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文化大师 >

第50章

文化大师-第50章

小说: 文化大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时代里人们应当如何做。易之明白总会有人摸索出正确的道路的,但是那势必会让这个国家在南墙上撞了头流了血。所以为什么他不出来指路呢?既然身为这样的身份,既然已经处于这个时代。这一切的想法使得易之产生了一种责任感。

    假如说,用纯然的理论性的文章来述说,容易引发太多的矛盾甚至让人发散到其他地方去的话,或许他应该像是撰写《红楼梦》时那样,用更加委婉的方式将自己的观点融合进故事里,然后再让其他人领会他的想法?

    在开始撰写第一篇文章之前就准备好了的写作思路被记录在笔记本上,甚至于易之已经完成了一篇初稿。很多时候人的惰性会让易之想着,何必花费这么多心思,直接就把这稿子交出去了事,反正上边两边的势力都压过阵,也不怕人出声对自己说什么。可与此同时,易之却又在心里犹疑。他清楚并不是不明真相者所以为的双方都是在为自己撑腰,这一次同时被军方和皇室支持,只是正好碰上了,双方都想要打压一些典型的不良的风头,只是借了他这件事发挥而已。而即使同时被双方支持,对易之来说也不纯然是一件好事。总有人会觉得这是易之两头讨好,总有人会看他不顺眼,而易之弄出来这不上不下的所谓中立派,更是很多人的眼中钉肉中刺。

    所以到了最后,他将这篇花费了他大量心力写出来的稿子夹进了作废初稿的文件夹。另外拿了两张稿纸,空出一行给标题,将笔悬停在第一自然段上方,迟疑着不知道第一句如何下笔了。

    这一段风波中他遇到了很多事情。

    支持他的,因为友谊、因为正义、因为利益而支持他的。反对他的,因为性格、因为立场、因为名利而反对他的。还有那些被裹挟在中间人云亦云者或沉默不语者。众生百态,似乎在这短短的时间里都对着易之表露无遗。而他最难以理解的是那些不断找各种方式攻击他的所谓“文坛前辈”。甚至于到了已经落败,完全不占优势的地步,还要恬着脸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然后利用之前的盟友的失败来指责易之。这让易之想起那句后世常用的话。别和傻x计较,因为他们会把你拉到和他们一样傻x的水准,然后用丰富的经验打败你。

    在这一刻,易之比任何时候都清楚,他的基础太薄弱了。大明的保守派和激进派都有着悠长的历史,不仅仅只是历史上坚持祖宗之法或者要求变革如北宋时期新旧两党的区别,这两派真正开始形成是明英宗改革之后,因为根本的新生利益者和旧的利益所有者的矛盾而产生的。文学上的矛盾并非是这两派诞生的根源,政治才是!

    在这之上,皇室和军方的矛盾,看上去和两派的斗争也是重合的,军方支持激进派,皇室支持保守派,但事实上只是一种大的态势。军方选择激进派作为代言,却并非没有在保守派中有势力,皇室也是如此。无论是保守派还是激进派,都在争取上边两大势力的关注和力量倾斜。

    而易之所想要建立的中立派,说白了就是这两种流派的政见之间的一个缓冲。所谓的中立派担当的工作更多的是和稀泥,避免冲突加剧,同时却也代表了绝大部分对于上边的斗争不感兴趣的普通人。但是几百年的斗争下来,无论是保守派还是激进派,都对新生力量十分敏感,所以无论如何易之都会被排斥。特别是在两大势力同时为他说话的时候,两派自然会产生他是来抢饭碗的感觉,即使他并不是这么想的。

    能怎么样呢?

    如果继续这样的态势的话,无论易之是以多么客观公正的态度在述说问题,总会有人为了反对而反对。而又不可能每一次都会有相关势力站出来为自己说话。就像他在之前所意识到的那样,他必须有能够庇佑自己的力量。现在的温和中立的力量却处于蛰伏的状态,无法让人有所忌讳……

    他必须把这股力量唤醒,必须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需要有许多人拥护他,认同他的言论并为之出声。否则,这样被针对被攻击的日子,就绝对不会结束。

    想到这里的时候,易之的手腕一动,重新移动到空出来写标题的地方,笔尖一顿,就在纸张上写下了几个字。

    沉默的大多数。

    易之知道自己并非没有支持者,只是他的支持者都是沉默的。就像是《赞美》中一圈又一圈转在土地上的农夫。绝大多数的人民就是这样,除非到了最糟糕的时候,他们总是对那些斗争漠不关心,听着那些人叫嚣,而自己不过是沉默,颇有几分置身事外的感觉,却又身不由己地被不同的声音所裹挟。摇旗呐喊者总是忽视他们的存在,因为他们的沉默。

    可是沉默者并不是真正的不存在。他们每一次的发声,都是在忍无可忍之后,掀起巨浪,在一声震动云霄的怒吼将天宫都崩塌之后,他们会再度陷入沉默,而其他人也渐渐忘记他们的声音,直到再一次的忍无可忍,发出怒吼。

    写下这篇文章的名字之后,易之的笔再度停顿了下来。他抬起脸,看向窗外,眼神中却空无一物,没有放入任何的景物。活动的眼球暗示着他在思考,纷杂的思绪取代一片空白正在他脑内旋转。他的手里捏着笔,钢笔的笔尖在纸张的上方虚画着,却没有落下去。半晌之后,他方才重新低头,在纸上写下了第一行字。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战败后寻求重新崛起的国家……”

    易之写得很慢,这一篇文章写给的不是那些同样有足够文化底蕴的人,而是更多并不会咬文嚼字的普通大众。这些普通大众,在阅读的时候会注意的是能够一眼就抓住他们兴趣的文章。一般的论述易之想写的内容类似的文章并不是一般人会主动去阅读的。所以,必须先声夺人,从一开始就抓住人的注意力。

    硬要说起来,后世的“标题党”就抓住了这个要点。耸人听闻的消息足够让人在第一时间下意识地往下阅读了。“有良心的年轻历史学家”们以一种天真可爱的思路想当然地评判历史,加上点阴谋论的私货,大受欢迎。毕竟大部分的人很多时候是懒于思考,根本不做判断,觉得看起来好像有点道理就觉得这是真实事件的。可以毕竟真假分明,所谓“有良心的年轻历史学家”之所以会得到这样的名头,不过就是因为他们所编造的所谓真相秘闻,只要认真思考一二就能发现其中的问题。比起耗费大量心机传谣的人来说,良心十足。而等到年纪到了一定的时候他们也会自动发觉问题所在,只有年轻的时候才会如此驽钝。说到底,假的就是假的,总会被戳穿。

    易之倒不会想要造谣,只是觉得,抛出足够让人注意的消息,是不错的写作方式。作为抓住读者注意的方法之一,这一点还是值得借鉴的,所以他并没有像是之前一样苦口婆心长篇大论,反而在书写的时候一边写一边涂去已经写下的内容,只留下最精炼,最能抓住人眼球的、最能让人陷入深思的东西。

    作者有话要说:  《沉默的大多数》是王小波的杂文集,此处仅仅是借用这个名字。另外大家可以去阅读这本书,它值得被买回家包上书皮好好珍藏和阅读。另外,如果想要多学一点知识或者只是想要了解点趣闻的话,请查看“沉默的大多数”这个政治术语的维基百科,这个词的根源追溯很有趣哦!

    毕业手续办完了,昨天休息了一天,今天回来更新了。嗯之后这周会酌情加更补一点内容。

    应夏源源的要求,刺儿刚开了所有定制作品合集,六本书,总共八册,附加一枚书签。总价格比全套书分开买稍微减了点,另外一起也可以省一笔邮费了。此外,合集是我基友缘来如是设计的全新的简约风彩虹色封面。实物会非常好看的说好期待~虽然是八册,还是按照赤橙黄绿青蓝紫这么着来的,有个深紫和浅紫的区别。集齐七彩可以召唤玛丽苏作者哟~有需求的可以点击【这个地方】来订购。以及,如果想要购买刺儿以往单本书的定制的话,请回到文案,所有曾经开过定制的书,现在都在定制期内。特别提一句,那个顺手开了的天是红河岸同人征订已经关闭了,检查发现稿子有问题,不过我估计没人会要所以干脆没开第二个……真有人要请说,我再去开。不过说实在的,定制果然是涨价了,抹脸。

    对了我心血来潮在微博上搞了个抽奖活动……奖品很挫,自己盘的小葫芦,作用是祛噩梦。有兴趣的可以去试试,不过估计没谁有多大的兴趣啦,扶额。【这里】

第83章 不愧是易之!() 
易之的稿件才交到报社半天不到,但这份稿件的复件就已经被放到了顾斯面前。而他和朱鼎钧都清楚的一件事情是,其实双方是是在差不多的时间得到这份稿件的,但是当这一份稿件躺在顾斯的桌面上的时候,另一份稿件应当还在宫人手中,等待他们审阅之后才会上交给朱鼎钧,即使朱鼎钧交代过要第一时间看见它。

    因为这是规矩,多少年的规矩。

    顾斯并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慨叹自己的对手有多少艰难险阻,易之的价值并非只被他一个人所认识到。虽然从易之成名来的一段时间内,好像他总是在被人围攻,总是有人看他不惯,而他自己也总是被孤立。但实际上,易之所挖掘出来的这个“中立派”对于任何一方的势力来说,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这之前,几乎所有人都没有意识到中立派们的存在。即使很多人在现实中的态度就是对保守派和激进派都敬而远之,一会儿听这个的,一会儿听那个的,但几乎所有人都将之判定为这些人最后还是会选择两大阵营中的一个。

    严格说来这样的想法并没有错误。任何人对自己立场的认识都是逐渐进步的,普罗大众心里可能有模糊的想法,觉得自己比较支持哪一边,而随着他们对自我认识的增加,对派系的印象加深,他们的确会有所选择,真正支持了某个派别。所有人都是有倾向的,这是事实。可是同样的事实在于普罗大众很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去认真思考自己的立场和派系的问题,只要日子还能过他们就不会担心任何问题。他们或许会有所倾向,却也反感太直白的倾向,更趋向于在中间摇摆不定,就这样过一生。

    而这些迷茫的人群,就是易之所提出的中立派的中坚人物。这些人的数目远比保守派和中立派要多,只是他们原本就是混沌的,也绝少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

    如果不是易之提出了中立派,这样保守派和激进派互别苗头的趋势本例应该一直进行下去。但是既然中立派的雏形初现了,这一股新生的,或许未来会翻云覆雨的力量就一定会成为争夺中心。虽然说雏形在最后未必会成形,可是要是谁这么想就完全不动作,一步落后,那就会步步落后了。

    而且,现在易之是这新生的中立派唯一的代表性人物,一旦中立派真的称谓了一股合格的力量,那么他就绝对是足以左右整个派系观点的核心人物。这才是无论顾斯还是朱鼎钧都对易之另眼相待的根本原因。

    易之是有才华,有影响力,但如果不是涉及到新生力量这种问题,他们两位处于大明最顶端的人,怎么会在意到多少还算不上是个大人物的易之?

    在这件事上,顾斯倒是充满了信心,他在和易之拉近关系这一点比朱鼎钧要领先太多了。从他们和易之的第一次见面开始,就被拉开了。即使这并不是因为朱鼎钧的错误,仅仅是因为皇室本身糟心的遗留而产生的后果。可非战之罪最后的结果还不是那样?不自觉之间,易之就产生了对朱鼎钧一方的抗拒感。而后来,能够用更方便的方式和易之见面,并且对他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的自己,自然也能更容易地获得易之的信任和敬佩。

    即使如易之这样聪明的人绝对不会轻易追随什么人,但有一些倾向就已经足够了。更多的偏向和影响,在之后的过程中总能够达到的。即使之前顾斯对易之述说他内心的理想的时候,是刻意想要拉近距离。但他说的何尝不是实话呢?其实在很多事情的看法上,他和易之都是极度相似的。相似的观点和看法总是容易让两个原本全无交集的人慢慢走到一起,对彼此有所认同。

    这一次,易之写的文章似乎不太长。不知道是什么内容?像之前那样继续述说理论,连载《红楼梦》还是什么?

    然后顾斯就看见了这篇文章的标题:《沉默的大多数》。

    “咦?”下意识地发出一声疑惑的声音,顾斯没急着往下阅读。这个题目已经触动了他的神经。所谓沉默的大多数,其他人或许会有自己的想法,但是作为一个领袖人物,他几乎在第一时间就想到了这个词在政治上可能的暗示。

    所谓沉默的大多数,说的不就是那些潜在的未来可能成为中立派的人群吗?同样长时间被忽视,不发出声音,但这个人群远比现在看似势大的保守派和激进派都庞大。

    这样一个名字,莫非易之决心开始把这几乎是一盘散沙的一群人号召起来,真正地让中立派诞生?

    当初的保守派和激进派一开始也是散乱的,互相虽然有矛盾,但却没有如现在这么分明。如果不是在明英宗驾崩之后,对于当时实行的改革法令是否要继续和要如何修改的问题中,两派都出现了典型代表人物互相攻讦争斗,现在这两派也不至于立场明晰至此。顾斯原本一直都觉得,如易之这样性情温和不喜欢和人争斗的人,想让他站出来振臂一呼的难度也太高了。当初《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的事情,不少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宁愿自己的学生独立思考而不愿成为领袖……虽然值得敬佩,却也有人觉得这纯粹是易之太软弱了。

    可没想到,是真没想到,易之真的有一天站了出来。主动地要真正让中立派出现在保守派和激进派中间。想也知道还是这一段时间的诸多经历让他发生了改变。环境逼迫人成长。

    就不知道易之要如何去煽动那些没有和他一样有切身体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