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绸岭之北 >

第13章

绸岭之北-第13章

小说: 绸岭之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芜湖是全国“四大米市“之首,而米市的启动点和发祥地是青弋江注入长江的南岸地区,沿岸人烟密集,商贸繁荣,管辖皖南五府(徽州府、宁国府、池州府、太平府、广德府)的“徽宁池太广道“也设在这里。芜湖米市的真正兴起应归功于三个人:时任湖广总督的李瀚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以及时任芜湖关道的张荫桓。早在同治年间张荫桓就结识了李鸿章的哥哥广东督粮道李瀚章。李瀚章点拨张荫桓,由张出面以繁荣芜湖商埠为由,向李鸿章献策,依靠朝廷的力量,令镇江米市南迁至芜湖。当时李鸿章不主张政府强迁,而倾向于让米商自迁才是上策。最终商量结果,定下具体优惠措施,使米商有利可图,自会见利争迁。于是张荫桓亲自到镇江,利用同乡情谊公关推介,对广潮米帮许诺:由芜湖关道发给专营米业执照,在芜有代办专利;米粮打包费用由卖方支付;外轮水脚银不另加价,由芜湖运来到上海仍按照镇江运到上海的运费计算。此诺一出果然引动广潮米帮争相道芜湖投资开设米号。接踵而来的是江宁、烟台灯米帮共20多家。一时四大米帮纷聚芜湖,促使“堆则如山,销则如江“的芜湖米市横空出世。光绪八年(1884年),李鸿章正式奏请清廷将当时的镇江粮食市场,从镇江七浩口移到芜湖。

    李鸿章儿子李经方立即抓住这大好机遇,在沿河路开设了源德裕砻坊;在青弋江南岸富民桥(今中山桥)建恒丰粮仓,可堆存二、三万担租稻。李瀚章的儿子李仲浩则毫不示弱,陆续在芜湖开设了鼎玉典当铺,宝善长钱庄,后来又在上海、汉口、广州设立分支机构,几乎包揽了米商借贷、汇兑申票、粤票的业务。李仲浩本人又是芜湖招商局总办。大宗米粮经其轮运出口,而且垄断了漕运。由于在八百里皖江地区,尤其是江北一带,李鸿章李瀚章家族拥有数以万亩计的庄田,芜湖米市的兴起使租稻转化为商品粮,由此米市给李鸿章李瀚章家族带来巨大商机和巨额利润,成为最大受益者。

    芜湖米市沿着青弋江长河两岸铺展开,自南关至浮桥的南岸米市尤其繁荣。而从富民桥南口东到芜湖海关监督署,粮仓林立,加上道台衙库房,形成一条重要的街道——库子街,地址就在来远铺南街,前至官街,后至阳明书院。在江口北岸的横街则有一个“米业公所“,是以客籍四大米帮为主干的米商组织。

    在众多米商中,四丰米行是当时芜湖最大的稻米批发商和销售商。四丰米行由太平府商人俞培生创办,总店设在芜湖,在省内安庆、三河,省外九江、汉口、沙市、江宁、苏州、杭州、上海、北京等城市均陆续开设分店。可以说四丰米行几乎垄断了江南米市半壁江山。四丰米行的掌柜刘同江也是粮商出身,早年在镇江、沙市都曾做过行商。

    曹新民来到四丰米行芜湖总店,掌柜刘同江亲自出来相迎。这刘同江身材不高,年龄将近四十来岁,身材微微发福,满脸堆笑,一边将曹新民往后堂引,一边道:“曹掌柜可有些日子没来鄙店了!今日过来不知有何见教?”

    曹新民道:“我前些时间,去了苏杭一趟,考察了一下市面行情,今日特过来与刘掌柜请教!顺便也结一下往来账款!”

    说话间,两人已到后堂坐下。刘同江笑道:“曹掌柜年轻有为啊,下一步是准备往苏杭扩建茶庄吧?”

    曹新民道:“不瞒刘掌柜,小侄确有此意!还望您多多指点!”

    刘同江道:“曹掌柜你客气了!要说稻米生意,我还勉强能说上三六九等,而茶叶这一行,我却是门外汉!”

    曹新民道:“谁不知您纵横商海将近三十年,汉口、镇江、沙市都曾做过掌柜,自古茶粮不分家,对于异地扩店,必有高见!”

    刘同江有点纳闷,今天这曹新民怎么突然就过来要跟自己套套生意经呢?平日里虽然自己看这年轻人颇有闯劲,对他当年在汪家做掌柜时的为人做事也都有所耳闻,应该说,多他颇为看重。今日既然他特意过来讨教,当下也不好再三谦虚,忙将自己多年来闯码头和市面的经验扼要说了个大概,尤其是对于异地扩店他深有体会:”至于异地扩张,从商家而言,最忌三件事情,一是忌不能准确掌握当地市场行情和买家个性,盲目照搬既有模式,易致水土不服;二是忌资金融通不足,一旦遭遇当地同行挤压时,应变不力,易致被动挨打;三是忌人事仓促,采购、行销乃至库存诸多环节缺少贯通,顾此失彼,易致四分五裂。“

    曹新民抱拳深施一礼,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刘掌柜之言切中要害,实乃目前商业扩店之要务也!我曹新民今天斗胆说一句冒犯的话,若蒙上天眷顾,能赐予我曹新民像先生这样的高才,我何愁碧云茶庄不能做大?!”

    刘同江连忙回礼,道:“曹掌柜见笑了!我已是年将半百之人,将来的商界必是曹掌柜这样青年才俊的天下!”

    曹新民道:“碧云茶庄自创办以来,多蒙四丰和您的关照,今后还望继续多多帮衬!”

    刘同江道:“那是自然!”

    曹新民起身欲离开之际,随意端详了一下后堂的摆设道:“刘掌柜,我如没有记错的话,您也不是芜湖本地人,老家是——”

    刘同江道:“我祖籍扬州,自我父亲一辈,便已四海行商,居无定所,直到四丰米行再芜湖创立,我才举家定居此地!”

    曹新民停下脚步,道“哦,是啊,当此乱世,你我行商之人,确实有愧于家人啊!冒昧问一句,不知刘掌柜身边儿女们是否都已成材?”

    刘同江笑了,“我膝下仅有一女,名叫刘苏馨,年幼无知,心比天高,年已十八了却仍是待字闺中!”

    曹新民道:“虎父手下无弱女,刘掌柜千金必定冰雪聪明、天资过人,他日若有机会,新民定当拜会!”

    刘同江道:“你我不必客气,若不嫌弃,他日请曹掌柜到鄙宅一叙,顺便尝一尝小女的厨艺!”

    曹新民忙道“多谢刘掌柜,新民定当前来!”说罢,曹新民辞谢出来,走到大街上,不觉神清气爽,心情无比苏畅!那日三瑞堂遇见的女子必是刘同江女儿刘苏馨无疑了。想起隔日去刘府赴宴,能见到刘苏馨,他不免有些心猿意马了!

第三十五章 大小姐(求收藏!)() 
曹新民从四丰米行出来,沿着南岸的库子街往回走。迎面差点撞上一个人。这人头戴了一顶鸭舌帽,上身穿西式灰格子上衣,下身穿着紧身皮裤,皮肤白皙,一双眼睛特别大,一看就是一个俊俏少爷。

    曹新民抬头一看,不免暗暗叫苦。这“少爷”不是别人,乃是汪家大小姐汪秀容。这汪秀容早先就读于上海文纪女塾,后转到汇文书院。这两家西方教会学校都是由西方著名传教士创办,学制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一应俱全,采用西方开放民主的教学思想和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虽然主观上是借助教育来打开中国传教的市场,但客观上确实大大推进了清朝末年中国教育体系的革命,尤其是改变了两千多年来女子不能进私塾的旧习,对女权主义和女性解放意义深远。汪秀容作为汪家大小姐,不到十岁就被汪四海送进文纪女塾,先后读完小学和中学,后转到汇文书院读完大学,今年九月份毕业后进了上海汇丰洋行。汪秀容从小任性,平时喜欢穿男儿装,活脱脱一个假小子。

    这次在街上撞见曹新民,汪秀容不禁喜上眉梢,一把拽住曹新民的衣袖道:“曹新民啊曹新民,我说好几个月不见你,你都躲到哪里去了?”

    曹新民避开她咄咄逼人的目光,小声说:“大小姐不要这样,街上人多嘴杂……”

    汪秀容扑哧一笑,道:“干什么呀,哟,你曹大掌柜脸都红了?本小姐又不是吃人的老虎!”

    曹新民讨饶道:“大小姐,我现在早已经不是四海的掌柜了,您还找我干什么呀?”

    汪秀容一听急了,俊脸一板,:“什么,你不在四海干了,怎么没一个人告诉过我呀!好你个曹新民呀,你可真行!真够朋友!”

    曹新民忙解释:“那会儿你还在上海读书呢!”

    汪秀容瞪了曹新民一眼:“读书怎么啦,就不能写信给我吗?好好的为什么要辞呢?是嫌薪水不够高吗?还是受了我爹的气呀!”

    曹新民一边挣脱汪秀容的拉拽,一边说:“都不是,我只是想换换环境而已!你不要多想!”

    汪秀容不依不饶:“那我怎么听人说,你自己开了茶庄啊?”

    曹新民点了点头:“开了个小茶庄,闹着玩的,当不得什么大事!”

    汪秀容若有所思道:“我明白了,你是受不了我们家陈芝麻烂谷子那一套,想自己闯,这好啊,本小姐支持你!”

    曹新民忙道:“大小姐,今天我确实有点急事,改日再到府上讨扰!”

    汪秀容撇了一下薄薄的嘴唇,哼了一声道:“你别急着走,我问你,我给你写了那么多信,你怎么一封都不回呀?”

    曹新民被汪秀容从街心一直逼到了临街的一处房子墙根下,他非常尴尬,又无可奈何!不住地向街两头张望,心想要有个熟人过来就好借故支开这个难缠的汪家大小姐!

    汪秀容伸出一双手,拦住他,深怕他随时溜开,嘴里仍是不停地发问,“你说啊,为什么为什么呀?”

    曹新民被她这么贴身一紧逼,都闻到了她身上散发的少女才有的那股体香,不禁愈发窘迫,当下心生一计,突然指着前方人群大声说,:“嘿,老王,找我是吧?”

    汪秀容一扭头去看是什么老王,这边曹新民迅速抽身窜入人群。汪秀容气的秀脸绯红,跺脚大骂:“好你个曹新民,你躲得了和尚躲不了庙,我回头到你茶庄找你!——”

    曹新民好不容易摆脱出来,哪敢稍作停留,只管勾头急走,也不敢沿着南街径直回茶庄,还真怕她待会到茶庄一闹,那可就更无法收拾了,想着,就七拐八拐的,到了安顿马云涛的池州会馆。

    在会馆门口,曹新民在院子门口一棵大梧桐树下站了会儿,叹了口气,刚送走难缠的小鬼,这边还有一尊大神需要自己设法周旋。从马云涛同意跟自己走水路来看,马云涛应该对自己有好感,也不知自己安排的小骆驼那另一条线是否顺利?好在走水路已经把时间争取出来了,只要他那条线成功,自己整个计划就能成功!小骆驼人聪明机智,这次应该不会搞砸。

    待会进去还是要设法安抚住马云涛,以免他心生嫌隙,半路撂挑子,导致计划前功尽弃。想着这些,曹新民定了定神,转身进入会馆。

第三十六章 一石二鸟() 
曹新民思虑周详了才走进池州会馆。

    这池州会馆是由在芜湖的池州商人集资修建,三进院落,典型的白墙灰瓦徽式建筑。前院按对称格局种了四棵大桂花树,前院与前厅之间有回廊相连,回廊四壁上画有江南山水。中院则在正中建了一个假山池子,假山石是从太湖运来的,石旁种植了数簇翠竹,池中养了些五颜六色的金鱼,池水正对正堂,有聚财生财之意。两厢都是客房,雕花门楹和镂空窗棂,光影陆离、移步换景,极具苏州园林之特色。后院则是一个花园,种植了桃花、杏花、牡丹、月季、兰草等各类花木。中院与后院连接处靠外围建有厨房和下人居住的房舍,随时可以为商人们提供饮食住行等各类服务。

    曹新民从前院穿过前厅进入中院,刚穿过回廊,就看见马云涛正坐在中厅的一张书案前,手握狼毫正在挥毫泼墨。曹新民悄悄从侧门绕到马云涛身后,抬眼一看,只见马云涛正在画一幅山水图,画中的一条大河从群山高峡中蜿蜒而出,直泻如练,沿着两岸盆地打了一个回旋后,渐渐安静下来,向前缓缓流过,注入更长更宽广的一条大河,向前奔流不息。马云涛全神贯注在画中,没有留意身后有人出没。他画完山水后,开始在画上题字落款。只见他改用羊毫在画布的左上角提了五个小楷字,曹新民定睛一看是“新安秋水图”五字。曹新民拍掌称赞:“好好好,先生真是高才啊,书画双绝!”

    马云涛不其然背后突然冒出一个人来,不经吃了一惊,侧身一瞥见是曹新民,便揿着画的一角道,“曹掌柜,你来得正好,你看这新安江画的如何?”

    曹新民走近画作,凝神又细细看了看,这才说道:“我哪里看得懂画呀,不敢乱说!”

    马云涛道:“直说无妨!直说无妨!”

    曹新民这才指着画中的群山高峡道:“这应是黄山山脉了,练江出高峡,气势逼人;再看这水,忽急忽缓,忽躁忽静,忽高忽低,忽远忽近,极尽新安江秋水之神韵,此画真乃绝品也!”

    马云涛笑了,“曹掌柜过奖了,你如果喜欢,我愿不揣简陋,赠与知音!”

    曹新民大喜,忙屈身一拜道“此乃先生心血之作,新民岂敢愧领!”

    马云涛把画笔搁入笔架,袖手坐下,喝了一口清茶,这才不紧不慢地说:“我正有事要问你!曹掌柜,此次随你赴家乡查勘办学,本系朋友相助,而今自离洪山已有数日,何时能到绸岭曹村啊?”

    曹新民也笑了,“先生不必着急,此番我前来寻你,就是特为此事而来!今日我去了四丰米行,见了刘掌柜,他听说先生到了芜湖,十分钦慕,特邀你我同到刘府赴宴!”

    马云涛一听要去赴宴,立马脸色阴沉下来,“曹掌柜,我可有言在先,不参加一应聚会宴请!希望你不要强我所难啊!”

    曹新民忙道:“先生误会了!此去不是单纯赴宴,你可能有所不知,刘掌柜有一女儿名叫刘苏馨,从小喜欢写字画画,其工笔花鸟堪称一绝,久慕先生大名,无缘得见,特请其父邀请,欲与您切磋一番!”

    马云涛眼睛一亮道“小小女子,有此雅好?”

    曹新民道:“正是正是!都听商界流传,先生您博学多才,诗书画三雅,且时常扶掖新进,有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