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游戏动漫电子书 > 帝国海权 >

第290章

帝国海权-第290章

小说: 帝国海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首先,德国不是美国和日本,北大西洋的恶劣海况让德国航母的发展道路无法完全照搬美国那个炸逼的套路。

    很多后世军迷都喜欢指责英国皇家海军发展航母最早,但是在实力上却最弱。诚然。英国人在航空母舰的摸索阶段浪费了太多了条约限额吨位,且不说空有2。2万吨排水量载机却只有区区36架的3艘光荣级,毕竟好歹这也是高航速的舰队航母。单单百眼巨人,鹰,竞技神这三艘实在没什么鸟用的低速航母就占掉了近5万吨的条约限额。而且当时受到皇家空军压制的皇家海军航空兵在飞机数量上也的确捉襟见肘。但以此就说英国皇家海军航母在设计上的载机量不足就是其思路错误的体现,却也显然是不考虑实际情况了。

    首先他们就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北大西洋的海况给航空母舰的应用带来了巨大的困难。美国海军的中途岛级航空母舰就曾经在北大西洋的恶劣海况中差点出事,41度的横摇以及灌进机库的海水让这艘近5万吨的航空母舰几近倾覆。事后美国海军还专门颁发了一个纪念章来表示庆幸未造成什么不可挽回的惨剧。

    而反观英国舰队航母名录,除了由大型轻巡洋舰转职过来的3艘光荣级外,英国皇家海军舰队航母都是一幅相当肥满的体型,皇家方舟号LB比(长宽比)7。2,光辉级LB比仅为7,而皇家海军航空母舰发展到极致的最终之作大胆级LB比同样也仅为7。封闭式的舰艏舰艉以及机库无一不体现出北大西洋的海况对英国航母设计的影响。而美日舰队航空母舰动辄LB比9以上的设计以及开放式的舰艏和舰艉就可以明确看出在应用上的巨大不同。

    美国人开放式的机库以及甲板系留的应用方式让美国航母拥有着巨大的载机量,这也是二战初期美国海军在航空母舰数量上相比日本海军处于劣势但是在舰载机数量上却没有吃太大亏的原因。但是如果你如果换到北大西洋上。天气稍微恶劣一点估计舰体横摇就会让你根本无法进行正常的起降作业。而汹涌的巨浪会直接损坏你甲板系留的飞机,因此英国人选择的道路显然是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的。在这种情况下再看皇家方舟号那60架,不挠号那55架的载机量显然不能指责太少了。而德国现在也将不得不同样走和英国类似的道路。

    当然这并不表示德国人准备走装甲航母的道路,虽然二战中英国人的装甲航母的确在抗损能力上表现出色,而且只要未来会进入喷气时代,那么装甲航母就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但是英国人走出这一步完全是瞎猫碰上死耗子,因为海军航空兵受到空军压制而无法得到拥有更多舰载机的许可而不得不放弃攻击力提升防护力,因此歪打正着的走上装甲航母的路线和喷气式带实现了无缝对接。然而装甲航母在机库空间上掣肘极多,不倦号那被压缩到4。3米高的两层机库在实际运用中简直就是噩梦,所以一战二战中只要学会了美帝的氪金损管。装甲航母这种邪道是没必要去学的。

    因此德国航母依然会以舰载机数量为第一考量目标,但是无可避免的都会面临着单舰攻击力不足的尴尬。这并不是设计思路的错误,而是无可奈何的先天限制。所以就算在一战中德国爆发黑科技,能拿出超过1000马力的航空发动机。拥有着鱼雷机、俯冲轰炸机这样完善的攻击手段,斯托施号这样的航母那撑死30来架的舰载机在日德兰这样的大场面上依然不够看。

    那么想要弥补这个问题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增加航母数量,要么增加航母排水量,然而这两条路显然都不可能实现。哪怕航空母舰的建造标准降的再低,一艘超过1万吨。航速25节以上的舰船也不可能便宜到哪去。更何况历史证明单舰载机量较低的小航母大都没什么用,约亨心目中的最低标准也是2万吨左右,28节,载机60架以上,而这样的舰船造价不会比一艘德意志级便宜多少的。所以对海军来说有这个闲钱还不如多去造主力舰呢,就算多造些驱逐舰也比造这种现在来看只是辅助舰船的玩意要强得多。

    约亨显然不得不承认,在目前的情况下这一观点显然才是正确的。美国海军航空兵探索阶段,两艘列克星敦级航空母舰因为飞机性能的限制,两艘航母在数次演习中依然在面对战列舰大舰队时毫无胜算。那么在载机数量和性能上都不会比列克星敦两姐妹有优势的德国海军舰载航空兵部队就不可能成为即将到来的世界大战中德国海军的中坚力量。

    而且航空母舰本身的脆弱使得其必须要有一支强力的护航舰队同行,且不说让海军大型巡洋舰和重型巡洋舰这种主力舰和次主力舰为辅助舰船护航在现在是根本想都不要想的事情,就是轻型巡洋舰和驱逐舰这样的小型舰船其主要工作也是为主力舰服务的,航空母舰有何德何能让自己享受和主力舰一样的待遇?

    所以提尔皮茨的态度约亨能够理解,同样也表示支持,现在还不是航空母舰踏上前台的时候。(未完待续。)

第418章 和平安定的1912年() 
“塔夫脱总统阁下、乔治国王陛下都以政府名义发来电报,对我国海军和北德意志…劳埃德公司的人道主义行动表示衷心的感谢。另外美国和英国方面都有大量以私人名义发来的感谢电报。”

    “我知道了,电文如何回复让外交部自行起草吧。”约亨点了点头:“另外对此事的宣传也要好好把握住,这对我国形象和影响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1912年4月14日夜,泰坦尼克号如期撞上了冰山,而此时正在进行远洋航行训练的德国新锐大型巡洋舰毛奇号和油水补给舰威廉港号正在附近海域航行。在15日0点15分接到求援信号后,两艘德国舰船均以最快的速度赶往现场。毛奇号以27节的高航速于4月15日凌晨2点40分赶到现场,此时泰坦尼克号已经完全沉没。

    抵达现场的毛奇号放下了舰上的小艇前往搜救,舰上原本用来进行夜战照明的高强度探照灯发挥了巨大作用。3点20分,威廉港号抵达现场,3点30分,英国卡纳德公司客轮卡帕西亚号加入搜救。3艘舰船的联合救援行动共救起872人。而最早到场的毛奇号的及时到达捞起了泡在水中的167人。德国水兵让出了自己的衣物和毛毯以及舰上厨房提供的热食让这些人免于因低温症而导致死亡。随后两艘德舰在用电文向国内汇报后,改变航行计划前往纽约。

    德国海军的这一举动得到了各方的赞许,而抵达纽约的德国舰队也受到了美国社会各界的欢迎。所以在约亨以皇帝名义向英美两国发出吊唁电文后的第一时间,美国总统塔夫脱和英国国王乔治五世的感谢电文就发了过来。

    毛奇号和威廉港号当然不是凑巧出现在那里的。刚刚结束在波罗的海内的6个月训练,毛奇号的第一次远航训练的航线完全是由约亨亲手制定的。海军方面虽然对皇帝陛下对一次远航训练规划的这么仔细感到有些疑惑,不过以往皇帝陛下对海军的训练计划也经常给出指导,之前沙恩霍斯特级重型巡洋舰和基尔号补给舰的远航训练也曾被皇帝陛下细细过问,因此倒也没有引起多大注意。但是由于约亨也记不住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具体经纬度,因此只能按照泰坦尼克号的航线和航速大致推算,最终导致在编队当时与泰坦尼克号相距65海里。

    当然。海军到底能救起多少人并不是约亨关心的,真正的目的是通过这次行动将会让整个德国的形象变得高大起来,同时也能争取更好的外部环境。英国佬每天和我们打嘴仗,现在我们救了你们的人。你们好歹给我安分一段时间。

    不过相比于英国,约亨更重视的是从美国来的反馈。而相比于美国总统发来的感谢电,更让约亨高兴的是那些私人电报,在获救的人当中不少都是在美国有着相当影响力的人士,对于他们的救助将会换来美国各界的好感。总统没几年就会换。而美国民众的好感则将会延续很长一段时间。

    而且德国海军此次的行动也有利的驳斥了英国人一直以来所谓的德国海军就是为了威胁英国海上安全的论调,积极正面的形象也让德国各界对海军的支持力度有所上升。

    如此好机会当然要好好利用起来,不过吩咐完自己的意见后约亨并没有示意报告的人离开,而是突然说到:“马沙尔首相昨天向我递交了辞呈。”

    很显然这个消息让房间内的人都大出意料,提尔皮茨皱了皱眉头问到:“陛下,阿道夫的情况有那么糟糕吗?”

    “恐怕是的。”约亨叹了一口气,忧心忡忡的说到:“原本以为不过是场小病,修养一段时间就好。但是现在马沙尔已经不能下床了,昨天我去看望他的时候他把辞呈交给了我。”

    提尔皮茨眉头紧锁,皇帝的口气听上去很不乐观。马沙尔已经69岁了。这个年纪来一场大病想要痊愈的可能性并不高。

    实际情况比提尔皮茨想的更糟糕,马沙尔的身体以肉眼可见的程度虚弱了下去,恐怕时日无多,不过现在说出来除了徒增伤感外没有任何意义,因此约亨并没有说的太详细。

    “那么我们现在就不得不考虑马沙尔的继任者了。”私人情谊先放一边,维持帝国政局的稳定,政策的延续才是最重要的。已经和提尔皮茨一起在年初晋升元帅的戈尔茨说到。

    “马沙尔对继任者有什么意见吗?”提尔皮茨问到,不过眼角却扫了一眼还站在一边的特奥巴登?冯?贝特曼?霍尔维格,在讨论下一任帝国首相这样高敏感度的问题上让这位国务秘书在场有些不太合适,不过皇帝陛下没有示意让他离开。显然表示着陛下有意让他参与进这样的重大决策。显然,戈尔茨也想到了这一点,和提尔皮茨对视了一眼后两人都想到了一个可能。

    “马沙尔向我推荐了你,霍尔维格。”约亨的话证实了提尔皮茨和戈尔茨的想法:“马沙尔认为你的有能力让他的政策继续实施下去。而且在马沙尔养病的这段时间。帝国的政府依然能够和往常一样正常运转,你的能力有目共睹,所以我也认为你是马沙尔理想的继任者。”

    这个消息让霍尔维格整个人都呆住了,一股热血涌上头顶,连话都说不出来了。

    约亨看着霍尔维格的反应微微一笑说到:“知道为什么马沙尔阁下和我都决定由你接任德意志帝国首相吗?”

    霍尔维格摇了摇头,德意志帝国首相!自己从未想过自己能在现在成为这个欧陆第一强国的首相。对任何一位政治家来说成为可以左右整个世界局势的强国首相都是梦寐以求的。但是44岁的自己资历远远不够。

    虽然按照德意志帝国的体制。只要皇帝陛下的陛下的任命,议会那边基本上就是走个过场,反对的可能性极低,自己成为帝国首相几乎板上钉钉,但是越是如此自己就越忐忑不安。

    且不说铁血首相俾斯麦在德意志帝国建立过程中的功勋,单单看帝国建立后的两任首相,卡普里维阁下是陆军高级将领,之后又担任过海军首脑,为德意志帝国皇家海军的崛起打下来了坚实的基础。马沙尔阁下则担任过外交大臣。在帝国外交事务中有过出色表现。而自己虽然身为帝国国务秘书,不过基本上没有什么波折,一帆风顺的晋升之路却也很难拿得出足以服众的成绩。

    “不要紧张,我和马沙尔阁下之所以选中你的原因很简单。首先。你是国务秘书,是对马沙尔阁下的工作最熟悉的人。第二,马沙尔阁下对你的能力很认可,而且这段时间你能在马沙尔阁下修养的情况下让政府的日常工作顺利运转也证明了你接任可以做到平稳过渡。第三,就是现在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保持稳定。一个能继续执行前任首相政策的人比一个想要执行新政策的人更合适这个位置。”约亨说到。

    特奥巴登?冯?贝特曼?霍尔维格,历史上1909年…1917的德意志帝国首相,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分成两派,一派认为他的执政生涯十分失败,认为他对奥匈帝国的承诺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他在国内政策改革上的迟缓也为德国战争末期阶级冲突爆发埋下了伏笔。不过另一派则认为他在战前和战争中期对国际局势的分析十分精准,只不过由于国内外的各方面因素的干预和阻挠才导致了自身政策的失败,因此他本人依然是一名卓越的政治家。

    对于霍尔维格的成功和失败要进行分析的话实在太过复杂,但是对于任命他为帝国首相约亨的考量却很简单。首先,霍尔维格是一个保守主义者。他并不喜欢激进的政策。因此他在历史上的国内政策虽然有一些积极意义的改革,但是却因为改革力度不大,并没有产生显著的效果。

    这本来并不算一个优点,但是对于约亨的德国来说却是一个大大的优点。约亨在经济、政治上十数年来的改革在一点一点的弥补着这个帝国社会的漏洞。农业生产方式的改革让容克贵族对帝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的掣肘越来越小,大量的容克贵族的转型让帝国资本主义势力大幅增加,而这一转变不仅大幅促进了帝国的工业发展,也让这个群体成为帝国最强大的政治力量。

    建立起的和这个“把工人当做榨完汁后就随手扔掉的柠檬”的时代不相称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给那些社会民主当人平等参政甚至控制议会的权力成功诱使他们相信以选票作为武器的议会夺权道路要比武装起义更有效。然而自己一手打造的国家社会主义思想则在资产阶级政治力量的推波助澜下抵挡住了社会民主党人对自己思想的散播。而面对资产阶级的政治力量,社会民主党人想要通过议会夺取国家权力的前途渺茫。

    在这种内部局势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德国需要的是维持稳定而非改革。保持现在的快速发展势头才是第一位的,因此霍尔维格这样的人反而是最优的选择。

    另一方面,十数年的在位精力让约亨不可避免出现自我膨胀,对权力的渴求日益增长。虽然依然能理智的克制住收拢权力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