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游戏动漫电子书 > 帝国海权 >

第55章

帝国海权-第55章

小说: 帝国海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俄国海军造舰规模的扩大,大量德国工业产品的进口也弥补了俄国本国工业能力的不足。因此虽然俄国人开始警惕的审视和考量着如何处理对德关系的同时,倒也没有做出什么过激的举动。但是俄国需要寻找一个盟友,一个可以抗衡德国的盟友这个战略已经开始在俄国高层中扎根。

    法国人对德奥联姻既是担忧优势狂喜,忧的是德奥关系更加紧密,法国面临的压力越发严峻。喜的是德俄之间的裂痕越发巨大,1887年的时候法国还担心德国会不会就此抛开奥匈而和俄国联手,现在一切担心都是没有必要的了。俄国人需要一个盟友,而法国人也需要一个盟友,双方联盟眼看着就可以一拍即合了。

    至于英国人则对德奥关系表示不必过分关注,维持大陆均势是英国人的国策,单凭奥匈一家想要在巴尔干制衡俄国,英国人从1887年的冲突中就已经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了,德国人肯代劳,自然再好不过。而维多利亚女王也写信对外孙的订婚表示祝贺。

    而奥匈,在经历了1887年的心惊胆战后,认识到没有德国的支持自己根本无力面对那只北极熊后,对于自家公主能嫁给德国皇储这一“抱大腿”的行为欢欣鼓舞,何况这个大腿还不是一般的粗。原本对玛丽那追求自己的爱情这一“离经叛道”的举动极为不满的奥匈贵族们转变口风,开始夸赞公主殿下“改邪归正”是皇室的楷模。不过倒也不是所有人都对此表示支持。奥匈皇后伊丽莎白得知此事后怒气冲冲的赶回维也纳和约瑟夫一世大吵一架,指责约瑟夫一世“把女儿卖了一个好价钱。”自知理亏的约瑟夫一世承受了妻子的怒火后,要求妻子留在维也纳陪伴女儿等待出嫁,伊丽莎白同意了。

    至于德国内部则分成了两派,以俾斯麦为首的一干德国外交部官员认为此次联姻有助于德奥联盟关系的发展,因此表示赞成。而另一部分老容克贵族果不其然的以腓特烈大帝的不幸婚姻生活为例证反对这次婚姻。不过有俾斯麦在,这些人翻不出什么大风浪。

    不管外界如何风起云涌,两位当事人反而像是台风眼一样,不管周围如何狂风大作,中心却是风平浪静。作为当事人的约亨则如往常一样,积极参与进海军舰船设计以及HK公司的武器设计工作。玛丽则一改以往的活泼与灵动,开始深居简出的生活。对于奥匈公主的这种不合作不抵抗态度,也让一些知道内情的人开始担心这场婚姻是否会顺利。腓特烈三世就是其中之一,不过毕竟婚约已定,这个时候无论谁反悔都绝对是一大丑闻,也会严重影响两国关系,因此腓特烈三世也只能求上帝保佑自己的儿子不会重蹈腓特烈大帝的覆辙。

    其实对于玛丽有心上人这种事情约亨其实也有耳闻。不过他并不在意,就算当初海誓山盟又如何,面对德意志帝国的压力,玛丽也只能老老实实的当德意志未来的皇后,狗血的私奔和殉情,做之前也得先考虑考虑奥匈能不能承受德国的怒火。至于未来的婚姻生活,大不了自己也学腓特烈大帝就是了。虽然牺牲了自己的婚姻,但是却能实现德意志人的大一统,这样的交易对约亨来说是划算的。自己娶得是奥匈公主的身份,至于这个公主是谁,约亨并不在乎。或者说前世今生40多年的单身生活让约亨对找一个好伴侣这种事已经没有什么过多的渴求了,身为未来的帝国皇帝,如果只是想满足一下**,找个漂亮女人实在是太过容易的事情了。

    而现在,约亨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因此根本没时间考虑这些有的没的。除了技术研究和装备试验,约亨还在考量德国对外战略的推行,比如,让德意志海军势力重回太平洋。1861年9月,清朝与普鲁士王国签订《中德通商条约》,允许普鲁士军舰进入中国水域。随着远东经济发展和政治重要性提高,1881年德意志帝国海军远东舰队成立并派驻到该地区,而远东舰队也成了当时德国唯一一支独立于国内母港的海军编队。然而由于喀麦隆的快速发展,以及杜阿拉港的建设让帝国海军在非洲有了极为优秀的落脚点,加上约亨的大力支持,德意志海军非洲舰队成立,母港就设在杜阿拉。因此远东舰队的舰艇大部分被召回,解散后一部分舰艇重新回到本土舰队序列,还有一部分则加入德意志海军非洲舰队。和此时已经发展壮大,以有着相当完善的维护保养设施的杜阿拉港作为母港,拥有3980吨莱比锡级轻型巡洋舰莱比锡号,2850吨俾斯麦级轻型巡洋舰布吕歇尔号、斯托施号,1700吨阿里阿德涅级轻型巡洋舰路易泽号和弗雷亚号共5艘巡洋舰,以及被踢出了帝国海军近岸防御部队的装甲炮艇组成非洲舰队相比,远东舰队在太平洋上只有几艘小炮艇维持着自己的存在的状况可谓愁云惨淡。由于帝国此时的殖民热情完全放在了开发喀麦隆上,就连德属东非和德属西南非的投入都不算大,更别提远在太平洋上的德属几内亚和德属萨摩亚这种对德国人来说偏远而又无价值的几座小岛。

    不过萨摩亚且不去说,几内亚可是有着非常丰富的资源。而且不仅仅是因为这里的资源让约亨心动,更重要的是,以几内亚和萨摩亚为支撑点,德国海军将可以快速对南美洲、东南亚施加影响力。这里虽然叫做太平洋,但是可一点都不太平,从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到1898年的美西战争,再到1904年的日俄战争,这片海洋上的势力交替总是伴随着血雨腥风。这对德国来说是个机会,保持足够强大的军事存在,对于德国来说浑水摸鱼的机会也就更大了。并且在约亨的计划中,未来在该地区保留一直拥有一定力量的海军舰队,足以牵制住英国人的远东舰队、澳大利亚舰队甚至印度洋舰队,利用这里海域复杂的天然环境,进行防守和牵制问题不大而且在这片岛屿众多的区域,利用驱逐舰和鱼雷艇进行近岸防守,使用潜艇以小博大也远比在浩瀚的大洋上要简单的多。加上英国在此没有众多的陆军,因此只需要少量军队就可以守住,并且也能让澳大利亚无法放开手脚出兵参加欧洲战场,一举数得。

    而且此时也是一个好时机,1890年是世界经济危机,德国也将会受到影响,而在这次危机中大量德国人会因为失业而开始移民美国,这种事情约亨显然不能让他发生,那么这些人除了在德国本土给他们安排工作机会外,向德国殖民地移民也是一个极佳的选择,而这些优秀的德国公民,参与到亚太地区的势力扩张中去再好不过了。而且太平洋地区势力错综复杂,并非英国人一家独大,荷兰、西班牙这些老牌殖民国家如今已经大不如前,但是依然在该地区拥有足够的影响力,所以趁着他们国力衰微,通过利益交换进行势力渗透并非难事。而南美各国,智利、阿根廷、巴西国内动荡,也无力干涉德国人的行动,德国甚至可以趁此机会在南美三强ABC身上大捞好处。而此时在西太平洋上实力最强的清国,才不会管东南亚的破事。而日后成为太平洋一霸的日本此时面对清国还要瑟瑟发动。至于更未来将太平洋当成自家后花园的美国,此时也不过是个战五渣。所以此时扩大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是时机最棒的切入点。

    现在帝国海军舰艇更新换代速度较快,一些老船留在欧洲也是无用,先派往太平洋显示一下存在感也是好的。不过想法很美好,现实很残酷。现在有一个很根本的问题摆在约亨的面前——就算海军过去了,也没有落脚点。几内亚和萨摩亚只是名义上是德国领地,实际上根本没有经过开发,海军去了也没有港口。而历史上1894年德国重整远东舰队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寄人篱下,依托英国远东舰队的母港——香港进行活动,为此德国驻华大使曾经说过“我们的舰队不能永远在这里像无家可归的孤儿一样航行”,也正因如此,德国人才会对抢占胶州湾如此的上心。不过此时去抢胶州湾是不可能的,别的且不说,就凭那几艘小炮艇,给北洋水师塞牙缝都不够。因此约亨将目标放在了两个地方上:西澳大利亚和菲律宾。

第64章 亚太落脚点之议() 
19世纪的下半叶以来,太平洋上的众多岛屿以及毗邻太平洋的亚洲大陆国家,几乎已经被老牌殖民国家瓜分殆尽。德国在普鲁士时期虽然是陆上强国,但是海军实在是不值一提,而当德意志统一后,快速发展的国力让德国开始有了对外扩张的需求,然而此时的德国已经错过了瓜分世界的大殖民时代的黄金时间。德国人此时才发现,茫然四顾,到处皆是他人的地盘,只有一些别人根本看不上的穷乡僻壤。就连此时已经让德意志可以不屑一顾的荷兰、西班牙也有着比自己好的多的区域。

    而德国在太平洋上的殖民地,德属几内亚,是在大洋洲东部的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北部地区,距离远东足有5000公里。至于德属萨摩亚更是鸟不拉屎的贫瘠之地。就算到了约亨前世的21世纪,萨摩亚依然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目前在远东,马来西亚是英国在远东最前线的殖民基地;法国人统治着越南、老挝、柬埔寨,与之隔海相望的菲律宾被西班牙人所占据;印度尼西亚是荷兰的传统殖民领土。再往北,则是有着亚洲最强海军力量的清国。德国人想要在这里杀出一片血路可不容易。因此约亨首先将目光放在了西澳大利亚和菲律宾。

    澳大利亚一词,原意是“南方大陆”,来自拉丁文terraaustralis(南方的土地)。1606年,西班牙航海家路易斯·托勒斯的船只驶过位于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岛之间的海峡;同年,荷兰人威廉姆·简士的杜伊夫根号经过澳大利亚并且是首次有记载的外来人在澳大利亚的真正登陆,并命名此地为“新荷兰”。1770年,英国航海家库克船长詹姆斯·库克发现澳大利亚东海岸,将其命名为“新南威尔士”,并宣布这片土地属于英国。

    英国人首先把澳大利亚作为一个流放囚犯的地方。1788年1月18日,由菲利普船长率领的一支有6艘船的船队共1530人抵达澳大利亚的植物园湾,当中有736名囚犯。八天后的1788年1月26日,他们正式在澳大利亚杰克逊港建立起第一个英国殖民区,这个地方后来人口不断增长而成为澳大利亚的第一大城市悉尼,这个名字是为了纪念当时的英国内政大臣悉尼。每年的1月26日后来成为了澳大利亚的国庆日。1790年,第一批来自英国的自由民移居澳大利亚,以悉尼为中心,逐步向内陆发展,至1803年,殖民区已拓展到塔斯马尼亚。英国于1829年将西澳并入作为囚犯流放地。1851年,新南威尔士州的贝瑟斯特、维多利亚州的巴拉勒特发现金矿,自由移民开始激烈增长。1868年,最后一批英国囚犯被送至西澳。

    因此,实际上现在英国人主要控制区域依然是以东岸的维多利亚州和新南威尔士州,而对西岸的囚犯流放区和北部荒芜区的控制力相当低下。而且澳大利亚的矿产资源正是大部分集中在西部和北部。因此德国此时以商业模式进入西澳和北澳基本不会遭到阻拦,反而由于能够带动当地经济而大受欢迎。而且进行矿业开采和工业建设,自然需要一个优秀的港口,这个港口在战时自然也可以用来作为军事用途。并且随着工业发展,那里就会需要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而德国则可以将移民潮吸引向澳大利亚,从而扩大那里的德国人人口基数。那么当西澳和北澳拥有足够强大的工业和经济实力,数量举足轻重的德国移民的时候,澳大利亚再想在1900年六个殖民地进行居民一人一票的全民公决,用投票决定是否把六个殖民地统一成一个联邦国家的打算就得泡汤。而一个无法统一的澳大利亚,在一战能给英国人提供的帮助实在有限。

    而另一个目标菲律宾,掌握它的是已经日薄西山的西班牙。而1898年将会爆发的美西战争,则彻底撕掉了这个老迈帝国最后的遮羞布。因此菲律宾绝对是太平洋上最软的柿子。菲律宾拥有着广阔的海域,以及复杂的水文条件,而且马尼拉,苏比克都是优良的港口。虽然并不处在远东的核心区,但是距离英国所占据的香港九龙只也不过半天的航程,以此为基地,依然可以直接染指东亚的事务。不仅如此,拥有菲律宾,关岛后和德属几内亚形成铁三角,绝对是易守难攻的战略要地,再依托西澳大利亚所建立起来的工业体系和军事存在,绝对是进可攻退可守的绝佳位置。不仅如此,除了拥有巨大的战略价值外,菲律宾还有着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和自然资源。这些资源留在老迈的西班牙手中也无法让其真正发挥价值,而工业能力飞速发展的德意志,才是能让这块土地物尽其用的最佳主人。至于美国人?此时弱小的美国海军有什么资格和德意志别苗头?

    而如何夺取菲律宾,在约亨眼中也根本毫无难度,前期以商业开发为由进入菲律宾开矿,然后资助菲律宾修建铁路,哪怕赔钱也要这么做,如此一来,菲律宾总督肯定对此大为支持。然后增加德国移民,甚至可以前往清国寻找大量华工前往菲律宾。当德国人在菲律宾的利益越来越大,那么如果菲律宾发生动荡,德国人派兵护侨自然是理所应当的。而菲律宾局势从来就,没有不动荡过。

    自从西班牙宣布对菲律宾的主权拥有以来,在这上面世代生活的土著就没让西班牙人好过过。3年一次小暴动,5年一场大起义,各种数百人规模的搔乱闹事更是家常便饭,数不胜数。据统计,自西班牙人占领菲律宾以来,平均每年的起义事件达到了5起,规模较大的起义更是有102次之多。西班牙人那在欧洲国家中排名末流的陆军实力,根本无法完全镇住这些未曾开化的野蛮贼寇。数百年来,这个帝国都在和这片殖民地上的原住民们处于一种半战半和的状态,帝国在菲律宾所取得的收益,几乎全部被用在了镇压暴乱中去。在之前的岁月里,西班牙尚且还能凭借着家里的底子勉强将这些反抗运动给镇压下去,但自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