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汉末三国志 >

第195章

汉末三国志-第195章

小说: 汉末三国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际上徐庶在历史上仅仅是诸葛亮的推荐者之一就对刘备没有什么大贡献了,诸葛亮和他曾经同时为刘备效命过,结果就是诸葛亮当军师,徐庶最后还在刘备情况最恶劣的时候弃其而去转而投靠曹操,在先刘后曹的那些名人(陈群、田豫、黄权)里面,徐庶的本领是最差的,最后地位也是最低的。

    除了徐庶之外还有和诸葛亮并列的“凤雏”庞统,虽然庞统历史上死的早,但庞统在军事、政治、谋略方面也都多多少少有所表现,说实话其中就谋略表现的还不错,军事和政治方面也就那样,无论从那个方面来看都远远不能和诸葛亮相提并论。

    武将方面其实刘备麾下也就只有关羽能看。首先是张飞,张飞在后世的评价地位是非常高的,但他表现出的军事水平却很难让人信服,他本人最大的一次战功就是击退了张的入侵,然而很快张飞就还回去了,和马超的北伐以失败告终,而且张飞还曾经导致刘备丢过徐州,他的统兵水平在当时并不出彩的,武力方面也有明文记载张飞勇武亚于关羽;赵云我个人认为他能力还是有的,但赵云没有多少表现的机会,所以他也没打出来,没有足够硬的战绩;马超打过的大战倒是不少,可惜也没能表现的有多强,最好一次不过攻克冀城,然而却是在夏侯渊八个月的时间里没有支援的前提下;最后一位黄忠实际上是依靠汉中之战一战斩杀夏侯渊而出名,这的确实很大的功绩,然而其中的运气因素也不容忽视。

    还有一位就是孙夫人,或者说孙尚香,大家就知道她是谁了,现在她的粉丝都不少,但在历史上这个女人确是负面影响更大,刘备和孙权之间的关系破裂就有她的因素在里面,但经过后世美化之后,反而真正的孙夫人是怎么样已经没有人在意了。

    后来蜀汉挑大梁的姜维其实也被高估有些,他北伐的次数比诸葛亮还多,基本就虐菜还可以,对付郭淮、陈泰以及邓艾等三位征西将军就不行了,后来蜀汉的灭亡姜维也要担负直接的责任。

    历史上蜀汉弱是弱在了方方面面,不仅是在领土和实力上,人才方面也是远不如曹魏和孙吴,在文武百官之中,蜀汉真正能拿出手的就没几个人。

    【曹魏被高估的文武】

    曹魏在后世被高估的人物也不少,其中有一文一武还是最明显,他俩就是被一些人称为三国第一谋士的郭嘉以及曹魏第一武将的夏侯。

    郭嘉虽然英年早逝,但他追随了曹操十年之久,在谋略方面表现的并不少,后来曹操在赤壁之战还曾经叹息到:“若奉孝尚在,吾安得此败?”后世对于郭嘉的评价也一直并不低,近年对郭嘉的评价实际上还拉高了。不过我在前文已经谈过了实际上“郭嘉如果活着曹操能否赢得赤壁之战,能否一统天下”这一类的话题讨论价值并不大,真正应该讨论的是“如果没有郭嘉的话,曹操是否会更早一统北方,曹魏会不会发展的更好”。

    武将里面夏侯也被高估的厉害,在汉末这位老兄在曹吕兖州大战中被吕布夺走了濮阳,还一度被生擒,连眼睛都丢掉一个,讨伐高顺,南征刘备也都是以失利告终。夏侯在曹魏的地位那么高,说实话主要是因为他是曹操的亲戚、是曹操的亲信,资历足够老,至于夏侯的本领真心没看见。

    【孙吴被高估的文武】

    孙吴的文武大臣中的张昭和太史慈也被后世高估了,张昭是孙策留下的托孤大臣,地位相当于诸葛亮于刘禅,但张昭本人的能力就远远不能和诸葛亮相比了,就算张昭被认为最厉害的政治能力实际上感觉也没有多强,当年孙权说张昭不适合做丞相,我个人觉得这个话还真没有什么问题。

    至于太史慈,他和赵云类似,能力都是有的,但都没有什么表现的机会,和赵云不同的是,太史慈纯粹是因为去世时间太早了,记得在赤壁之战前就已经死了。

    【其他诸侯中被高估的文武】

    董卓麾下李儒和华雄都是典型的被高估了,而且被高估还不是一点两点。在三国演义里面,李儒是董卓的女婿兼军师,帮助董卓进入洛阳掌控朝廷,厉害的不得了甚至都能和贾诩相提并论,然而真实的历史上李儒其实就是董卓派去给少帝送毒酒的一个路人甲。至于被吹的武力值爆棚的华雄也是一个样,华雄在西凉军中仅仅只是校尉而已,连中郎将都不是,随董卓麾下中郎将胡轸和吕布讨伐孙坚,结果兵败被杀。

    被吹的最狠的其实还是吕布,《三国演义》里面在关东联军伐董时把吕布吹的是天花乱坠,秒杀诸多猛将,一人战三杰,然而实际上吕布却是作为董卓的走狗,挖人坟墓,然后被孙坚按在地上摩擦,先守洛阳,后守长安,都是以失败而告终。

    还有袁绍麾下的审配,因为固守邺城挡住了曹操几个月也被吹的厉害,然而当时攻城战打个几个月其实一点不新鲜,类似的事情在当时发生过很多次。审配对于袁氏的忠诚也很令人感叹,但袁氏的覆灭以及邺城的沦陷审配都是有很大责任的。

    关于三国时期的萌妹子,除了孙尚香之外,大小乔以及貂蝉实际上和大家想的都不太一样,大小乔属于孙策和周瑜的俘虏,貂蝉真人在历史上应该是不存在的。

    除了上述讨论的武将文武之外,其他被高估的还有陈宫、诸葛瑾等等,这里就不一一说明了。

    ps:本文最近几天完结,完本后我会再修改一下。

第103章 三大集团老巢的变更() 
历史上曹操(曹魏)、刘备(蜀汉)以及孙权(孙吴)三大势力的老巢都是变迁过很多的地方,如曹操从东郡发家,一开始治所在东武阳,后来转到鄄城,又迁到许昌,攻占冀州后开启了许昌、邺城双核时代,曹丕代汉后迁都洛阳。

    刘备先是在平原,后屯于小沛、下邳、小沛、沛城、小沛、新野、樊城、公安以及成(g)都;孙坚在豫州治所为阳城(可能就是阳人城),孙策主要在曲阿,孙权先在曲阿,后在秣陵(建业),攻取荆州后在鄂州(武昌),并且在武昌称帝,又迁都建业,孙皓时期一度迁回武昌。

    【曹魏老巢的变更】

    曹操从兖州发家,所以一开始主要以兖州的东武阳以及鄄城作为自己的治所,迁都许昌后许昌就成为了曹操势力的大本营,打下冀州后曹操担任冀州牧,邺城也成为了曹操的大本营之一,后期曹魏的重心实际上就从许昌慢慢的变成了邺城,曹丕改朝换代后,魏国的国都就一直在洛阳了。

    在早先曹操是董卓掌权后有记载最早的起义者,但当时他并不算是真正的诸侯,名义上还归附于陈留太守张邈的麾下,直到曹操引兵平定东郡等地的入侵的于毒、白绕、眭固、於扶罗等人,被袁绍推荐为东郡太守,治所位于东武阳,这才占据了自己的地盘,成为了一个小诸侯。刘岱死后,曹操虽然接替他担任了兖州牧,不过并没有记载曹操有变迁治所。

    之后袁术联合长安朝廷任命的兖州刺史金尚一同进军兖州,曹操为了依托袁绍,才将治所迁到了离冀州很近的鄄城,不过袁术军在孙坚死后战力大不如前,被曹操轻易击溃,追杀数百里,鄄城作为曹操势力的大本营有着三、四年的光阴,曹操在这里待的时间要比东武阳长多了。

    曹操击败吕布站稳兖州后,开始着手迎天子,并且最终取得了成功,还在董昭等人的帮助下以闪电般的速度迁都许昌,许昌就此了成为了曹操的第三个大本营,这里距离北方袁绍较远,袁绍曾经提议曹操将国都迁到鄄城被曹操一口拒绝,二者还因此关系僵化。

    迁都许昌是曹操势力发展的一个关键性的转折点,此后曹操拥有了大义,并借此招揽了众多的人才,势力得以飞速发展。

    邺城原来是冀州的治所,韩馥和袁绍的大本营,袁绍死后,袁尚成为了新的冀州牧,然而他因为和自己兄长袁谭的内斗,导致曹操乘虚而入,邺城最终也被曹操攻陷,夺取冀州后,曹操毁诺没有让贾诩担任冀州牧,而是自己担任,邺城在日后曹操封公封王时也成为了魏国的国都,实际上曹操势力进入了双核时代,邺城和许昌都是当时的政治中心,许昌是东汉的都城,邺城则被曹操视为自己的根基之地。

    在襄樊会战时,关羽水淹七军,曹操就一度有迁都的想法,不过当时关羽的威胁只是其一,许昌已经不适合作为都城也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曹丕称帝后,以雒阳作为魏朝的国都,并且恢复了洛阳的称呼,洛阳在继董卓作乱三十年后再一次成为了一国首都,此后曹魏在此有包括曹丕、曹睿、曹芳、曹髦以及曹奂在内的五位皇帝先后继位,司马炎代魏建立晋朝后,洛阳依然是西晋的都城。

    【刘备老巢的变更】

    刘备在早年颠沛流离,所以驻扎过很多的地方,他前期真正作为诸侯的治所主要是小沛和下邳,分别作为他在担任豫州刺史和徐州牧的州治,后期他在荆州的大本营位于公安,占据益州后以成(g)都为治所。

    刘备随青州刺史田楷求救援陶谦后,被陶谦留了下来,还因此被推荐为豫州刺史,驻扎在小沛,实际上等于成为了陶谦的附庸,类似于孙坚之于袁术,而后吕布也干过同样的事情。

    刘备真正的成为一方诸侯,掌权自己的命运还是在陶谦死后,将徐州托付给了他,刘备当上徐州牧后,以下邳作为自己的大本营,东汉徐州的治所实际上在郯县,不过这个地方在汉末的时候已经很少被提及了。

    刘备在投靠刘表后,一直到江陵之战前实际上都没有自己的领地,刘表死后,刘备因为在当阳惨败,只能依托于夏口,当时夏口是属于刘琦的,刘备只是客居,直到江陵之战后,周瑜将公安等地划分给了刘备,刘备才真正有了属于自己的地盘。后来公安也成为了刘备在荆州的治所,不过刘备在公安待的时间并不长,他很快就接受刘璋的邀请入蜀了。

    刘备在和刘璋决裂之后,兵戎相见,最终包围成(g)都,逼迫刘璋投降,他借此得到了益州,成(g)都也成为了刘备新的大本营,后来刘备还在此称帝,建立了蜀汉,成(g)都一直作为蜀汉的国都直到邓艾、钟会等人灭蜀。

    【孙氏大本营的变更】

    孙坚作为袁术麾下的大将,曾经被推荐为豫州刺史,孙坚当时在豫州的治所就是阳城,这个地方很可能也就是阳人城,孙坚击败吕布、斩杀华雄,击退周昂,基本都是在这里发生,孙坚死后,其侄子孙贲继承了孙坚的地位,然而在袁术惨败兖州后,都成为了一场空。

    孙策虽然因为年幼没能继承孙坚的地位和势力,却在长大后继承了孙坚的人脉关系,日后他南下攻取了江东,一开始以曲阿作为自己治所,虽然当时孙策是会稽太守,曲阿却在吴郡。

    孙策死后,孙权继承了孙策的势力和地位,大本营一开始也在曲阿,后来经过张的推荐,孙权将治所迁到了秣陵,后来改名为建业,这里则属于丹阳郡。

    在吕蒙和陆逊袭击关羽,夺取荆州后,孙权又将治所先迁到了刘备的原大本营公安,后又迁到鄂州,并且将这里改名为武昌,孙权在称帝之前基本都待在了武昌,称帝后吴国的国都还是定于建业,孙权之后只有孙皓因为迷信曾经一度迁回武昌,但很快就又回到建业了。

第104章 汉末三国时期的时代划分 上() 
汉末三国这个大时代可以分为两个大的时期,也就是东汉末年以及三国时代,这其中东汉末年以及三国时代又可以分为几个小时期。

    【东汉末年】

    东汉末年我个人认为是从中平六年(189)董卓废立君王,刘协被立为汉献帝起一直到建安二十五年(220)曹丕改朝换代建立魏朝。这其中又大概分为联军伐董时期(189…191)、群雄并起时期(191…199)、袁曹争霸时期(207)以及三分初显时期(219)等四个阶段。

    个人查阅资料后发现很多人觉得董卓迁都长安才是东汉末年开始的标准,不过我本人并不这么看,因为在董卓迁都前,关东联军已经形成了,局势已经很混乱了。我个人认为以董卓废立君王作为这个标准更好,因为实际上在董卓废掉刘辩后,各地豪杰才揭竿而起,袁绍、袁术以及曹操等人才纷纷逃离洛阳,如果董卓没有废立,日后关东联军伐董的事情很难发生,因为他们出师无名,没有足够的大义,光说董卓擅权还是差一点的。

    而曹丕逼迫刘协禅让后,东汉灭亡,自然也就是东汉末年的终结点了。

    联军伐董时期从永汉元年(189)桥瑁假发三公诏书使得关东诸侯群起反董,最终造成了董卓和反董两大阵营的直接对抗,一直到初平二年(191)袁绍派遣周昂袭击孙坚在豫州的治所阳城。

    历史上最早记载起兵伐董是当时的曹操,但曹操起兵的事情还不具有足够的影响力,无法进一步联合其他人,而桥瑁假传三公文书的事情却直接导致了关东联军的形成,所以个人认为这才是联军伐董的。

    而孙坚攻克洛阳后的确止步不前,然而这也不能作为反董联军作战的结束,因为孙坚没有继续进军不是因为袁术不让了,也不是他自己不想了,而是因为袁绍派人袭取了孙坚在豫州的大本营,导致孙坚的西征半途而废,也使得袁绍和袁术两兄弟彻底决裂,所以周昂袭取阳城这个件事才能真正标准着联军伐董的结束。

    群雄并起时期实际上也是从初平二年(191)周昂袭取阳城开始的,一直到建安四年(199)公孙瓒势力和袁术势力的先后覆灭。

    周昂袭取阳城不仅使得二袁彻底决裂,也标准着反董联军的彻底解散,当时袁绍作为反董联军的盟主都毫无下限的派兵袭击自己的亲弟弟,盟友袁术的势力范围,导致前线作战被迫终止的时候,袁绍也在没有颜面担任联军的盟主了,反董联军自然也没有存在的可能性了,盟主老大袁绍都带头内斗了,还联盟个毛线啊!

    此后各个诸侯并起,群雄逐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