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汉唐精神:直面历史与经典的13堂课 >

第4章

汉唐精神:直面历史与经典的13堂课-第4章

小说: 汉唐精神:直面历史与经典的13堂课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会那么快灭亡的原因。贞观时代为何叫“贞观之治”?崔仁师这样的法官可以对法律对仁义负责,隋朝没有人敢负责,两千多人同日处斩,就是两千多冤魂啊。朝廷把无罪的人当成有罪的人杀了,他们的亲人子孙如何不参加推翻隋朝的暴动?同样相似的案件,在唐朝是如何做的?相关的人会感激朝廷,相似的事情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命运,贞观时代的百姓一定会感谢朝廷,隋朝的百姓一定会仇视朝廷。隋朝很快就灭亡了,因为培养了太多的掘墓人,培养得越多越快,自己完蛋得就越快,这是历史的规律。贞观时代的人会感激生存在这个时代是非常幸运的,朝廷知道自己的命运和百姓是息息相关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首先是荀子讲的,孟子也讲过类似的话,也是贞观之治的名言。在百姓、国家和国家的统治者之间,百姓是最重要的,国家、国家利益是其次的,最后才是统治者的利益。千百年来我们习惯的做法、认识正好相反,我们认为统治集团是最重要的,然后是国家,最后是百姓。不考虑百姓的利益,社会能够和谐吗?我们现在致力于建设和谐社会,关键是如何对待弱势群体、如何对待老百姓。如果对他们照顾不够,问题就多发,改变不了根本性的问题。

社会要和谐,社会秩序就要良好。社会秩序靠统治者的统治政策,老百姓是被动的。贞观时期很重视如何对待百姓,在政策上努力贯彻这一点。过去我们讲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即“以民为本”,因为皇帝的名字是李世民,所以说“以人为本”。





唐太宗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4)


贞观时期的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非常崇高,说那时中国是世界的中心,一点问题都没有。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如日中天,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都尊唐太宗为“天可汗”,从此以后唐朝的皇帝就有一种权力,即调解国际纠纷、调解国际关系。当然为这种关系这种地位,也付出很多代价,但唐朝的国际地位崇高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讲一件事,贞观十五年的时候,唐太宗派特使到西域封西突厥的可汗,那时成为统治区域的可汗,要得到唐太宗朝廷的批准和认可,特使去宣布任命。这一年唐朝派特使到西域去册封西突厥,唐太宗让特使顺便买些马回来,让特使先去册封然后买马。魏徵进谏说这样可能有问题,让特使册封还要买马,当地的人会觉得你的特使买马是主要的,册封是次要的,如果当地人有了这样的认识,问题就很大了。可汗是当地合法性的标志,册封使可汗对下属的统治有利,册封三心二意、不合规矩,特别是特使去买马,让可汗成立的合法性受到质疑,就让可汗的威信降低了,人民对可汗的忠诚度也降低了,所以要另外派人买马。如果册封做得很好,西突厥自然会送来马匹。唐太宗听后,赶快派人追上使者,让他不要买马了。这就是天可汗地位的体现,可汗要经过天可汗的册封。那时中国具有国际地位,全世界各国都会派人到中国来,和今天是一个习惯,哪个国家留学生多意味着哪个国家的发展好。全世界优秀的人都去美国,欧洲对留学生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想吸引留学生,但都效果不大。那时候,中国应当是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国家,体现了中国的文化和国际地位,那个时代有那个时代的国际地位、国际格局。我们现在的国家领导人不是天可汗,我们不是想恢复那种格局,但是在此举一下例子,1300年前中国的地位是受到广泛认可的,这是自己争取的。这个例子关系到社会关系、国际地位,值得我们认真学习认真研究。

贞观时期具有这样的地位,所谓的“贞观之治”,是如何实现的呢?和唐太宗本人关系很密切。唐太宗当上皇帝不是经过合法手段而是非法获得的,是通过军事政变的方式夺得的,这个政变就叫“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是李渊的次子,是没有地位当太子的,太子李建成比他年长。在李渊的家里,李渊出外做官,有时候就带着李世民,家里的事情留给李建成管理。李渊起兵成功以后,要依靠长子。李渊称王,李建成为世子,李渊称帝,李建成由世子晋升为太子,一点空也没有给李世民留下。李世民夺权仅仅是野心的关系吗?这也是值得考虑的问题。李世民做秦王的时候,总是率兵出去打仗,一大半军功是李世民获得的,这是当时的习惯决定的。隋文帝的时候,隋炀帝就外出打仗,太子在朝廷辅佐父亲,由亲王当元帅领兵出去作战。唐朝也是这样,李世民和隋炀帝很像,在南征北战中建立了自己的功勋,建立了自己的政治资本,在秦王府形成一个整体。在那样一个特殊的时代,在帝国的政治秩序中,亲王如果一直安心于亲王的角色,那么战争结束了,亲王府的这些人就没有事情做了。跟人跟对了,他前途好,你的前途就好;他走得越远,你就能走得越远;如果领袖很早就没有事情做了,那么下属也会没有事情可做。李世民夺权不是个人野心的问题,有一个集体野心的问题,不光是野心,也涉及到利益。秦王府在内外政治格局中取决于李世民这个总官员。随着李世民功劳越建越大,集团的野心日益膨胀,我们还无法证实是从什么时候有野心,但至少消灭了河北窦建德和河南王世充两个最重要的对手时就有了野心。李世民有一次和几个人穿便服去秘密拜访了一个人,据说被拜访的这个人能预测未来,他说:“秦王将成为天子,一定要好好珍惜自己。”秘密拜访秘密人物,是谋反的有力证据,但这件事做得非常秘密,没有人知道,是唐太宗当了皇帝之后自己说了这件事。那个时候开始李世民就有了当皇帝的想法。





唐太宗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5)


那个时候的皇帝是李世民的父亲李渊,李世民的策略是不和父亲争,和哥哥争。不是争皇帝的位置,而是争太子的位置。他心中理想的人物就是隋炀帝,取代了他自己的哥哥当了太子,隋炀帝的手段是非常高明的。李世民也想当太子,第一个计划是用合理的政治手段夺取太子的地位,争取皇帝对自己的支持,暴露太子的缺点。结果互有胜负,有一段时间太子的地位出现动摇,皇帝曾经怀疑太子,但后来斗争的结果是太子越来越稳固,李世民越来越占了下风,以至于皇帝和太子更紧密地联合在一起,对有野心的秦王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削弱秦王府的势力,拆散秦王府的人。秦王府有文人也有武将,朝廷采取瓦解秦王府的政策,把秦王府的人拉出来派到朝廷去做官,就不能再和秦王府有联系了,这是釜底抽薪的政策。在武德九年三月底发生了突厥入侵的事件,朝廷派齐王李元吉率领原来属于秦王府的官员去支援。这些秦王府的人一旦成为齐王率领的手下则前途未卜,很可能是被齐王收拾了。前线的总指挥有权处分手下,如果不听话或者齐王认为他们不听话,在战争状态下杀掉一些人也是有可能的。这是最坏的一种打算,秦王府应当怎么办?是任由宰割还是反抗?秦王府最后决定反抗,夸大了受到威胁的严重性,决定采取武力,设计了玄武门之变。李世民领一部分人马在玄武门设伏,杀掉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控制了朝廷,控制了皇帝。最难实现的是如何让太子和齐王进入伏击圈,李世民处理得非常好,他调动皇帝来为自己发命令。很巧的是武德九年六月三日这一天发生了一个天象,太白金星在天上晃动了一下,划过天宇。星相有变化在今天看来是无所谓的事情,在唐朝的时候,天象和人间的政治密切联系在一起,大家相信天相的变化和政治一定有什么关系,一定是联系在一起的。唐朝法律规定,不是专业人士,不是太史级的人,是没有权利观望天象的。在唐朝的时候,半夜悄悄去山岗上看天象,如果被发现,就是严重的政治问题,会被认为你是在窥探政治秘密。太白金星一出现,一定是战争的事情,太史应当写个报告给皇帝。皇帝看后傻眼了,因为报告说“太白金星异常,秦王当得天下”。因为秦王在秦地,秦地和天象对应,太白金星的活动和西北有关,秦地就在西北。皇帝一看这不就是李世民要谋反的说法吗?李世民确实在预谋造反。皇帝把李世民叫到宫里,给李世民看这个报告,李世民一看太史报告,想:“坏了,自己的事情暴露了。”他很紧张,但他毕竟久经沙场,反应很沉着,说是他哥哥弟弟要陷害自己,忽然大哭起来,说:“我给国家立了这么多功劳,没有对不起哥哥弟弟,但哥哥弟弟非要置我于死地,我死了也无所谓,但在地下见了窦建德多没颜面,我没有脸去地下见他。”李世民先用了倒打一耙的计策,因为有可能太史的报告出来后皇帝会采取手段。李世民很聪明很迅速地利用了这件事,他先说是哥哥弟弟陷害他,然后又说或许是因为他知道哥哥弟弟淫乱后宫的事,哥哥弟弟想杀人灭口。这等于提出一个新的控诉,说李建成和李元吉淫乱后宫,这是很大的罪行:这两个人和皇帝的妃子关系不正常,很暧昧,公然给父亲戴了绿帽子。面对新的控诉,李渊立刻暴跳如雷。冲谁暴跳如雷,现在说不清楚,或许是对太子或许是对秦王,总之李渊生气了,并且立即做出一个决定:明天早晨三方会审,李世民、太子、李元吉、宰相都来,大家会审到底有没有这样一件事。这个决定看来是针对李世民的,如果李渊确认这件事发生,正确的反应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会公然对质。李渊肯定是不相信李世民的控诉,一定是暗自下定决心,你竟然可以不顾老父亲的荣辱,明天大家当堂会审,你要举证,举不出证来就是诬陷,你竟敢利用父亲的名誉。





唐太宗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6)


现在可以推断李渊暴跳如雷一定是针对李世民,李世民的说法太过分了,李渊没有想到这是李世民在利用他。李世民设了埋伏,要引哥哥弟弟进包围圈,最佳的人选就是李渊。李渊去告诉太子和齐王有事,兄弟两个人入宫要路过玄武门,进入了李世民的包围圈。当李渊很讨厌老二李世民时,李世民已经充分调动了李渊,让李渊成为李世民杀害哥哥弟弟的契机。李渊当天晚上就通知了太子和李元吉,李元吉去找太子说:“很蹊跷,应当在家不应当去。”如果听了李元吉的话,李世民就会麻烦了。这事怪太子李建成,他对自己有充分的把握,说长安是自己的势力范围,没有问题,要亲自去了解。于是哥俩及时准确地进入了李世民的包围圈。现在看,肯定没有淫乱后宫的事情,这是李世民的一个借口,通过皇帝来调动哥俩的借口,这招用得很险,但用得也很到位。李渊是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的一个棋子,李世民把哥哥弟弟杀掉了,把皇帝控制起来,皇帝才知道长安和朝廷已经都被李世民控制了,李渊立刻同意了李世民的所有意见。玄武门之变,李世民险胜,杀掉了两个兄弟及兄弟的孩子。贞观九年时李渊才去世,当了九年的太上皇,李世民获得了国家的统治权,就是唐太宗。

唐太宗为何发动政变?因为他越来越走下坡路,如果不用军事政变就会满盘皆输,采取军事政变是最后一个办法,出现任何一个差错,整个计划就会毁灭。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地位的取得,是经过这样残酷残忍的手段。在这样的背景下当上皇帝,江山牢靠吗?唐太宗如何做,才能使以不合法手段获得的权力慢慢合法,让大家慢慢接受,从不名誉的篡位者成为千古明君?这个变化即是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是如何发生的呢?这必须要问,一个篡位者如何成为一代明君?这是唐太宗一生的一个问题,我们看唐太宗是如何做的,就会知道,这个转变是逐渐实现的。所有百姓对谁做最高统治者真的关心吗?其实并不关心。老百姓关心的是国家实施什么样的政策、对他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一般的官员其实也是这样,关心的是新的皇帝对他怎么样?唐太宗上台当天,就在当天晚上发布了一个命令,为的就是如何稳定当时的局势,让大家都承认他。他采取了一系列的办法,如何争取百姓、如何争取有影响力的人、如何争取舆论。除了国家从上到下是严密的组织系统外,最有组织性的是佛教和道教,在当时很盛行,对老百姓影响很大。武德九年四月,李渊曾整顿佛教和道教,十个和尚只留一个,九个要还俗,全国有多少人,现在没有统计,只统计了隋炀帝时剃度的僧人大约有七十万,加上尼姑、道士大约有一百万人。佛教和道教是有系统的,对老百姓是有影响力的,是坚决反对高层政策的,但怎么能对抗国家呢?虽然在民间影响力很大,但对国家没有什么办法。唐太宗上台当天就取消李渊的佛道政策,上百万佛道组织成了李世民的拥护者,这些人肯定会由反对唐高祖变成支持唐太宗。争取有力者的支持是唐太宗的政策。针对一般百姓的措施是把李渊玩的那些东西什么猎鹰猎狗都放掉。





唐太宗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7)


释放三千宫女,目的在于减少皇帝的佣人,把宫女放回家,有几方面的意义:第一,节约政府的行政开支;第二,遂了人性,唐太宗时劳动力极度缺乏,放出宫女结婚还可以繁衍人口;第三,改变了政府形象。如何对待原来的反对党和原来的太子党,这是最关键的。唐太宗取得政权当天,就宣布对方的主要首领就地正法,追随者一概不再追究。当时的兄弟斗争,天下都知道,很多地方都追随,骨干人员逮起来送到长安,唐太宗必须明确做出表态。新的最高统治者应当如何对待原来的反对党?事实是过几天就召这些人回来官复原职、量才适用,原来的反对派,包括在玄武门之变中杀了李世民很多人的人,李世民真的既往不咎。有一个很有名的将军薛德胜,他去解救太子,但去晚了,太子已经被杀了。薛德胜说不要打玄武门去打秦王府,李世民一听就傻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