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咸猪手,蟹黄酒 >

第7章

咸猪手,蟹黄酒-第7章

小说: 咸猪手,蟹黄酒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夜间睡觉时,薛宝钗不免就此事向那个声音抱怨道:“……非要叫我亲近宝玉,就连那癞头和尚说的话也在此时相合。不知道的人恐怕还会怀疑是我家趋炎附势,为了亲上加亲使出下作的手段,生掰出这金玉之说呢。也不知道林妹妹听到了,如何看我。其实我是宁可离宝玉远远的,只和姐妹们玩的……”

    那个声音嗤笑道:“来京后就告诉过你,你面前有两个人,一个是你心头所爱,一个是你的情敌。早对上景了,你又不是不知道。如今却还抱怨什么?”

第9章() 
因王夫人和薛姨妈心头都有结亲的意思,从此宝钗听闻宝玉的消息时候,就多了几层忧虑。

    她倒也不是那桀骜不驯、有意忤逆父母的人,只是以她冷眼旁观,贾宝玉固然有几分小聪明,但日常行事,不思进取,厌恶经济仕途,亦不善料理俗物,每日里只在姊妹队里闲混,纵属公侯豪门公子,实难以终身相托。

    那日宝钗见贾宝玉挑了上好的胭脂,兴致盎然说市面上的胭脂不匀净,且颜色也薄,要自制胭脂给姊妹们用,心中只怪他不务正业,随口敷衍道:“这胭脂倒也罢了,你若有闲,倒是做点粉,岂不比外头卖的铅粉要好些?”

    宝钗本是说反话,想不到宝玉却起了兴头,竟比听到了什么圣贤言语还来劲,不出几日,就喜滋滋地把紫茉莉花种碾成的粉放在玉簪棒里,献宝似的给她瞧。

    宝钗见状不免心中凉了半截,从此知之中。偏荣国府外有贾政、贾琏一干人等支撑,内有王夫人、凤姐等人筹谋,又有贾母这个中流砥柱,宛如定海神针,那些居安思危的劝谏之语也不好说得太明,只得给宝玉封了个“富贵闲人”、“无事忙”的绰号,暗含劝谏。宝玉闻言不以为忤,反倒十分得意,反重提起他儿时的旧号“绛洞花王”请宝钗评鉴。真个叫人哭笑不得。

    至于宝玉未过明路就私下里和房中丫鬟偷试*、在贾家学塾里争风吃醋闹些风流事出来,这等事情宝钗也影影绰绰地听说,心中虽颇有抵触,但时下风气如此,议亲时姑娘家若明面上拿这个出来说事,倒是不贤惠了。

    故而宝钗只好以宝玉不知上进为由,私底下向母亲薛姨妈抱怨了两次,薛姨妈却已经被王夫人许诺的美妙前景说动了心,只摆着手说:“怕什么?你二姨母无非看着你这孩子稳重平和,指着你劝他几句而已。纵劝不动时,荣国府家大业大,难道还能被他摆置穷了不成?”

    薛姨妈说这些话时候,脸上的兴奋模样让宝钗觉得格外心酸,有的时候她竟然怀疑薛姨妈似变了一个人,再也不是从小疼她爱她处处为她考虑的母亲。但拿世俗一点的观点看,宝钗其实也很明白薛姨妈的想法。

    倘若薛家真的和贾家结亲的话,论道理,实际上是薛家高攀了。薛家纵然富贵,不缺银子,但祖上不过是支持朝廷打仗的一个军需商,得封“紫薇舍人”,其实论地位和荣宁二公这些跟随皇上浴血奋战的开国功臣没法比。

    再者,薛姨妈一贯最疼儿子薛蟠,偏薛蟠是个不省心的,每每生事,必要依着贾家的势力,时时照拂,才能摆的平,若是亲上加亲,做成了这门亲事,岂不是更加稳固?

    因薛姨妈一力主张,宝钗虽明知有许多不妥,心中颇不自在,但明面上也不好公然忤逆。所幸宝玉年纪尚小,王夫人的想法只是微微透了意,目前对于她而言,头一件大事是应对两年后的宫廷选侍。

    宝钗是个豁达的人,遂将心中那嫌弃贾宝玉不上进、不堪托付的心思暂放在一边,每逢薛姨妈、王夫人提起时,只管阳奉阴违搪塞着,一心一意筹备宫廷选侍之事,期盼得成功入选,远离是非。

    这日薛蟠请了一票纨绔子弟在前头院里吃酒,宝钗却和莺儿、香菱两个在后院里屋里呆着,一边做些针线,一边闲聊。

    因前头席上有香辣螃蟹这道菜,不知怎样提起,莺儿便感叹道:“记得小时候在金陵城时,每逢秋冬,太太就命调了极好的姜醋汁配清蒸螃蟹,又命从地窖中取出上好的蟹黄酒来。那时节我姨娘在厨下帮忙,外头席面有赏下来的,我乘人不备偷喝了半坛子,后来足足睡了半天呢。”

    宝钗素知莺儿善饮,倒不知道她儿时竟然有此等趣事,正欲打趣时,突然旁边香菱急急开口问道:“何谓蟹黄酒?这倒是第一次听说。”

    莺儿也知道香菱凡事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那种脾气,忙解释道:“螃蟹和黄酒是绝配,你难道不知道?蟹黄酒却是咱们家里的说法,咱们老爷在世时候常说的,正经外头的名字叫花雕,又叫女儿红的。”

    香菱闻言,触动心事,愣愣地发呆,莺儿却没看到,突然又想起一事,向宝钗说道:“姑娘可还记得咱们金陵旧宅子里的蟹黄酒?原本有好几十坛子,和冷香丸一起埋在花树下,后来进京时候,装冷香丸的坛子倒是掘起来一并带来了,蟹黄酒却还埋着呢。”

    宝钗不待她说完,忙嗔着止住。这里头却有一段典故,旧时江南富户人家女儿出生之时,家中多以上好的糯米酿成黄酒,埋在花树下。待到女儿长大及笄,嫁得良人之时,以酒为陪嫁宴客,是谓女儿红。其酒醇厚甘鲜,别具风味。此风俗以绍兴诸地最为盛行,绍兴花雕亦驰名天下,又有状元红、女儿红之别称。所不同之处在于,生女则为女儿红,盼其得遇良人,终身有靠;生儿则为状元红,望其仕途得意,支撑门楣。正是可怜天下父母心了。

    薛宝钗的父亲在世时候,嗜好饮酒,尤爱绍兴花雕,老宅酒窖中足足有几百坛子陈年花雕,他美其名曰蟹黄酒,待到螃蟹丰肥之时,以蟹佐酒,遂成薛家习俗。后来他见宝钗容貌举止皆非俗人,越发得意,遂从几百坛陈年花雕中细细挑出几十坛绝好的,埋在花树底下,放言待到女儿觅得良婿、大喜当日与亲家翁一共痛饮。岂料其后薛父突发奇想,令宝钗待选,待选之身不得婚配,此事便不再提起,后来薛父又一病而亡,家中忙乱,此事便谁也不记得了。

    宝钗向来是个随和识时务的人,既然抱着想入宫的心思,少不得全心全意、卯足了力气为之谋划,是以随母兄早早至京城,与贾府诸人为善,只盼着这些亲戚在关键时候能助一把力,至于女儿红或者蟹黄酒,此等小事她当然不会放在心上。唯独莺儿善饮,忽而被前院的螃蟹勾起了心事,趁机感叹一番。

    莺儿见宝钗不让说,知道她未嫁的女儿家,不好总提起“女儿红”这个名头,遂会意止住,一转头看香菱犹自发呆,笑着推她道:“这个人可是又魔怔了。这会子好好的又出什么神呢。”

    香菱这才回过神来,她自来了薛家以后,一直跟着宝钗,知道宝钗性格平和宽厚,和莺儿相处得也极好,因此此时倒也不瞒她们,老实回答道:“你们知道我不大记得爹娘和从前的事了。方才莺儿说把酒埋在地底下,倒似触动了似的,依稀回想起几个场景。好像是一个长者指挥着家丁往树底下挖坑埋酒,我被人抱着在旁边看。”

    莺儿不等香菱说完,就说:“想来这长者必然是你父亲无疑了。想不到你倒是大户人家出来的小姐!不知道你可看清了你父亲的样貌?”

    香菱听莺儿这话里全然没有一点嫉妒的意思,确是为自己着想的一片好心,遂据实以告,摇头道:“记不清楚了。”见莺儿又是叹气又是悲伤,反忙着安慰她道:“不过是偶然一提。都这么多年了,难道还能怎么样呢。”

    宝钗闻言也是叹息。她蒙那个神秘声音的提点,知道的反而更清楚一些,知道香菱是当年苏州城富户甄士隐的独生爱女英莲。但知道这些又能如何?甄家早因葫芦庙失火变成了一堆瓦砾场,其父甄士隐看破红尘出家,居无定所,其母封氏重回娘家,赖着她父亲过活,自身尚且难保,亦不知封家坐落。香菱一个未嫁人的柔弱女子,手不能提,肩不能抗,就算离了薛家,又能往哪里去,何以安身立命呢?

    宝钗知道香菱心中难过,欲寻个事情分她的心,向她说道:“前面正款待客人呢。你悄悄地去厨房问问看,看可有撤下的蟹黄酒,给我们这位酒疯子带一些。”

    香菱会意,看了莺儿一眼,应了一声笑着出去了。

    莺儿忙着和宝钗分辩道:“不过是偶尔提起来一声,哪里就酒疯子了。”

    两个人笑闹成一团,玩了许久,又重新拾起针线。两人皆盘算着香菱早该回来了,岂料许久都没有消息,心中正疑惑间,突然就看到香菱用帕子捂住眼睛,一路哭着回来了。

    宝钗心中诧异,莺儿更是吓得丢了针线跳起来,一把拉住问香菱究竟。两个人细声细语地安抚了好久,才知道,原来不过去厨房问一句话的工夫,香菱竟然被人调戏了。

第10章() 
这一番变故连宝钗也始料未及。

    薛姨妈因死了男人,门户谨慎自不必说,男丁们多在前院,有要紧事都是他们女人进来回的,平素见了莺儿、香菱这些小姐身边的大丫鬟也都是客客气气。厨房里平素也是家中的几个女人在忙活,薛蟠宴客时候偶尔相请贾家的厨子过来帮忙,也都是规规矩矩,低头不看女眷的。

    因此宝钗未多想,就遣香菱去厨房。再想不到香菱竟然在家门口被人欺负了的。

    宝钗待要细问时,香菱只管流泪,说也说不清楚,问是不是薛蟠,却又说不是,命小丫鬟去前面打听,小丫鬟也不知道原委。费了好半天,才听一个粗使婆子说,影影绰绰看见香菱在回廊那边花架下被前头的客人叫住,似乎是说了几句话,香菱就哭着扭头跑开了。

    宝钗听到这里,心里已然明白,哥哥薛蟠在前头宴请的客人大多都是些纨绔子弟,平素眠花卧柳,无所不至,这日来薛家赴会,酒喝多了未免放浪形骸,见香菱穿戴梳妆,知道她不是主子姑娘,因看她标致,就借酒盖脸,出言调戏。忙问道:“可曾记得那人的形貌?除说话外,可还看见什么?”

    那婆子摇头道:“这些公子哥们相貌形容都差不多,就远远望见一眼,哪里还认得出来?何况只是说了几句话,又不是真个把她怎么样了,何苦来哉?”

    宝钗知道这些粗使婆子老眼昏花,在她们眼中,那些油头粉面、身着绫罗绸缎的公子哥们只怕真是一般模样,何况在这些婆子心中,纵使女人被男人调戏了,恐怕却还是女人的不是多些呢。也不好多说什么,摆摆手命她退下去了。

    宝钗知道香菱虽然自幼被拐子拐卖,沦落为奴,心性气度却仍然与众不同,来到薛家以后,也没叫她受过委屈。这等事情在旁人来看寻常,只怕香菱一时会想不开,忙赶着同莺儿一道柔声劝慰。

    岂料这一番动静早惊动了薛姨妈。薛姨妈扶着个小丫鬟走过来问明究竟,皱眉道:“我当是什么大事。不过是外头的爷们喝醉了酒,见你长得好,出言称赞而已。如今你这番哭哭啼啼,不依不饶,难不成还非要叫外头的爷跟你赔不是不成?”

    香菱见薛姨妈这般说,慌忙跪下了。宝钗在旁看了不忍,忙帮她说好话,薛姨妈这才容色稍霁,缓缓说道:“我岂不知你受了委屈。只是遇上了这等事情,少不得咱们女人吃亏,有冤没处诉去。无非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罢了,难道还要嚷得满街皆知,说薛家的丫鬟香菱被人调戏了?连带着连姑娘的名声都不好了。再者,世上断然没有为了丫鬟受调戏,去向客人问罪的道理。”

    香菱含泪点头称是,薛姨妈这才回屋去了。宝钗知道香菱心中委屈,私下里又悄悄劝了她许多话,香菱这才慢慢地收住了泪。

    莺儿见香菱满脸泪痕,把妆都哭花了,体察宝钗的心意,去打来洗脸水。宝钗便过来亲与香菱挽袖子。

    香菱感激不尽,忙道:“这怎么受得起?”急急梳洗了,又去妆台寻了些脂粉擦上。先用粉匀了脸,待到抹胭脂时,却不是一张,是用簪子从一个小小的白玉盒子里挑出一点如玫瑰膏子一般的胭脂,抹在手心拍脸,鲜艳异常。

    莺儿在旁边看香菱梳妆,不由得说:“姑娘真是好福气。”

    宝钗听了,不解其意,问道:“此话怎讲?”

    莺儿一愣,似乎不明白一向冰雪聪明的姑娘竟然想不透这话的意思。欲要不说时,宝钗正含笑望着她。所幸屋里更无外人,只得红了脸吞吞吐吐地说道:“常听说宝二爷是在女孩子事上细心的,如今单凭这盒胭脂,就知传言不虚。竟是比外面买的要好上许多,”

    宝钗闻言,收敛起脸上笑意,正色道:“你的好意,我知道了。只是这等话从此休要再提起。我知道你定然是奉了太太的令,暗中寻隙劝我的。只是人各有志,你不必多说。”

    莺儿听了,面上惭愧。原来薛姨妈见宝钗在宫廷选侍之事上兴致勃勃,倒对宝玉之事不甚上心,怕她是女孩儿怕羞,或者是小孩子逆反心强,暗中叮嘱莺儿时时劝慰。莺儿自幼服侍宝钗,素知若是宝钗出嫁,自己多半是要陪着的,因此也存了一番心思,如今见贾家这般富贵,再者宝玉又是这般人物,心中自是如意,倒比宝钗积极了许多,时时寻隙相劝,夸说宝玉如何如何。此时她见宝钗态度坚决,心中不安,低头不语。

    气氛如此尴尬,偏偏香菱是个实心人,不知道前因后果,奇怪问道:“这是什么意思?姑娘你们在打甚么哑谜?”

    她这么一问,宝钗和莺儿倒都笑了。

    香菱被人调戏之事固然令人窝火,但嚷将出来,女儿家少不得是要吃亏的,因此也只能如此不了了之。

    偏偏薛蟠事后听说了,在那里向薛姨妈嚷道:“这还了得?母亲怎么不早些讲?我必要揪出那人来赔不是的。”停了一停又说:“不若母亲将香菱给了我,就什么事都没有了。”

    薛姨妈知道薛蟠平日的行止,怕他糟蹋了香菱,因此虽知薛蟠眼馋香菱已久,却从未应允。如今见薛蟠这般说,知道他因为平日里觊觎的可人儿被人调戏了,正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