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耽美辣文电子书 > 九一之小作家 >

第14章

九一之小作家-第14章

小说: 九一之小作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挑起眉头问道:“张瑾,有什么事吗?”

    张瑾面庞微微绯红,从桌底下递过一个扁平盒子过来,声音细若蚊吟道:“给你,补脑。”

    这是什么意思?杨子建一时没反应过来,傻傻地接了过来,那是一盒蜂王浆,而且还是那种要用磨石片切开玻璃盖,然后用小吸管吸的那种老式瓶装张瑾你是想告诉我头脑很笨,还是说因为我写作耗脑要补充点营养?

    杨子建一个激灵,猛然想到班上流传的关于他与张瑾谈恋爱的事情来。对这类流言,他当初觉得很无聊,根本没想去辟谣,但现在这种状况

    难道?不会吧!

    杨子建顿时眼冒金星,满头大汗、瀑布汗、成吉思汗,他对学霸真的没什么感觉,当初只是想找个免费的家教辅导,可是现在又不能把礼物退回去,那太伤人家少女的好意了,而且说不定是自己弄错了,在他看来,学霸喜欢的难道不是同类吗?或许人家只是单纯的对同学关心一下?

    可是,看张瑾怯怯的样子,分明就是一颗易碎的玻璃心啊!

    从未来的审美角度看,动画片的花木兰、传媒大享的邓文迪,看久了不也很美吗?

    但问题在于,身后的少女“邓文迪”身高一米七五,比杨子建快高过一头,想想女上男下、女壮男弱进行热吻的样子,这种雌雄颠倒的画风多不和谐啊,就是穿再高的松糕鞋也顶不上去啊,虽然未来杨子建还会再长高五公分

    杨子建将蜂王浆夹在书里,呆呆地胡思乱想着,下意识闷声道:“谢谢!”

    “嗯!”张瑾终于确定杨子建收下了,松了口气,浑身有种触电的感觉,发麻发烫。不过,当她专注于试题时,又很快恢复了高冷神态。

    杨子建想了一会儿,又心平气和了:照常过日子,把她当成普通朋友就行了。反正九十时代的中学生初恋,好像也就是递递小纸条,说说暧昧话,最多牵牵小手吧,过了三年高中毕业,大家就各分东西了。

第32章 我愿化身石桥() 
做完作业后,杨子建总算抽空写了两篇散文:关帝庙与虎祠、月下古井。

    连同修改过的寂寂慧照庵,这三篇文化散文杨子建决定明天分别寄给南剑日报的箫鼓、南剑日报的言丛和侨报的编辑寂寂慧照庵带点佛教迷信内容,因此只有南剑侨报可能会刊用,这份报纸主要发行对象是港台和海外侨胞。

    翌日周三上午,捷报频传。

    首先是南剑日报“丹霞”版发表了杨子建的南塘风雨桥,其次是南剑广播电视报发表了南塘古巷,最后是南剑桥报也发表了天后宫与电影院。

    南剑侨报其实也是杨子建一个重要的宣传阵地,他希望用自己的作品,吸引一些港台同胞和海外华侨对南塘古建筑文化的重视,为以后开发古镇旅游吸引投资者和游客打下基础。

    箫鼓还寄来了一封样报加约稿信,在信中,他赞扬了杨子建的南塘镇文化散文,并加以鼓励

    “子建:您好,样报奉上。您寄来的两篇作品,文笔清雅,内涵朴实,情感真挚,带着对家乡名胜历史的深厚感情,实在是不可多得的佳作,这次由于版面有限,先用南塘风雨桥,下期再发千年古塔该篇我要核对一下南剑府志。南塘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我去拜访多次,却没你写得如此深入。希望你再多写一些此类作品。继续努力,祝好!箫鼓。”

    南塘古巷和天后宫与电影院倒没什么,但南塘风雨桥这篇作品,却以出乎意料的速度在全校流传开来。

    许多同学跑到图书馆、教师办公室、办公楼会议室、学生会等处将文章抄进笔记本,然后互相传抄,居然成了一种时尚。

    原来,杨子建在写“风雨桥”的历史追源时,不仅写了南剑府志记载的乡绅陈瑞为了积功德出资建造风雨桥的历史,还着重描写了一个民间传说版本:这是一个爱情故事,即某位秀才,因为爱上一个女子而求不得,于是在女子经常渡河的地方,建一座石桥,守候五百年,只为在来世求那一次情缘。为此杨子建还记载了一个佛教爱情典故

    “阿难对佛祖说:我喜欢上了一女子。

    佛祖问阿难:你有多喜欢这女子

    阿难说:我愿化身石桥,受那五百年风吹,五百年日晒,五百年雨淋,只求她从桥上经过。”

    结果,很多同学们,特别是女生们感动得一塌糊涂,丢掉了那个追求“功德”的府志史实,而向杨子建询问为了爱人而建桥的那位男子的名字,并不断进行“空对空”的讨论和考据。

    不仅如此,连市里许多青年读者,纷纷打电话到学校,想通过杨子建这位作者,了解风雨桥的真实背景。

    几乎所有读者都猜测,那位叫陈瑞的乡绅,其实就是追求爱情的男子,因为古代都是包办婚姻反对自由恋爱,正史当然要将“爱情事实”篡改为所谓的“积功德”这种迷信说法我的老天,古代人都很迷信好不好,那些乡绅为了积功德养名望,不断造桥修路,施粥施药。

    杨子建恍然明白,自己走“文化散文”路线是没错,但技能树可能点错了,余大师的散文,最有名的道士塔、莫高窟等,宣扬的是西方侵略者对中国文化的大肆掠夺,抒发爱国主义情怀,容易引起共鸣,这方面自己暂时学不起,但南塘风雨桥的成功告诉自己,可以学学心灵鸡汤,在自己的散文中添加些后世感人的段子。

    “这桥刚好建了五百年,那么男子转世后,现在应该与女子结婚了吧!”汪滟也跑来问道,“你应该考证清楚后再写文章,我可以断定:那名男子就是陈瑞。”

    “我的娘耶,都过去五百年前了,怎么考证?”杨子建翻白眼道,这个问题几乎被班上的每一位同学问过了。

    汪滟叫道,“才五百年而已,一个白胡子老头活久点上百岁也有可能吧,五个白胡子老头口耳相传,怎么会不知道呢?”

    杨子建故作认真道:“你有没有考虑战争?明末、清末、民国,一打仗就是十几年,刀剑无眼,再老的老头都得死掉。而且那个男子也是一个笨蛋,为了追求女孩去建座桥,还要等上五百年!”

    汪滟立即眼神不善地瞪着杨子建。

    杨子建不理她,加紧修改关帝庙与虎祠、月下古井和寂寂慧照庵,在描写景物的同时,不断加点感人的“鸡汤”进去。

    汪滟突然拍案叫道:“我决定了,明天橡树文学社成立大会召开后,周末第一个采风地点,改放在南塘镇的风雨桥,你没意见吧?”

    杨子建无所谓道:“可以是可以,但到乡下,你首先得要有车子,还有就是吃饭的问题”

    汪滟眼珠一转道:“车子的事,我会找我爸爸解决,吃饭嘛,我们集资聚餐,买好菜,到你家去做,这没问题吧?”

    杨子建叫道:“当然有问题,我家虽然穷,但还是有尊严的最重要的是,我家里卫生状况不是很好,你能忍受一边厨房一边猪舍的环境吗?”

    汪滟感觉恶心,尖叫道:“你家的厨房,就建在猪圈旁边?”

    杨子建道:“当然不是,是猪舍就建在厨房里面。而且,煮猪食的铁锅,和煮饭菜的铁锅是同一口,洗一洗混着用的”

    汪滟捂着耳朵连忙逃开,再转头看杨子建时,觉得杨子建全身猪屎味般让人嫌弃,应该从里到外好好的用毛刷清理一下,就像自己五岁的小表弟一样,洗得白白嫩嫩,干干净净!

    杨子建则不怀好意地冷笑:南塘古镇虽然历史悠久,古建筑众多,但同时乡村卫生环境也差到极点,你们真去风雨桥采风,就准备去踩一大堆的人翔、狗翔、猪翔吧!

    现实与文学,往往是两码事,所以才会有“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说法,但有时,这个“高”可是高出好几座喜马拉雅山。

第33章 文学社争取赞助() 
周四仍时雨时阴。

    到了这时,杨子建才知道,一股台风,从粤省登陆直冲桂省,而闽省被波及了。

    下午第三节语文课后,杨子建就跟在林老师的伞下,去了一趟办公室。他把自己发表作品的清单抄了一份,日期、报纸、标题、字数、体裁等一目了然,交给林老师。

    林老师从报夹中抽出相应的报纸,专门装订起来,然后道:“橡树文学社准备在实验楼成立,我们一起过去。汪滟有热情有组织能力,但做事不够冷静,你要帮帮她。”

    “放心吧老师,我是她的孔明,隆中三策早已经献上去了。”杨子建道,暗中却好笑,汪滟动不动把自己比成刘备,这不就是娘化的一骑当千吗。

    实验楼五层,高中物理实验室。

    林老师与杨子建到场后,坐在讲台左侧,汪滟站在讲台上开始主持召开橡树文学社成立大会。

    总计社员二十五名,原来只有十七名,但因为杨子建名气爆涨,不仅班上报名增加,他的同桌林逸、同舍孟云和后桌钱丽都加入了,连一班也加入了三名慕名者。

    汪滟作为社长,非常激昂地演讲了一番“因一时之偶兴,成千古之佳谈”的稿子,然后直接代表老师宣布了章程,一点也不民煮,而且全是虚的。

    接着林老师也讲了一番话,无非是建立文学社开展活动,目的是为了提高同学的写作水平,但不能耽搁了其它学科,学生的目标是高考。

    同学们对这种虚话套话都是左耳进右耳出,然后看向杨子建,这才是文学社的灵魂啊!

    橡树社刊主编杨子建开始讲话。

    杨子建看了一下汪滟,两人心有灵犀地对视了一眼,然后他走上讲台道:“汪社长说的好,因一时之偶兴,而成千古之佳谈。这话在大家听来,觉得像在吹牛皮。如果光听社长的演讲,这确实是吹牛。不过,她是社长,只做战略方向的决策,比较务虚。而我作为主编,是干苦力的那个,必须务实。所以,大家听听我的计划,是不是能成功。”

    他顿了一下,看了众人,这里都是班上作文最好的一批人,难得的是,他们对文学还有热情,还有创作兴趣,没有被语文那庞大的汉语基础知识给扼杀掉。

    “我先问大家,办社刊首先需要什么?”

    林逸立即道:“当然是写出优秀作品。”

    一名微胖的女生有办过文学小报的经验,立即道:“我觉得,要花时间去刻蜡纸和油印,而且字还要写的好看点。”

    同舍的孟云不满道:“我们哪有时间去刻印,可以花钱请人印。”

    一位来自农村的同学反驳道:“这些需要钱,参加文学社难道要交社费吗?”

    同学们立即七嘴八舌地争论起来。

    杨子建敲了敲桌子,实验室静下来后,他大声道:“对头,办社刊首先需要的是钱,但不是从社员上收取。如果是这样,我这个全校第一穷,就得第一个退社喽。”

    全班同学都知道杨子建穷得叮铛响,因此善意地轻笑几声。

    “我们不油印,那质量太差,品调太低。我们采用铅印,由校印刷厂来干,所有社员、全校班级以及老师都分发,全市所有学校、报社都寄去。有同学会问,钱从哪里来?因为我们是班社,学校肯定不会给经费。怎么办,当然是自立更生,我们是什么人啊,是笔竿子,我们可以组成通讯报道组,三人或五人一组,由熟人推荐,到广矿采访写宣传报道。这种文章,不仅在橡树社刊上发表,还推荐给南剑日报等报刊发表,然后收取赞助费,这经费就来了。学校不是老说学生要社会实践吗,这就是社会实践。”

    钱丽举手问道:“可我们没写过通讯报道,而且报社肯不肯刊发?”

    杨子建笑道:“钱丽提的两个问题,直指核心啊,我解答一下:第一,我在中考后的两个月里,看了几百份南剑日报、南剑青年报等报刊,里面关于厂矿和单位的通讯报道,那叫一个歌功颂德陈词滥调啊,里面的内容几乎雷同,就是用月小结、季总结、半年总结、年终总结加以调整修饰。我们甚至都不需要去采访,如果我们文学社有厂矿关系或单位关系的学生,推荐一下文学社,然后拿来总结,再模仿报纸的调子和格式,就能写好一篇报道。”

    说完,杨子建朝汪滟点点头。

    汪滟立即拿出几份今年八月份某期的南剑青年报来,上面有篇通讯是报道南剑一中在上半年如何再创辉煌的,然后她又取出一份南剑一中的上半年工作总结出来,给大家作一个鲜明的比较。

    文学社三三两两凑在一起看完,然后一个个忽然觉悟了。

    林逸对照浏览一遍后,不禁叫道:“原来新闻报道是这么写出来的?”

    林老师大汗了一把,他还不知道杨子建和汪滟会来这一手,连忙纠正道:“这种宣传企业风采、单位成就的通讯报道,必须遵循真实数据和实际情况,因此才会以总结为准,不能随便捏造。但真正的新闻,还要是尊重新闻三要素”

    见林老师又有上课的架式,汪滟连忙打断道:“林老师,现在让我们自习一下好吗?”

    林老师只好皱着眉头看他们闹下去。

    杨子建微笑道:“现在我来解答钱丽的第二个问题:如何刊发。当然,一开始可能有些难,为什么,因为企业和单位不信任我们的能力,所有我们就得当高级乞丐,借助熟人关系开始,比如,第一期我和汪滟准备带三名社员去采访城西派出所就是把汪滟爸爸的半年总结拿来,改编成一篇通讯,然后请林老师推荐到剑南青年报去,听说青年报好几位编辑是一中的校友,我们的学长,甚至还有一位是林老师的学生?”

    林老师又狂汗了一把,这拉关系拉到他头上了,不过,如果这篇通讯写的好的话,推荐一下又有何妨,他相信杨子建的模仿能力,说不定能青出蓝胜于蓝。

第34章 学生高级乞丐() 
二十五名社员见林老师没反对,想到凭着老师的面子,那么只要把通讯报道写好来,发表还不是十拿九稳?

    大家都兴奋了起来,这可是给派出所写通讯报道发表在报纸上啊!

    杨子建哈哈笑道:“只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