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抗日保安团 >

第230章

抗日保安团-第230章

小说: 抗日保安团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个骑兵团,另有炮兵营、辎重营、工兵营、特务营各一。
为了保证这支部队的战斗力,在63军出发前,郑卫国特意下令从97军和53军各抽一个团跟63军新组建的两个团对调。一来可以加强63军的实力,二来,顺便完成了“全面交流”的第一步,加快了第四十一集团军的融合。
与此同时,冀中行署也紧急征调了一批物资,保障了63军的后勤需求。在根据地军民的齐心努力之下,这支英雄的部队终于踏上了通往冀东的征程。
关于行军路线问题,参谋部原计划是打算让63军从蠡县东进,到河间城再沿平大公路(即北平到大名,是当时河北重要的交通线)北上。这条线路路况好,行程短,能在最短时间杀入冀东。
但最后进行综合评估时,周参谋长还是决定放弃原计划改走滹沱河。主要是因为后勤的原因,走陆路就必须征集大量的马车和民夫。如果有河流的话就要简单得多,大部分物资都可以放在船上,部队只需轻装跟进就行了。即安全又便捷,这也是古代行军经常依河而行的原因。
当时的滹沱河水量流沛,是冀中通往天津最重要的通道之一。民国时期有人曾描述说:雨季水势一望无际,旱季沙洲浅滩罗织,沿河渡口轻舟横渡,上下游则风帆相济。河中船舶500有余,往来于正定高家营、深泽乘马等码头。
晨曦夕照时,滹沱河泊船如龙、波光如鳞、灯火星流、往来吁号、行业繁多、铺面林立、热闹非凡。河内鱼虾鳖蟹成群,水面天鹅鱼鹰游弋,两岸飞禽走兽栖息,河滨之地绿草繁茂、间杂牛羊……
郑卫国此时就被这安宁详合的景象给吸引住了,忍不住赞叹道:“多美的风景啊!就算是为了这一方热土也不能让鬼子在此地横行。”
周参谋长点点头说:“是啊,总司令!滹沱河自古有名,南宋文天祥丞相曾在此地吟诵道:始信滹沱冰合事,世间兴废不由人!”注:这是文天祥《滹沱河二首》里面的句子,道出了诗人对历史运行的感慨和对时局的无奈。
郑卫国笑道:“诗是好诗。不过后半句我可不赞同。事在人为,只要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再大的困难也压不倒我们,压不倒中华民族。”
“说得好,总座!”冯占海军长恰好走了过来,听到此番妙论,忙鼓掌赞同。
郑卫国问道:“寿山,部队都准备好了吗?”
冯军长指了指码头,解释说:“报告总座,骑兵团已经护送第一支船队出发。第二支船队还没到。所以卑职打算让步兵暂缓前进,以确保物资安全。”因为物资比较多,还在搬运,加上现在船只紧张,只能分批运输。
为什么要带这么多物资呢?因为从蠡县到冀东,直线距离长达五百余里,其中一多半的路程还处于敌占区内。途中很难获得给养。为此,军区不得不准备了大量的军需物资,几乎占到了根据地总储备的一半。
此时的码头上,几处货栈已经堆满了各种军需给养,外面的大车还在不停地往这边搬运。急得货栈的伙计们大声喊叫:“老总们,快别搬了。里面连站脚的地儿都没了。”
负责押运物资的辎重营长进来看了一眼,见确实堆不下了,只好出去对战士们喊道:“就堆在外面吧,不要往里面搬了,等下往船上搬还能省几分力气。”
副营长提醒道:“可是鬼子三天两头的派飞机侦察。万一被他们发现怎么办?”
现在华北地区异常空虚,日军警惕性很高。生怕敌后武装搞什么大动作。特别是冀东地区开始暴动以来,几乎每天都有飞机在各根据地侦察,看有没有大军集结的迹象。虽说冀中这么大,恰好被日机发现的可能性很小,但凡事都怕万一。万一被碰上,必然给物资和人员带来极为惨重的损失。
辎重营长说:“有伪装网的尽量用上吧,没有伪装网的让战士们自己动手做一些简易伪装,总比没有的强。”又说:“你在这儿看着,我去向军座汇报。”
冯军长听了汇报后对郑卫国说:“总座,其实我军在途中兴许还能缴获一些,根据地的物资也很匮乏,要不就留下一部分供集总(集团军总部的缩称)周转吧!”
郑卫国断然拒绝道:“不行,物资一定要多尽量多带一些,以防不测。货栈堆不下可以想办法,活人总不能被尿憋死。”
周参谋长笑道:“军中的老规矩,都是上面拼命的卡,下面拼命的要。你们两位倒好,完全颠倒过来了。”
冯军长忙道:“这是总座对我们63军的厚爱,职部等定然铭记在心。”
郑卫国哈哈一笑,说:“肉麻的话就不用讲了。”又建议道:“要是进入冀东确实能够获取一些缴获,物资又搬运不便的话,你们千万不要随意丢弃分发物资,而是要想办法建立秘密的物资供应点。”
冯军长疑惑道:“您是担心我军返程的时候会缺乏物资?冀东也算是富庶之地,应该不至于吧?卑职还想着给集总搬一批物资回来呢!”
郑卫国解释说:“到时候日军追着屁股穷追猛打,四面堵截,场面必然是一片混乱。这种情况下能保住部队不溃散就不错了,有多少物资能够撤下来?”
冯军长点点头,忙道:“总座说得对,卑职一定谨遵训示。”
郑卫国摆手道:“一点建议罢了,你也用不着当成金科玉律,具体怎么做还是以当时的实际情况为准。你们能从吉林突破层层封锁,一路杀到华北来,这点困难肯定是难不倒你们的。”
冯军长听了非常高兴,正准备谦虚两句,河面上突然传来了一声突突的汽笛声。码头边上的战士们都大声欢呼起来。
周参谋长笑道:“应该是船队到了。”
这支船队很奇怪,打头是一艘大沽船厂建造的微型汽艇,后面却拖拽着十几条木船。这些船只首尾相接,排出去老远。远远看去,恰似一条蜿蜒在河中的长龙。
辎重营的营长走到河边,有些不满地喊道:“你们是怎么搞的,这个时候才来!”
汽艇上站起一名军官,伸手打了个招呼,笑道:“老牛,是我。不好意思啊,途中有事耽误了一下。”
牛营长见是熟人,就没再埋怨,挥挥手说:“算了,你们快把船靠上来吧,我们还等着搬运呢!物资不能老堆在这里,太显眼了。”
船队迅速靠了上来,码头的伙计们忙取来跳板搭在船上,示意战士们可以搬运了。因为滹沱河河面比较窄,不需要太正规的码头,随便找个地方搭上木板就能上下货。
战士们忙将岸上的物资往船上搬运。一箱箱弹药和一袋袋给养迅速将十几条木船装得满满的,吃水线不断地变化,生生压下了十几寸。
船上的那名军官惊讶地说:“我的乖乖,怎么会有这么多物资,幸亏我多带了几条船,不然还得跑一趟!”
牛营长正准备答话,余光突然瞄到郑卫国一行走了过来,忙呶呶嘴,没敢做声。
冯军长见物资都搬上了船,非常高兴,对郑卫国和周参谋长说:“总座,周参谋长,千里送行,终有一别,您二位就送到这儿吧!卑职向你们保证,一定把儿郎们平安地带回来。”
郑卫国点点头,说:“好,寿山,万事小心!”
冯军长敬了个礼,潇洒地转过身去,大声喝令道:“开拔!”各步兵旅迅速竖起军旗,开始集结。
滹沱河一路东流,在献县与滏阳河交汇后称为子牙河,然后再往注入大清河水系,并在天津汇入海河。63军将在大清河上岸,然后从平津之间强行穿插,抢渡永定河,直逼冀东。
ps:停了一天电,晚上才来,所以很报歉。当然也怪山人太懒,平时没有多攒点儿稿子。
第三百二十七章 缴获
“这里,到这,再到这!”周参谋长拿着一只铅笔在地图上比划着,嘴里念念有词。郑卫国则在一旁将代表63军的红色旗帜贴了上去。在旗帜的周围是几道杀气腾腾的蓝色箭头,这代表着日军的围追堵截。
“怎么样,有没有危险?”程政委在一旁紧张地问题。
周参谋长摇了摇头,笑道:“从我们这轮推演来看问题应该是不大的。不过我们的情报存在延迟和遗漏,所以这个结论只能作为参考。”
自打63军北征之后,郑卫国他们时刻在关注这支部队的动向,每次接到新的情报都会及时在地图上推演,生怕有什么闪失。就跟足球比赛一样,看球的比踢球的还紧张。
程政委自嘲地笑了笑说:“呵呵,这就叫皇帝不急太监急。唉,我现在总算明白这话是什么意思了,干看着就是使不上劲儿!”郑卫国和周参谋长一听也忍不住笑了起来。
正说笑着,电讯处的机要员突然送来了一份加密电报。郑卫国一边伸手去拿,一边问道:“是哪儿发的?”
机要员答道:“报告司令员,是八路军总部发来的。”又给郑卫国递来一支笔,提醒道:“司令员,根据最新的保密规定,您必须先签字。”
原来,郑卫国有感于国军筛子一样的保密体系,特意请程政委、熊院长采众家之长制定出了一套新的保密制度。这套体系非常严密,像密电签收只是其中一个措施而已。
郑卫国签完字打开电报稿看了起来。脸上渐渐浮现出惊喜的神色。看完之后似乎不过瘾,又从头到尾重新看了一遍。
程政委笑道:“我没看就知道是好消息。司令员。是不是德国那批军火快到了?”
郑卫国摇头说:“不是,还记得我之前跟你们提到过的工合组织吗?他们得知根据地的情况之后决定帮助我们建设几个工厂。目前设备已经运到了武汉,不过因为受战争影响,可能还要过一段时间才能运到根据地。”
工合组织是抗日战争时期由爱国知识分子和海外同情支持中国抗战的国际友人共同建立的,其目的在于组织失业工人和难民生产自救,并为中国提供军事和民用物资,支援中国抗战。
这个组织在大后方和敌后根据地培养了大量的技术工人,并建立了许多军事和民用工厂。同时还在国际上筹措了大批资金和物资,为中国的抗战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其通过合作来解决矛盾的思路也非常具有建设性,在当今社会几乎已成共识。
周参谋长好奇地接过电报看了起来,发现电文中还说有美国人要来冀中根据地参观,疑惑地问道:“怎么还有美国人,难道这个组织有美国背景?”
郑卫国摇头说:“应该没有,这个美国人可能是替罗斯福搜集情报的。毕竟战争如何发展。都将关系到美国的利益。他们派人来看一看,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周参谋长嗯了一声,又突发奇想,说:“总司令,那我们能不能借此机会跟美国人搭上线?如果美国人能够提供援助,那我们就不用为物资的事情发愁了。哈哈!”
程政委也有些意动,兴奋地说:“对啊,参谋长说得有道理!就算美国人不愿意无偿援助,只要能同我们做买卖也好啊!”
由于排华法案的原因,当时中国跟美国的关系一般。远不如跟英、法、德甚至日本亲近。不过美国的强大是有目共睹的,所以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非常希望能够得到美国的援助。认为只要美国佬一出手,小鬼子立马就得认怂。这一认识甚至影响了延安对时局的判断。
郑卫国哈哈一笑,说:“好啊,到时候就看二位钓大鱼的手段了。”其实他感觉希望不大,只是不想扫大家的兴。因为此时美国人正奉行“光荣的孤立主义”政策,就连英国表哥的死活都不放在心上,何况是八杆子打不着的中国人呢?
开了一阵玩笑之后,程政委要去检查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周参谋长则要去参谋部审查根据地的防御发展计划,就各自散去。
现在军、政、后、装四大块工作都有专人负责,郑卫国难得清闲了起来,就躺在竹椅上小眯了一会儿。不是他懒,而是大夏天的,坐着不动都是一身大汗,还是躺着舒服。
“司令员!”一个清脆的声音突然在耳边响起。
郑卫国睁眼一看,见是张芷兰,手里还端着一个搪瓷缸子。她现在在军部担任文员,负责普通文案工作。有时候也过来照顾一下郑卫国的个人生活,不过郑卫国也没什么让她照顾的。吃饭是大锅饭,洗衣服有后勤统一处理,暖床,呃,组织上不允许。郑卫国也不希望让组织和部下们觉得自己在搞特殊化。
“天热,我,我给您熬了一碗酸梅汤。”张芷兰双手把搪瓷缸子递了过来,脸蛋红扑扑,可能是因为走得急,额头上还挂着几滴汗珠。
郑卫国忙伸手去接,结果不小心抓到了芷兰的手背上,触手处一阵滑腻。芷兰吓得惊叫一声,慌忙缩手,差点把缸子摔到地上。还好郑胡子眼急手快,一把接住,只洒了少许出来。
“对不起啊,都怪我!”芷兰拍了拍胸口,怯生生地说,神情显得有些沮丧。
郑卫国笑道:“呵呵,是我没接好。你帮我这么多忙,我还没谢过你呢!”
芷兰嗯了一声,扑闪扑闪眼睛,没有说话。
郑卫国只好闷着头喝汤,先尝了一口。说实话味道很一般,估计芷兰以前在家也很少做饭。那个年代大户人家养闺女是有讲究的。十指不沾阳春水。呃,现在好像也差不多。
“司令员。好不好喝?”张芷兰有些紧张又有些期盼地问了一句。
郑卫国呵呵一笑,说:“嗯,味道很不错!你以前在家的时候经常做?”
芷兰羞答答地低下头,摇头说:“不是啊,这是我第一次煮汤。”
郑卫国表扬道:“嗯,那说明你在厨艺上很有天赋!”
芷兰听了很是欢喜,天真地说:“那,要不。以后我天天煮给你喝?”
郑卫国吓了一跳,忙道:“别!”见芷兰看着自己,又忙解释道:“呃,我的意思是说战士们都没喝上,我这个总司令怎么能独自享受呢!”
芷兰娇叹一声,埋怨道:“司令员,你什么都好。就是不知道替自己着想。”话音刚落,她突然意识这些话有些唐突,脸一红,慌忙扭到一边。
恰在这时,院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像是来了不少人。叽叽喳喳地似乎还有女兵。张芷兰显得有些局促不安。忙低声催促道:“司令员,您快喝,我要回去了。”
郑卫国看了看,发现缸子里面还有一大半,苦着脸说:“啊。这么多,我一口气怎么喝得完?”
张芷兰见郑卫国狼狈的样子。忍不住噗嗤一笑。这时院门口传来警卫员的说话声,很显然,有人马上要进来了。芷兰似乎不希望被人看到,忙道:“司令员,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