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村头那棵樟树 >

第22章

村头那棵樟树-第22章

小说: 村头那棵樟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漏缝补一下。老蔡搞这事也不含糊,弄了点石灰,在堂屋的正中刷了一大块,用红色颜料在白灰墙上写了副对联:
  “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
  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
  横批: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
  堂屋的正大门口也刷了两边,也写上对联:
  “斗私批修新年新思想;
  破旧立新大干大革命。
  横批:灭资兴无”。
  堂屋的两边各刷了一小块白板,用红颜料写上两段毛主席语录:
  “艰苦的工作就象担子,摆在我们的面前,看我们敢不敢承担。担子有轻有重。有的人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拣轻的挑。这就不是好的态度。有的同志不是这样,享受让给人家,担子拣重的挑,吃苦在别人前头,享受在别人后头。这样的同志就是好同志。这种共产主义者的精神,我们都要学习。”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这个历史永远不会完结。在有阶级存在的社会内,阶级斗争不会完结。在无阶级存在的社会内,新与旧、正确与错误之间的斗争永远不会完结。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范围内,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因此,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这些独特的标语式的装饰一般人家里很少看到,可能是跟老蔡的老师身份有关,还有就是老蔡的知青身份,而且写得一手好毛笔字,所以就弄出了点当年文革的氛围了。后来蔡书舟小时候,经常对着墙上那些红色的标语,一字一句的念着,也根本搞不清里面内容的意思,还有的时候,想在地下写啊画啊什么的,就拿石头把那标语上的石灰敲下来,作为粉笔似的,在地下去画,直到后来都敲得支离破碎,东一块西一块的,老蔡也懒得去管那些了。
  另一个头等大事就是请木匠打家具,这些当然是风钦的活了,风钦、聋子一家跟常宝、细脚子的那些事也早就没了影,不然也不会把明晃晃的斧头带到老老蔡家来做木匠活,还有关键是风钦家的几个孩子都在人家蔡家明手里读书,听说成绩还不错。所以跟蔡老师打家具那是格外的卖力的,不光是牢实的事了,更多的还要美观。别的不说,就说那床和银桌了。就是在那张床上,蔡家明生下了三个儿子一个姑娘的。对于那张床,蔡书舟是再也熟悉不过了,不知道在里面撒了多少泡尿,翻了多少个滚的。床的正面雕着很多龙啊风啊还有其他各种鸟的图案,上了红色黄色绿色的各种油漆画的画,有花、有树、有鸟,非常的漂亮。床的正面还有一个踏板,用于上下床之用。就是这个踏板,让小时候的蔡书舟吃尽了苦头,受了不少皮肉之伤。蔡书舟小时候很调皮,没事就喜欢蹦蹦跳跳,从地上跳到踏板,又从踏板跳到床上,常常因为力量不够,把脚磕到厚厚结实的踏板沿上,鲜血直流,痛的地下直打滚。。。。。。
  床的正面雕着镂空的花型,四周的床沿也雕花,是凹凸的,后边两个角有两根柱子,在顶上面盖一个大木板的床顶,床顶跟楼顶的木板之间只够一个人趴在上面,那蔡书舟小时候就经常哪床顶上爬,趴在上面瞎翻,因为里面全堆满了老蔡的一些宝贝,包括很多的像章和书。
  银桌也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家具了,其实它只叫做银桌,但并不是银子做的,也不是用来打银器的,就是一张读书桌而已。一般的人家不用这玩意儿,因为老蔡是读书人,教书匠,晚上要办公,备课改作业啊什么的。这桌子估计也是老蔡设计的,左边是一个大的拉柜子,右边是一排竖叠着的四个抽屉,桌子的中间也一个很大的抽屉,大抽屉下面是空的,底下还有镂空的踏板,要说整张桌子设计非常的合理,也是用红色油漆画了不少的各种图案,美观大方实用。唯一有一点神秘的是,那桌子后来是常年四季上着锁,里面不知道是装了些什么好宝贝的,后来蔡书舟小时候调皮好奇,撬开了好几个屉子,里面全是账本而已。。。。。。




21 蔡老师的婚事(下)

  那一年下半年,由于林彪事件的发生,导致这学习的任务是越来越紧,上面三天两头就下来一个文件,一天早晚十几个小时全在那小小的祠堂里,不停的动嘴皮子,搞得老蔡还真是有点疲劳,再加上自己的婚事的准备,这一忙乎,接亲那天转眼就来了。
  这边成亲一般都要三天的,第一天抬铺陈,第二天迎亲,第三天早上起来给长辈乡亲们敬茶。抬铺陈嘛,也就是抬嫁妆了。那个时候很多地方都没有宽马路,都是在田埂子上面走,可能考虑到有些地方很远,几十里路的,怕是一天忙不赢,所以提前一天去抬嫁妆,抬回来后就要排放位置,摆列整齐。特别是那箱子,晚上要打开,一一清点。其实整个铺陈的台数,在路上就是个面子的事,但是回来后,所有的秘密都在那箱子里头了的。这名堂是很多的,什么压箱底啊,藏箱角啊,有的被窝絮里面都包了很多秘密的,特别是讲究的大塆子,那箱子里的东西五花八门,稀奇古怪,应有尽有,不一而足。
  由于这两边隔着还是有那么十多里地的,一大早,那些早就安排好抬铺陈的人带着铺陈轿子就来到老老蔡家门口,用那些染着红色颜料的红绳子绑好轿子,抬着一字儿排开就出发了。一般有多少台铺陈,女方那边早就告诉了媒婆的,这边好安排人数,安排铺陈轿子,免得多了少了的。
  蔡家明走在前面带路,身上装着早就买好了的“游泳牌”香烟,还不时的给那些抬铺陈的村里的人发上几根抽着,一路说说笑笑,很快就看到了那池塘边上一排的浆洗衣服的花姑娘了。老蔡领着抬铺陈的队伍少说也有30来人吧,浩浩荡荡的七拐八拐进了村子里的大祠堂前面的大屋场了。
  大塆子就是不一样,祠堂的那个雄伟气派就不说了,大屋场也是非常的开阔,一看就是那种有着很深的历史文化底蕴的古老村落。人还没到,那轰隆噼啪的春雷爆竹声就响了起来,大屋场已是人头攒动了,亲家老伯也早已是迎在前面了,招呼着这些抬铺陈的队伍,蔡家明早就拿出了那“游泳牌”喜烟,给大家不停的分着。。。。。。
  老蔡给“天白星”发完烟,还恭恭敬敬的拿出洋火把烟点上,天白星吸了口烟后,就忙着招呼大家把铺陈轿子摆开,指挥着哪些是抬衣柜的,哪些是抬箱子的,哪些是抬梳妆台的等等。。。。。。
  大家把铺陈轿子绑好以后,亲家老伯就招呼大家进屋里喝茶,说是喝茶,其实并不是什么茶叶茶的,实际上是一碗红糖鸡蛋,几个发包,可能是给大家在路上接个力的了,毕竟十多里地还不算太远,对于这些庄稼汉来说,也就是个把时辰的个事,中午午饭之前就能到家的。有些远点的地方,那赶过去可能就是中午了,那就吃中午饭,主家可能备得有酒,只是没人劝酒的,怕是有人喝多了,把铺陈抬翻了的。
  很快大家就吃完了,陆陆续续的出来,走到各自的铺陈前面,鞭炮一响,大家就抬着铺陈一字儿排开,缓缓的出了大屋场。
  走到最前面打头阵的是四口大红木箱子铺陈,箱子上面码的整整齐齐的红绿缎面的被子,上面用红绸子扎着花盖着,箱子前后各贴着一张大红喜字,很是好看。
  接着就是稍重一点的铺陈了,一个穿衣橱,明晃晃的镜子,两边也是各式油漆画的鸟雀花草,高高大大的,也是前后贴着大红喜字,好不气派。再后边是高低柜,五斗柜,再后边是梳妆台,梳妆台上放一个不大不小的梳妆盒,折叠式的镜子,还有两个小抽屉,很是精致。
  再后面是一辆崭新的缝纫机了,一辆崭新的自行车紧跟在后面,这两样东西体积不大,但是纯粹的工业品,大家伙绑铺陈的时候,就听到很多围观的人的议论了,说是这人家真是舍得,上海蝴蝶牌的缝纫机,凤凰牌的自行车,很值钱的嫁妆了。一般人家真是买不起的,还有呢,跟在后面就是桌椅板凳了,首先是一张大八仙桌,在后面是一张小点的吃饭桌,小饭桌子上放着一个不大不小的长方形的家伙,还竖着根天线,一路上不停的发着声音,播着毛主席的新闻和毛主席的歌曲。不用说,就是当时最流行的收音机了。再后面就是四把大的靠背椅子,四把小的竹椅子,再就是一个洗脸架子,也是雕着镂空的木花,还有一面镜子。最后是两个担子,一个挑着脚盆水桶,另一个挑着马桶扫把等。
  再后面就是跟着的吹吹打打的吹奏班子,这肯定是娘家史家庄这边的班子了,一看那气势和技术,悦耳动听而隆重热烈。这几十人的铺陈,清一色的红色,在乡间的路上一字排开,像条长龙蜿蜒在乡间的小路上,浩浩荡荡的,再加上热闹的吹吹打打,喜气洋洋,那个风光,那个气派,惹得很多沿村的人都围过来驻足观看,指指点点,赞叹不已。虽说没有像过去那种大户人家的“十里红妆”的大场面,但也是为数不多的贵嫁、厚嫁的例子了,最典型的那“三转一响”,在当时是没有多少户人家能置办得起的,即使是到了后来的八十年代蔡书舟记事那会,经常上别的人家玩,也没发现多少人家有缝纫机、收音机的,少数人家有辆自行车就很不错了。
  要说这种嫁妆在当时来讲应该是数一数二的水平了,既体现了史家庄的大户大姓的威风,也体现了玉桂娘家的郑重和对玉桂的疼爱。其实玉桂家并不富裕,再说实在点,还是有点困难的,那个时候史家七个小孩,玉桂最大,下面还有六个弟弟妹妹,玉桂娘肚子还怀着一个,那靠工分养家的年头,应该说还是很艰难的,幸亏玉桂的爹娘非常的能干,挣工分以外,还养着一大群番鸭的,也许老蔡也拿了不少彩礼过来补贴了,毕竟蔡家明当时教着书,算是不错的出息了。
  铺陈回来以后,大家马上就七手八脚的拆下铺陈轿子,老蔡这边安排大家摆放那些家具,而那四个箱子肯定那老太蔡和细脚子的事,她们迫不及待的逐一小心翼翼的打开了那四个箱子,随着箱子的打开,惊喜声也是不断,一会说箱子角出现了银菩萨,每个箱角2个,一共32个,一会说出现了铜铃,一个箱子四个,共16个,还有铜钱等,那当然是压箱底的了,过去都用有钱人家都用金元宝压箱底,表明嫁妆丰厚,象征女人嫁过去后有财有喜,荣华富贵,现在都用铜钱了。还有银针啊,银筷子啊什么的。还有的说找到了一本样书,枣红色封皮的,翻开里面都是些各式各样的剪纸样子,有鞋子的,衣服裤子的,每页里面还夹着各色的彩线,大小针脑等等,这就是传说中的女人百宝书了。至于每个箱子里的发现枣子、花生、桂圆等,那都是很平常的,寓意早生贵子了。其他的都是衣服啊,鞋袜、布料子啊等。特别是那鞋子,是必不可少,那是新娘在闺中的时候,为了孝敬未来的公公婆婆亲戚六转等,每天晚上抽空做起来的,一般是每人家两双,小的套在大的里面,叫做嫁鞋,也叫筒鞋,寓意“同偕到老”。
  “还有两块手表”。不知哪个惊奇的叫了起来。
  “我看看”细脚子马上拿过那两块手表,仔细的端详了起来,“还有响声”。细脚子知道这东西,但一直没见过,那在当时是非常稀有的奢侈品了,“这史家还真舍得,不容易啊”。
  第二天,就是正式的迎亲的日子了。一大早,牛头颈下蔡家的门口很显然的就热闹了起来。刷外墙的刷墙,贴对联的贴对联,贴喜字的贴喜字,挂灯笼的挂灯笼,扫庭院的扫庭院,一派忙碌的景象。
  那些去抬轿子的人,一大早就聚拢了来,有振国,有风钦等,先把轿子放到院子里,仔细的擦洗一遍,该贴红喜字的贴上红喜字,轿子门的帘子也要装扮一番,还有轿顶子上要绑上大红花,轿子脚都要系上铃铛等等。检查一下那些抬的棒子是不是扎实,绳子是不是够粗、够结实,还有那些吹打班子,也要在院里先期演练一番,不要搞得不整齐不好听,跑到人家大塆子去丢人现眼,那是很穑人的事的。
  关键的一件事,也是最最重要的一件事,那就是对轿封的人选了。这可是马虎不得的大事,搞不好全村人的脸面丢光不说,蔡家明怕是日后要落下一辈子的笑柄:读书人对不出轿封。。。。。。
  其实老蔡对个对联应该是没多大问题,关键是那史家庄不是一般的塆子的,历来读书人多,出了不少大官和大知识分子,特别是那几个“老星”,水平一直是传说中的传说,关于被史家庄的轿封难倒的,那不在少数,所以很多村子的小伙子都怕娶那史家庄的姑娘,一是规矩礼数多,再就是轿封难对。所以老蔡不得不提前准备这事了。其实也很简单,这一带没什么很厉害的“老星”,就只有一个,也就是前面提到的那个“老吴星”了,没办法,谁知道这史家庄的“老星”们临时会出个什么轿封呢。所以早些时候,老老蔡就过去跟老吴星下了请帖的,正说着老吴星就到了,“人齐了,走吧”,一声吆喝,大家一路敲敲打打的就直奔那山外的史家庄而去,蔡家明衣冠楚楚、气宇轩昂的走在最前面,一身的喜悦,当然也有些担心,还是那轿封的事。。。。。。
  一行人吹吹打打刚经过水塘边,还没走进大屋场,那鞭炮声就噼噼啪啪的响了起来,大家把轿子停在大屋场上,就被请到屋里头吃茶去了,这边的闺房里,门是紧紧的密闭着的,隐隐约约听到说话声和低低的哭泣声。蔡家明是没有时间去吃什么茶的,史家丈老早就把蔡家明叫到一个小房里,那“天白星”早就在旁边一五一十的交代着迎亲的礼数了,先是要对出轿封,对出轿封后,才能走下面的程序,如果对不出轿封,那就要放一万响的炮子当着史家族人的面赔礼道歉后,才能进入迎亲的程序,当然那是很丢人的事了。
  对完轿封后,要进入闺房,先给小孩分发红包后,才会开门,进门后,要对着史家双亲行大礼,左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