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叶挺传奇 >

第22章

叶挺传奇-第22章

小说: 叶挺传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又不断制造新军阀混战,将中国人民长期推向灾难的战争深渊。“西安事变”时。在共产党的努力下,才迫使蒋介石结束长达十年之久的内战,开始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此刻的叶挺看着蒋介石气势汹汹的样子,觉得他是个典型的“两面派”,一个地道的“变色龙”,宛如古罗马守卫门户的两面神伊阿诺斯式的人物,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笑里藏刀,口蜜腹剑,色厉内荏,欺软怕硬。 叶挺透过蒋介石的专权独裁,痛切地感到,一个无道的领袖掌握的权柄,将变成祸害,变成宰割国家和人民的屠刀。一个英明的领袖掌握的权柄,将成为为国为民建功立业的利剑,并绘制出壮美的画卷。 叶挺见蒋介石咆哮完毕,又正襟危坐地端起茶杯呷口茶,似乎要润一润干燥的喉咙,趁机插话道:“委员长,现在国共合作,共产党从抗日大局出发,同意对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成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直接对日抗战,国民政府应该欢迎。至于中共中央提名的几个主要师级干部,他们都是能征善战的优秀指挥员。据说,连宋子文先生在给外国记者淡话中,都说‘八路军在晋北抵抗武器精良之敌军,已迭获胜利,是为中国人民以弱胜强、以少胜多之有力证明。’所以……” “行了,你的话已经讲得不少了!”蒋介石恼怒地打断叶挺的话。蒋介石不仅视叶挺为共产党唱赞歌是暗中顶撞他,他尤其认为叶挺借他的大舅子宋子文之口赞扬八路军更是在共产党代表人物叶剑英面前给他难堪,所以他又淫威大发,以教训的口吻指点着叶挺说,“你知道,共产党安排的这些干部都是共产党员,可惟独你这个当军长的不是,将来你怎么领导?你又怎么指挥?再说,你的安危谁又能够保证?这一些,你想过没有?嗯?!” 叶挺没想到蒋介石当着叶剑英的面就使开了离间计,公然视共产党为异端,制造国共矛盾,真想以国共合作的重要性反驳他几句,但又一转念,眼下是小不忍则乱大谋,还是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况且。叶挺对于这次改编新四军的种种困难,已经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那还是叶挺从武汉来南京之前,他已经对改编新四军的难度有所领教。当他与在汉口的中共中央负责人周恩来、董必武以及常驻武汉八路军办事处的叶剑英与蒋介石国民党一些军政官员开始交涉新四军的编制、经费和干部任命时,就遭到种种带有偏见的阻力。 关于干部任命事宜,像陈毅、张鼎丞等师一级干部,还有通融的余地,可是对于项英任副军长,国民党军政部门就是不同意。 还有军费问题。叶挺提出新编新四军每月则需要十万多元的各种费用,可国民党军政部门只给预算出六万多元,刚刚超过新四军实际需要军费的三分之一。 更为滑稽的是,叶挺提出天气已经冷了,南方冬天不生炉火,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集结以后,需要一万套棉衣御寒过冬。可是国民党军政部门却荒唐地讲:“新四军是打游击的,穿什么棉衣?” 叶挺对于国民党的种种刁难,实感气愤难捺。但又一想,国共合作本来就不是出于蒋介石的情愿,蒋介石从骨子里是要消灭共产党,他们之所以同意改编新四军,其主要目的是想让新四军做国民党部队的挡箭牌,同时借日本侵略军之手消灭共产党游击队。所以,正如周恩来所讲,在整个改编新四军的对国民党的斗争中,要做到有理、有利、有节,既要掌握策略,又要不失原则,切忌不能一味妥协,那样反而会助长国民党顽固势力的**气焰。 这天,叶挺又来到担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郭沫若的寓所。 按说,叶挺为驰骋疆场的战将,一个英豪;郭沫若是有名的学识渊博和才华横溢的文人才子,两个人颇有点风马牛不相及。但是,叶挺与郭沫若却是相濡以沫的老朋友。原因是叶挺不仅在行武上出类拔萃,而且又饱读经书,于诗词歌赋也很有见地,加之郭沫若号“尚武”,从小就是钦慕安国立邦的英才,所以两个人经常在一起谈文论武,情同手足,郭沫若长叶挺四岁,叶挺对郭沫若便以兄长相称。 “希夷,又是哪阵风把你吹来啦?”郭沫若一见叶挺浓眉微锁,就知道他又有什么心事。 “尚武兄,是东南风。”叶挺含蓄地指指蒋介石所在的南京方向。 郭沫若苦涩地一笑,惦念地说:“希夷,‘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一定要审时度势,千万不要操之过急呀!”郭沫若深知叶挺在改编新四军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难处,故语重心长地劝告。 “尚武兄,现在是寄人篱下,大丈夫定怀报国之志,而不能如愿以偿,何以不急呀。”叶挺说着,抑制焦急地轻轻吁了一口气。 “好,真可谓‘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呀!希夷,只要你矢志不渝,努力不懈,一展报国之才必能成功。”郭沫若习惯地边说边用右拳,击着左掌手心。 “感谢尚武兄的勉励。”叶挺眉头大展。 “需要我做点什么呀?”郭沫若知道叶挺这次不是专门来摆龙门阵,因为军务缠身,忙得不可开交。 “知我者尚武兄也。”叶挺会意地一笑,“想请兄惠赐墨宝。” “什么墨宝,那不过是信手涂鸦罢了。”郭沫若谦逊地说。 “尚武兄的行书,有‘二王’之风骨和张旭、怀素之气韵;又有才气横溢的苏东坡之倜傥。古人说:‘天资、学力、胸襟,三者缺一而不可言墨’,尚武兄三者可称俱佳,当今很少有人可比,岂不是墨宝?”叶挺谈兴极浓,并不乏溢美之词,但却不是恭维。 “过誉、过誉了。”郭沫若连连摆手,“希夷,你想写点什么呢?” “就写《论语·子罕篇》中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吧。”叶挺立刻回答,显然他已经是深思熟虑后提出来的。 “好,也正合我意。”郭沫若用右拳一击左掌手心。 “尚武兄,这么说我们是英雄所见略同喽。” “哈哈哈!”两个人开怀大笑。 “那我就献丑了。”郭沫若说着捉笔在手,饱含浓墨,凝思片刻,聚意于腕,挥笔写下“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十二个行书大字。 “好,奇绝无比。”叶挺欣赏地反复端详着郭沫若的书法,笔墨酣畅,舒张博大,每一笔每一画,都蓄储着一种雷霆般的张力,力拔山岳,气贯长虹,犹如洪钟大吕,白云苍狗,风雷激荡,其豪迈气概,其钢筋铁骨,非名将铮铮气节莫属。 “好,我将好好装裱,悬于斗室,每日必读,每读必省,引以为座右铭。”叶挺兴奋不已地说。 “祝你南京之行成功。”郭沫若心有灵犀地伸手为叶挺送行。 “谢谢。”叶挺与郭沫若相视一笑。 此刻,叶挺面对蒋介石的凶顽,果断地说:“改编新四军,共产党提名的干部不行,需要的军费解决不了,只剩下我这个光杆军长了,我就是浑身是铁也打不了几个钉呀。所以,为了不影响抗日大局,请委员长批准我立刻辞去军长职务。”叶挺的话,不卑不亢,但刀劈斧剁,字字落地有声。 蒋介石没想到叶挺这样气傲不驯,突然提出辞职,使没有思想准备的他“呵呵”了两声,一时陷入尴尬的和难堪的境地。蒋介石知道,叶挺不是他中意的新四军军长,他满意的新四军军长是他的亲信陈诚。可是,一来陈诚刚刚兵败上海,口碑不佳,二来陈诚另有重托,再说任命陈诚当军长中共未必同意。所以,比较之下,只有叶挺合适。可是,他又对叶挺不放心,怕他一屁股坐在共产党一边。如今,叶挺当着叶剑英的面公开提出辞职,使他怎么回答呢?说同意吧,不行,他还想让新四军给他当“炮灰”,借日寇之手消灭共产党在南方八省的军事力量;不同意吧,叶挺又公开叫开了板。怎么办?老道的蒋介石微微一笑:“希夷,不要意气用事嘛,你的军长还是要当的,至于一些条件嘛,你与辞修(陈诚)曾是同窗,找他具体谈谈,我想有些问题总是会解决的嘛!” “老奸巨猾的家伙!”叶挺知道这是蒋介石借坡下驴,心里愤愤说了句,便表示豁达地站起来:“既然委员长有指示,那我就找辞修去。” “委员长,告辞了。”一直没有讲过话的叶剑英与叶挺同时站起来,同时向蒋介石敬了个军礼,转身离去。叶剑英走在前面。 叶挺跟在后面。 他们两个人谁也没回头。

  第十七章 '本章字数:4990 最新更新时间:2015…04…09 17:26:23。0'

  美国著名记者斯诺眼里的叶挺,与叶挺舌战蒋介石的“点验”官。 中国堪称高级学府的北京大学美丽的校园里,在杨柳依依、一泓绿水摇篮似的荡漾着阳光的未名湖畔,矗立着一块一米高的长方形石碑,石碑上竟镌刻着一个大鼻子美国人的名字:中国人民的好朋友埃德加·斯诺之墓。 一个大鼻子美国人为何能得天独厚地占领这样的风水宝地?他有什么独领风骚之处? 原因是这个出生在美国堪萨斯州一个贫苦家庭的名叫斯诺的美国人,自1930年以后遍访了中国的主要城市,目睹中国波诡云谲的政治风云。1931年,“九·一八”事变,斯诺看到了日本帝国主义关东军炮击沈阳和侵占吉林及黑龙江的情景,也领略了蒋介石命令东北军“绝对不能抵抗”并撤至山海关以内的狼狈景象,1932年发生的淞沪战争和1933年的热河战争,斯诺也亲眼目睹,使这位多思又“好管闲事”的美国年轻人对中国的命运从脑里子甩出一连串忧虑的问号。1936年他涉险到达刚刚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陕北立足不到一年的红军部队,与雄才大略的毛泽东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并在红军部队和找有关人士反复采访后,以激动不已的心情通宵达旦地写作并出版了一本《红星照中国》(中译本为掩护出版定名为《西行漫记》),向世界道出了中国革命的出路在延安,而中国革命的前途在红军部队,在于有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一大批出……越的共产党领导人。 毛泽东高兴地说:是这个大鼻子的美国年轻人第一次向世界介绍了红军,介绍了共产党,介绍了中国革命。埃德加·斯诺不仅是中国革命的好朋友,也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 这个被毛泽东称为是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的好朋友的大鼻子美国人斯诺,当年就追踪采访过叶挺。 这时正在改编新四军的叶挺忙碌得脚后跟不沾地。军务纷繁,百事待举。 新四军的编制和干部任命问题,与国民党军政部部长何应钦没完没了的扯皮。最后,批准新四军编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共四个游击支队,陈毅、张鼎丞、张云逸、高敬亭分别担任以上四个游击支队的司令。但是,对于项英任新四军副军长,张云逸任新四军参谋长,周子昆任新四军副参谋长,南京方面的蒋介石就是不松口。最后,叶挺经过给从上海退逃后被蒋介石委以军委会政治部部长并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兼武汉卫戍总司令和湖北省主席的陈诚,以及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并管辖新四军所在地区的顾祝同接连写了几封措词严厉的信,总算得到了解决。 可是,关于新四军的军费问题,尽管叶挺不遗余力地奔走,可谓动用了十八般武艺,方由原来国民党军政部预定的6万元增加到9万元,虽小有改观,但离实际需要相差甚远。 “你呀,这阵子嘴上都磨掉一层皮。”叶挺的爱妻李秀文看着每天回来后疲惫不堪的丈夫,心疼地说,脸上泛起一缕忧虑的云翳。 “这叫好事多磨,谁叫我立志献身革命哩。”叶挺坦然一笑。 “恐怕你再找国民党方面争取可能性也不会太大了。”李秀文给叶挺沏了杯酽茶,为的是叫他提提精神,缓解一下疲劳。这也是叶挺的习惯。 叶挺感激地接过茶杯,一连呷了几口,安慰她说:“有志者事竟成,天下的事都是人办的。我想来个‘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一方面公开向国民党诉诸困难,一方面抽出身来去广州和港澳地区找找老朋友筹措些枪支物资,你看如何?” “我看是个好主意。” “那我即日出发。” “我与你同行。” “那是自然,夫倡妻随嘛!” “你就是个乐天派,看你都忙成这个样子了,还有心思开玩笑。”李秀文脸上灿若彩霞。 就这样,叶挺偕妻子李秀文先到了广州筹措一些军用物资,又马不停蹄地来到香港。 叶挺刚刚到达香港的下榻处,一个高个子的年轻美国人操着半生不熟的中国话,自报家门地称自己名叫埃德加·斯诺,是纽约《太阳报》和伦敦《每日先驱报》的特约通讯员,听说叶挺前不久访问过延安,见到了毛泽东,又到了南京,见到了蒋介石,根据国共两党的任命担任新四军军长,特地从广州赶来采访他。 “啊,斯诺先生,久仰大名,请坐。”叶挺已经听说有个名叫斯诺的美国记者到延安采访后写了一本《红星照中国》的书,轰动了美利坚合众国,不久改名为中译本的《西行漫记》又轰动了延安革命根据地,也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国民党统治区传播。一个外国记者具有如此敏锐的政治触觉和分析及预见能力,实在难能可贵。所以,尽管叶挺很忙,也很累,还是欣然表示接受他的采访。 “叶将军,听说你在柏林学习工作过,那德语一定讲得不错了?” 机敏的斯诺坐下后,见身穿青灰色西装上衣,黄呢子军裤,脚上是一双擦得锃亮的黑皮鞋的叶挺,手里拿着他那支据说戳在地上能当坐椅、一按机关抽出来是把锋利宝剑的手杖,显得威武而剽悍,先绕开敏感的话题,以使谈话气氛轻松下来。 “斯诺先生的确是位著名记者,连我的家底都翻腾了个过儿。”叶挺微微一笑,“我在军校学习时,选修的就是德语,在柏林几年,德语应该说已不是障碍。怎么,斯诺先生要我用德语回答问题?” “不不不,我不过是随便问问,叶将军当然是应该使用国语了。”斯诺连忙摆手,心里话,这个叶挺不仅是个勇猛的战将,还是个出色的外交家,反映问题非常敏锐。因为接受外国记者采访,使用本国语言,不仅是个礼仪问题,更重要的是代表着祖国的尊严。 “那就请斯诺先生开门见山地提问题吧。”叶挺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