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抗日保安团 >

第53章

抗日保安团-第53章

小说: 抗日保安团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老儿深知自己差点犯下大借,羞得无地自荣,任由三爷爷一顿臭骂也不吭声。
旁边一老头看不下去了,拦住三爷爷说:“葛三儿啊,你也别怪大哥糊涂。我们,我们明人村眼见就要亡种了啊!”说着,忍不住又哭了起来。
三爷爷闻言一愣,说:“先别哭,怎么就要亡种了?你们不都活得好好的吗?”
来老儿叹了一口气,说:“你是不知道,我们村已经有十五年没有添过丁口了,十五年啊!这样下去那还了得!”
郑卫国注意观察了一下,明人村也就几百人的样子,隔那么几年没有小孩出生再正常不过了。可十五年未添一丁,还是太夸张了一些。
由于村子多年没有小孩,村民们开始着急起来。一开始还是正路子,请土郎中、请洋大夫(可见明人村并非完全封闭,他们与外界还是有联系的),可是一直都不见效。村民们尤其是族内的长老们便有不择手段起来。特别是这次,那个巫婆说村里有几个女人是蛇妖转世,挡了村里的“子孙运”,若不烧死她们,村里就别想添丁口。
一开始大家也不信,可后来……族中的长辈决定牺牲这几名女人,为宗族的延续争取一线生机。在他们看来,几个女人的性命是万万不能跟传宗接代相比的,必要的时候完全可以牺牲掉。
来老儿接着说道:“想当年我等祖辈百余人逃难至此,繁衍生息,一度多达三千余人,好生兴旺。可之后人丁凋零,如今更是仅剩三百余口,这难道不是天要亡我吗!”
郑卫国忍不住插了一句,说:“老族长,你们明人村有跟外面的人通过婚吗?”
来老儿想了一下,说:“也有过吧,但极少。你问这个是何意啊?”
郑卫国面色凝重,说:“我大概知道你们村多年未添丁口的原因了。因为你们这个村的人几乎拥有相同的直系祖先,属于近亲。”
来老儿脸色一白,喃喃道:“近亲?”
郑卫国很肯定地回答,说“是的,我不知道明代是怎么规定的,反正几个家族如果连续几代通婚的话,迟早是要出问题的。像你们这儿只是不能生孩子还算好的,有的地方会出现长尾巴的孩子,还有的会生出兔唇的孩子,各种症状不一而足。”
来老儿叹了一口气,说:“按我大明律,姑舅两姨表亲也是不能通婚的。咳,你说的对,我们本来只有十家人逃到此地,陆续又有五姓绝嗣,如今表面上虽有十姓,实则只余五姓。这五姓三百年间也不知通婚多少代了。”
他打量了郑卫国一番,说:“老朽方才不知阁下如此博学,多有失礼,还请不要见怪。”
郑卫国笑道:“无妨。”
来老儿又道:“依阁下之见,我们明人村如何才能保全血脉呢?”
郑卫国说:“这个问题其实很好解决,你们只要与外面的人通婚就可以了。”
来老儿叹了一口气,说:“我们被祖训困在深山之中不能出去,山外面的人又嫌山中清贫不愿进来,想要通婚谈何容易?”
郑卫国好奇地问道:“究竟是什么祖训竟让你们困在此地三百年?”
第七十八章 失落的文明
对于祖训,来老儿似有难言之隐。他苦笑着连连摆手,说:“此事不说也罢,不说也罢!郑长官,不知你远道而来有何见教?”
对于他们族内之事郑卫国并不想干涉,他直接道明了来意,说:“不瞒老族长,我此番进山是向贵村求援来了!”
来老儿想了一下,说:“莫非是为了抗击倭寇?”
郑卫国有些惊讶,说:“老族长居于深山之中也能知天下之事,在下真是佩服。”
来老儿解释说:“这没什么,其实我们跟外界还是有来往的,只是不多而已。不知郑长官是此行是要征粮、征兵还是派饷呢?抗击倭寇,我们明人村自当出一份力。粮饷都好说,只是人丁……”
明人村人丁不旺,要征兵的话来老儿肯定是不乐意的,好在郑卫国也没打算在这里招人。他笑着说:“我此番来既不征粮、也不招兵、更不派饷,只想跟贵村做一对好邻居。”
来老儿满脸问号,说:“郑长官是要率部迁移到此处?”
郑卫国解释说:“如今倭寇猖獗,华北危如累卵。我部虽然小胜了几场,但总体实力远不如敌人。兵战凶危,难免有失利的时候,所以我希望能将部分人员和物资搬到这附近的深山里来,以策万全。到时候免不了要给你们添麻烦。”
目前看来,这里就是最理想的兵工厂厂址。第一,足够隐蔽,没有人带路很难找到;第二,路途较远,即便被日军发现了,兵工厂也有足够的时间撤离。不过,为了安全和保密着想,兵工厂是不能设在村子里面的。郑卫国打算在这附近转转,看看有什么合适的地形。
来老儿略有所悟,说:“原来如此!兵法上说,未料胜先料败。不知兵之害者,不知兵之利。郑长官真乃知兵之人,有古名将之风。”
郑卫国有些不好意思,笑道:“老族长过奖了。”
来老儿也笑了笑,说:“此处不是说话的地方,请随我来!”他把郑卫国一行请到了一处小院歇息,并让人奉上了几杯清茶。
郑卫国轻咂了一口,赞道:“真是好茶!”
来老儿笑道:“山中清苦,无以待客,也就这茶还拿得出手。”
两人就茶汤闲扯了几句,郑卫国对此道并不精通,只好重新绕到正题上来。
来老儿说:“我虽居于深山之中,对外面的形势还是略知一二的。说起来郑长官跟我们祖上当年进山时的情形差不多,只不过我们祖辈是为了反清复明,而贵部是为抗击东洋人。”
郑卫国说:“老族长说的不错,同为华夏子民,如今国难当头,当然要奋起抗击外敌!”
来老儿叹了一口气,说:“是啊,又是国难当头!自宋以后,华夏屡遭劫难。先是亡于蒙古,好不容易赶跑鞑子建立了大明,又亡于满清。民国志士历经艰辛,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如今却又来了东洋鬼。天不佑我华夏啊!”
郑卫国听了十分佩服,说:“没想到老先生居于深山也能洞悉世事,足见赤子情怀!”
来老儿摆摆手说:“不过虚谈而已。郑长官,你跟东洋鬼子交过手,不知他们跟当年的满清相比如何?”
郑卫国想了一下,说:“凶残不相上下,手段更加狠毒!”
来老儿双眉一挑,说:“哦,此话怎讲?”
郑卫国解释说:“满清入关时杀人用的是刀箭,而日军用的是枪炮。枪炮杀人的效率远甚于刀箭。”
来老儿说:“如此说来,此番劫难比之以往更加凶险了?”
郑卫国点点头,说:“您说的很对,如今华夏确实到了生死存亡之秋,而且比之前几次更加险恶。以前的五胡、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虽然也屠戳汉人,但最主要还是企图夺我山河,奴役我族。日本人则不同,他们是存心想灭绝中华的!”
来老儿似乎有些不信,说:“灭绝中华?恐怕做不到吧!想当年羯奴也是凶残无比,甚至想杀光我汉人,可到头来却被汉人杀了个精光。”
郑卫国摆摆手,说:“时代不同了,以前做不到的事情现在却可以做到。”他把七三一部队的事情给来老儿他们讲了一下。大家听了之后都十分震惊,必竟瘟疫的杀伤力是极为恐怖的,如果能人为控制释放的话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来老儿听了之后面色凝重,正准备说什么。外面突然传了一阵喧哗声,却不知发生什么事。
他们忙走出去一看,只见一队保安团的士兵正押着之前那个装神弄鬼的巫婆。村民们看到这婆子都很愤怒,想要抢过去揍她。但战士们没有见到郑卫国之前不愿意放人,双方正僵持不下。
郑卫国担心发生不必要的冲突,忙上前几步,问道:“怎么回事?”
张长贵忙把事情的经过讲了一下。原来这巫婆一路向村外逃去,正好撞上在附近警戒的特务连战士。战士们见她形迹可疑,就将她拘捕起来审问。
这巫婆想挑拨特务连和明人村之间的关系,满嘴胡说八道,甚至说郑卫国被村里的人给杀害了。张长贵他们虽然不信,但也被吓了一跳,忙赶到村里来的一探究竟,结果因为这个巫婆的关系差点和村民冲突起来。
郑卫国听了心头大怒,说:“这贼婆着实可恶!给我拖下去毙了!”
战士们应了一声就要将这贼婆子拖下去正法,吓得这巫婆大叫起来。
来老儿忙道:“且慢!郑长官可否给个面子,交由我们来处理?”
郑卫国点点头,说:“当然可以!”
正待将人犯移交给村民的时候,来老儿突然说:“算了,还是由贵部处理吧!说起来我们都是郑长官治下的百姓,动用私刑总是不妥。”
郑卫国愣了愣,说:“您真是深明大义。”如此一来,他也没有了杀心,便吩咐战士们先将这婆子看押起来,等回去后交由县法院审判发落。
当天中午,来老儿设宴款待了郑卫国一行。说实话,饭菜都不错,很多都是在山下难得一见的美味。只是不知村民们平日过得如何。
饭后,来老儿和郑卫国趁着散步的机会又聊了一会儿。总体上,来老儿对于多出一个邻居来没有什么意见,但是有些细节方面还要讲清楚。郑卫国表示会派一个人专程过来与村民们详谈。
兵工厂选址的事情敲定之后,郑卫国感到心中一块大石落了地,整个人都轻松起来。来老儿见他心情大好,就带着他在村内各处转了转,并亲自担任导游。
在游览过程中,郑卫国发现这里的房屋有一个奇怪的规律。越老的房子建筑工艺越高,新一点房子反而粗糙简单一些。这实在不合常理,他忍不住向来老儿说出了心中的疑惑。
来老儿叹了一口气,说:“郑长官真是心细如发啊!实不相瞒,这些年我们明人村一直在走下坡路。即便丁口兴旺,也难以恢复到全盛时期的景像了。”
据来老儿所说,他们的祖上多为士人,不懂得劳作。明人村草创之初,由于环境恶劣,,村民们的日子一度十分艰难,甚至还有不少人饿死。不过后来村民们逐渐适应了山里的环境,生活条件便好转起来。在与大自然搏斗的过程中,曾经五体不勤的士子们学会了纺纱织布,学会了开荒种田,学会了营造房屋。
现在看到的那些颇有艺术价值的房屋就是明人村在全盛时期修建的。可惜好景不长,不知怎么搞的,一些技艺渐渐就失去了传承。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建筑工艺,一位精通此道的先辈过世之后,村民们便只能修筑简易的土坯房了。
郑卫国想起先前那名少女,说:“那武艺呢?是愈发兴旺,还是渐渐没落呢?”
来老儿想了一下,苦笑道:“这个不好说,有些方面是愈发兴旺,有些方面却早已没落了!总的来说,应该不如刚进山那会了。”
郑卫国奇道:“这是为什么呢?”
来老儿解释说刚进山的时候还有人懂得战阵之术,有人精通搏击之道,可三百年几乎没有碰到过外敌,这些东西渐渐就没有人学了。虽然还有村民在坚持练武,但主要是为了强身或者方便打猎,单从武道上来看确实大不如以前。
当然,在生活中一些有用的技艺得到了发展。比如说射箭,明人村的丁壮几乎人人都有一手好箭术,射个兔子易如反掌。还有就是提纵术,也就是所谓的轻功,在追击猎物时候也很有用,所以村民们都有练习。不过提纵术属于高级货,不是每个村民都能学有所成的,得看个人天赋。
郑卫国想了一下,说:“我刚进村的时候看见一位姑娘三两下就跑上了柴山,功夫真好,不知在贵村中算什么水平?”
来老儿笑了笑,说:“那是我孙女婴宁。她天赋极高,不过身为女子体力方面很吃亏,在村中也就是个中下水平吧!”
郑卫国听了震惊不已,心中便多了一些想法。不过眼下还不是时候,得从长计议。
来老儿大概很久没有吐槽的机会,心中块垒不吐不快,又絮絮叨叨讲了很多明人村的事情。总的来说就是一部兴衰史,从开创——发展——全盛,然后走向没落。郑卫国惊讶地发现这个村子竟然是全面倒退了,生活水平、生存技能、文化水平等等诸多方面都有明显地下降。
就拿文化水平来说,来老儿的爷爷是能够做诗的,到他爸爸这一辈就只能写写对联了,而来老儿自己已经不通音韵,只能写写普通的告示了。
这种情况让郑卫国感慨万分。看来,一个文明如果长期缺乏交流是得不到发展的,封闭自守只会走向没落。
第七十九章 准备工作
回到七里坝之后,郑卫国将保安团和平安县的主要领导人召集起来开了一个紧急会议。人员包括于老根、李震安和王达。本来张海岩和段双虎也是资格参加这次会议的,但张海岩被派到一二九师学习去了,段双虎还在十区忙着剿匪,所以这次会议只有四人参加。其中于老根儿隔得近,最先赶到。郑卫国见他一脸喜色,笑道:“老根儿,啥事啊,乐成这样?”
于老根拿出一小块花布,说:“染房那些家伙终于把迷彩布给搞出来了,你瞅瞅看,中不?”
郑卫国接过一看,这块花布主有土黄色、灰绿色和褐色三种颜色。在三种颜色交汇重叠的地方还有一些渐变,估计是染色工艺的问题,但影响不大。他拿着布走到外面,放在一块失去植被掩护的荒地上,然后再退后几步看了看,发现隐蔽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于老根也在远处瞅了瞅,说:“旅座,你看还行吧!隔远了很难看得出来。”
郑卫国笑着点点头,说:“确实不错,这种花布能大量生产吗?最好能在下第一场雪之前给各部队换装。”
于老根犹豫了一下,说:“量产是没有问题的。只是我们刚换装不久,这才一个多月吧。再换装的话又要花不少钱啊!”
郑卫国摆摆手,说:“不要怕花钱,趁鬼子没有封锁之前多屯积一些物资,不然以后有钱也没处使。”
保安团现在家大业大,全面换装的话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想到这里,于老根儿又问道:“旅座,换装包括哪些部队?地方部队也要换吗?”
郑卫国想了一下,说:“主力、地方部队还有各区的基干民兵都要换装,村级民兵还是不要换了,他们被鬼子抓住的可能性很大,别让一身衣服害死人。”
于老根心想总算省下一大笔钱,没想到郑卫国又说了一句:“给每个村的民兵发些钱,让他们自己做一身吧!”于老根听了差点儿摔一大跟头,心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