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重生清水文里的小日子 >

第22章

重生清水文里的小日子-第22章

小说: 重生清水文里的小日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姬淳环不以为然。“小丫懂什么,咱家根正苗红祖上也是名人呢。咱们都还没嫌弃他们投机取巧呢,爷爷当时要是不救那老小子,他肯定嗝屁。有救命之恩在呢,他们家亏待不了你。”

    木书媛一梗,这都什么时代了,感情这也能行?犹豫了一会怎么劝,道:“这样不好,还不如让人家给我爸我伯他们安排个工作,干嘛定什么娃娃亲,以后的事情都很说呢,干嘛不紧着眼前。”

    姬淳环自豪孙女聪慧,不过小孩子再聪明也还是小孩子。

    “你伯兄弟三个经商学医都不是料,还是老实的在家种地稳当。只要安守本分的过日子,其他的我也不用愁,儿孙自有儿孙福。可你不一样,身体弱长大也做不了活计,窝在农村嫁个农村汉只能受气,找个好家庭跟你老祖奶奶一样,妥妥的能活到□□十。”

    木书媛被一番打算说的心里难受,对于一个老人的拳拳爱护,木书媛不姬小丫觉得喉头哽住。其实想脱离一亩三分地的命运有很多方式,有着后世的眼界,身处百业待兴的年代做什么都能出头。就算她身体限制不能操劳,可还是有很多方式。重拾前世的医术,或者读书出来做老师,不论哪一种都受人尊敬。

    对于爷爷的疼爱,姬小丫觉得心里暖融融的。踩着篮子站起来,双手环上爷爷的颈脖上,亲昵的蹭着爷爷的脖子。这辈子从一出生起,父母就忙绿地里的活,算起来跟父母相处的时间,还没有跟爷爷相处的多。八个月能吃辅食开始,爷爷就经常会赛鸡蛋给自己。

    重男轻女年代越早越明显,就像这辈子的爸妈,比起身体不好可能养不大的女儿,小丫父母还是偏心哥哥和双胞胎的小哥哥。再者一大家子挤在一起又没分家,每家都三四个孩子,根本就没那个条件每天给十多个孩子一人一个鸡蛋,所以每次爷爷给的鸡蛋,小丫都清楚有多宝贵。

    “爷爷,等我长大了我给您养老,让您住大房子,天天鱼肉不断,出门就有车,没事了带您出去玩,好不好。”

    姬淳环闻言哈哈开怀大笑,拍了拍孙女细嫩的小手腕:“让你给我养老,你爸和你伯的脊梁骨能被人给戳碎,爷爷好酒,给爷爷多买几瓶酒就好了。”

    爷孙俩一路边聊边走,连时间都觉得很快,感觉回家都比来的时间路程段。回家当晚吃饭时,一家大小端着碗,趁亮在院里树下吃面条,姬淳环简单的说了今天遇到的事情,还有娃娃亲的事情,不过多了个心眼隐瞒了对方家里的情况。

    两个伯娘对此没啥看法,猜测也就十里八村的哪家。心里多少存了看笑话的小心思。老爷子偏疼老三家的丫头,她们两家肯定不平,毕竟不患寡患不均。老爷子肯定没跟人家说小丫的病情,等人家打听出来,哪家愿意娶个大小姐,就算捏着鼻子认了,小丫将来嫁过去也肯定的不了好。

    一家人除了老爷子之外,小丫自己没当一回事,家里上到奶奶爹妈伯伯伯娘,都觉得现在能定下来也好,至少将来不用愁说人家了。

    所以在三天后,程家老爷子在儿子儿媳的陪同下,带着孙子和礼品开着辆轿车来和平村时,不说姬家人,就是整个村子也都沸腾了。这年头不是后世,轿车泛滥到大街小巷到处都是,现在是有钱也没处买的年代,能买到轿车也算是有头有脸的生意人。

    小丫一直窝在爷爷怀里,跟看笑话一样的看了一天。等程家人走了以后,在送走打听事情的大爷大妈。关上门,小丫两个伯娘就开始掉脸子,对着自己的丫头开始东一句西一句指桑骂槐。最后还是姬淳环烦了,吼了一阵,小丫的两个伯娘才不敢出声。

第02章() 
儿女小的时候跟父母最亲,兄弟姐妹之间虽然打闹却也最亲密。人在长大成家后,有自己的家庭,知不知道父母恩除了本人清楚外,反正父母兄弟绝对要排在妻儿后面。一辈人养大一辈人,大家都是如此,所以也没什么好难过的。

    姬家在订完娃娃亲之后,所有矛盾都被挑开,分家已经在所难免。姬淳环也不是拖泥带水的人,儿子媳妇都想过自己的小日子,做老的硬拦着窝在一起,也只会让矛盾日益加深。老爷子也干净利索,哪个儿子都不跟,也不跟儿子儿媳罗嗦,直接把三个儿子都分出去了。

    对此就是小丫妈也不满,要知道分家一般老人可以选择跟哪个儿子一起过,就要看二老偏疼哪个儿子了。小丫爷奶现在身体硬朗,家里地里都能帮忙,大人小孩煮饭什么的也能省不少事,更何况姬淳环行医也能挣钱。结果所有打算都成空,现在就是后悔不分家也收不回来。

    三间土屋就是小丫一家五口的新家,这个时代的农村,没有除草剂没农药没化肥,地里庄稼全靠人侍弄,不管是男孩女孩,下地割草喂猪喂牛都是活,女娃子洗衣做饭打扫卫生也得干。问题是小丫根本就不能做重活,原本想帮着父母,,缓慢着时间做家务。只是当其他人一天到晚累的跟牛一样,她却做事慢悠悠,谁看了都心烦,更何况是忙碌不得闲的父母。

    都是穷闹腾的,自己生的女儿,不论多不喜欢也还是自己亲生的,只是这个时代的人都忙着填饱肚子,没时间疼孩子,做为放羊吃草养孩子的年代,家家孩子都很多,除了轻松一点的家务外,家里喂家畜,地里拔草割麦都不行,谁家养这样一个大小姐也心烦。

    最后还是姬淳环疼孙女看不过眼,直接把孙女领回自家。姬淳环心疼孙女,好容易养这么大,不小心养着,很容易一不小心就夭折,他可舍不得。

    至于其他两个儿媳背地里罗嗦,姬淳环也懒得搭理。其他孙子孙女来,管饭可以,想留在老房子,管吃喝拉撒睡就不行。他们老两口侍弄三亩多地不愁,交了公粮剩余的粮食也就够吃。小丫带回老房子养,也跟老三两口子要了半亩地,为的就是堵住其她儿媳的嘴,她们可不舍得分走半亩地。

    至于同程家的娃娃亲,两家也就过年过节走动,过年程家来送点节礼什么的,至于小丫的那个娃娃亲对象,小丫也就过年见上一次。小正太显然不喜欢莫名多出来的小未婚妻,小丫也不喜欢贴冷屁股哄孩子。不过就小丫自己来看,那小正太妈妈,也不大乐意多了个丢人的娃娃亲,所以小正太每年来拉着个脸,以示对家长的不满抗议,也权当没看到。

    小丫可以预见她爷爷的打算肯定成不了,等小正太长大,这玩笑般的娃娃亲肯定会被作罢。只不过在亲事作罢之前,每年收的节礼,也算赚到了实惠,程家对这些物质上的东西也不小气。这年头营养物资什么的可很难买到,尤其是他们这个小地方,以程家以来表现的气派,出现在这个小镇子还真的挺奇怪。

    不过在小丫八岁时,程家伯伯这边的事情貌似结束,一家人只是招呼一声,说回头在联系就回了首都老家。在交通靠走,消息靠吼的年代,这一走肯定亲事直接就等于作罢。小丫除了遗憾那些礼物零食外,也没太在意。有那门看起来好像很显赫的娃娃亲,不提两个伯娘酸不拉几的羡慕,就是每次小丫出门,村里的人也一副小丫占了多大便宜的表情。

    程家人离开后,小丫两个伯娘都偷乐了很久,看到小丫都会兴高采烈的说着遗憾,小丫感叹,真的不用这样偷乐,她真的没在意啊。人的劣根性就是这样,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出于酸葡萄心理也不希望别人得到,好像这样才是公平。

    春去秋来寒暑夏,时间在忙碌中一天天流逝,小丫多了一个小她四岁的妹妹,而随着年龄慢慢的增长,爷爷需要的常用中药,采回来后基本都是小丫一个人就能炮制。有些需要碾碎的药材,倒是让常来爷爷家看她的两个哥哥弄。

    两个哥哥大多时候还是跟小伙伴一起跑着玩,还有就是跟着爸妈割草干活。所有人都很忙,所以如果不是爷爷提起上学的事,小丫都忘记还有上学这回事。老爷子掏钱送取了大名姬温雅的小丫去读书,为了这个事,两个伯娘哭闹了一出。

    虽然这年头农村人并不看重读书,花钱又耽误干活,也就姬温雅身体不好,啥都干不了闲了没事干的人才会老实的费是老爷子出,这就不同了,同样是儿子,不待这样偏心的。就是温雅亲妈也一肚子不满,两个嫂子见天一个村的嚷着老人偏心他们家,可老爷子偏心的人如果换成家里的儿子,而不是没啥用的赔钱货女儿,她也不会觉得委屈的慌。

    现在花再多钱,将来也是别人家的人,他们啥也没落着。反正是都觉得委屈不平,就是温雅两个伯伯家的儿女,也看温雅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就是温雅的大哥和同胞哥哥,如果不是温雅打小,就把爷爷给的鸡蛋分给两个哥哥,后来去了爷爷家住,偶尔给兄弟俩偷偷塞糖果,说不定亲兄弟也会不满自己妹妹。

    小孩子天生就知道争宠,如果说姬淳环的宠爱有十分,那么温雅自己就占了七分,剩下的三分有十多个孩子,肯定有人分不着。对于爷爷的疼爱,温雅感动也享受。她现在年龄还小,身体也不是很好,能做的也就是乖巧的做些能做的事,再就是乖乖听爷爷奶奶话。

    平家村一百来户人家,除去四十多户老人,每家都四五个孩子。因为姬淳环提出的上学,最后也就十五六个十岁左右的孩子去上学。男孩子十一个,女孩子却只有五个。一个是村长家的十岁的大孙女,两个温雅大爷爷和二爷的孙女,还有一个是同村陈姓的一家。

    学校在镇上,要走十多里路,又没有交通工具,一群孩子都带着俩杂面馍馍,腿着上下学。温雅无数次庆幸两个哥哥也去上学,会陪着温雅慢悠悠的走在最后,在温雅走累时,有两个哥哥轮流背着。面对两个自己都是孩子的哥哥,还不忘照顾自己,温雅也真心的希望两个哥哥能好好读书。

    一段时间的奔走读书,有五个勉强撑到寒假,就缀学不肯再去学校了。剩下的人当中,除了有金手指的温雅外,就数温雅的大哥二哥学习最好。由温雅跟爷爷商量提议后,爷爷考校了两个哥哥成绩,最后一年级下学期开学,兄妹三个直接跳级三年级。

    省时间又省学费,面子又好看,温雅爸妈出门走路都觉得比别人带风。跳级对温雅而言没什么,可对一同去上学的孩子来说可不是好消息,被家里嫌弃捶了一顿,摸着眼泪说温雅学习好,每天上学放学的路上,都给俩哥哥补课。

    既然让孩子上学,就想孩子能有出息。温雅伯伯家的三个堂哥也不斜眼看人了,其他几家家长也亲自出面去老宅找姬淳环说项。于是上学放学的路上,也没人嫌弃温雅走路慢,都跟着一起听温雅额外补课,只是在温雅兄妹再次跳级时,其他人也成功的跳了一级。

    这年代可没有六年级一说,五年级毕业就能升初中。初中课程要多,上课时间跟小学没法比。如果选择住校就只能在学校吃食堂,住宿钱伙食钱都不少,更何况温雅兄妹三个人呢,花费太大,根本就承受不起。

    温雅兄妹三个小学毕业时,其他人也都跳级一年读四年级。为了方便,姬淳环出钱在初中附近租了两间屋子,五个孙子和温雅都不用来回跑着上学,五个男娃两张一米五的床就能睡下,另一间温雅自己住连带放个煤炉煮饭用。很挤环境也不怎么好,不过这年头都这样,他们已经算不错的了。

    后来温雅大到时两家分摊些房租,不过姬淳环直接给拒了。姬淳环心疼孙女,多几个人住睡觉都不能安慰,反正也多不了几个房租钱。

第03章() 
77年恢复高考那年,姬温雅他们兄妹三人才入学,五年的小学缩成三年,初中三年也只有了两年。不是温雅给两个哥哥补课多厉害,实在是这个年代的课程内容,同后世的题海根本就不能比。几世以来都老老实实念书,积累下来的经验和各种题材,多做题各种角度发散思维,功课不是问题。

    五年的时间从小学到初中毕业,听起来挺厉害,其实并没有那么夸张。温雅自己有金手指,可她两个哥哥都是正常小孩。现在人本身更重视田地,对读书也不是很重视,而且也比较讲究实惠,比起继续读高中,比大学还难考的大专或者中专,成了兄妹三人的首选。

    大专好啊,就是在本科泛滥的二十一世纪,大专也有一点优势。更何况现在是八十年代初的大专或者中专,不仅不需要学费,包分配工作,每月都有三十斤粮食三十块钱的菜钱。对于家里有三个孩子都念书的姬家而言,简直就是量身定做的。

    而温雅三兄妹都被入取后,消息传出去后,不说整个镇,就是十里八村都轰动。姬家的三个娃子都考上了大专,尤其是兄妹三个都还不满十五岁,在这个二十岁都还在继续复读考中专或者大学的年代里,三个十几岁的孩子考大专,万元户都不足争锋光。

    尤其是接到通知书那天,整个平家村就差敲锣打鼓的庆祝了,老老少少的都挤到温雅父母家的三间土屋里,各种羡慕嫉妒的恭贺,不管认不认识字,都拿着通知书看看。而姬老三两口子整就见牙不见眼,说话都高昂着头,一股扬眉吐气的霸气。

    一旁温雅两个伯娘心里就酸涩难忍,挂着牵强的笑,听弟媳两口子大吐辛苦养孩子上学的事迹。那猖狂样,简直就是老天第一他们第二,老三家的几个孩子读书,谁不知道他们两口子根本就不重视,要不是有温雅给补习,两个儿子连连跳级,人家五年念完小学,他们五年念完初中,说不定早就下学在家干活了,哪里能轮到老三家现在狂。

    可谁让人家好命,先是生了个难得一见的龙凤胎,得了不少的眼气。虽然龙凤胎里的丫头身体不好,没少被背后嘲笑,可真当应了那句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以前有多看人家笑话,现在就有多打自己嘴巴。温雅身体不好,做不了重活,可人家脑瓜子好使。

    孩子撵着大人长,慢慢孩子都长大了,她们也都过了年轻气盛的年纪了。现在就是温雅两个伯娘,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