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唐小人物 >

第361章

大唐小人物-第361章

小说: 大唐小人物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太平公主权倾朝野之时,宰相萧至忠、岑羲等人争相依附,只有陆象先不肯,始终没有前去拜访过她。后来,太平公主欲废黜李隆基,另立皇帝,召集宰相商议。

    太平公主对宰相们道:“宁王是太上皇嫡长子,而皇帝只是庶子,我们不应废嫡立庶。”

    陆象先当时便问道:“那皇帝为何得以继位?”

    太平公主回答:“他只是一时立功,才登上帝位。如今失德,理应被废。”

    陆象先则道:“因为有功被立为皇帝,那么有罪才可以废黜。如今皇帝没有罪过,怎能被废?”

    太平公主只得另与窦怀贞等人商议。

    太平公主被诛杀后,陆象先因是太平公主所举荐的宰相,也被捕获。但李隆基却将他释放,还加封他为兖国公。

    政变平息后,李隆基还要进一步清洗萧至忠、岑羲的党羽,陆象先暗中营救保护,很多人得以保全但都不知是陆象先所为。

    陆象先为人清心寡欲,言辞议论高妙玄远,受到舆论的推崇。如今,他因丧母而辞职在家丁忧。张宝儿知道,要想堵住那些反对灭蝗的朝廷大臣的嘴,陆象先是最合适的人选。

第八百一十二章 天人感应() 
“不知定国公大驾光临,有何指教?”陆象先对张宝儿的到来感到很是吃惊。

    张宝儿也不客气直接说明了来意,待他说完蝗灾之事后,有意调侃道:“陆先生,我不知这算不算事,但我这庸人却睡不着觉了,特来请教于您。”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这正是出自陆象先曾经说过的名句,此刻却被张宝儿借来用了。

    陆象先起身抱着道:“岂止是事,这是大事,定国公,需要我做什么,请直说……”

    ……

    这几日,姚崇已经焦头烂额了。

    三天前,汴州刺史的奏折用五百里加急送到了朝廷,汴州境内发生蝗灾,有可能漫延至整个河南道。

    姚崇见了奏折,大吃一惊。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大旱之后,常有大蝗。姚崇虽然没有见过蝗灾,但他知道,蝗虫像乌云一样铺天盖地,滚滚而来。所过之处,别说是庄稼,就是树皮,也被吃得干干净净。河南道是大唐最重要的产粮区,如果这些地方闹灾,大唐的粮食储备就成问题了。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如果没有粮食,老百姓就要人心不稳,社稷如何能稳定?

    姚崇不敢怠慢,立刻奏明李隆基。

    李隆基向姚崇问道:“此事该如何解决?”

    姚崇毫不犹豫回答道:“马上下旨,让各个州县立刻组织人力物力,捕杀蝗虫!”

    李隆基疑虑道:“这蝗虫铺天盖地,怎么杀得过来呢?”

    姚崇急了:“就算杀不完,总比坐视不管强吧。过去因为蝗虫成灾,亡国的事情都有啊。如今大唐的所存的粮食本来就不多,如果再出现歉收、绝收的事,老百姓就会乱啊。”

    李隆基听了,并没有反驳姚崇,但是,还是一副期期艾艾、迟疑不决的样子。

    姚崇就问:“陛下,您还有什么顾虑就直说吧。”

    李隆基叹了口气道:“蝗虫是天灾,是不是上天派来警示朕的呀?朕是天子,灭蝗不会得罪上天吧。”

    姚崇一听哭笑不得道:“这样吧,以后凡是关于灭蝗的事情,陛下不要下圣旨,而是让臣以首辅的名义出牒书。就算上天怪罪下来,也是怪臣,跟陛下没关系不就行了嘛!”

    姚崇说的很明白了,可李隆基还是拿不准主意,最后他决定,立刻召集朝会商议此事。

    在朝会中,姚崇再次提出了灭蝗的意见。谁知他的话音刚落,便有一个人提出了反对意见。姚崇一见此人顿时傻眼了,出来反对他的不是别人,正是另外一名宰相卢怀慎。

    卢怀慎出身于山东高门范阳卢氏,是地地道道的贵族之后,但是,他当官特别清廉,生活也十分朴素。

    有一次,卢怀慎生病,两个同僚去看他。他留人家吃饭。一会儿,饭菜端上来了,就是两盆煮豆子,一点荤腥都没有。这还是卢怀慎费尽心思打点出来招待客人的东西。可想而知,平时就更节俭了。这样的人能不让人佩服吗?所以,他的道德影响力特别大。

    卢怀慎这个人虽然人望高,但是,平时从来不反对姚崇。卢怀慎自知才能不及姚崇,所以轻易不敢拿主意。听说姚崇要捕杀蝗虫,卢怀慎觉得不妥。于是,斗胆提出反对意见了。

    “这蝗虫也是生灵,杀生就要伤和气,伤和气可是要招祸的!”

    卢怀慎是受佛教的影响,才说出了这番话。

    卢怀慎的说法,让许多大臣附和。

    不仅是卢怀慎等朝廷大臣不同意捕杀蝗虫,就边许多地方官也纷纷递了奏折反对。反对呼声最大的,就是蝗灾最严重的汴州刺史倪若水。

    倪若水在奏折中写道:蝗虫是天灾,不是人力所能解决的。所谓天灾就是上天的警告,应该让皇帝修德才是。如果皇帝不从自己的角度解决问题,而是一味捕杀蝗虫,那就是缘木求鱼!当年十六国时期,后汉皇帝刘聪也捕过蝗虫,最后越捕越多,连国家都亡了!这是前车之鉴啊!

    倪若水用“天人感应”来劝谏皇帝,让人无可辩驳。从汉代起,便有天人感应之说,因对蝗虫那杀之不尽的数量感到恐慌,对防治蝗虫的无力,便认为蝗灾是上天的谴责和警告,从皇帝、丞相到州县官,都反省自己失道失德之处,祈祷神虫嘴下留情。有见识的君王会下罪己诏,开仓放粮救灾,组织人手灭蝗,而有些皇帝甚至会寄希望于神力。

    于是,朝廷内出现了两种声音。有的认为“只需上下齐心协力,必能治住蝗虫,即便有除治不以的当地,也比养患成灾强。”但不少人以为:“蝗是天灾,岂可制以人力“,是除治还是不除治,两边争斗的十分激烈。

    李隆基无奈之下,只好暂时退朝,次日再议。

    如此议了三次,依然没有定论,眼见着时间在无意义的争论中流失,姚崇心急如焚。

    姚崇突然想到了张宝儿,这天一大早,他没有去议事厅,而是来到了定国公府。当他急匆匆来到定国公府的时候,却被华叔却告知:姑爷外出了。

    姚崇一脸失望,正要转身离去,华叔却叫住了他:“姚阁老,姑爷让我转告您,李林甫只要一到任,他便可以帮你解决这天大的麻烦。”

    姚崇二话没说,转身便到了吏部。

    下午时分,李林甫的国子司业的任命书,便被姚崇亲自送到了姜皎府上。姚崇明确要求,李林甫明日一早必须到国子监赴任。

    当日被任命,第二日便赴任,李林甫开创了大唐有史以来官员赴任最快的纪录。

    由当朝首辅亲自送达任命书,姚崇也开创了大唐开朝以来唯一的特例。

    ……

    姚崇终于见到了张宝儿。

    “定国公,莫非你早就知道汴州发生蝗灾一事?”姚崇气急败坏道。

    张宝儿点点头:“没错,我比你早知道了两日。”

    “既然知道了,为何不早些告诉我?”姚崇忿忿然道。

    “就算我告诉你了,你有办法吗?”张宝儿不以为然道。

第八百一十三章 陛下宴请() 
姚崇想想自己这几日遇到的阻力,苦笑着摇了摇头。

    “再说了,我要提前告诉你了,你还会为我办李林甫一事吗?”

    “你简直太狡猾了!”姚崇没好气道:“李林甫已经到国子监赴任了,现在你该帮我解决难题了吧?”

    张宝儿笑道:“这事我已经在做了,你安心回去,等着我的好消息吧。”

    送走了姚崇,张宝儿径自进宫来见李隆基了。

    “宝儿,你来的正好,朕正有事要与你商议呢!”愁眉苦脸的李隆基见了张宝儿,眼中放出光来。

    “陛下,臣知道陛下要商议什么,陛下最好还是先容臣说几句话,如何?”

    “好,你先说吧!”李隆基爽快地答应了。

    “贞观二年,太宗前往玄武门北御花园,看到花草上有蝗虫,捉了几只,对臣下说,百姓靠庄稼养活生命,而你吃庄稼,我就吃掉你。说罢便举手要吃蝗虫,左右侍从官员大惊,劝阻太宗,生吃蝗虫有毒,使人生病。唐太宗却说,我为人民受苦不怕生病。说着竟把蝗虫吃掉了。太宗以王道治天下,朝廷要善待百姓,朝廷政策要以百姓为核心,要考虑百姓的利益,并提出‘君为舟,百姓为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至理名言。太宗深知人心向背关系国家社稷之安危,把以民为本作为治国的总策略,故心中经常想着民众,因而开创了大唐贞观盛世。”

    毫无疑问,这些话都是张宝儿与魏闲云提前商量好的。张宝儿知道李隆基时常将太宗皇帝作为自己的榜样,故而才会说这一番话,定会让李隆基有所触动。

    果然,李隆基听罢不由低头沉思起来。

    张宝儿继续道:“飞蝗繁殖能力极强,且移动速度快,若不尽快捕杀,四处漫延来来,那便不是汴州一处受灾,待到事态不可控制之时,饿殍遍地势必激起民变,到时候陛下还能坐得住吗?”

    李隆基是个务实之人,他之所以犹豫是因为虚名,若用虚名与皇位比较,他肯定会选择后者,张宝儿清楚,自己的这一番话定然会让李隆基做出选择。

    不等李隆基说话,张宝儿趁热打铁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选择姚崇为相,陛下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事实上这个选择也没有错,姚崇治国的成效也在逐渐显现。如今朝廷上下没有几个人支持姚崇灭蝗,若陛下也不表态,那姚崇便难以为继了。同样,陛下若不表明态度,那些朝臣就更有理由肆无忌惮地反对姚崇灭蝗了。”

    李隆基知错便改,点头道:“宝儿,你说的对,是朕有些优柔寡断了,朕马上下诏,全力支持姚崇全力灭蝗。”

    张宝儿笑道:“陛下,光下诏还不行,还得来点实际的,帮助姚崇减轻阻力!”

    李隆基茫然道:“那朕该如何做呢?”

    “陛下,臣准备如此……”

    ……

    三月十六日,这一日本不是上朝的日子,但在京所有六品以上的官员都接到了通知:陛下将在含元殿宴请群臣。

    含元殿是大明宫的第一大宫殿,这里一般是举行重要典礼仪式的场所。今日,李隆基却要在这里宴请群臣,当真让人觉得奇怪。

    很多大臣不知究里,四处打探消息,可得到的消息却让他们瞠目结舌:就连首辅姚崇都不知陛下因何而宴请群臣。

    当群臣来到含元殿时,心中不由咯噔一下:不仅李隆基早早等在那里了,而且很久没有露面的定国公张宝儿也出现在了大家的面前。

    按照以往的经验,有张宝儿出场的地方,他总会折腾出些动静,而且动静还不会小。想到这里,众人都把目光投向了张宝儿。

    姚崇也不例外地看向张宝儿,张宝儿给了他一个眼神,意思是让他稍安勿躁。尽管有一肚子的疑惑,但姚崇也只有静观其变了。

    待众人在各自的案几前坐定之后,李隆基便发话了。

    “众位爱卿,今日的宴席,由定国公主持,众位爱卿只管听定国公的安排便可!”

    李隆基就说了这么一句,便不再言语了。

    在众人目光注视之下,张宝儿乐呵呵道:“在吃饭前呢,我先请两位高人,给大家论论道,也算开开胃吧!”

    在张宝儿的安排之下,高僧普润与士林领袖陆象先分别做了一席慷慨激昂的讲话。当然,他们的讲话主旨只有一个:灭蝗有百利而无一害,而阻止灭蝗是不得人心的。

    直到此时,姚崇才有些明白了,敢情张宝儿这是用这二人的特殊身份,在为灭蝗造声势呢。

    果然,当二人讲完之后,张宝儿便径自走到了卢怀慎的案几前,质疑道:“卢阁老,刚才普润大师与陆先生都已经讲的很明白了,蝗虫是生灵,难道人不是生灵吗?你不忍心看着蝗虫死,难道你就忍心看着人饿死吗?你要是怕杀蝗虫招来灾祸,那就让姚阁老一人去做灭蝗之事,这样就不会连累你了,如何?”

    张宝儿这用的是激将法,他这么一说,卢怀慎倒不好再反对了,要是再反对,岂不成满脑子私心杂念,不敢担当了嘛!卢怀慎虽然能力差点,但是在道德上一贯自律甚严,他可不愿意被人小看。

    卢怀慎起身,大大方方道:“定国公言重了,卢某反对灭蝗倒不是因为怕招灾祸,既然灭蝗对朝廷有利,对百姓有利,那便会全力以赴协助姚阁老做好这件事,敬请放心。”

    李隆基摆出这么个架势,就是傻子也能看明白,陛下心中是赞成灭蝗的。加之,卢怀慎也改变了主意,剩余的大臣哪还有反对的。

    片刻间,昨日还争执不下的朝堂之上,便只剩下一个声音了:全力灭蝗。

    张宝儿见众位大臣意见已经统一了,他又道:“近日,我召集了不少名医,查阅了古籍,今天才知道,蝗虫不但是美味佳肴,而且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是治病良药,它可以单用或配伍使用能治疗多种疾病,如治疗小儿惊风、百日咳、气急,息内风,止痉挛等,并且还有滋补强壮的作用。”

第八百一十四章 百蝗宴() 
群臣听罢,一阵哗然。

    张宝儿笑道:“知道大家不信,所以今日我专门为到场之人准备了一桌好菜,大家可以尝尝。”

    说到这里,张宝儿向殿门外喊道:“进来吧!”

    大殿的门开了,许多侍者鱼贯而入。

    “第一道菜,飞蝗虾排,原料为蝗虫二十只,鲜基尾虾十二只,菜肴特点色泽美观、香酥适口。”

    “第二道菜醉蝗,原料活蝗虫一斤,基本特点芳香无腥,味道鲜美。”

    “第三道菜香辣飞蝗,原料蝗虫一斤二两,冬笋、西芹、大葱,基本特点鲜香微辣,蝗虫肉软嫩可口。”

    “第四道菜飞蝗腾达……”

    “第五道菜稣炸蝗虫……”

    “第六道菜红烧蝗虫……”

    “第七道菜油煎天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