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西湖梦寻 >

第3章

西湖梦寻-第3章

小说: 西湖梦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抚掌一赞叹,出泉成白乳。澄洁更空明,寒凉却酷暑。
  石破起冬雷,天惊逗秋雨。如何烈日中,水纹如碎羽。
  言有橐?声,气孔在泉底。内多海大鱼,狰狞数百尾。
  饼饵骤然投,要遮全振旅。见食即忘生,无怪盗贼聚。
  集庆寺九里松,唐刺史袁仁敬植。松以达天竺,凡九里,左右各三行,每行相去八九尺。苍翠夹道,藤萝冒?,走其下者,人面皆绿。行里许,有集庆寺,乃宋理宗所爱阎妃功德院也。淳?十一年建造。阎妃,鄞县人,以妖艳专宠后宫。寺额皆御书,巧丽冠于诸刹。经始时,望青采斫,勋旧不保,鞭笞追逮,扰及鸡豚。时有人书法堂鼓云:〃净慈灵隐三天竺,不及阎妃好面皮。〃理宗深恨之,大索不得。此寺至今有理宗御容两轴。六陵既掘,冬青不生,而帝之遗像竟托阎妃之面皮以存,何可轻诮也。元季毁,明洪武二十七年重建。
  张京元《九里松小记》:九里松者,仅见一株两株,如飞龙劈空,雄古奇伟。想当年万绿参天,松风声壮于钱塘潮,今已化为乌有。更千百岁,桑田沧海,恐北高峰头有螺蚌壳矣,安问树有无哉!
  陈玄晖《集庆寺》诗:玉钩斜内一阎妃,姓氏犹传真足奇。
  宫嫔若非能佞佛,御容焉得在招提。
  布地黄金出紫薇,官家不若一阎妃。
  江南赋税凭谁用,日纵平章恣水嬉。
  开荒筑土建坛?,功德巍峨在石碑。
  集庆犹存宫殿毁,面皮真个属阎妃。
  昔日曾传九里松,后闻建寺一朝空。
  放生自出罗禽鸟,听信?黎说有功。
  飞来峰飞来峰,棱层剔透,嵌空玲珑,是米颠袖中一块奇石。使有石癖者见之,必具袍笏下拜,不敢以称谓简亵,只以石丈呼之也。深恨杨髡,遍体俱凿佛像,罗汉世尊,栉比皆是,如西子以花艳之肤,莹白之体,刺作台池鸟兽,乃以黔墨涂之也。奇格天成,妄遭锥凿,思之骨痛。翻恨其不匿影西方,轻出灵鹫,受人戮辱;亦犹士君子生不逢时,不束身隐遁,以才华杰出,反受摧残,郭璞、祢衡并受此惨矣。慧理一叹,谓其何事飞来,盖痛之也,亦惜之也。且杨髡沿溪所刻罗汉,皆貌己像,骑狮骑象,侍女皆裸体献花,不一而足。田公汝成锥碎其一;余少年读书岣嵝,亦碎其一。闻杨髡当日住德藏寺,专发古冢,喜与僵尸淫媾。知寺后有来提举夫人与陆左丞化女,皆以色夭,用水银灌殓。杨命发其冢。有僧真谛者,性呆戆,为寺中樵汲,闻之大怒,呼诟谇。主僧惧祸,锁禁之。及五鼓,杨髡起,趣众发掘,真谛逾垣而出,抽韦驮木杵,奋击杨髡,裂其脑盖。从人救护,无不被伤。但见真谛于众中跳跃,每逾寻丈,若隼撇虎腾,飞捷非人力可到。一时灯炬皆灭,?锄畚插都被毁坏。杨髡大惧,谓是韦驮显圣,不敢往发,率众遽去,亦不敢问。此僧也,洵为山灵吐气。
  袁宏道《飞来峰小记》:湖上诸峰,当以飞来为第一。峰石逾数十丈,而苍翠玉立。渴虎奔猊,不足为其怒也;神呼鬼立,不足为其怪也;秋水暮烟,不足为其色也;颠书吴画,不足为其变幻诘曲也。石上多异木,不假土壤,根生石外。前后大小洞四五,窈窕通明,溜乳作花,若刻若镂。壁间佛像,皆杨秃所为,如美人面上瘢痕,奇丑可厌。余前后登飞来者五:初次与黄道元、方子公同登,单衫短后,直穷莲花峰顶。每遇一石,无不发狂大叫。次与王闻溪同登;次为陶石篑、周海宁;次为王静虚、陶石篑兄弟;次为鲁休宁。每游一次,辄思作一诗,卒不可得。
  又《戏题飞来峰》诗:试问飞来峰,未飞在何处。人世多少尘,何事飞不去。
  高古而鲜妍,杨、班不能赋。
  白玉簇其颠,青莲借其色。惟有虚空心,一片描不得。
  平生梅道人,丹青如不识。
  张岱《飞来峰》诗:石原无此理,变幻自成形。天巧疑经凿,神功不受型。
  搜空或洚水,开辟必雷霆。应悔轻飞至,无端遭巨灵。
  石意犹思动,??势若撑。鬼工穿曲折,儿戏斫珑玲。
  深入营三窟,蛮开倩五丁。飞来或飞去,防尔为身轻。
  冷泉亭冷泉亭在灵隐寺山门之左。丹垣绿树,翳映阴森。亭对峭壁,一泓泠然,凄清入耳。亭后西栗十余株,大皆合抱,冷?暗樾,遍体清凉。秋初栗熟,大若樱桃,破苞食之,色如蜜珀,香若莲房。天启甲子,余读书绚嵝山房,寺僧取作清供。余谓鸡头实无其松脆,鲜胡桃逊其甘芳也。夏月乘凉,移枕簟就亭中卧月,涧流淙淙,丝竹并作。张公亮听此水声,吟林丹山诗:〃流向西湖载歌舞,回头不似在山时。〃言此水声带金石,已先作歌舞矣,不入西湖安入乎!余尝谓住西湖之人,无人不带歌舞,无山不带歌舞,无水不带歌舞,脂粉纨绮,即村妇山僧,亦所不免。因忆眉公之言曰:〃西湖有名山,无处士;有古刹,无高僧;有红粉,无佳人;有花朝,无月夕。〃曹娥雪亦有诗嘲之曰:〃烧鹅羊肉石灰汤,先到湖心次岳王。斜日未曛客未醉,齐抛明月进钱塘。〃余在西湖,多在湖船作寓,夜夜见湖上之月,而今又避嚣灵隐,夜坐冷泉亭,又夜夜对山间之月,何福消受。余故谓西湖幽赏,无过东坡,亦未免遇夜入城。而深山清寂,皓月空明,枕石漱流,卧醒花影,除林和靖、李岣嵝之外,亦不见有多人矣。即慧理、宾王,亦不许其同在卧次。
  袁宏道《冷泉亭小记》:灵隐寺在北高峰下,寺最奇胜,门景尤好。由飞来峰至冷泉亭一带,涧水溜玉,画壁流青,是山之极胜处。亭在山门外,尝读乐天记有云:〃亭在山下水中,寺西南隅,高不倍寻,广不累丈,撮奇搜胜,物无遁形。春之日,草薰木欣,可以导和纳粹;夏之日,风泠泉?,可以蠲烦析醒。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坐而玩之,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可垂钓于枕上。潺?洁澈,甘粹柔滑,眼目之嚣,心舌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观此记,亭当在水中,今依涧而立。涧阔不丈余,无可置亭者。然则冷泉之景,比旧盖减十分之七矣。
  灵隐寺明季昭庆寺火,未几而灵隐寺火,未几而上天竺又火,三大寺相继而毁。是时唯具德和尚为灵隐住持,不数年而灵隐早成。盖灵隐自晋咸和元年,僧慧理建,山门匾曰〃景胜觉场〃,相传葛洪所书。寺有石塔四,钱武肃王所建。宋景德四年,改景德灵隐禅寺,元至正三年毁。明洪武初再建,改灵隐寺。宣德七年,僧昙赞建山门,良?建大殿。殿中有拜石,长丈余,有花卉鳞甲之文,工巧如画。正统十一年,?理建直指堂,堂文额为张即之所书,隆庆三年毁。万历十二年,僧如通重建;二十八年司礼监孙隆重修,至崇祯十三年又毁。具和尚查如通旧籍,所费八万,今计工料当倍之。具和尚惨淡经营,咄嗟立办。其因缘之大,恐莲池金粟所不能逮也。具和尚为余族弟,丁酉岁,余往候之,则大殿、方丈尚未起工,然东边一带,朗阁精蓝凡九进,客房僧舍百什余间,?几藤床,铺陈器皿,皆不移而具。香积厨中,初铸三大铜锅,锅中煮米三担,可食千人。具和尚指锅示余曰:〃此弟十余年来所挣家计也。〃饭僧之众,亦诸刹所无。午间方陪余斋,见有沙弥持赫蹄送看,不知何事,第对沙弥曰:〃命库头开仓。〃沙弥去。及余饭后出寺门,见有千余人蜂拥而来,肩上担米,顷刻上禀,斗斛无声,忽然竞去。余问和尚,和尚曰:〃此丹阳施主某,岁致米五百担,水脚挑钱,纤悉自备,不许饮常住勺水,七年于此矣。〃余为嗟叹。因问大殿何时可成,和尚对以:〃明年六月,为弟六十,法子万人,人馈十金,可得十万,则吾事济矣。〃逾三年而大殿、方丈俱落成焉。余作诗以记其盛。
  张岱《寿具和尚并贺大殿落成》诗:飞来石上白猿立,石自呼猿猿应石。
  具德和尚行脚来,山鬼啾啾寺前泣。
  生公叱石同叱羊,沙飞石走山奔忙。
  驱使万灵皆辟易,火龙为之开洪荒。
  正德初年有簿对,八万今当增一倍。
  谈笑之间事已成,和尚功德可思议。
  黄金大地破悭贪,聚米成丘粟若山。
  万人团族如蜂蚁,和尚植杖意自闲。
  余见催科只数贯,县官敲扑加锻炼。
  白粮升合尚怒呼,如坻如京不盈半。
  忆昔访师坐法堂,赫蹄数寸来丹阳。
  和尚声色不易动,第令侍者开仓场。
  去不移时阶?乱,白粲驮来五百担。
  上仓斗斛寂无声,千百人夫顷刻散。
  米不追呼人不系,送到座前犹屏气。
  公侯福德将相才,罗汉神通菩萨慧。
  如此工程非戏谑,向师颂之师不诺。
  但言佛自有因缘,老僧只怕因果错。
  余自闻言请受记,阿难本是如来弟。
  与师同住五百年,挟取飞来复飞去。
  张祜《灵隐寺》诗:峰峦开一掌,朱槛几环延。佛地花分界,僧房竹引泉。
  五更楼下月,十里郭中烟。后塔耸亭后,前山横阁前。
  溪沙涵水静,洞石点苔鲜。好是呼猿父,西岩深响连。
  贾岛《灵隐寺》诗:峰前峰后寺新秋,绝顶高窗见沃洲。
  人在定中闻蟋蟀,鹤于栖处挂猕猴。
  山钟夜度空江水,汀月寒生古石楼。
  心欲悬帆身未逸,谢公此地昔曾游。
  周诗《灵隐寺》诗:灵隐何年寺,青山向此开。涧流原不断,峰石自飞来。
  树覆空王苑,花藏大士台。探冥有玄度,莫遣夕阳催。
  北高峰北高峰在灵隐寺后,石磴数百级,曲折三十六湾。上有华光庙,以祀五圣。山半有马明王庙,春日祈蚕者咸往焉。峰顶浮屠七级,唐天宝中建,会昌中毁;钱武肃王修复之,宋咸淳七年复毁。此地群山屏绕,湖水镜涵,由上视下,歌舫渔舟,若鸥凫出没烟波,远而益微,仅规其影。西望罗刹江,若匹练新濯,遥接海色,茫茫无际。张公亮有句:〃江气白分海气合,吴山青尽越山来。〃诗中有画。郡城正值江湖之间,委蛇曲折,左右映带,屋宇鳞次,竹木云蓊,郁郁葱葱,凤舞龙盘,真有王气蓬勃。山麓有无着禅师塔。师名文喜,唐肃宗时人也,瘗骨于此。韩?胄取为葬地,启其塔,有陶龛焉。容色如生,发垂至肩,指爪盘屈绕身,舍利数百粒,三日不坏,竟荼毗之。
  苏轼《游灵隐高峰塔》诗:言游高峰塔,蓐食始野装。火云秋未衰,及此初旦凉。
  雾霏岩谷暗,日出草木香。嘉我同来人,又便云水乡。
  相劝小举足,前路高且长。古松攀龙蛇,怪石坐牛羊。
  渐闻钟馨音,飞鸟皆下翔。入门空无有,云海浩茫茫。
  惟见聋道人,老病时绝粮。问年笑不答,但指穴梨床。
  心知不复来,欲归更彷徨。赠别留匹布,今岁天早霜。
  韬光庵韬光庵在灵隐寺右之半山,韬光禅师建。师,蜀人,唐太宗时,辞其师出游,师嘱之曰:〃遇天可留,逢巢即止。〃师游灵隐山巢沟坞,值白乐天守郡,悟曰:〃吾师命之矣。〃遂卓锡焉。乐天闻之,遂与为友,题其堂曰〃法安〃。内有金莲池、烹茗井,壁间有赵阅道、苏子瞻题名。庵之右为吕纯阳殿,万历十二年建,参政郭子章为之记。骆宾王亡命为僧,匿迹寺中。宋之问自谪所还至江南,偶宿于此。夜月极明,之问在长廊索句,吟曰:〃鹫岭郁??,龙宫锁寂寥。〃后句未属,思索良苦。有老僧点长明灯,同曰:〃少年夜不寐,而吟讽甚苦,何耶?〃之问曰:〃适欲题此寺,得上联而下句不属。〃僧请吟上句,宋诵之。老僧曰:〃何不云'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之问愕然,讶其遒丽,遂续终篇。迟明访之,老僧不复见矣。有知者曰:此骆宾王也。
  袁宏道《韬光庵小记》:韬光在山之腰,出灵隐后一二里,路径甚可爱。古木婆娑,草香泉渍,淙淙之声,四分五络,达于山厨。庵内望钱塘江,浪纹可数。余始入灵隐,疑宋之问诗不似,意古人取景,或亦如近代词客捃拾帮凑。及登韬光,始知〃沧海〃、〃浙江〃、〃扪萝〃、〃刳木〃数语,字字入画,古人真不可及矣。宿韬光之次日,余与石篑、子公同登北高峰,绝顶而下。
  张京元《韬光庵小记》:韬光庵在灵鹫后,鸟道蛇盘,一步一喘。至庵,入坐一小室,峭壁如削,泉出石罅,汇为池,蓄金鱼数头。低窗曲槛,相向啜茗,真有武陵世外之想。
  萧士玮《韬光庵小记》:初二,雨中上韬光庵。雾树相引,风烟披薄,木末飞流,江悬海挂。倦时踞石而坐,倚竹而息。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而活;惟韬光道中能全有之。初至灵隐,求所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竟无所有。至韬光,了了在吾目中矣。白太傅碑可读,雨中泉可听,恨僧少可语耳。枕上沸波,竟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益信声无哀乐也。
  受肇和《自韬光登北高峰》诗:高峰千仞玉嶙峋,石磴攀跻翠蔼分。
  一路松风长带雨,半空岚气自成云。
  上方楼阁参差见,下界笙歌远近闻。
  谁似当年苏内翰,登临处处有遗文。
  白居易《招韬光禅师》诗:白屋炊香饭,荤膻不入家。滤泉澄葛粉,洗手摘藤花。
  青菜除黄叶,红姜带紫芽。命师相伴食,斋罢一瓯茶。
  韬光禅师《答白太守》诗:山僧野性爱林泉,每向岩阿倚石眠。
  不解栽松陪玉勒,惟能引水种青莲。
  白云乍可来青嶂,明月难教下碧天。
  城市不能飞锡至,恐妨莺啭翠楼前。
  杨蟠《韬光庵》诗:寂寂阶前草,春深鹿自耕。老僧垂白发,山下不知名。
  王思任《韬光庵》诗:云老天穷结数楹,涛呼万壑尽松声。
  鸟来佛座施花去,泉入僧厨漉菜行。
  一捺断山流海气,半株残塔插湖明。
  灵峰占绝杭州妙,输与韬光得隐名。
  又《韬光涧道》诗:灵隐入孤峰,庵庵叠翠重。僧泉交竹驿,仙屋破云封。
  绿暗天俱贵,幽寒月不浓。涧桥秋倚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