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欢喜记事 >

第575章

欢喜记事-第575章

小说: 欢喜记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了朝后,东乡侯就去找皇上了。

    东乡侯府是最缺钱的,皇上拿一块丹书铁劵就把他打发了,其他赏赐一样没有。

    东乡侯还想着才回京,过些日子再打劫皇上。

    可皇上的做法叫他实在忍不住啊。

    打劫了皇上一万二千两,两幅画,临走前,还顺走了皇上龙案上的墨玉麒麟镇纸。

    不让打劫了,也就偶尔能从皇上这里过把瘾了。

    皇上,“……。”

    福公公,“……。”

    一阵风吹来。

    没了镇纸压着,宣纸被吹的乱七八糟的。

    皇上气的直扇扇子。

    福公公赶紧差人取一个镇纸来。

    东乡侯也真是,这才刚回来啊,就打劫皇上的小金库。

    他都怀疑东乡侯待在边关是不是还对皇上的小金库心心念念的。

    皇上气的眸光喷火。

    包括福公公在内,没人敢劝皇上一句。

    不过没一会儿皇上就消气了。

    苏锦给皇上写的奏折送进京了。

    与奏折一起送进京的还有那县太爷。

    苏锦在奏折里为先斩后奏告罪,还有请郑老爷暂代县太爷一职。

    苏锦没有直接说让郑老爷做县令,只是暂代,毕竟委派官员是朝廷的权力,而非她一个公主能随便拿主意的。

    就算大家都知道她能这么做,也得悠着点啊。

    郑老爷以前是南梁人的身份,苏锦也没有隐瞒,如实相告。

    谢景宸在信里陈述了这么做的好处,皇上找了左相和右相商议。

    本来一个小县令用不着这么慎重,让因为是边关,郑老爷以前又是南梁人,他对大齐是否忠心没人知道啊。

    左相和右相都觉得苏锦这么做过于冒险了些。

    但这么做安抚民心却也是显而易见的。

    至于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那就要全看郑老爷的为人了。

    “镇北王世子和世子妃做此决定,必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右相道。

    “他们把边关问题看得透彻,我们这些老臣都远不及。”

    “臣看不如让那郑老爷先做三年县令,如果他将边关治理的不错,可堪大用,可往大齐境内调,那时候边关局势稳了,派别人去管也容易。”

    左相复议。

    他和右相想法一样。

    皇上也觉得这样安排妥当,便让吏部起草委任书,即刻送往边关。

    王爷知道后,把送信的差事揽在了身上。

    如今王妃、小郡主还有儿子孙儿都在边关,王爷要去边关和他们一家团聚。

    至于京中的事,有东乡侯和老王爷他们在,王爷觉得自己在不在都无所谓。

    王爷要告假一段时间,皇上准了。

    只是最后王爷到底没走成——

    因为谢锦瑜在慈云庵出事了。

第一千一百三十一章 意外(十六)() 
王爷包袱都收拾好了,只待出发,结果慈云庵的尼姑传来消息说是谢锦瑜和吏部尚书府三少爷出了事。

    尼姑没有明说,但脸上挂着羞于启齿几个字。

    当时,王爷的脸就阴沉沉的了。

    王妈妈更是悔的肠子泛青,已经给慈云庵送了不少香油钱,让师太照看好大姑娘,没想到还是出事了。

    她要知道大姑娘会在慈云庵会做出给王府脸上抹黑的事,哪怕大姑娘就是再能闹腾,火烧王府,她也会让她待在府里头。

    王爷厌恶南漳郡主,南漳郡主也自食恶果,病逝在刑部大牢,不得善终。

    谢锦瑜还是他的女儿,她在慈云庵出事,王爷不能当做什么都不知道。

    就算他早走一步,老王爷也得管孙女儿。

    王爷带人去了慈云庵,王妈妈也跟了去。

    屋子里,谢锦瑜抱着被子哭的肝肠寸断,头发凌乱,地上还有撕碎的裙裳,一看就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王爷额头上的青筋一跳一跳的。

    王爷前脚到,后脚吏部尚书和夫人也赶到了。

    礼部尚书府三少爷是吏部尚书和夫人的嫡次子。

    看着屋子里的凌乱,吏部尚书唯恐王爷动怒,吏部尚书夫人扭头问尼姑,“我儿子人呢?!”

    “三少爷在隔壁屋子里,”尼姑忙回道。

    吏部尚书望向王爷,道,“是我们夫妻教子无方,让府上大姑娘受委屈了。”

    “我也不知道犬子怎么和大姑娘出的事,待我问清楚,再给王爷一个交代。”

    说完,吏部尚书就去了隔壁盘问儿子。

    吏部尚书夫人也跟了出去。

    师太目送吏部尚书夫人走远,拧紧的眉头松不开。

    这事吏部尚书要查,王爷也要查。

    在慈云庵闹出这样的丑事来,镇北王府的脸都被丢尽了。

    从谢景川投敌叛国,到南漳郡主毒杀小郡主,到如今谢锦瑜出事……

    母子三人往镇北王府脸上抹了一层又一层的黑灰。

    王爷的脸阴沉的跟六月的天一样压抑,随时会狂风乱作,大雨倾盆。

    王爷脸色阴翳的坐在那里,自有下人去审问谢锦瑜的丫鬟和尼姑。

    丫鬟一口咬定自己什么都不知道,她陪谢锦瑜在佛堂诵经,回去的路上,吏部尚书府朱三少爷满脸通红的冲过来,一把抓住谢锦瑜的手将她推到墙上就亲了上去……

    她阻拦了,可是朱三少爷双眸赤红的样子实在是吓人。

    朱三少爷手一掀,她就摔倒在地,脑袋磕到了石头,晕了过去。

    她额头上的红肿证实她所言不虚。

    尼姑就更不知道了,她给谢锦瑜送素糕,听到屋子里有动静,推开门一看,才知道出事了。

    丫鬟的话王妈妈不行,尼姑的话,王妈妈就更不信了。

    王妃给慈云庵捐了那么多的香油钱,就是让她们把大姑娘盯紧了,不说薄待大姑娘,却也要把人看紧了,不能让人逃了或者作出有辱镇北王府名声的事来。

    大姑娘被人轻薄,丫鬟被打晕,出事了才有尼姑出来,这么疏忽,大姑娘就是逃了,只怕慈云庵也不知道。

    自打太后倒了,齐王和崇国公谋逆后,谢锦瑜的亲事就成了南漳郡主的一块心病,或者更早一点儿,王爷请旨册封王妃后,就没人在南漳郡主面前夸谢锦瑜,露出求娶之意了。

    谢锦瑜是王爷的女儿,王爷不会不管她,但要王爷管,谢锦瑜绝对嫁不进吏部尚书府。

    如今生米煮成熟饭,这不嫁也得嫁了。

    谢锦瑜身边就带了一个丫鬟伺候,她要算计朱三少爷必定要尼姑相助。

    王妈妈要搜查尼姑庵,王爷没说话,算是默许了。

    这一搜,从师太房间里搜出了好几件首饰。

    那些首饰,王妈妈眼熟啊,都是谢锦瑜的。

    谢锦瑜有了新头饰,喜欢显摆,谢锦绣就会找假老夫人撒娇给她买。

    如今这些头饰却在师太的房间里找到了,还真是新奇的很。

    面对王妈妈的质问,师太愤怒了。

    她一个出家人,早已经斩断红尘,要这些华贵头饰何用?

    是谢锦瑜吵着闹着要下山要这要那,拔下头上金簪以死相逼,她便把这些头饰没收了,等哪天王府派人来接谢锦瑜回去,这些头饰她会如数奉还。

    师太的话滴水不漏,谢锦瑜以死相逼也不是一回两回了。

    “师太收几件头饰能管什么用,大姑娘头上不还是有金簪?”王妈妈一言戳破。

    师太眸光躲闪,支支吾吾,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镇北王府把谢锦瑜送来的时候,只说看紧她,让她好好留在庵堂诵经祈福,没有说别的。

    她慢待谢锦瑜,逼谢锦瑜拿头饰贿赂她,这不是找死吗?

    一时间找不到好的理由搪塞,师太慌神了。

    那边吏部尚书也在审问,朱三少爷帮朱老夫人送经文来庵堂,只在慈云庵喝了盏茶。

    吏部尚书审问的就是给朱三少爷端茶的小尼姑。

    若是在别处中的药,根本等不到慈云庵才毒发,只可能是在慈云庵中的毒。

    除了那杯茶,没有别的可能了。

    小尼姑一口咬定她什么都不知道。

    吏部尚书也不好在慈云庵用刑见血,扰了清净之地。

    吏部尚书夫人却没打算这么轻易放过尼姑,审问不是只有打板子一种,她有的是不见血让人招供的法子。

    小尼姑被带到屏风后,被困在椅子上用鸡毛挠脚心。

    没一会儿小尼姑就扛不住招认了。

    是师太给了她一包药,让她下在朱三少爷喝的茶里,她只是奉命行事,别的她什么都不知道了。

    丫鬟没有收手,小尼姑又招供了几句,“前几日,镇北王府大姑娘送给了师太一只玉镯……。”

    话音传出来,吏部尚书夫人忙道,“停手,放了那小尼姑。”

    事情都查到这份上了,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再审问下去,镇北王府该颜面扫地了。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事就是个意外。

    朱三少爷和镇北王府大姑娘都是受害者。

    吏部尚书望着夫人,不懂她这么做为何,不该刨根揪底吗,否则他儿子可就要娶镇北王府大姑娘做正室了。

    娶妻不贤祸三代啊。

    吏部尚书夫人摁着吏部尚书的手道,“这就只是个意外。”

第一千一百三十二章 纵容(十七)() 
吏部尚书叹息一声。

    事已至此,除了当做意外看,也别无选择了。

    儿子和人家姑娘有了肌肤之亲,不能当做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为了一个正妻之位拂了镇北王的面子不值得。

    门外有镇北王府的小厮,屋子里的审问一点不落的都听在耳朵里。

    小厮飞快的去禀告了王爷。

    王爷虽然早有猜测,可他还是抱着一丝期待,如今最后一点脸面被撕下来,王爷的脸紫成了茄子色。

    羞愧难当。

    养儿叛国,养女又恬不知耻!

    王爷把屋子里的丫鬟小厮都退下去。

    只留下王妈妈和一个二等管事审问师太。

    师太起初不肯招认,小厮把吏部尚书审问出来的话说出来。

    师太也不负隅顽抗了。

    “那些首饰都是大姑娘拿来收买我的,”师太招供道。

    “只要我肯帮她,她绝对不会亏待了我。”

    王妈妈气的头顶冒青烟,“王府少给慈云庵香油钱吗?!”

    “信誓旦旦的承诺照看好大姑娘,却被她收买,帮她往王府脸上抹黑!”

    “就你这样也配说自己是六根清净之人?!”

    王妈妈跪下向王爷告罪。

    是她不该再把大姑娘送来慈云庵,给她机会给王府抹黑。

    王爷让王妈妈起来,“这不是你的错。”

    他厌恶南漳郡主,也因为太后和老夫人施压,对南漳郡主生的一双儿女缺了管教,让他们受南漳郡主影响至深。

    吏部尚书和夫人走过来,道,“事情已经查清楚了,就是个意外。”

    “这或许就是犬子和令媛的缘分,待我们夫妻回府,就准备聘礼登门求亲,择吉日让他们完婚。”

    吏部尚书态度谦和。

    王爷实在不好意思,养出这么恬不知耻的女儿,没得嫁过去祸害人家。

    吏部尚书替镇北王府留着颜面,这份人情他记下了。

    吏部尚书和夫人告辞,带着朱三少爷回府。

    朱三少爷都不敢看王爷,怕被王爷打死。

    等他们一走,王爷冷道,“回府!”

    王爷大步流星的离开。

    丫鬟小厮都望着王妈妈,“这些尼姑把王妃的叮嘱不当回事,帮着大姑娘,就这么算了?”

    王妈妈看师太的眼神不善。

    但既然当作意外处置了,要处置师太,这事就瞒不住了。

    王妈妈也走了。

    师太跪在地上,后背沁了一层冷汗,双腿发软,根本起不来。

    还是小尼姑过来扶她,庆幸道,“幸亏吏部尚书没追究到底,给镇北王府留着脸面,不然咱们今儿可真就吃不了兜着走了。”

    师太苦笑一声,“你以为吏部尚书府就是好人?”

    小尼姑望着师太,恍惚想起来师太好像提醒过吏部尚书夫人。

    慈云庵香火鼎盛,不少老夫人都喜欢来慈云庵上香。

    十天前,吏部尚书老夫人来慈云庵上香,朱三少爷陪同左右。

    朱三少爷在凉亭看风景,谢锦瑜走过去,因为崴脚,被朱三少爷扶了一把。

    朱三少爷家世一般,模样一般,才学也一般。

    可就这么一个什么都一般的人却是谢锦瑜能遇到最好的了。

    今时不同往日,她只能退而求其次。

    朱三少爷为人还算正直,不用手段,谢锦瑜难以如愿。

    她找师太帮忙,师太不肯。

    谢锦瑜拿钱开路,把头饰也送了出去,师太才勉强答应帮忙一回,至于能不能成,就全看她自己的造化。

    师太答应帮谢锦瑜,但头饰已经到她手里了,就算不成也不会还回去,事情闹大,丢脸的是谢锦瑜。

    师太想吃两头,前几日,吏部尚书夫人来慈云庵,师太就委婉的提醒了她一句,说小尼姑无意间听到镇北王府大姑娘仰慕贵府三少爷,身边的丫鬟心思不好……

    谢锦瑜再不受宠,师太也不敢败坏镇北王府的名声,尽量说的很委婉。

    但再委婉,意思也表达到了。

    吏部尚书夫人走之前,让人多添了一百两的香油钱。

    师太还觉得吏部尚书夫人为人挺小气的,她免了她儿子遭人算计,就只多添一百两的香油钱,怎么也要三百两打底吧?

    她就只当是做了件好事。

    谁想到今儿朱三少爷来慈云庵了,还是孤身一人前来。

    她承诺帮谢锦瑜就不能食言,便让小尼姑在茶里下了药……

    明明提醒了,朱三少爷还赶着来上勾,现在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是个意外,吏部尚书府的心思,师太都心底发憷。

    如果只是涂镇北王欠吏部尚书府一份人情倒也罢了,怕就怕人家的野心不止于此。

    南漳郡主只有一双儿女,二少爷已经死了,膝下只有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