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耽美辣文电子书 > 大戏骨 >

第758章

大戏骨-第758章

小说: 大戏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约翰…古德曼等人也都投来了视线。

    “首先,我们需要重新倾听整张专辑,乃至于每首歌,并且与剧本之中的角色、场合全部相对应契合起来……”蓝礼微微调整了一下姿势,没有拿出母带,却滔滔不绝地说了下去,仿佛整个原声带的母带都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了脑海之中。

    毋庸置疑,“醉乡民谣”是蓝礼个人最喜欢的电影原声之一。

    顺带一提,科恩兄弟的音乐品味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当初“逃狱三王”的电影原声带就令人惊艳,最后获得了格莱美的年度专辑奖——就是“堂吉诃德”去年赢得的那一座,而不是简单的最佳电影原声带而已。

    这一次,科恩兄弟再次保持了自己的一贯音乐品味,挑选出了“醉乡民谣”的电影原声带。

    真正倾听了原声带,并且展开了初步历史调查之后,蓝礼才知道,其实所谓的母带,就是六十年代一众民谣歌手的音乐选集,并不是全新创作的,也没有重新编曲和录制,仅仅只是收集了符合科恩兄弟设想和构思的音乐。

    换而言之,科恩兄弟根据现实之中的真实歌手,相对应地创作出了电影之中的每一个角色,然后根据自己的故事脉络串联起来。这也意味着,每一位演员的选择都是具有深意的——不仅仅是蓝礼…霍尔,同样,选择贾斯汀…汀布莱克、凯瑞…穆里根等等也都是如此。

    那么,在演员了解整个故事和剧本之前,他们就必须先了解自己的角色,以及角色在时代浪潮之中的位置。

    对于勒维恩…戴维斯来说,相对应的歌手就是戴夫…范…朗克,这位在历史上籍籍无名的一个普通民谣歌手。

    自然而然地,在正式进入“醉乡民谣”的故事之前,就必须先了解一下戴夫…范…朗克这名歌手。

    在六十年代的民谣浪潮之中,所有人都知道,鲍勃…迪伦成功了,他成为了整整一代文化的领军人物,并且将音乐与政/治、生活、文学完美地结合起来,以至于后来收获了诺贝尔文学奖,在历史长河里留下了自己的烙印。

    没有人可以否认鲍勃的才华和天赋,但,鲍勃是一位出色的歌手,却无法让他成为一个出色的人。

    很少人知道,无名时节,鲍比为了得到音乐家同行朋友的帮助,总是积极地与他们打交道,犹如海绵一般,快速地吸收着知识,完成学习之后就甩甩衣袖离开,从来不曾回报,把这些事情当做理所当然。

    很少人知道,鲍勃为了成功不折手段,并且在取得成功之后,甩掉了当初无名时期结识的朋友,包括了恋人,包括了良师益友,他选择了一条独自前行的道路,并且认为,这是为了成功必然需要付出的条件。

    同样很少人知道,戴夫就是鲍勃曾经索取的对象之一,鲍勃初出茅庐时曾经向戴夫讨教过吉他记忆,戴夫毫无保留地进行了交流切磋;后来,鲍勃将戴夫的歌曲偷偷占为己有,并且取得了不俗的成功,却始终拒绝承认这件事,哪怕在民谣圈子里从来都不是秘密。

    鲍勃和戴夫,在历史上,戴夫才是真正的民谣先驱,拥有了自己的风格,开创了自己的特色,但他却湮灭在了历史长河之中;而鲍勃却成就了一番自己的事业,不仅在六十年代留下了自己的烙印,并且深刻地影响了足足两代人。

    鲍勃成功了,名垂青史;戴夫失败了,一文不名。这是事实,同时也是一段非常有趣的历史。

    这就是现实,这就是生活,这就是社会,这就是民谣浪潮呼啸而过之后留下的历史。

    正如科恩兄弟当初所说,戴夫是勒维恩…戴维斯的现实原型,而“堂吉诃德”则是故事的灵感来源,在整个故事之中,都投射出了他们对于戴夫、对于鲍勃、对于艺术创作、对于时代浪潮的思考和讨论。

    上一世,2013年,“醉乡民谣”正式上映之后,在欧洲迎来了一片赞誉之声,而在美国的东海岸也收获了无数赞赏,不少业内影评人都认为这是年度最佳影片,尽管这部作品没有能够在奥斯卡之上有所斩获,却依旧无损于这部作品的历史地位。

    原因?

    因为“醉乡民谣”呈现出了一个时代的浪潮,还呈现出了艺术在时代浪潮之中无处安放的茫然和困顿,这对于任何一位艺术家来说,都是时时刻刻、反反复复思考的问题,就如同“艺术与商业之间的平衡”话题一般,亘古不变。

    是否应该为了商业而妥协自己的艺术思想,又是否应该为了自己的艺术坚持而放弃生活的坚持;脱离了市场的艺术作品是否具有意义,而向商业妥协的艺术作品又是否能否留下痕迹;更重要的是,梦想与生活、理想与现实、艺术与商业,这是永远都不会褪色的话语。

    六十年代的民谣浪潮,也是如此。

    通过勒维恩…戴维斯七天的生活,科恩兄弟呈现出了时代的零散碎片:

    在那个民谣席卷整个社会的岁月之中,所有人都蜂拥进入了这个行业,希望成为其中一员,也希望能够取得自己的成功,但对待梦想、对待艺术、对待创作,现实与理想之间却是矛盾的。艺术家们必须学会妥协、学会屈服、学会奉承、学会社交,才能取得成功。

    否则,他们就将如同戴夫…范…朗克一般,湮灭在历史长河之中,一文不名。

    故事聚焦在了勒维恩身上,却通过勒维恩的足迹和目光勾勒出整个时代的恢宏画卷,每一个角色、每一个时间、乃至于每一首歌谣,这都是具有深意的。正如科恩兄弟自己所说,这讲述的是一个时代的故事,而不仅仅是勒维恩的故事。

    不仅仅是六十年代,当下也是如此。又或者是,在娱乐至死和利益至上的二十一世纪里,更是如此。

    “堂吉诃德”,这就是一张注定了必然失败的专辑,却因为一系列意外的悲剧和意外的突变而取得了难以置信的成功,甚至具有讽刺意义地收获了格莱美奖杯的认可,成为了整个快餐文化和网络时代浓缩的一个烙印:

    观众们看到了颁奖典礼之上三座留声机奖杯的闪耀,却是否有人真正听懂了蓝礼三段得奖感言的深意呢?

    不是简单的批判或者谴责,更加不是嘲讽和奚落,而是来自艺术创作者的反思和探索。因为他们内心深处也在质疑着自己:时代已经改变了,自己是否应该改变?

    问题就在于,他们自己也没有答案,因为置身于时代浪潮之中,他们也只是微不足道的一份子,只有历史、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

    所有的所有,科恩兄弟都通过了“醉乡民谣”的原声带展现了出来,就如同“堂吉诃德”一般。

    勒维恩…戴维斯在电影之中演唱的所有曲目都是来自于戴夫…范…朗克的作品;而其他歌手演唱的作品则全部来自于六十年代其他民谣歌手的作品。

    电影之中的每一位演唱者都或多或少可以找到相对应的原型,他们的风格、他们的才华、他们的思想以及他们的灵魂,全部都凝聚在了自己的创作之中,并且投射在了电影角色之中。根据原声带的曲目,就可以窥见整个故事的脉络。

    真正进入了勒维恩的世界之后,蓝礼是佩服科恩兄弟的,他们敢于拍摄这样的电影,他们也敢于聚焦这样的题材。也许,他们不是英格玛…博格曼那样的艺术大师,不断在探索艺术语言和精神反思,但在独立电影领域之中,他们却始终坚持着自己,一步一步地挖掘出美国的社会现实。

    “醉乡民谣”是关于六十年代的,同时也是关于当下美国电影创作和艺术创作的。

    这才是真正折射一个时代的作品。

1148 旋律寄情() 
    “你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这场民谣浪潮的一份子。”

    这就是科恩兄弟创作“醉乡民谣”的初衷,他们通过这个故事呈现出了一个时代的画卷,而剧作之中的每一个角色和每一首民谣都不是随随便便挑选的,这也是过去几天时间里,反反复复倾听了原声带之后,蓝礼得出的结论。

    斯塔克…桑德斯(Stark…Sands)饰演的特洛伊…尼尔森(Troy…Nelson),他在电影之中演唱了两首歌。

    一首是“脑海中的最后一件事(The…Last…Thing…On…My…Mind)”,原唱来自六十年代民谣歌手汤姆…帕克斯顿(Tom…Paxton);一首则是和吉姆、简合唱的“五百英里(Five…Hundred…Miles)”,广为流传的一首经典曲目。

    事实上,斯塔克的声音清澈透亮,尾音处理活泼雀跃,无法契合原曲的真正深意。故事之中的特洛伊也是如此,他仅仅只是凭借着一腔热情加入了浪潮之中。

    两首曲目的演唱,斯塔克都没有能够呈现出原作的精髓;但这也恰恰是科恩兄弟的深意,因为斯塔克所饰演的特洛伊代表了当时的一派民谣歌手。

    在民谣浪潮之中,因为热爱也因为喜欢,单纯地加入其中,可能只是以玩票的心情享受着音乐带来的幸福;虽然缺乏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却能够无忧无虑的热爱着;没有深入思考音乐的意义,却反而因为单纯而变得更加简单;再加上讨喜的外型和喜人的个性,他们具备了更多的商业价值。

    简单来说,恰恰就是勒维恩…戴维斯的反面。

    于是,电影之中,特洛伊得到了鲍勃…迪伦经纪人阿尔伯特…格罗斯曼(Albert…Grossman)的赏识,并且在酒吧之中大受欢迎。

    “五百英里”也是如此。

    原作感人至深,生动演绎了游子对家乡的缅怀和思念,却又近乡情怯、望而却步。

    在特洛伊、吉姆、简的演绎之下,却透露出更多小清新式的轻快,淡淡的哀愁也演变出了一丝幸福的甜美,似乎可以感受到来自家乡的呼唤和爱人的等候;丢失了民谣本身的流浪和沧桑气质,渐渐与市场主流的发展方向不谋而合,越来越商业化,也越来越流行化,但最后就演变成为了没有特色的口水歌。

    在这之外,“古老三重唱(The…Auld…Triangle)”则以四人合唱团的形式出现,以阿卡贝拉的噱头来吸引注意力;“海洋上的暴风雨(The…Storms…Are…On…The…Ocean)”则加入了莫名其妙的另类乐器,试图制造新意。

    还有那一首风格格格不入的“拜托,肯尼迪先生(Please…Mr。…Kennedy)”,更是完完全全沦为了口水歌,缺少了内涵,缺少了编曲,缺少了歌词,甚至缺少了一个主题,仅仅只是在一堆节奏之中制造出轻松欢快的娱乐效果。

    所有的所有都在证实着一件事,格林威治的民谣正在丢失自己的本质,技艺、灵魂和内核的追求已经消失,为了名誉、为了利益、为了成功,他们正在渐渐地朝着流行趋势融合,完全丢失了民谣诞生之初的本质色彩,沦为了市场流水线产品的一部分。

    电影之中,勒维恩的唯一一次妥协是“拜托,肯尼迪先生”,为了快钱,他不得不参与到录制过程中,但从头到尾都显得格格不入,以至于毫不犹豫地放弃了版权,只希望自己从来不存在于这首歌之中。

    但讽刺的是,后来这首歌在商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勒维恩…戴维斯和戴夫…范…朗克都是如此:他为了将艺术包含自己的人性和创造性,始终坚持着,却从未得到他应得的。

    更进一步的讽刺则来自于现实。电影落幕之后,“五百英里”成为了整张原声带之中最受欢迎的曲目。一方面,因为贾斯汀…汀布莱克的强大影响力,收获了一批额外歌迷;另一方面,因为这首歌曲的编曲和再创作是最符合市场流行的趋势。

    不是说商业就不好,也不是说流行就错误,事实上,这也恰恰是生活之中最无奈的一部分。艺术与市场之间的妥协是每一位艺术家必须挑战的课题,然后做出自己的选择。高雅艺术不一定就高贵,低俗艺术不一定就无趣,归根结底,艺术高于生活,却是来源于生活的。

    所以,艺术从来就没有高低之分。

    之所以说是讽刺,因为这恰恰是与勒维恩、与戴夫所坚持的艺术精神所相反的,还是“醉乡民谣”这部电影所调侃戏谑的,不得不说,现实世界也与电影之中科恩兄弟的嘲讽不谋而合,再一次狠狠地给予了勒维恩…戴维甩了一记耳光。

    更进一步,也给予所有顽固不化的艺术创作者甩了一记耳光。

    艺术无比重要,但生活更加重要,毕竟,不是每一个普罗大众都能够摆脱生活的桎梏,追求艺术的熏陶;可是,所有人都重视了生活,当物质水平达到了一定程度之后,精神水平的空洞与乏味又应该如何?艺术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又应该如何?

    也许,大多数艺术家都必然像文森特…梵高那样,在苦闷之中走向自我了解的结局;又或者是像勒维恩…戴维斯一样,无头苍蝇般地在原地打转,试图改变,却无从下手也无所适从。

    这种无奈,这种茫然,恰恰也是“醉乡民谣”留下来的余韵。

    从伦敦返回纽约的飞行途中,一遍又一遍地播放着原声带,蓝礼却是不由产生了一个想法:再来一次,“堂吉诃德”还能够取得成功吗?

    荒谬却现实的是,蓝礼的答案是否定的。

    错过了那个时间点,“堂吉诃德”也就将注定被淹没在快餐文化的时代浪潮之中,就如同“关于勒维恩…戴维斯”那张专辑一般——又或者说,“关于戴夫…范…朗克”那张专辑。

    从科恩兄弟的演员选择就可以窥见一些端倪了,他们有意识地贴近了角色气质,挑选了更加靠近本色出演的演员。

    他们选择了斯塔克…桑德斯来出演特洛伊…尼尔森,而不是一个声音特质更加接近于汤姆…帕克斯顿的演员。

    他们选择了贾斯汀…汀布莱克出演吉姆,因为现实生活中,贾斯汀就是顶级流行巨星。在贾斯汀个人单飞的两张专辑之中,第一张专辑艺术性得到了众口一致的认可,但销量则略逊一筹;第二张更加流行也更加大众,收获了丰厚的市场回报,却在艺术层面后退了一步。

    他们还选择了亚当…德赖弗出演艾尔…科迪(A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