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耽美辣文电子书 > 大戏骨 >

第538章

大戏骨-第538章

小说: 大戏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今年的奥斯卡一片混战,乔治…克鲁尼和让…杜雅尔丹目前暂时声势领先,但竞争依旧激烈。如果一场演唱会,能够真正地吸引目光,强势宣告欧洲归来,再加上柏林银熊所带来的声望,未尝没有逆转战局的可能。

    下周就是美国演员工会奖的颁奖典礼了。

    所有的线索都连接了起来,康奈尔恍然大悟,重重地拍了拍桌子。他明白了,他全部都明白了,那家伙的计谋已经被他识破了。现在,他需要做的就是收集证据,足够的证据,然后将这个家伙死死地钉在耻辱柱上,绝对不会留下任何翻身的余地。

    康奈尔整个人直接跳了起来,椅子翻倒在地,办公桌也晃荡起来,办公室所有人都惊讶地投来了视线。但康奈尔却牢牢地闭上了嘴巴,这是一次独家新闻,在稿件出来之前,他绝对不会泄露一次风声,于是,康奈尔对着同事们扯了扯嘴角,笑了笑,然后快速转身,一溜烟离开了办公室。

    战斗,现在开始。

818 沉默不语() 
    蒂姆西…莱斯利习惯性地打开了十一工作室的页面,开始寻找蓝礼的最新动向。这几乎成为他过去半年时间里,每天都固定坚持的一个习惯动作,大脑根本不需要思考,一系列动作就行云流水地完成了。

    作为一名资深专业的歌迷,自从去年九月份在纽约参加了“先驱村庄之夜”,他的最喜爱歌手名单之中,就增加了一个“蓝礼…霍尔”。

    那天晚上,他不仅欣赏了蓝礼的音乐,一问一答的提问环节、现场钢琴的表演环节、随手改编的吉他环节,所有的所有都展示了蓝礼对音乐、对生活、对梦想、对自由的理解。这让蒂姆西深深地着迷。

    他知道,蓝礼是一名演员。但,在蓝礼身上却可以窥见一名艺术家的气节和风骨,这着实太过难得了,以至于他甚至愿意走入电影院,观看蓝礼的作品,而且乐在其中、赞不绝口。这着实太过不可思议,却真实地发生着。在2012年的当下,居然还能找到这样的艺术家。

    所以,每一天,蒂姆西都在期待着蓝礼的最新消息。即使没有任何动静,他也甘之如饴——因为艺术家们总是如此,默默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可以看到普通人所无法理解、无法触碰、无法沟通的空间、时间和维度,然后以艺术的手法和形式完成创作。

    但内心深处,蒂姆西还是在期待着,始终保持着。

    “一个人的演唱会”,蒂姆西看到了公告,所有的动作就停在了原地,胸口之中有成千上万只蝴蝶同时扇动了翅膀,激动得整个人就要爆炸开来,竭尽了浑身的力量,这才没有直接跳跃起来,疯狂地大喊大叫。

    强迫自己镇定下来,一遍,又一遍,再一遍,反反复复地将公告阅读了十几遍,然后嘴角就上扬了起来。

    他想起了“堂吉诃德”里的那首歌,“老朋友”。

    歌词如此唱到,“肩膀之上,承载着冬日的萧索,我看见你站在那儿,始终坚守在我身后,暗暗提醒着,依旧有人关心着我。但,我的老朋友,你身在何方?噢,我的老朋友,你身在何方?”

    不由自主地,蒂姆西就还是哼唱起那清新动人的旋律,莫名地,鼻头就微微一酸。那简单的字里行间之中,他却可以阅读出淡淡的哀伤。

    “我遵守了我的约定,现在轮到你了。”

    这是一封写给某个特定之人的信,不是电脑打字,而是手写字体,亲笔书写之后,扫描完成上传。在蓝礼那潇洒轻逸的字体之中,诗意的怀念、灵动的悲伤、深情的呼唤,总是让人不由自主地开始细细咀嚼。

    上帝,仅仅只是浏览了这一封邀请函,蒂姆西浑身都已经开始颤抖起来,激动得无法自已。他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告诉所有人,告诉每一个喜欢蓝礼音乐的人,告诉每一个感受到“堂吉诃德”这张专辑灵魂的人。

    纽约麦迪逊广场花园,那可是全美演唱会胜地。两万坐席,一不小心,上座率可能就悲剧了,而且还会沦为一个天大的笑柄——想象一下,两万个座位,结果只有两百名观众,这估计会成为美国音乐历史上最大的笑话。

    蒂姆西需要告诉小伙伴们,越多越好。

    但,放在键盘之上的手指却犹豫了。

    这封信发布在了十一工作室的网站,没有任何新闻宣传,没有任何相关报道,甚至没有任何消息动静,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这是真正属于一个人的演唱会,属于“每一位知音”的演唱会。这封邀请函,是发送给每一位真正听懂蓝礼音乐的听众。

    这不是一场商业演出,也不是一场宣传演出。如果蒂姆西现在大肆宣扬,可能将会迅速传播开来,两万个座位,说不定就可以达到百分之五十乃至更高的上座率;但,那不是蓝礼的风格,也不是“一个人的演唱会”的目的。

    更重要的是,在内心深处。蒂姆西不想要和别人分享这个秘密,这就好像是他和蓝礼之间共同知晓的一个秘密,通过“堂吉诃德”这张专辑,他窥见了那个梦想者内心的一丝孤独,也听见了那个艺术家内心的一丝惬意,犹如堂吉诃德一般,孤独而灿烂地尽情高歌着,不在乎是否有听众。

    如果,整个麦迪逊广场花园,仅仅只有两名观众。一个是他,一个是蓝礼邀请的伙伴。偌大的世界里,只有他们在音乐的世界里徜徉着,那将是多么美妙、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就好像大海深处的那只鲸鱼。

    那只叫做爱丽丝的鲸鱼。

    正常的鲸鱼,他们的鸣叫频率只有十五到二十五赫兹,但爱丽丝的频率却有五十二赫兹。所以,在其他伙伴眼里

    ,爱丽丝就像是一个哑巴,如此多年来,它始终孑然一身、孤独一人,它没有亲属也没有朋友,唱歌的时候,没有人听见;难过的时候,没有人理睬,在浩瀚的海洋里,苦苦寻觅着。

    “堂吉诃德”那五十二赫兹的频率,蒂姆西听见了。他自私地希望,他是唯一一个听见的;却又矛盾地希望,在这个世界上,蓝礼不是孤独的一个人。

    犹豫再三,蒂姆西还是强忍住了冲动,关闭了所有页面。看着墙壁上的日历,开始倒计时:距离十六号,还有四天。

    蒂姆西不是一个人。

    虽然十一工作室是独立小作坊,但他们还是拥有不少的忠实支持者。这一封公告,沉默之中问世,却也在悄然之中传播。

    奇妙的是,网络之上却没有任何人传播,似乎所有人都心照不宣,默默地将这一份邀请函隐藏在心底,然后静静地期待着:到底会有哪些熟悉面孔按时出现在花园呢?又会出现哪些陌生的新面孔呢?

    就连雅虎社区都鸦雀无声,似乎这封邀请函从来不曾出现过,也从来不曾有人发现过一般。这在网络时代,着实太过难得,也着实太过特别。“堂吉诃德”这张专辑的影响力,也许不够广阔,却足够深远。

    “一个人的演唱会”,正式发出邀请之后,没有波澜,没有动静,没有反响,所以,完全无法预测,接下来到底会发生什么,演唱会当天,花园的两万个座位,到底可以聚集多少观众呢?两百人?还是两千人?无人得知。

    更进一步,十一工作室甚至没有公布演唱会的售票方式。目前为止,各大网络平台一点动静都没有,没有任何一家票务网站或者票务公司,公布任何关于演唱会的售票信息,似乎那些票务公司根本就不知道花园安排了这一场演唱会般。

    这是不可思议的。

    作为全美最顶尖的演唱会场地,花园的每一天行程都安排得满满当当,不仅仅是演唱会,还有各式各样的体育比赛、公开活动、慈善集会等等,几乎是全年无休,即使是官方的场馆休息日,各大票务公司也都心知肚明。

    更何况,在网络时代,任何一场演出、比赛或者活动,网络售票都是最主要的销售方式,甚至占据了售出门票的百分之九十,乃至更高。

    现在,二月十六日,花园安排了一场演唱会,票务公司却没有任何反应,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在一片沉默之中,似乎所有人默契地达成共识:这场独一无二的演唱会,将在现场排队购票,回归最原始、最简单、最直接的购票方式。

    十一日晚,十一工作室发布公告;十二日,没有动静;十三日,没有动静;十四日,“娱乐周刊”官方网站发布重磅新闻。

    “临时演唱会,这到底是一场自我炒作的秀?还是博取同情的策略?

    ——蓝礼…霍尔,’一个人的演唱会’召开在即,剑指格莱美。”

    毫无预警地,“娱乐周刊”这篇由康奈尔…麦格雷戈撰写的独家新闻,直接丢下了一枚重磅炸弹,震撼了整个娱乐圈。

    文章之中阐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拒绝承认自己是歌手的蓝礼,对格莱美始终没有关心的蓝礼,却在格莱美投票冲刺阶段,宣布展开个人演唱会,犹如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炒作意图着实再明显不过。

    文章之中还提到,收获柏林最佳男演员银熊奖之后,蓝礼制定了缜密的计划,强势回归颁奖季学院公关。如此轨迹与一年前的“缺席奥斯卡”事件有着诡异的相似度,显然,无论是以退为进,还是主动出击,恶意炒作的意图都展露无遗。

    这篇新闻报道,不仅仅是独家报道了“一个人的演唱会”,惊讶得所有人都跌破了眼镜;而且还进一步将今年热闹非凡的颁奖季推向全新高/潮,此前陆陆续续遭受质疑的蓝礼,再次站在了风口浪尖之上:

    他,真的是在恶意炒作吗?演唱会,这又到底是怎么回事?

    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们,开始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但毋庸置疑,“娱乐周刊”的独家具有强烈的舆论引导作用,抢先奠定了整个事件的基础。

    正如康奈尔所说:如果不是哗众取宠,如果不是恶意炒作,如果不是处心积虑,为什么要选择在这个关键时刻召开演唱会呢?而且还是在全美最受瞩目的麦迪逊广场花园?如果不是提前预定,如果不是早早计划,临时在花园找到空档,召开演唱会,这就是不可能的任务。

    所以,炒作,定罪?

819 席卷全美() 
    波澜不惊,沉默不语,寂静无声。

    突然之间,“娱乐周刊”的独家报道,石破天惊地打破了所有平衡,也惊动了所有关注,刹那间,所有视线都纷纷扰扰地朝着“一个人的演唱会”聚集而来。

    人们也不是笨蛋,即使康奈尔信誓旦旦、言之凿凿地如此肯定,但人们也有自己的判断力,整个事件着实有不少漏洞:

    为什么之前没有听说过演唱会的事?为什么演唱会完全没有进行任何宣传?为什么没有开通票务系统的网络售票?为什么新闻媒体完全没有报道?为什么第一个报道就是指责蓝礼炒作,但之前却没有任何消息?为什么选择这个时间点,为了格莱美的话,太晚了,为了奥斯卡的话,没有关联?为什么演唱会的举办日期如此之近?

    为什么。

    正是因为解释不通,正是因为自相矛盾,正是因为毫无预警,“娱乐周刊”的新闻彻底炸锅了,几乎是星火燎原之势,短短数个小时之内,网络之上就引发了滔天般的讨论声势,支持者有之,反对者有之,围观者也有之。

    这篇报道发布的当日,刚好是一年一度的情人节。没有想到,情人节的所有风采却丧失殆尽,所有的瞩目焦点都转移到了“一个人的演唱会”身上,就连情侣们约会时,不可避免地都加入了讨论。

    福克斯电视台准确地抓住热点,情人节当天下午在纽约街头的采访直播之中,提出了如此问题,“今年情人节的特别活动,你们会选择蓝礼…霍尔的’一个人的演唱会’吗?”

    话题热度的发酵速度远远超出了想象,“娱乐周刊”几乎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一鼓作气地将新闻热点推上了无法超越的巅峰——至少在“纽约时报”加入战局之前,这是最高峰,伴随着全美第一大报刊的报道,新闻热度再次突破了极限,达到新高。

    所有一切都发生得太快,即使是无冕之王们,也无法第一时间找到新闻源,进行后续报道。他们能做的就是,先转载“娱乐周刊”的新闻,然后快速联系事件的相关当事人,取得进一步的资料;更进一步,前往纽约,与演唱会的所有相关机构、组织展开交流和沟通,获取事件最新消息。

    但,这需要时间。

    短时间之内,“娱乐周刊”依旧是独领风骚,这一份独家,至少让他们赚取了超过三千万的点击率,周边附加利益就更加客观了;“康奈尔…麦格雷戈”这个名字,更是成为了记者同行之中人尽皆知的存在。

    三个小时,“娱乐周刊”的独家足足持续了三个小时,在网络的时代,在八卦网站tmz一家独大的时代,三个小时几乎就相当于三个世纪了,而后,“纽约时报”刊登了一篇专题报道。

    这篇由布莱德利…亚当斯撰写的专题,以另外一个角度对“一个人的演唱会”进行了解读和报道,在事件爆发之后,第一次呈现出了不同的视角。

    “献给某个人的演唱会,隐藏在浮华背后的一曲生命挽歌。

    ——来自蓝礼…霍尔的邀请,你,听见了吗?”

    得知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布莱德利本来不打算撰写这篇新闻的,他尊重蓝礼,也尊重那名罹患了绝症的少女,更加尊重“堂吉诃德”这张专辑以及这场演唱会背后的意义。第一次,布莱德利剥离了自己的记者身份,站在一个普通听众的立场上,期待着一场演唱会的举行。

    布莱德利不由想起当初在洛杉矶中国剧院与蓝礼的第一次碰面。“太平洋战争”的首映式,当时还是籍籍无名新人的蓝礼,却吸引了布莱德利的目光,转眼之间,三年就要过去了,那个少年已经成为了全美瞩目的y世代领军人物,但隐藏在外表之下的初心却始终不曾改变。

    由衷地,布莱德利表示了钦佩。

    但,总是有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