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乱世权臣 >

第146章

乱世权臣-第146章

小说: 乱世权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当然不会是王解花不高兴的真实原因了。但是别人既然问了,自己又不能说是因为厌恶他们而不高兴的,所以便说是因为灾情的缘故。

    这也是因为谢神策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人有好坏之分,但是钱财和权力却没有,只是看使用他们的人是好是坏。所以,能用对地方的,就是好的。”

    既然如此,王解花想,那么如果自己能让这些坏人(王解花自觉地将眼前的这些人归类为坏人)吐出一些钱粮出来,或许不多(我们的王姑娘对钱财的感应也仅仅是停留在数字上),但如果真的能帮到一些人呢?

    所以她就顺势说出了下面的话:

    “今年秋天的时候,河北道因为秋收赶上了大战,后来又赶上了暴雨,所以粮食颗粒无收,听说先前就出现了人吃人的惨状。如今又天降大雪,想必会死更多的人。。。。。。自从看了祖父案头上的那封信,心里就一直颇不平静,总想着,同是大晋子民,总要做些什么才好,只是一介女流。。。。。。”

    说完王解花又笑了笑,仿佛是自嘲自己无能一般。

    那笑容美得不像话。。。。。。

    浅浅梨花,不胜娇弱。

    微微细风,醉人心田。

    在座的人,无论是男子还是女子,都微微失神。

    陆卷看到王解花的笑容,心里却涌起了一股钻心的疼痛。

    是啊,人家担忧的是什么?人家在意的是什么?人家心怀的什么?

    是百姓,是疾苦,是天下!不是这些功名利禄,不是这些诗会,不是这些才子佳人!

    身家富贵,却常思他人疾苦,想着能尽一点绵薄之力,若是有心无力,还会自责!这是什么?这是圣人心怀啊!

    我辈读书人,不就是为修齐治平、不就是为三不朽吗?

    这样的女子,可敬可佩!

    可是我。。。。。。我干了什么啊,我在这里吟诗作对,在这里雪月风花。。。。。。竟不如一女子!愧对祖宗先人!

    这样的女子。。。。。。真是如同这雪花一般,晶莹剔透,洁白无瑕;自己,不配。

    陆卷此时完全没有意识到,王解花是晋人,忧的晋人,他陆卷是宋人,晋人的疾苦跟他八竿子打不着。

    然而这恐怕就是读书人特有的情思了。

    迂腐,顽固,也可爱。(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谢神策。)

    陆卷这样想着,其他人心里也是不舒服的。虽然没有陆卷这么有“觉悟”,这么有“慧根”。

    但是毕竟人家这样说了,自己在一方也小有名气,就不可能不表示一番了。

    于是陈琼与颜之夫对望一眼,首先表态说道:“四小姐心怀黎民,不愧是王家子孙,我等愿各捐出一千石粮食,以表心意。待得粮食筹备齐全之时,还请四小姐过目,届时运往北方,以作赈灾之用。”

    王解花听到此言,顿时大喜,脸上洋溢出感激的笑容。

    两位才子与才女也当场表示,他们没有陈琼与颜之夫的家底,但是也愿意尽一份力,捐的虽少,但是愿意大力宣传。两名花魁也愿意各拿五百两银子,算是尽一份心力。

    王解花随即起身,往后退了退,然后正色说道:“王解花感谢诸位慷慨援手,必将此事原原本本的告知祖父以及叔伯。诸位高义,请受小女子一拜。”

    说完,向着众人盈盈一拜。

    这一拜,众人受宠若惊,连忙整了衣帽,齐齐的起身还礼。

    陈琼等人互视一眼,均看到了彼此眼中的狂喜。

    这下子,不亏了不亏了!这个诗会办的值啊!虽说捐了点小钱,但是见到了王解花啊,王解花还向自己行礼了!还是大礼!

    赚到了赚到了!真的是赚到了!

    对于这些人来说,虽然王解花号称是淮扬之花,隐隐的也被人说成是大晋第一美人,众人也都在滁州,但是对方毕竟是女子,又是订过亲的人,平时也不是想见就能见到的。没想到今日不但见到了,还受了佳人一礼!这下子回去可有的吹了!

    你包了新晋的花魁两个月算什么!王解花曾经向我拜过一礼!

    你又赚了几万两银子算什么!王解花曾经向我拜过一礼!

    你爹又升官了算什么!王解花曾经向我拜过一礼!

    帮人就要帮到底啊,于是众人带着极高的兴致,开始讨论怎么发动淮扬道的富户捐钱捐物了。兴致极高的一群人,完全忘了王解花来之前被当做众人核心的某人,正在一旁恍然若失。

    是的,恍然若失。

    陆卷此时恍然若失。

    他其实也是想出一份力的。但在某一刻,或许就是陈琼与颜之夫带头表态的某一刻,他突然醒悟,自己是宋人。

    晋人发生了灾难,他一个宋人,能怎么办呢?能怎么帮呢?以个人还是以家族的名义?都不行的。

    两个不同的国家,彼此间有过战争的国家,无论是以个人还是家族,这样的帮助,都是很忌讳的。

    所以陆卷什么都做不了,他只能看着王解花悲伤与喜乐,看着王解花向除他以外的所有人道谢,自己却显得多余。

    陆卷真的很想帮忙,但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援助晋国灾民会给他的家族带来麻烦。。。。。。所以他退缩了。

    当他犹豫、当他退缩的那一刻,陆卷觉得好像有什么东西离开了他一样,永远的离开。

    如果是谢神策在此的话,他一定会说:离开你的,是信仰。

    你的信仰就是修齐治平,就是儒家不朽,但是在面对一点点的困难的时候,你就退缩了。你的信念呢?你的信心呢?

    你的信仰在你犹豫的那一刻,甚至不是在你退缩的那一刻,就已经失去了。

    你只不过是个普通的士族而已。

    只不过,而已。

第一百九十九章 前赴后继() 
之后的事情嘛。。。。。。就是在淮扬道,掀起了一股“援助北方”的热潮。

    这股热潮在淮扬道的各种二代们的集体推动下,在十二月的中旬,达到了顶峰,之后就是淮扬道以及周边的两道——河南道与山东道都参与了进来,引起了官府的重视,后来上奏了朝廷,晋帝当场予以了嘉奖,后来写成表文,发往各周州道,以示荣耀。

    而当初的发起者王解花,在一切都走上正轨之后,反而低调了起来。就是连后来的圣旨表彰、优先入仕之类的,也没有她的名字。

    这让当初湖心亭诗会的八个人都为她叫屈,然而王解花并未较真。她是有意退居幕后的,就连在援助形成自发之后的领头人这一角色,都是她有意“让贤”的。

    顺便说一句,当初的那八个人——两公子两才子两才女两花魁——后来被称为“湖心亭八君子”。两名才子很快平步青云,两名才女更是都嫁入了豪门世族,两名花魁在过了当红之年后仍然人气不减,后来都有了一个好归宿。

    而陆卷,则是这场义举的见证人,虽然后来王家与陆卷的走动确实频繁了,但也正规化,程式化了。对此老尚书是不在意的,他要的是家族子弟的历练与见识,并不是真的为了人脉。

    人脉?王家的人脉还要延伸到别国去?

    淮扬道一些年轻人的“天下心怀”被晋都方面有意的在全国通传,而谢神策知道此事后也命缇骑帮助其扩大影响,而王解花则被“雪藏”了起来。

    在这之后,淮扬道的诗会就更加频繁且隆重了。

    这都是后话,暂且不提。

    在十一月底的时候,谢神策到了山东道的首府:济南府。

    这并不是在行程计划之中的事情,而是因为连天的大雪,原先的道路如今已经不通了,即便是能勉强通过,那也将大大的延迟归期。

    于是谢神策便决定借道济南府。

    济南府是山东道首府,极为繁华。虽然在地理位置上并不是那么的靠北,仍然依靠着便利的交通和强大的货物集散能力,成为了北方的经济中心。

    从济南府到晋都,即便是大雪天,大概也就是半个月最多二十天的路程了。

    这已经是相当快的速度了。

    当然,这也可以想象,当初谢神威从晋都到西北铁门关只用了六天,是何等的恐怖了。

    在进入济南府地界的时候,山东道观察使李图微服出城十里迎接。

    “有劳叔父亲自前来,小侄身体不适,便不下来道谢了,失礼之处,还望叔父恕罪。”

    谢神策隔着车门说道。

    李图既然是微服,也就没打算惊动一些什么人,见缇骑已经散掉,此时只是二十余人的商队,便微微一笑,说道:“贤侄是个直率性子,老夫喜欢,什么礼不礼的,见外了。如此,风雪甚急,赶快进城吧。”

    于是三辆马车与一队商队便不起眼的进入了济南府。

    进了城,又入了内城,再进了李府,李图便让早已请到的济南府名医为谢神策把脉,谢神策推脱不过,也就顺从了。

    那老大夫身上仿佛都是浸泡过中药的,一股浓重的药味,从把脉的手势来看,便不是单单一二十年的功夫。这一点,就是杨总司也极为钦佩。

    然而那老大夫开的药方倒是杨总司开出来的一般无二,只是药量上有所不同,药力更加温和。

    之后,谢神策奉上了十两黄金作为诊金。

    不想那老大夫倒是直接接下了,这让谢神策有些诧异,在当众感叹来大夫有名士之风不拘小节的同时,内心也在肉疼:早知道就上银子了,他还真就直接收了啊!李图难道没给钱吗?

    然而第二天,便有人将那十两黄金原封不动的送了回来,而且再也送不回去了。此种情况又让谢神策感到十分的奇怪。

    然而不久才知道,杨总司见谢神策有些言不由衷,便让人通过隐蔽的途径向那位老大夫透露了一个“可靠地”消息:老先生给看的那位病人,是缇骑的大人物!

    于是老大夫连夜回老家探亲了,那十两黄金也让徒弟退了回来,还奉上了一封书信,说是缇骑为国为民在北方立下了许多大功,是断不能收取诊金的。不知道贵人身份才敢收的钱,知道了之后便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接的,收了枉为晋人,愧对祖师爷云云。然后还列出了许多典故佐证。

    谢神策看完这封信之后哭笑不得,不收诊金,是为了感恩之类的都是屁话,怕缇骑半夜敲门才是真正原因吧!

    然而那老大夫既然已经风雪无阻的回乡下了,诊金一事也就作罢,回头扔给了乌山让他带缇骑这两天在济南府好好玩玩,舒缓一下。

    在济南府肯定是住不久的,然而既然来了,有些人,即便是拖着病体也要见一见的。

    山东道的缇骑们,老太傅的门生们,李图的得意子侄们,淮商的人,以及。。。。。。魏燎,都是谢神策在近几天要见的人。

    缇骑方面好说,谢神策只是露个脸,说几句诸如新年快乐万事如意之类的话便算见过了,其余的思想工作都可以交给乌山来做。

    老太傅的门生们,则主要由山东道观察使李图领衔,带着一大批的谢家直系官员学子正式的拜访了一次谢神策。

    李图的子侄辈,则是安排在第三天的宴会上,双方心照不宣的进行了一次将来权力的交接,算是为以后做铺垫。

    淮商就更好办了,谢神策只是抽了个空,将已经在路上写好的关于赈灾以及重建等可以赚取名与利的纲要读了一下然后交到山东道淮商的几位大掌柜手里边算完事。其实谢神策也可以不露面的,但同样是为了以后方便掌控与调用,谢神策还是亲力亲为了。

    在济南府停留的最后两天,谢神策要见的人,就是如今升任山东道总督的前缇骑司提督,魏燎。

    这才是谢神策此行除借道之外最大的目的。

    在济南府一家不是很有名,但是很雅致安静的茶楼里,谢神策见到了魏燎。

    乌黑浓密的胡须,配合着乌黑浓密的眉毛与乌黑浓密的头发,梳的一丝不苟,油光可鉴,戴上高冠,当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好有魅力的中年老帅哥啊。

    方正,严肃,古板,顽固。。。。。。

    这是谢神策对魏燎的第一印象。

    谢神策见到准时提前一刻钟达到的魏燎,拱手道:“见过魏大人。”

    魏燎跪坐在蒲团上,端正了坐姿,然后严肃回礼道:“见过提督大人。”

    谢神策身后的乌山与杨总司神情都有些不自然。

    毕竟对面的人乃是自己的老上司,而且之前关系都不错,对自己也算是照顾,逢年过节也会送送礼抱抱他们家孩子什么的。但是他已经退下来了,而自己等人已经跟了新主人,所以就算这是一次和平的友好的见面,也是颇为尴尬的。

    魏燎看了一眼谢神策的乌山与杨总司,说道:“你们两位,也好久不见了。”

    乌山与杨总司齐齐行礼道:“见过魏大人。”

    魏燎点了点头,于是重新跪坐了下。

    谢神策对于跪坐是不习惯的,即便是因为很多公共场合不得不跪坐,他还是不习惯:膝盖什么的,最难受了!而且他还对王解花与王青盐从小就要求不要跪坐——为防止有某岛国的小萝卜短腿。

    心里是不愿意的,但一点也不妨碍谢神策的动作,贵族应有的礼仪,无一不标准。

    坐下之后,有侍者上了茶具,然后在谢神策的示意下纷纷退了出去。

    喝了一会儿茶,谢神策率先开口说道:“魏大人在山东道可好?”

    魏燎对谢神策这种纯粹应付的废话微微一笑说道:“吃惯了山西的米,换换口味也是不错的。小米养人,大麦对身体一样有好处。”

    谢神策放下茶具说道:“还要谢谢魏大人。若不是有魏大人之前对缇骑的严格教导,在下对缇骑的改组,也就不会那么顺利。”

    缇骑的改组顺利?

    别开玩笑了!

    顺利的话怎么会光晋都就死了那么多人?大晋整个加起来死了好几千人?

    顺利的话为什么用了将近半年时间才基本完成?

    顺利的话怎么到现在缇骑总体还处于磨合期?

    然而谢神策说的又不假,这一点,就是谢神策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