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乱世权臣 >

第48章

乱世权臣-第48章

小说: 乱世权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谢神威与谢神策接过陌刀。三人在青石筑起的帅台上,看着令旗,与校场上的陌刀手一起,做着同样的动作。

    “杀!”

    “嚯!”

    “杀!”

    。。。。。。

    姜起没有回帅府,使团自有长史接待。谢神策与谢神威也就没有回去。午饭是在军营吃的。

    极为简单的伙食,一碗萝卜咸菜,一碗白菜豆腐,一盆羊肉汤,再加一碗腊肉。那碗腊肉是姜起为了款待兄弟两特地吩咐加餐的。

    粗米饭在嘴里很有质感,谢神策与谢神威吃得飞快,

    姜起看着兄弟两风卷残云,道:“你们能坚持一个时辰,让我很满意。”

    谢神威继续扒饭夹菜。

    谢神策看了姜起一眼,刚要说话,然而眼见大碗里的肥油油的腊肉被谢神威一筷子叉到见底了,便赶紧将目光移回了腊肉上,将最后两块腊肉毫不犹豫的全部扒到了自己碗里,埋头痛吃。

    姜起见状一怔,随后笑着摇了摇头。就着萝卜咸菜吃完了最后半碗米饭。

    两碗粗米饭,八成饱。谢神策吃完之后,满意的喝了一碗羊肉汤,擦了擦嘴,说道:“军中冬季就应该多吃吃羊肉?用花椒作料,可御寒除湿。”

    姜起淡淡道:“西北二十万边军,哪有那么多牛羊。”

    谢神策奇道:“怎么会,我记得户部的统计上说,河套平原年可供军需肉羊十万头,军中每顿一碗羊肉汤还是可以保证的啊。”

    姜起道:“十万头?你看的是太平八年的户部文书吧?”

    太平是大楚朝末代皇帝的年号。

    讽刺。

    谢神策皱起了眉头。

    “军屯十年来,河套平原才开始大规模畜牧农耕,慢慢恢复了一些,牛羊每年可产七万头,但仅供军用,不供流通。民间允许自养,方才跟得上需求。”

    谢神策一惊。西北相对于其他两个军镇,条件最为艰苦。然而艰苦却也简单,只要有官府批文,一牛一犁就能活人。近十年来,西北实行军屯制,不仅增强了军队战斗力,而且大大降低了国库的消耗,极大程度上的配合了皇帝新政的“精兵简政”这一项,西北的境况比往年要好了许多。

    事实上如今的晋都,就有许多人在建议取消西北的漕运,而且呼声越来越强烈。

    姜起是西北的军政长官,西北什么样,他自己最清楚,因此谢神策对他说的话丝毫不疑。

    那么,问题来了,谢神策去年冬看到过一份文书,上面有户部开具的数字,西北自实行军屯后,牛羊已能自足,年产十万头。

    而姜起此时却对他说,只有去年的七成。而且是近几年最好的情况。

    那么,户部多出来的三万头是怎么来的呢。

    姜起道:“军中冬季的牛羊供给虽然紧张,但也不算短缺,因此我与大帅自觉此事并非大事。”

    “此事不小,户部统计的数据偏差过于离谱,此事没有那么简单。”谢神策沉默后回答。

    姜起瞬间警觉。谢神策感觉到了扑面而来的杀气。

    “姜帅,为何你与大伯都觉得此事不大?”谢神威的话适时的冲淡了这股杀气。

    姜起想了一会,道:“我知道朝中有不少人曾建议陛下取消西北的漕运,陛下虽未同意,而实际上西北漕运已经减至十年前的三成了。此事是早有谋划还是顺势而为,我不得而知。就总体而言,西北局势平稳,即便朝廷最后只是象征性的拨些漕运,西北也不至于坍塌。因此我与大帅觉得,此事并非大事。”

    “姜帅,还请将此事写成文书,报于京都。”

    谢神策所说的京都,自然不是皇帝,而是老太傅。

    姜起眉头微皱,“难道大帅没有与太傅说过?”

    谢神策想了想,道:“户部的数据是十月份的,至二十余天前,彼时我就在京都,我不认为大伯同爷爷说过。”

    姜起起身道:“我这便修书与太傅。”

    说话间,便起身出了营帐。谢神策与谢神威也随之而出,三人上了马,在十余名姜起亲兵的簇拥下,飞快的奔向帅府。

    姜起自去帅府书房写文书了。谢神策与谢神策在帅府花园中等消息。

    让侍卫与侍女出去后,谢神策对谢神威道:“西北,将来可能有危险了。”

    谢神威道:“最是世族文官不要脸。迟早自食恶果。”

    谢神策哑然,这是不是将自家人也尽数骂了进去?

    户部与西北的统计数据相差悬殊,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统计失误就能解释的了的。

    或许会有人说,户部的统计把民间的圈养数量也算进去了,这才与实际有偏差。

    这样说貌似解释的过去。

    但是,民间的养羊数量是不统计在官方表文中的,而且户部的那份文书,说的是军方供给,民间的养殖是不可能算在军需中的,就算是胡人也不会这么算。因为,百姓也是要吃喝的。胡人或许可以通过兼并掠夺来保证军需,但是中原国家怎么可能这么做。

    军需不供给民用,民用作为军需是需要军队拿钱购买的,然而民间都不够吃,怎么可能卖与军方?所以,户部的文书中,西北可年产军需牲口十万头根本就是胡扯。

    用意何在?

    谢神策觉得有些荒谬。

    这么说吧,西北军镇守大晋西北,以威慑强敌:秦国和鲜卑。如果西北军垮了,那么大晋就完全暴露在了四国的包围之下。除了东部大海是大海以外,四面皆敌。

    如此晋国便离亡国不远了。因为一个没有纵深的国家从来不可能在强敌环饲的环境下生存多久。

    赳赳大魏不行,据守天险的蜀国不行,你晋国凭什么在仇家满地的环境下活下去?

    西北就是牵制秦国和鲜卑人的强手,没有西北,晋国无险可守。

    所以西北对大晋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那么,这份文书与大晋的生死存亡有什么关系呢?

    有重大关系。

    一旦朝廷断绝西北漕运,西北就只能自给自足,那么一旦遇到灾年,西北就会乱。因为朝廷是拿不出银子来的。

    西北一旦乱了,两个强敌就势必会趁虚而入,那时西北就难保了。不要指望北方军,北方还有燕国幽州的十万铁骑呢。

    谢神策向来是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揣测人的,那么如果真如他想的那样,户部就一定有问题。

第六十七章 挺过寒冬的树叶() 
户部有问题?

    数据是怎么来的?

    户部为什么会这么做呢?

    谢神策很纠结此事。

    手中的资料很少,让他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谢神策很不喜欢这种感觉。这种感觉此前便出现过一次,那就是擅自做主救下雨花亭后,与谢神威束手无策,只得求助老太傅。

    谢神策静下心来,低头不语。

    户部尚书陈华,关陇大族出身。关陇陈氏自大晋立国以来便是田氏的坚决拥趸,陈华不可能做出如此荒唐的事来啊?

    要说是皇帝授意,那就更不可能了,田启再怎么胡来,也不可能拿祖宗基业开玩笑。何况田启真不是一个胡来的皇帝。

    陈氏家族要卖国?太滑稽了,且不说是卖与秦国还是鲜卑,单是关陇集团,就不会同意陈家这么做。

    那。。。。。。会不会是整个关陇集团反叛?

    这就是更没有理由的事了。

    关陇集团的根基在大晋,已有两百余年了,若要反叛,两百年来有数次绝佳的机会,那个时候都没反,偏偏在大晋数十年来最强大的时候造反,难道关陇世族的族长们集体疯魔了么?

    最关键的是,这件事情实在是不算大,区区三万头羊就预示着一个数百年世族集团的政治选择?怎么看也有些草率。

    何况这个漏洞也太明显了吧,谢神策都看出来了,皇帝怎么可能没反应?

    你不要说皇帝不知道西北的实际情况。缇骑连南宋西南马家三少帅只喜欢二八芳华的蜂腰翘臀小娇娘都会清清楚楚写在卷宗上,何况大晋本国内的一处军镇。

    想到皇帝不久前就一手导演了一场传国玉玺之争的大戏,谢神策心有余悸,心道此事若非主动找上自己,否则打死不插手。

    谢神策看着老树上挂着的几片挺过冬的黄叶,陷入了沉思。

    远在淮扬道的一座院子里,一名亭亭玉立的姑娘一手拿着书信,一手撑着下巴似嗔还喜痴痴地看着老树上挂着的几片挺过冬的黄叶,眉角轻扬。

    淮扬道自古出美女,她既然是大晋第一美人的女儿,又有个丰神如玉的父亲,没有道理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理所当然的,王解花很美,她的美清水出芙蓉,浑然天成。第一眼过后忘不了,无数眼看过也不会腻。当然,还没人能够无数眼的看过她。

    除了那个家伙。王解花咬牙切齿。

    本想在年初可以去一次晋都,却不想你又走了。你不是很想见到我么?那为什么又要去鲜卑王庭呢?我都已经打定主意放下女儿羞去找你了。

    正在神伤之际,王解花突然想到了很小的时候谢神策跟她讲过的故事:故事里的翩翩公子在出使敌国的时候,历经千辛万苦,却最终总能拐骗回一两位公主,成就佳话。

    于是王解花莫名的紧张了。

    “坏蛋!坏蛋!。。。。。。”王解花一遍遍的对着信纸重复着单调的词汇,以至于身后有人来了都不知道。

    “你们两个居然在商量婚期?!”

    “啊!!”

    被背后突然出现的惊叫吓到,王解花瞬间警觉,飞快的将书信藏到身后,撤开一步回头,才发现是王青盐。

    王解花想到她先前的那一句话,脸色有些发白,“你、你都看到了?”

    王青盐穿着一件文士袄,头戴一顶蜀锦襆头,手拿折扇,颇有一番翩翩少年郎的味道。施施然在铺了毛皮的墩子上坐下,王青盐玩味笑道:“我可没看到你们最早今年什么什么的日子,只是刚看一眼就吓了一跳,然后就被你发觉了。”

    王解花哪里肯信。王青盐既然会出声,那自然就是她已经完全看过了,说不定都不止一遍,可能都能背下来了。要是真依着王青盐说的只看了一眼,那她此时还不得过来抢?

    王解花郑重的坐在她对面,然后神色万方的羞笑道:“不许说出去。”

    王青盐嗤笑道:“收起你的狐狸媚眼,哈尼哥哥吃你那一套,我可不吃。”

    王解花恼怒道:“你要怎样才答应?”

    “不要说的这么严重嘛,好像本公子欺负你一样。不过啊,上次那个那个什么步摇来着?本公子貌似只看过一眼就被某人藏起来了,那步摇端的的好看,让本公子数月以来茶饭不思,甚是思念,不知姑娘可否借与小生,让小生一偿心愿呢?”

    王解花粉面微怒。让你拿回去了哪还能再拿回来?

    王青盐看着王解花渐渐可与山间寒风相竞高下的脸色,故作无视,笑着再道:“本公子记得姑娘你的闺房之中貌似有两只陶制的人偶,很像五年前本公子失窃的那一对,只觉得其中的那只新郎官儿很是好看,不知姑娘可否容在下带回家去好好欣赏呢?”

    “哦,对了,还有。。。。。。”

    “够了!王青盐,不要以为这样便能威胁到本姑娘。我可是记得二叔因为失窃了一千两黄金的票据,十分愤怒的,想来他还不知道是谁干的吧?巧借爷爷名目在宣州多提了二十刀上等熟宣,爷爷想来也只怕还被蒙在鼓里吧?”

    “呵呵。”王青盐笑道:“恼羞成怒了,你尽管去说,我做的这些都是为了我的哈尼哥哥,我怕谁来?再说了这些小事哪儿能比得上你们这对奸夫淫妇的私定婚期呢?本公子就是拼着名声尽毁被逐出家门,也要将你的丑行披露于天下!”

    “王青盐,你莫要欺本姑娘太甚!你当本姑娘怕你么!”又是奸夫淫妇,王解花色厉内荏。

    “呦呵,本公子就欺你太甚了,你能如何?要不把我当年的玩偶还我,你看我敢不敢说出去!”王青盐气焰嚣张。

    王解花瞬间败下阵来。

    “那对玩偶当年明明是二哥哥买给我的。我只不过是拿回本应属于我自己的东西而已。”

    “是又怎么样?你就说还不还吧。”

    “你。。。。。。保证不说出去?”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诚信买卖,童叟无欺。”

    “成交!”

    看着王青盐得意而去的身影,王解花有些心疼的瞅了眼自己的闺房,那对人偶肯定是保不住了。至于什么步摇金钗,虽然舍不得,虽然也是谢神策买的,虽然价值千金,在王解花心中,都不如那对人偶有价值。

    五年前谢神策买了一对人偶,是很普通的喜结良缘,却引得两个小姑娘之间战火连天,一对人偶几经易主,最终落在了王解花的梳妆台上。此番王青盐逮到机会,必然是不会放过了。

    王解花看着王青盐迈着小皮靴摇摆着的直裾,默然无语。

    自从谢神策走后,王家三小姐便喜欢上了男装,出口言必称在下,语必道小生,而且时常“调戏”侍女,甚至数次出入青楼,据说还与滁州城最大的青楼——鹊桥仙的花魁有过数夜露水情缘。一时间淮扬道皆尽称奇。

    男子好男风不足为奇,女子百合也不足为道,但像王家三小姐这样公然公开的,还真是少见。不少卫道士视为形骸放荡,感叹王家家门不幸,出了这等丑闻。而王家内部也对王青盐数月以来的浪荡生活颇为不满,且有过数次警告。只不过这些警告全部被王青盐左耳进右耳出了。

    甚至面对王岱夫妇的声色俱厉,王青盐轻飘飘一句话便堵住了悠悠众口。

    “老祖宗都没管,您二位操什么心?”

    这话把王土豪气的不轻。

    王家三小姐的奇装怪癖一时间在淮扬道满城风雨。让许多准备提亲的家族都颇为不解,提亲也迟疑了起来。

    别人不知道原因,王解花知道。

    王家宗家一脉有对叔伯姐妹,生的极为美丽,年纪不大却已崭露头角,让许多年轻儿郎见之茶饭不思辗转反侧。三小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