既会信仰佛教,有时也会信仰道教,比如贴春联、放炮是从道教信仰的遗风转变过来的。我们的信仰很庞杂,而且我们会把信仰进行改变。我们知道弥勒佛笑口常开很可爱,大概也就是在10年或者20年前,弥勒佛的面前突然出现了金元宝,原来弥勒佛面前没有金元宝,现在弥勒佛已经让汉族人改造成了财神,弥勒佛什么时候是财神?我们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去改造一种东西。我们信仰一种东西往往是在做交换,我信仰你就要满足我的心愿,在我们汉族的历史上很多次的反抗都是以砸毁神像开始,洪秀全、孙中山、毛泽东主席都是如此,都干过砸菩萨毁神像的事情。我们不要说这对不对,而要分析背后反映的汉民族的一种心理,《西游记》在本质上不是一本佛教书。

至于《西游记》里面的人物,最主要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大家有没有想过这四个人物反映我们民族什么样的心态?曾经有记者问过我,说“如果让你在《西游记》师徒四人中选择一个人当当,你想当谁?”我说是猪八戒,我这么说是有道理的,猪八戒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有点本事但不大,好吃懒做,经常偷个空睡个小觉,采个果子先吃,什么好吃的落不下,什么危险的事情不上前,耍耍小聪明骗骗师傅,出了大事有孙悟空顶着,担子由沙和尚挑着。但唐僧最喜欢的恐怕是猪八戒,猪八戒非常会讨领导的好,和领导的关系处理得很好,明摆着是《西游记》中最不吃力而讨好的人。孙悟空本领高强、忠心耿耿、降魔伏妖,但只有他头上有紧箍咒,猪八戒、沙和尚头上都没有。唐僧其实不怎么喜欢孙悟空,一惹祸就让孙悟空走,遇到难处又想到孙悟空,但永远不把紧箍咒摘掉,得想办法牵制孙悟空,总有办法对付他,可见对能干的人是什么心态呢?沙和尚话不多有点本事,在《西游记》中沙和尚的本事几乎等于零,天天挑着担子,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唐僧心里有沙和尚吗?有的话恐怕地位也不高。从这三个徒弟的形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