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唐贞观第一逍遥王 >

第191章

大唐贞观第一逍遥王-第191章

小说: 大唐贞观第一逍遥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志宁这老头儿事实上并没有想过李慕云能做到这一步,虽然这小子在很多时候搞出来的事情可以把他气的半死,可是在礼节上,这家伙却真是做的让人无法挑出任何毛病。

    所以李慕云扶上来扶他上马车,老于并没有阻拦,反而心安理得的让他扶着,只是在上车之前对他嘱咐道:“这次你在长安惹出了太多的麻烦,对你今后的发展极为不利,为师回到长安之后一定会极为你转圜,不过你万万不可一错再错,你可能记得?”

    “是,老师,弟子记得了。”李慕云这一次回答的很认真,没有一丝敷衍。

    老于能够做到这一步显然是真的把他当成弟子在看待,李慕云虽然并不认同他的观点,但却不能再拂了他的好意,若是那样便真有些不识抬举了。

    不得不说的是,在古代,师徒之是的关系往往是现代人无法理解的,一脉相承的并不仅仅只是一个传说,师父之所以带上一个‘父’字,代表着其行为的确与父亲无异。

    李慕云如果不是在后世的时候有一份久远的传承,相信他也同样无法理解这份感情。

    ……

    于志宁的马车一路前行,时间不大已经到了城门附近,原本还在不断唠叨的老于几乎瞬间就被城门口的景象吓了一跳。

    整个府城的官员一个不差全都到了,朔州的乡绅富商也到了,城外的官道两旁,无数民夫整齐的站在路两侧。

    “这,这是干什么?”于志宁呆呆的身了一眼跟在马车外面的李慕云一眼。

    “老师,他们都是自发的,和我无关!”睁睛说瞎话几乎就是李慕云的本能,老于刚刚开口他便已经失口否认。

    可是老于就算是再傻,又如何能想不出这里面的门道,顿时所有离别的伤感全都不在了,手指哆嗦着指了指李慕云:“你……,你这孽徒真真是要气死为师是吧!”

    既然已经被于志宁看出真相,李慕云索性也不再伪装,嬉皮笑脸的说道:“老师,您可是弟子的老师,如果离开弟子的地盘连个送行的人都没有,将来传出去岂不是弱了弟子的名头。”

    “你有个屁的名头,你……”如果不是为了顾全面子,于志宁真的很想跳下马车再抽李慕云一顿。

    不过,这个时候,蒋仁彬等人已经迎了上来,一个两个纷纷跑来祝老于一路顺风,弄的老于根本没有机会再教训李慕云。

    便是这样,于志宁踏上了回归长安的路程,一路上因为朔州的道全部封闭,竟然只用了一天的时间便出了朔州境内。

    而一出朔州境,老于立刻感觉出了两边路况的不同,一边平整到几乎像镜子一样的水泥路,而另一边则是那种颠的几乎可以让人跳起来的泥土路,那种鲜明的对比让他开始怀念起朔州。。。

    所谓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走惯了平整的路面之后,那种颠簸让老于痛不欲生,而且前行的速度一下子就慢了下来,甚至连原本的三成都达不到。

    马车里的老于终于算是意识到了修路的重要性,开始理解为什么李慕云宁可自己筹钱也要把路修好。

    甚至在马车陷入泥水坑里的时候,老于突然觉得像朔州那种平整的水泥路,每百里五文钱好像真的不贵,这钱花的还真值。

    一路从朔州回到长安,于志宁算是彻底想明白了,这路不管怎么样都要修,必须修!就算是不能像朔州那样修成可以并行八辆大车的,也要按照正常官道的宽度重新翻修。

    这不仅仅关系到民计民生,甚至在军队调动方面也有着巨大的优势,毕竟破烂不堪的土路实在是太难走了,在朔州他的马车可以每天行走一百余里,可是到了其他地方,三十里都困难,甚至就连到了长安城的周围,也很难达到日行五十里。

    这样的速度,于志宁很难想像如果边境有战事发生,援兵到达的时候会在路上浪费多少时间。

第373章 李世民被刺激到了() 
有了这样的认知以后,于志宁便不必再为自己擅自回京找理由了,仅此一点就已经可以让他有足够的理由向李世民解释自己为什么会回长安。

    李世民对于志宁擅自回京的事情不置可否,他相信这位当年的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一定会给自己一个合理的解释。

    而事实证明,于志宁的确给了他一个合理的解释,回到长安的当天连家都没回便直接进了皇宫,火急火燎的要求面见皇帝。

    一代伟人李二陛下自然不会对老于视而不见,于是便命人将他召进御书房,结果这一次的召见让他足足后悔了好多天。

    于志宁在见到李世民之后,先是道了一番别情,而后郑而重之的说道:“陛下,臣斗胆,想请陛下重修大唐境内所有官道。”

    “这是为何啊?”李世民命人给于志宁端上一杯好茶,然后平静的问道。

    不过这于老头儿在朔州的时候已经喝惯了那种李慕云搞出来的直接冲泡的清淡茶水,看着那漂着一层厚厚油脂的茶完全没有一点兴趣,只是道了声谢便放到了一边,重新开口说道:“陛下,臣这次从朔州回来,亲自体验了一次水泥铺装路面,在没有任何阻碍的情况下,竟然可以达到一日一百五十余里,可是当臣离开朔州之后,在官道之上竟然每日至多只能五十里。”

    “三倍的速度差啊陛下!若是我大唐所有的官道都可以像朔州的官道一样,不管是于国还是于民,都是一件大大的好事啊!”

    于志宁说的是痛心疾首,李二听的是头大如斗,只觉得自己这个部下一定是脑子撞猪上了,否则的话怎么说会说话如此不经大脑。

    还大唐所有官道都修的像朔州一样,也不想想是否有这样的可能性。

    李慕云那小子就是个泼皮,而且他的背后又有自己给他撑腰,所以他才敢放开手脚的折腾。可反过来谁给他李二撑腰?找自家的老头子?你可拉倒吧!

    想到这里,李世民叹了口气:“仲谧,此事还是要慎重考虑啊,我大唐今年全年的税赋加在一起也不足两百万贯,如果在全国修路,只怕就是把这些钱全都填进去也是不够。”

    “陛下,臣觉得逍遥候李慕云的办法很不错,朝庭完全可以采用他的法子,向天下商贾筹措资金,相信有国家的信用在,完全可以筹上数百万贯。”于志宁像是被洗脑了一样,一门心思的鼓捣李世民修路,也不管事情到底是不是那么简单。

    李世民听着于志宁的建议,太阳穴气的是突突直跳,苦于身份问题,一句‘你大爷的’憋在喉咙里面实在是不吐不快。

    还特么看人家李慕云怎么怎么样,向李慕云学习,也不考虑一下现实情况是什么样的。

    别人,别人还有活一百多岁的呢,有多少人想去学,可是能学会么?而且就算是学会了就一定能保证自己也活一百多岁么?扯淡!

    修路好,谁都知道修路好,李世民也知道!可是路真的那么好修?一车水泥从朔州运出来要多少钱?人吃马喂的要花费多少?

    还有,朔州那破地方一年根本出不了多少粮食,他们就算是全府的百姓都出来修路,对于秋收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可是其他地方行么?如果百姓都出来修路,谁来种地?一年不种地大家伙儿吃什么?吃土还是喝风?

    这些事情都是李世民需要考虑的,于志宁可以放飞自己,但是李二不可以!他必须着眼于全局,看到事物好的一面,但也要看到坏的一面,两相权衡之下才能做出决定。

    所以面对激动到老脸通红的于志宁,李世民犹豫了良久才缓缓开口说道:“仲谧啊,你说的这个事情朕会好好考虑,一会儿你回去好好写上一份折子,明日早朝的时候呈上来,到时候大家议一议,你看如何?”

    李世民不冷不热的态度让于志宁稍微的冷静了一下,还想再说什么的时候,却发现皇帝陛下已经端起了茶盏,放在手里却不喝,如此举动让老于只能无奈的起身应道:“诺!臣遵旨!臣告退!”

    “嗯,你去吧,回去好好想想这件事。”李世民微微点头,对于志宁的识趣很是满意。

    不过于志宁却并没有直接转身离开,虽然他已经请辞,但却总是好像有什么话没有说完,杵在那里犹豫不决,数次欲言又止的举动让李世民再次皱起眉头:“怎么,于卿还有事?”

    刚刚还在称呼于志宁的字,一转眼就变成了于卿,显然李世民已经有些不耐烦,于志宁把心一横再次躬身道:“陛下,臣想问,您知道太上皇的事情么?”

    “唉……”说起太上皇,李世民换了一种态度,叹了口气说道:“父皇在宫里日久,心情烦闷要出去散心,朕又能如何,只能按照他老人家的意思办。不过考虑到父皇的安全问题,朕还不能泄露消息,否则若是被有心人察知,后果不堪设想。”

    于志宁也不知道应不应该相信李世民,不过这个解释的确也很合理,所以他一定知道李渊在朔州的消息,这应该也是李慕云能够得到‘天子剑’的原因吧。

    但是太上皇久在宫外的确也不是个事儿,于志宁也不知道如果李渊出了什么事情的话,大唐应该如何面对这种尴尬,略一纠结之后再次开口:“陛下仁孝,臣佩服。然太上皇外在宫外实在有些不合理法,陛下还是早日将太上皇迎回宫中才是!”。。

    说到迎接李渊回宫,李世民又是一阵牙疼,他当然知道老头子在外面不好,可是那老头儿倔的跟那啥似的,他有什么办法?总不能把他老人家给绑回来了吧。杀兄弑弟得了皇位本就一直在被天下人诟病,若是再把老头子给绑了,这特么名声可真就臭大街了!

    想到这里,李世民突然觉得,这老于似乎有点碍眼,必须得找个地方把他给打发了,又或者找点事情给他做。

第374章 倒霉的老于() 
于志宁的归来在一品遍地走,三品不如狗的长安城没有引起任何关注。

    不过这对于其家人来说,却是一个件天大的喜事,于老夫人亲自下厨给老于包了娇耳(也就是现在的饺子),把两个儿子也从太学里叫了回来,一家人高高兴兴的吃了一顿团圆饭。。。

    只是于志宁在晚桌上却显的闷闷不乐,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被老婆戳了几下才算勉强恢复了一些笑容,看着两个一直对自己察言观色的儿子问道:“你们的学业现在如何了?”

    “回父亲,孩儿的学业尚可,再有两年便可以从太学毕业了。”于立政,于志宁的大儿子,见老头子面色不愉,谨慎的回答道。

    倒是老二于慎言苦着一张脸,吱吱唔唔半晌才说道:“孩儿,孩儿退步了一些。”

    “退步?为何?”老于的双眉一拧。

    “父亲,孩儿……”于慎言看了一眼自己的父亲,又看了一眼大哥于立政,终于鼓气勇气:“父亲,孩儿不是读书的料子,真的不想读了!”

    “胡闹!”‘呯’的一声,心情本就不大好的于志宁一怒之下拍了桌子:“不读书你想干什么?你觉得自己能干什么?”

    “孩儿……”

    老于根本不给二儿子说话的机会,竖指成剑遥遥一戳:“闭嘴,老夫管你有什么理由,书必须读下去,否则老夫便不认你这个儿子!”

    话说到这个份上,于慎言还能说什么,只能一缩脖子乖乖答应。

    于夫人看着二儿子委屈的样子有些心疼,给他打了一个眼色,然后对于志宁说道:“老爷,要不你想想其它办法吧,看看能不能再给二郎找一个老师,这不是妾身要为二郎说话,实在是二郎的确不是读书的料子,这几个月的功夫,已经被戳进坑里好几次了。”

    知子莫如父,于志宁自然知道自家二儿子不是什么读书的料,老婆替他说话倒也可以理解,可让他不解的是‘戳进坑里’是个什么意思,于是看着二儿子问道:“什么戳进坑里?”

    “这……”于慎言脸色更苦,低头偷眼看了看自家老头子,讷讷说道:“就,就是以前李先生离开的时候留下的那些坑,若是考评不好,便会被戳进去一天。”

    “什么李先生?什么坑?”于志宁听了半天,心中愈发迷惑。

    当初在朔州的时候,老于只是听田雨禾等人说起李慕云大闹太学,但却没有听细节,所以并不知道他用两尺深坑埋人的事情,故而听不懂于慎言说的是什么。

    于立政见二弟越说老头子越迷糊,生怕他再说下去被老爹打断腿,于是便接过话头说道:“父亲,李先生便是逍遥候李慕云,至于‘坑’,便是当初李先生挖出来与太学诸位先生打赌用的。”

    “嘭!”老于听完大儿子的讲述之后,一怒之下再次拍了桌子,怒不可遏的道:“欺人太甚!”

    虽然他并不知道大儿子口中的坑到底是什么样的,可这事儿既然与李慕云那小子有关,那坑自然不会是一般的坑。

    太学的那帮犊子在明知于慎言是他于志宁之子的情况下,还要用这样的方式来羞辱,显然是不给他老于面子,亏得他还劝李慕云不要与太学的那帮牲口一般见识,感情自己的好心都喂了狗了。

    老于正闹心呢,结果大儿子又给他伤口上撒了一把盐:“父亲,二弟的事情,您还是找逍遥候想想办法吧,孩儿觉得他应该有办法解决这个事情。”

    结果于立政不说还好,一说立刻被于志宁劈头盖脸一顿骂:“你也闭嘴,不要提那个混蛋!如果不是他,慎言又怎么可能被针对!”

    得,这下于立政和于慎言都不敢说话了,本来他们还想着老爹跟李慕云关系不错,是师生关系,能让老爹在李慕云那里说句话,把老二调到他的班去,这样以后也可以少受些闲气,没想到却把老头子给惹毛了。

    于夫人眼见情况有些不大对头,暗中向两个儿子摆了摆手,将他们打发了出去,回头又将房中丫鬟也赶出去,这才正色向于志宁问道:“老爷,是不是出什么事情了?为何您回来之后一直闷闷不乐?”

    于志宁一声喟然长叹,抓起桌上酒杯,一口闷了进去:“夫人,我回来的时候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