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耽美辣文电子书 > 九一之小作家 >

第16章

九一之小作家-第16章

小说: 九一之小作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校长办公室,茶香缥缈。

    刘主任煮水,赖校长亲自摆功夫茶,很有点文人雅士的味道。

    赖校长其实也算是文人,他的书法不错,古诗也非常规范,出版过一本由教育论文与散文拼在一起的文集,厚得像砖头,在教育界名声非常响亮,不然他也当不了市一中校长,这可是由市委任命,副处级的职位。

    自然的,校长范儿大,极少接待记者。

    但这次不一样,这三位记者可不是普通记者编辑,他们还是著名诗人作家,是当前南剑市名气最大的文学伯乐,从文坛地位上看,这三位的影响力,不会比市作协主席低。

    而且,是三人一起来,一个人也就算了,三人的话,这份量就有点大了。

    而且,他们还是专程为一中的某位天才学生来的南剑市五百多万人口,发表过作品并坚持创作的大小作家也有上千人,但除了十几个名家,其他人编辑根本不会去关注,但偏偏这三人共同关心起杨子建来。

    本校的学生有出息,当校长的也光荣不是?

    “我和南剑日报总编萧庆贞是老朋友了,十五年前,我们在左田县的乡村中学一起教书,他的新闻报道写的非常好,不过我们眼光不一样,我喜欢沈从文,他喜欢冰心”赖校长谈笑风声。

    言丛温文尔雅地附和着校长的话道:“从沈从文的边城,可以看出他的风文寂寞恬淡,有种道家的思想。”

    箫鼓则有些郁闷地喝着茶水,他属于比较纯粹的文人,不善言谈,特别不喜欢和级别高的领导应酬,因为没有共同话题,表现太随便的话显得不尊重,表现太严肃的话浑身都不自在。

    于是,箫鼓装模作样的看杨子建的作品,诗写的非常清雅,朗朗上口,可以当歌词使用。歌颂学校的散文虽然也非常优秀,但让人看了头皮发麻,散文诗一般,但也马马虎虎过的去。不过想想这几件作品是在一个多小时内,在十几位老师的监视下写出来的,就让他不禁感觉到不可思议。

    他于是问道:“杨子建还有没有写其它关于家乡南塘镇和南剑市名胜古迹的散文?”

    “有有有,杨子建非常勤奋,学习认真,几次测试,在我们老师的督促和教导下,他的各科成绩都在全班十五到二十名之间”刘主任先习惯性地自吹了一下教学成绩,然后才转到正题,“他经常看南塘镇志和南剑府志,写了很多篇家乡内游记散文,不过他家境困难,急需用钱,因此都寄到各个报刊,到今天为止,已经发表了九篇了,写南塘镇的就有五六篇。”

    赖校长沉重道:“杨子建家境很糟糕,差点辍学。一中为给杨子建一点经济上的补助,并鼓励师生多写些宣传一中的优秀新闻和文学作品,特别通过了信息宣传奖励办法”

    这时,语文组组长庄老师已经取下一个报夹,递给箫鼓,里面有十几份所子建发表作品的报纸,箫鼓看到好文章就眼睛亮了起来,根本没听校长和刘主任说什么。

    楚女半倚在沙发上,有些懒洋洋地看着墙上挂着的“厚德载物”字幅,这是国内一位著名书法家提的,想想杨子建在十几个语文组老师的“逼迫”下写出我的骄傲,我的一中,她嘴角不时抽动着,很想毒舌一下,但看看校长那满头白发,也就算了,只是有些不耐烦道:“校长,杨子建怎么还不过来?”

    校长知道这个一中老学生特立独行,不以为忤,微笑解释道:“林可纯老师和李闵班主任要和第三节的姜老师通气一下,不然怎么让杨子建旷课?不过很快了,现在林老师应该已经带杨子建过来了吧!”

    楚女接着有些夸张道:“我听了林老师介绍杨子建的事迹,怎么感觉像是在看古代名人的励志故事一样,怪怪的,总有种不真实感?”

第37章 争夺稿件() 
赖校长虽然一副弥勒佛的样子,但板起脸来的样子同样非常威严,他责备道:“汤楚女同学,你现在是编辑记者,没有调查清楚,就不能随便乱讲。杨子建的事迹主要发生在南塘中学,我们打电话问了他的班主任,基本上还是符合事实的。”

    楚女眼睛一眯道:“基本?”

    刘主任连忙解释道:“杨子建在初中总成绩第一,作文虽然优秀,但并没达到发表的水平。他是在中考后的两个月里,通过大量学习模仿报刊作品,然后把这种技巧用在了家乡散文上,突飞猛进,青出于蓝胜于蓝,甚至形成了自己的文风,这种突变,就连他的初中班主任马老师也不了解,不过,马老师认为杨子建身上有一种难得的灵气。”

    楚女白了下眼,有些刻薄冷哼道:“灵气?这是什么玩意?”

    言丛微笑地解释道:“诗人讲究灵气,意思是指聪慧或秀美的气质。红楼梦有句话:实在天地间的灵气,独钟在这些女子身上了。李商隐也写过一首诗:淮山桂偃蹇,蜀郡桑重童。枝条亮眇脆,灵气何由同?”

    然后不理楚女,转头对校长道:“这三件作品,非常优秀,我想都用在草地版做一个小专辑,我会写一个小评,将杨子建简介一下。”

    楚女立即对言丛道:“虽然这三件作品只有那首诗过得去,但南剑青年报詹总编出自一中,他肯定非常喜欢那篇散文,因此,诗歌和散文诗给你,那那篇散文就给我吧!”

    真是霸道的女人,不过,想想她那位当副市长的老爹,言丛立即怂了不吱声。

    但赖校长可不在乎楚女,他货比三家,南剑日报发行四万份,青年报连六千份都不到,市领导也更重视日报,便拍板道:“这三篇作品对我们一中来说,有特别的意义,它是三篇一体的,怎么可以分开来发表?我决定了,就放在南剑日报。”

    同行是冤家,楚女与言丛争稿件失败后,非常恼火,立即起身道:“校长大人,我先去学校四周逛逛,好久没来了,看看我的学弟学妹们一下。等他们走了,请带杨子建到百草园来见我。”

    说完,大踏步从校长办公室走开,朝着左边的楼梯下去。

    刘主任、庄老师、言丛和箫鼓面面相觑。

    赖校长笑道:“别理她,这女娃不记仇的。在高中的时候,林可纯老师罚站罚了她好几次,有一次她还哭哭啼啼的走回家,但也没跟家里说委屈。第一天上学,又精神抖擞地跟林可纯老师对着干。毕业后,她反而最亲林老师,经常写信。由于她爷爷是外交官,她从小面非常广,看了许多海外的书籍,特别对西方素质教育非常推崇,导致她的思想跟我们有些格格不入。”

    言丛和箫鼓听了,顿时大开眼界,不虚此行。楚女不仅是青年报的编辑,还是杂文专栏的写作,在国内的杂文报、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等写过不少杂文评论,敢于批评时政和各种社会现象,名气相当响亮。

    这时,杨子建从右边楼梯走上来,刚好和左边的楚女错过。

    杨子进一进办公室,立即看到言丛和箫鼓,这时校长已经回他的办公室去处理公务了,只有刘主任和庄老师在招待。

    第一眼就可以看出这两位编辑在相貌、服饰、个性几乎截然相反

    言丛像一个学者,文质彬彬,面容白净俊雅,灰西裤上是淡粉色衬衫配银色领带,加上金丝眼镜,像一个白领。

    而箫鼓则像一个地质工作者,身材粗壮,皮肤黝黑粗糙,圆圆的熊脸,浓眉大眼,一头卷发浓密凌乱,穿着一件黑色衬衫,手上拿着报夹翻看,有些不拘小节,但目光给人稳健深邃之感。

    “子建,快过来这边坐,我叫言丛,你处女作是我刊发的,我们有缘啊!”言丛亲热地招手道,他的声音有些柔软磁性,让人如浴春风,挺像李闵班主任。

    杨子建立即向言丛鞠躬道:“言丛老师好,谢谢您发表我的处女作,九月十一日,是我走进文学生涯的第一步,是最有意义的一天!”

    然后又转向言丛对面的箫鼓,稍一犹豫道:“箫鼓老师好,谢谢您来信给我鼓励!”

    箫鼓点点头示意,嘴上没说什么,目光流露出欣赏来,这位长相清秀的学生,虽然消瘦拘谨,但他双眼清澈,神情有一股自信和朝气,让人自然产生亲近。

    在林老师的示意下,杨子建坐在言丛身边,略微拘谨,但并不怯场地望着言丛。

    言丛温和道:“杨子建同学,你文笔清雅简朴,诗如其人,大概你读古诗多了,身上带着一种君子如玉的古典气息。霜月的记忆是你的处女作,但老实说,写的强差人意。不过,路子走对了,我感觉到,你还可以再发展下去,前途光明无限,特别今天我看了你写的荷塘月色,我认为这首诗才是你的真实水平”

    杨子建眨眨眼睛,有点冲动想把自己写的另外十首较优秀的古风诗歌当场写出来,但想想还是忍住了,因为他知道言丛喜欢折腾,到处采风,搞座谈会、诗歌沙龙、朗诵会等等,如果真的成了言丛重点培养的诗人,那自己会被烦死,于是认真道:“谢谢言丛老师,我会努力的。我喜欢古诗,喜欢新古典主义,觉得唐诗宋词博大精深,应该复古,把古代诗人创造的无数意境用在现代诗上,让诗歌形成一个传承。新古典主义诗歌朴素典雅,相比艰深难懂的朦胧诗、现代派和印象派,我更能接受和欣赏”

    他首先大力捧了新古典主义一番,这些言论很多还是言丛后来说的,因此立即让言丛产生共鸣,欣喜道:“非常好,难得你有这样的认识”

    言丛是一个文雅善谈的诗人,谈吐、学识和气质都非常不错,谈起话来,让人如沐春风。相反,家箫鼓在信上很热情,但面对杨子建时,却非常寡言,一双深邃的眼睛总在思考什么。

第38章 楚女三问题() 
杨子建话风一转道:“但我发现诗歌非常难写,那五首诗歌我花了很多精力才模仿成功,但很多句子虽然是我灵光一闪写下来的,自己却并不太明白那里面的含义。学席慕容我总学得不伦不类,因为席慕容的感情太成熟复杂,我不太懂。”

    “扑哧”一声,箫鼓听到杨子建说自己写的诗自己也不懂,差点笑出来,但马上憋住了。

    言丛却听得很认真,他叹道:“古诗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思想,你还只是高一学生,把诗经背得再熟,没有阅历也不会理解里面的含义。不过,这只是时间的问题,你等过了几年,就会知道新古典主义诗歌的伟大意义了。”

    杨子建诚恳道:“我会听从言丛老师的教诲。”

    箫鼓这时才接过话题,温和道:“杨子建,你发表的这几篇文化散文我看了,非常好,对了,你这是在模仿谁的文章?”

    他的声音其实也挺轻柔,只是音调比言丛稍微深沉一些,很像学校的老师在提问,温和中带着一丝严厉。

    杨子建道:“我从小在南塘镇长大,童年常和同伴们在古宅、祠堂、寺庙、古亭、桥梁里捉迷藏玩耍,对它们的景观结构了如指掌。初中我读了南剑府志、南塘镇志,发现家乡居然和一群历史名人有关。中考后,我在镇图书馆杂志上看到了余秋雨的作品,非常震动,原来散文也可以这么写,可以把历史文化融入其中。于是,我开始模仿余大师的作品,把宋史、府志和镇志里的历史、诗词、掌故溶入家乡风土人情、风光建筑中,居然相得益彰。”

    箫鼓连连点头道:“你有这方面的天赋。历史是书面上的材料,可以弥补你阅历上的不足,这非常好,我建议你继续写下去。同时,我南剑市十三个县市区,有无数的名胜古迹,你有空的时候,也可以去游览探幽一下,写出南剑市一千五百多年的文化胜景和历史痕迹,这些作品可以优先投给我,我争取最大版面给你使用。”

    杨子建兴奋地站起来鞠躬道:“谢谢箫鼓老师,我有两篇已经好了,现在在教室里,我等下就拿来给您指正。”

    滴滴滴

    这时,箫鼓和言丛公文包里的机同响起,箫鼓看了一下摩托罗拉呼机里的内容,立即道:“现在就去拿吧,我和言丛有急事要回报社去了。我现在就和你去教室。”

    于是,刘主任、林老师、杨子建领着箫鼓,去教室里取出了关帝庙与虎祠、月下古井,其中月下古井比较抒情,更适合在言丛的版面发表,但言丛已经拿走了荷塘月色三件作品,因此杨子建就把这两篇交给了箫鼓。

    然后,刘主任、林老师和杨子建又送他们到停车场,看着他们坐上报社的桑塔纳轿车离开。

    回来路上,杨子建问楚女怎么不在?

    刘主任笑道:“楚女和言丛争夺你的三件稿件,校长货比三家最后给了南剑日报,楚女生气跑到了百草园。”

    杨子建倒认为应该放在青年报上,他呐呐道:“可是,楚女编辑是一中的学生啊,青年报有不少编辑都是一中毕业的。楚女老师会不会生气?”

    林老师在旁边道:“放心吧,楚女对你非常投缘。”

    然后,他们到百草园,园子两亩大,种满了各种草木花卉和紫藤,紫藤架下安置着小石桌供学生读书使用,此时楚女正坐在靠窗的一张圆桌上,左手支脸看着一本小相册,似在回忆高中往事。

    见林老师过来,楚女非常优雅地收起相册放进手提袋里,款款地站起来。

    楚女二十二岁左右,身高一米七多,秀发披肩,面庞白皙,珠圆玉润,丰腴的体态有些诱人,姿色中上,但有股难言的卓而不群的气质,穿高跟鞋、暗蓝西装套裙和粉色衬衣,小腿套着肉色丝袜,显得非常时尚,她下巴微抬起,很高傲的样子,如果不知道她的个性,会错以为是大家闺秀。

    她的目光很锐利,带着一些好奇,像要把杨子建看透似的。

    林老师和刘主任和楚女打声招呼,就到月门林丛下站着聊天。

    杨子建只好一个人上前鞠躬道:“楚女老师好。”

    “坐。”她指着对面的石凳道。

    杨子建只好正襟危坐。

    “别拘束了,我只问你三个问题。”楚女对杨子建一本正经的样子不屑一顾,直接了当地问道,“我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