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耽美辣文电子书 > 大戏骨 >

第575章

大戏骨-第575章

小说: 大戏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对整个社会造成了不可磨灭的负面影响。

    在声明的最后,“滚石”用简短的言语表示了歉意,在没有经过查证之下,刊登了错误新闻,诚挚地向读者道歉。但,整个道歉的篇章仅仅只有三句话而已,轻描淡写、一笔勾销,完全忽略了自己的责任和过错,而是把这一口黑锅死死地扣在了“娱乐周刊”的脑袋上。

    不过,现在所有矛头都指向了罪魁祸首,“滚石”的机智和果敢,成功地处理了危机,转移了焦点,然后,“娱乐周刊”沦落到了千夫所指、众叛亲离的境地;更重要的是,即使是“娱乐周刊”想要拖着“滚石”一起下水,他们现在也已经焦头烂额、自顾不暇。

    当初的收获多么辉煌、多么成功,现在的境遇就多么凄凉、多么糟糕。

    “毁谤?污蔑?捏造?隐藏在娱乐至死的背后,新闻行业的没落和堕落才是真正的发人深省!”

    “这到底是一次新闻炒作的误入歧途,还是一次私人恩怨的纠缠不清?康奈尔…麦格雷戈,屡次制造混乱的动机,到底是什么?”

    “从证据确凿到证据无效,短短一周时间里,社会法庭到底发生了什么?而罗列证据的检察官又到底怎么了?”

    “一己之私所导致的社会灾难——’炒作门’折射出来的社会问题。”

    “‘娱乐周刊’的迷失和堕落,他们到底是如何走向失足的?”

    “真相大白之后,那么,’娱乐周刊’是否欠了蓝礼…霍尔一句道歉?”

    “公众人物的揭露与毁谤,仅仅只有一线之隔,到底应该如何界定?”

    “钢丝绳上的狂舞,’娱乐周刊’身败名裂!”

    “欺骗了全世界的男人,不是蓝礼…霍尔,而是康奈尔…麦格雷戈!”

    “那个说谎的男人,他到底还说了哪些谎言?”

    ……

    口诛笔伐,铺天盖地的口诛笔伐,所有媒体——真正意义上的所有媒体,齐刷刷地将枪口指向了“娱乐周刊”以及康奈尔…麦格雷戈,强大的声势远远超过了数天之前针对蓝礼…霍尔的批判和质问,似乎所有媒体都迫不及待地加入进来,为了显示自己的清白,于是纷纷表达了强有力的谴责。

    这才是山呼海啸!这才是天崩地裂!这才是无处可逃!

    “纽约时报”和“纽约客”的专题报道,此时才真正彰显出威力:

    他们将矛头指向了整个新闻行业的娱乐至死现象。现在,媒体们为了凸显自己的职业道德,也为了撇清之前的负面报道,他们不得不第一时间做出回应,避免引火烧身,于是,“娱乐周刊”和康奈尔就成为了最好的怒火转移对象。

    从娱乐媒体到社会媒体,更进一步到政/治媒体,纷纷进行了相关报道,展开了相关讨论。

    “炒作门”的跌宕起伏、起承转合,真正地将娱乐至死、利益至上的媒体文化放在了台面之上。

    虽然说,过去十年时间里,“无冕之王”渐渐地走下神坛,地位、声势和影响都已经非同往昔,相关专家、相关领域持续不断地讨论着如此现象的社会根源;但,始终没有能够真正地引起瞩目,也没有能够真正地引发重视。

    这一次,借助着“炒作门”的热度,借助着颁奖季的声势,社会学者、媒体专家以及公众人物等等都站了出来,表明立场、发表言论、重申意见,希望能够引起更多注意。

    于是,“娱乐周刊”和康奈尔就成为了反面教材的典型案例,轰轰烈烈、浩浩荡荡地引发了连绵不绝的讨论,死死地钉在了耻辱柱上。可以预见的是,这一次新闻事件很有可能会伴随着“娱乐周刊”长长久久地连绵下去,终身无法摆脱。

    如此走向,如此发展,确确实实已经脱离了控制,渐渐走向了未知的局面,无人可以预测;只有时间,也只有历史,才能看到这一次事件所产生的影响。

    其中,“纽约时报”再次抢走了无数风头,布莱德利…亚当斯专门撰写了一篇社论,标题为,“康奈尔…麦格雷戈:又一个斯蒂芬…格拉斯(Sepe…lss)!”

    1998年,美国发生了一起轰动整个北美乃至世界的新闻造假案。

    二十五岁之前,斯蒂芬…格拉斯任职于“新共和”杂志,并且广受欢迎;同时还为包括“纽约时报”在内的其他顶尖媒体撰稿,是整个纽约都广为人知的著名记者。

    但二十五岁那一年,因为一篇离谱的新闻报道,人们发现了斯蒂芬涉嫌造假,完全凭空捏造出了整篇新闻。一夜之间,斯蒂芬跌落谷底。

    经过调查之后,一共检查出四十多篇新闻报道,斯蒂芬仅仅只是在少量事实的基础上,大量捏造、伪造、再创作、再加工成为报道,甚至文章之中的大量人名、地名、事实都是根本不存在的。这不仅仅是虚假新闻,完全就是杜撰新闻。

    造假案爆料出来之后,迅速成为了当年最轰动的案件,斯蒂芬彻底离开了新闻行业;同时,这也成为了娱乐至死的时代开端——因为当年斯蒂芬的新闻稿件,娱乐噱头和热议焦点就是成功的最大筹码。后来,这起事件在2003年被好莱坞拍摄成为了电影,“欲盖弥彰”。

    现在,布莱德利将康奈尔…麦格雷戈与斯蒂芬…格拉斯摆放在一起讨论,经历了十四年之后,娱乐至死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文化,深深地影响着方方面面。

    文章之中强调,在娱乐至死的文化之下,记者们不再满足于爆料、秘辛和内幕,他们甚至开始伪造事实、推测事实、演绎事实,“看图说故事”或者是“自行凭空想象”,亦或者是“胡编乱造”,在足够的利益驱使之下,新闻,已经不再是新闻,而是剧本——还是低俗劣质的那种。

    这一次的新闻事件就是如此。“娱乐周刊”的实体销量和网络浏览数据双双创造了新高,取得了难以想象的利益回报,正是在足够的利益驱使之下,康奈尔愿意铤而走险,炮制出了这起事件。这对于新闻行业来说,尤其是娱乐产业来说,是致命的打击。

    “更为残酷的是,在颁奖季的学院公关之中,捕风捉影的流言和传闻,往往能够成为扭转现实的关键钥匙。于是,名利场之中的毁谤和污蔑,渐渐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为谋求利益的有效手段。道德的沦丧,消失在了镁光灯的斑斓之中。”

    文章末尾,布莱德利点到为止却意味深长地写到,引发了无数讨论。

874 丧家之犬() 
    “那么,请问这些纸质媒体与超市小报有什么区别?”

    “纽约时报”的一句质问,犀利而尖锐,简单而直接,狠狠地刺痛了每一位新闻从业者的软肋。对于每一位记者来说,他们自诩和狗仔是不同的,他们更加不屑与超市小报之流并肩,“无冕之王”的名号已经不复辉煌,但记者依旧不是三流的绯闻撰稿者。

    可是现在,布莱德利…亚当斯的质问,却犹如鞭笞之刑一般,严厉而深刻地拷问着当代社会的新闻现状;同时,这一句话语也将“娱乐周刊”丢到了泥泞之中,与“世界新闻周刊”、“国家询问报”之流相提并论。

    这,才是真正的耻辱。

    真相揭晓之后,“娱乐周刊”和康奈尔瞬间站在了聚光灯之下,成为了火力集中攻击的焦点,真正地诠释了“口诛笔伐”的奥义。相较而言,过去一周时间里,蓝礼所面对的危机,仅仅只能算是绵绵细雨而已,但现在却是倾盆暴雨、狂风大作!

    漫天漫地、无处不在、无处可逃。

    康奈尔…麦格雷戈真正品尝到了丧家之犬的滋味,巅峰与低谷的转换,风光与狼狈的交换,仅仅只需要一个晚上的时间,惶恐不安却又怒不可遏,惊弓之鸟却又气急败坏,但,无济于事。

    缓缓地将车子停靠在路边,康奈尔低头看着沾染上蛋黄液的衬衫,还有脑袋上低落下来的蛋白质液体。

    刚刚在超市,两名年轻人意外地认出他来,一边骂着“说谎者”,一边将鸡蛋砸了过来,逼迫他不得不抱头鼠窜,旁观指指点点的奚落和鄙夷,更是无处不在,他只能以落荒而逃的狼狈姿态离开了超市;但他们依旧没有罢休,狠狠地砸了好几个鸡蛋在车子的后窗和侧面,迫使他快速开车落荒而逃。

    如此遭遇,即使是真正的罪犯也遇不到。这让康奈尔觉得自己是过街老鼠。声名狼藉到底是什么样的体验,现在康奈尔可以现身说法了。

    看着流淌的粘稠液体,怒火在翻滚汹涌着,却终究束手无策,康奈尔摇了摇头,打开车门,准备回家更换衣服,可是才走出停车场,下一刻就看到了公寓大门口的人山人海,熙熙攘攘得至少有两百人以上,热腾汹涌的热浪扑面而来。

    如此场面,对于康奈尔来说,着实是再熟悉不过了:记者们展开围堵时,总是如此。浩浩荡荡,水泄不通,没有得到第一手资料,绝对不会轻易罢休。

    站在原地,康奈尔稍稍愣了愣,第一时间居然没有反应过来;随即,他才意识到,今天,自己不是围观者,而是被围观者——又或者说,被围剿者。这些磨刀霍霍的记者们,正在等待着,等待着用手中的笔杆子,将康奈尔推上斩首台。

    刹那的愣神,康奈尔就注意到了两名记者的动作。他们捕捉到了康奈尔的身影,投来了好奇的视线,顿时让康奈尔浑身冰凉,慌张而紧迫地一个转身,离开了视线,躲在了墙面的后面,心脏快速而猛烈地撞击着胸膛,汗水涔涔,因为恐惧和紧张,浑身瑟瑟发抖,无法抑制。

    一片空白的大脑根本无法思考,仅仅只是在求生本/能的驱使下,康奈尔转过身,跑回了停车场,一鼓作气地回到了自己的座驾,然后牢牢地将车门关上,并且落下安全锁,放平了椅背,屏住呼吸,躺平下来,默默祈祷着,自己的行踪没有被发现。

    急促的呼吸和剧烈的心跳,如此狼狈如此憋屈,愤怒和耻辱汹涌而上,即使握紧了双拳,粗口还是忍不住爆裂开来,“该死的!该死的!该死的!”

    该死的蓝礼…霍尔!

    一切都是因为那个该死的伪君子,设立了一个陷阱,引/诱着自己跳下去,正当自己洋洋得意之际,早早就准备好的天罗地网就迅速收拢起来,根本没有给他反应和反抗的机会,一网打尽!一切都是阴谋诡计!

    如果不是如此,那么他怎么可能沦落到如此地步?

    绯闻和八卦,向来都是三分事实七分演绎,根本没有人会当真,整个娱乐新闻产业都是如此,这几乎就是心知肚明的行业潜规则。所有记者都是如此运作的,但其他人相安无事,而他却沦为丧家之犬、人人喊打。如此狼狈。

    都是因为蓝礼!

    愤怒达到了极致,康奈尔狠狠地砸了砸车门,但下一秒,视线余光就捕捉到了停车场里快速涌入的人群,涌到嘴边的话语顿时就变成了一个简单粗暴的“草”。

    康奈尔并拢双手,屏住呼吸,躺在平躺的座椅上,期待能够躲避搜索;可视线里已经可以看到有记者来到了车窗旁边,爬在窗户上,瞪大了眼睛,打量着里面的情况。他顿时就意识到自己暴露了。

    顾不上多想,康奈尔立刻坐了起来,启动了汽车,试图快速离开。但,太迟了。犹如泄洪一般的人潮蜂拥而至,将整辆汽车团团围住;而且还在持续增加,里三层外三层,层层叠叠,看不到尽头。

    记者们都知道,堵截汽车的最好办法,就是搭建人墙,严严实实地将车子包围住,不留下任何移动的空间,同时也不留下任何加速的空间,利用人多力量大的原理,死死地将车子固定在原地,然后逼迫司机和乘客下车,接受采访。

    对此,康奈尔并不陌生。

    唯一的区别是,以前,他是包围在外面的那一个;今天,他是围困在里面的那一个。瓮中之鳖,现在康奈尔终于明白这是什么滋味了。

    “砰砰砰”,这是敲打窗户的声响,整个车厢都开始地动山摇,似乎随时都可能被围堵记者们徒手拆成无数碎片;“咔嚓咔嚓”,这是闪光灯的声响,没有任何喘息空间的银色瀑布宣泄而来,将整个世界都填满,眼睛因为刺痛而不得不仅仅闭上;“轰轰轰”,这是记者提问的声响,一浪高过一浪,一波凶过一波,根本看不到突破的希望。

    嘈杂声,不绝于耳,穿透耳膜,尖锐而沉重地刺痛着身体的每一个细胞,就连灵魂都开始撕裂,汹涌的痛苦刹那间淹没头顶,瞬间窒息,就连声音都发不出来,无法抵抗,也无法逃离,绝望捆绑着脚踝,缓缓下滑。

    康奈尔苦苦挣扎着。他不服,他不认,他不甘!

    但无论如何挣扎,犹如浪潮一般的嘶吼声还是挥之不去,他甚至可以听到车窗玻璃正在痛苦呻/吟的声音,随时就要支撑不住了,那一声接着一声的提问,仿佛野兽一般,一口接着一口地撕咬着他的肌肉,暴露的伤口和新鲜的血液,不仅没有阻止野兽们,反而让他们更加亢奋起来。

    肌肉颤抖、大汗淋漓、脸色惨白、眼神无光,康奈尔看起来就像是刚刚从水里捞出来的一般,死里逃生之后的茫然和恐惧,正在撕裂着灵魂,整个人无法控制地瑟瑟发抖起来,惶恐不安的眼神似乎濒临崩溃边缘。

    忍耐,忍耐,终于再也忍耐不下去,康奈尔咬紧牙关,推开了车门,试图逃离。如果在车厢里继续待下去,他就要彻底窒息了,他需要呼吸,他需要逃跑,他需要远远地离开这里。

    但,脚步还没有来得及迈开,汹涌的人潮就犹如巨兽一般,张开血盆大口之后,一口将他吞下。

    康奈尔慌乱地抱着脑袋,学**鸟的姿态,牢牢地将脑袋隐藏在双臂之中,躲避着四面八方涌过来的攻击,这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康奈尔,你为什么要捏造新闻?”

    “你知道毁谤和污蔑是打破法律的吗?”

    “除了这一次的新闻之外,你还有捏造其他新闻吗?”

    “你是因为私人恩怨,这才选择污蔑蓝礼的吗?”

    “欺骗了所有广大群众,你有什么想说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